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年高考政治主觀題常見題型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年高考政治主觀題常見題型解析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政治主觀題常見題型解析
鄆城師范高中. 張輝
Ⅰ 意義類題型
高考政治“意義”類試題,典型設問有“有何經濟政治意義”“對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有什么影響”,這是每年高考文綜卷必考的題型。根據設問的角度來劃分,一般是具體的設問,即分為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經濟、政治意義。2004年出現了用哲學原理分析說明某一事件的意義。
☆、經濟意義方面答題思路:
一定要遵循從小到大的原則,進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對號入座,否則便會缺漏要點。
▲從個體的角度組織要點:這里的個體特指勞動者、經營者、消費者、企業等。答案的關鍵詞有:增加就業、增加人民收入、豐富人民生活、提高經濟效益。
▲從集體的角度組織要點:這里的集體特指企業、產業、農村、城鎮等。答案的關鍵詞有:加快企業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
▲從國家的角度組織要點:這里的國家特指整個社會、國家。答案的關鍵詞有:宏觀調控、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大內需、增加外匯儲備、增加經濟國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科學發展觀。
☆、政治意義方面的答題思路:
政治方面的規律不如經濟方面的明顯,我們要記住一些關鍵詞:保障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國家性質和職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建設等。在作答時要抓住主體,對號入座。政治常識中常見的主體有中國共產黨、公民、國家機構、民主黨派等。
☆、用哲學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義:
答這類題,一定要認真審題,扣住事件本身的要害,一般從三個角度去思考:第一,從唯物論角度看,有沒有做到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并且與自然\社會保持和諧發展;第二,從辯證法角度去認識,能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推進事件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積極意義和應當吸取的反面教訓(兩點論),第三,再從認識論的角度去說明,事件的推進其實踐意義和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積極意義.當然,還可以從價值觀去回答,點出他的價值觀方面的重大意義。總之,要突出其方法論意義。
例題1:(2004年全國卷)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這是中華民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也是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的可*保障。2003年,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077.7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4%.繼續保持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運用所學經濟常識分析海洋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11分)
分析:要求學生根據題目以及背景材料1中所包含的信息,回答發展海洋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題干中已經講到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是中華民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參考答案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內容:海洋是重要戰略資源庫;海洋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升產業層次、改善產業結構、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國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三個作用的落腳點在于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點包括三大產業、宏觀經濟、人民生活等知識點。重點在海洋產業與整個國民經濟之間關系的理解上。參考答案的范圍不是很寬,但是也給素質好的學生自由發揮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如果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經濟學知識拓展思路,從經濟改革、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等方面展開論述則效果更好。
答案:廣闊的“藍色國土”可以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資源。發展海洋產業,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提升。發展海洋產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例題2:(2004年全國卷)據調查測算,目前我國農村外出務工經商3個月以上的農民將近1.4億,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不足10%。沒有勞動合同的保護,增加了農民工依法追討欠薪和維權的難度。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說明簽訂勞動合同的意義。
分析:簽訂勞動合同的經濟意義,可以從勞動合同本身的作用考慮,勞動合同不僅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權益,也是維護權利的法律依據;同時,運用市場經濟知識,用工行為規范了,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答案: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的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動合同有利于保障勞動雙方,特別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勞動合同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
例題3:(2004年全國卷)國務院辦公廳分布的《切實解決建筑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通知》指出:“由于建設領域信用體系不健全,法制不完備和執法不嚴,建筑市場供求失衡,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以及部分地區不切實際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造成建筑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存在著大量拖欠工程款問題。”
結合材料,說明把握因果關系原理對于解決拖欠工程款問題的意義。
分析:要求考生從哲學因果聯系的角度,說明它對解決工程款問題的意義,使考生通過這一事例的解決過程提煉思想方法。考生應該準確掌握因果關系的知識,分析說明。
答案:①任何結果都有原因,拖欠過程款的原因很多。②只有依據因果聯系,了解產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要善于運用因果關系的原理,提高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覺性和預見性。
例題4:(2004年天津)中國與歐盟同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雙方的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從“長期合作關系”發展到“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又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簡要說明我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意義。
答案:①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②有利于推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Ⅱ 認識類題型
題型特點:
認識類題型是指題目提供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現象、事件或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認識的試題。題目的設問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評價”等詞語出現。但有時這類試題在設問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題時仍然是表明自己對材料的看法、認識、態度。
☆經濟常識的這類題目,在答題時,我們一般將其分為發現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做)。
發現問題(是什么):要注意從現象到本質的提示,從內容、內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分析問題(為什么),包括原因、意義兩個部分。解決問題(怎么做),包括對策、措施、方法、建議。
特別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認識類的問題都要回答以上的三個問題,而應根據具體題目來確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個問題中的哪幾個,但必須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慮問題。
☆哲學常識的這類題目,在答題時應該用矛盾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既要一分為二,又要分清主次方面。
例題6:(2004年廣東)溫家寶總理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從今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取消農業稅的看法。
答案:溫家寶總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的承諾,是加強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充分體現了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農業稅外,還應該降低、甚至取消農民負擔的各種費用。此外,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不僅僅只是稅費改革問題,還必須采取其他各種有力的措施。(4分)
(注:如考生提出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幫助農民工進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 分,但本題最高得分不超過17分)
例題7:(2004年江蘇)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表1 全國和江蘇省國民經濟發展部分數據
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2003年財政收入(億元) 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前百名縣(市、區)(個)
全國 116694 21700 100
江蘇 12451.75 1968.85 17
占全國10.67% 占全國9.07% 其中:蘇南10 蘇中5 蘇北2
注:江蘇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前列。其中,蘇南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蘇中超過全國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蘇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2 2003年江蘇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情況
進出口貿易總額 實際和利用外資 在境外投資企業
總額 比2002年增長
1136.70億美元 158.02億美元 52.4% 62家
注:2003年江蘇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超過全國1/4,在全國排名第一。 材料二: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江蘇省在前進中還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問題。如,部分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加劇;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些行業存在投資過度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情況。
根據材料一、材料二,運用唯物辯證法有關觀點分析江蘇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答案: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全面分析江蘇經濟現狀,既要看到良好的發展勢頭,又要看到存在的問題。矛盾的兩個方面又是分主次的。江蘇經濟發展的成績是主流,存在的問題 是前進中的問題。事物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戰勝各種困難,江蘇“兩個率先”的目標就能夠實現。
遷移練習:(2001年全國高考政治38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載軟件、購物等,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認為,網上出現了一些虛假信息、黃色內容,對人們精神世界帶來消極影響。更嚴重的是,有些學生沉迷于網吧中,嚴重地影響了學業和健康。
運用辯證法知識對上述兩種看法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1)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對互聯網現象應該做全面客觀的分析 ,它既有利又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言弊。
(2)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聯網出現的負面問題,是新生事物在發展中出現的支流問題,不能因噎廢食。
Ⅲ 圖表式論述題
題型特點:
圖表式論述題一般由“表題、圖表、注釋”三部分組成。設問通常是由2-3個小問組成。常見的設問方式有:(1)表一、表二(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2)表一、表二有何內在聯系?(3)請你談談對表格所反映現象的認識。或根據材料設定其它問題。
命題的特點:
(1)材料是當年國內經濟熱點和經濟常識重點知識的結合。因此我們要熟悉當年的經濟熱點,把它們和經濟常識的基本原理聯系起來。(2)它一般是通過圖表內容的比較來說明一些經濟道理。通過比較來反映事物的變化發展,也反映差距。
解題技巧:
要帶著問題讀材料的思路進行,審題要先審設問,后審材料,這樣可以增強讀材料的目的性。
☆ 審設問:
▲ 宏觀把握設問之間的關系。一種是并列關系,各小題圍繞中心相對獨立;一種是遞進關系,層層深入,基本順序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宏觀把握設問之間的關系可以避免答案借位。
▲ 微觀具體分析設問要求,對每一問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圍、程度、本質、根據設問組織答案。
第一問一般問的是圖表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這時要特別注意看清題目問的是“分別反映了”還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象還要指出這一現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的深藏的信息及本質問題。第二問一般是問兩個圖表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一般來說有以下四種情況:原因和結果的關系、一分為二的關系、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前后相繼的關系,以前兩者常見。第三問一般結合材料談認識。根據題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網。此外答題時要注意將材料和課本原理結合起來,避免材料和原理兩張皮。
☆ 審圖表:
▲標題:(表格名稱)圖表的標題反映了圖表的主題或中心,把握住圖表的標題,聯系圖表內容就不會犯方向性錯誤。同時圖表的標題又對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
▲讀表格內的項目和數據等內容,這是答案的主要來源,對表格內容一定要進行橫比(說明兩者的差距)和縱比(說明變化:增長或者減少)。當然并非所有的圖表題都存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但所有的圖表題都有對比,都是想通過對比來說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觀點。
圖表題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義,要準確理解。它對于圖表的中心觀點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讀表注(備注)表注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的表達,往往對答題有較大的影響。解釋性的備注是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補充性的備注則是組織答案的來源之一。
答題格式:在什么范圍內(年份、國別)、比較對象發生了哪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例題5:(2004年全國卷)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又稱“一號文件”)正式公布,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年份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 [其中:8個主要產糧省份]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長率
1997-2003 4% [2.73%] 8%
材料二:農民人均純收入(A) [其中來自農業部分]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年份 農民人均純收入A 來自農業部分 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B A:B
1997 2090元 [1268元] 5160元 1:2.47
2003 2622元 [1168元] 8500元 1:3.24
(1)聯系“一號文件”,運用經濟常識分析材料一、二分別說明了什么?(11分)
分析:設問主要考查考生通過數據發現經濟現象的能力。兩張表格所集成的材料非常典型、有說服力。考生如果仔細分析背景材料,應該能夠很清楚地發現參考答案的要點。該簡答題的落腳點是要讓考生通過數據發現。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與城鎮居民收入拉開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減少,而非農產業的收入又沒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現象。其隱含的結論就是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必須要提高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或者要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增加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這個結論是與中央三號文件中關于改善農民收入的若干具體舉措相互呼應的。這種考察方法對于學生切實理解和把握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的意義是非常有效的。同時,該題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國所面臨的“三農”問題挑戰的嚴峻性。這個類型的試題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種嚴謹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本題所涉及到的課內知識點主要是三次產業發展、生產與收入分配等部分,題目將重大現實問題與課內知識點進行巧妙對接,有一定難度和區分度。
答:材料一說明近7年來,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其中產糧區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尤其緩慢。
材料二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擴大。而且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減少,這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運用國家的經濟職能的知識,說明中央公布“一號文件”的必要性。(10分)
分析:本小題考查中央一號文件解決“三農”問題的意義。“三農”問題引起輿論的關注,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促進農民增收,中央下發2004年一號文件。那么,如何理解中央一號文件?怎樣從理論上分析一號文件的意義?從經濟管理職能的角度來分析政府政策行為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本題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運用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理論,闡明一號文件對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意義。考點分析:國家采取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意義:有助于縮小收人差距;有助于緩解和克服城鄉發展失衡:有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助于實現社會穩定。
答:①農民增收緩慢和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對我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構成了嚴峻的挑戰;②國家具有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職能,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是政府的責任;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相應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
(3)試運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號文件將著力點放在增加農民收入上的決策依據。(11分)
分析: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三農問題是關于農業、農民、農村的諸多問題的總稱,“三農”中所面臨的如農業投入不足、農產品的價格過低、農民收入過低、農民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等問題,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長期給予關注和研究。而在上述這些問題中,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就是將農民增收問題作為其中的主要矛盾來抓。其次,主要矛盾的解決可以促進對于其他矛盾的解決,將增收問題作為主要矛盾來解決.有利于三農中其他問題的解決,促進農村其他工作的發展。
答案:①唯物辯證法強調,在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時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民增收困難。③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進農業和農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
Ⅵ 原因類論述題
題型特點:
最常見的設問是“為什么”,也有間接的隱性設問,如“有人認為,時代變了,艱苦奮斗已經不是當前時代所提倡的精神”,應如何看待?
解題技巧:
分析原因的思路
第一種方案:從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開。必要性亦可理解為緊迫性,也就是應規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狀不足的必需。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意義。另外,如果設問中有明確的“行為人”,則應補充這是“行為人”的職責。比如說黨和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就業問題?設問中的“行為人”是黨和國家,那么答題時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角度外,還應補充:這是黨的地位、性質、宗旨決定的;這是國家性質、國家職能和國家機構活動原則決定的。
第二種方案:從為什么要、為什么能的角度展開
第三種方案:從政治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實、內因與外因的角度展開
在很多情況下,要將以上三種方案綜合起來分析。
例題7:如今古城開封煥發了新的青春。旅游業已經成為該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該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0.9%。分析該市為什么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興市之本”。(6分)
答案要點及分析思路:古都開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時代背景)發展旅游業是按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必然選擇。(適應規律)發展旅游業將帶動該市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適合于該市市情的產業結構,推動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性)
例題8、(2004天津)中國與歐盟同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雙方的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從“長期合作關系”發展到“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又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簡要說明我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原因和意義。
答案要點及分析思路:
原因: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我國發展同歐盟的關系,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
②國家間的關系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中國發展與歐盟的關系符合雙方利益,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歐盟的日益發展是雙方關系不斷發展的基礎。(適應規律)
意義:①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②有利于推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重要性)
Ⅶ 措施類
[題型特點]
題目一般是用“怎樣做到……?”“應該如何做”來進行設問的。這類問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當前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解題技巧]
措施類的題,解題最關鍵的是明確誰是措施的實施者,有幾個措施的實施者答案就有幾個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時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職,切記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別忘對措施進行綜合。
(1)這一類設問,前面多有相關材料,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的背景材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而不是泛泛地羅列、記誦知識或政策內容。從能力角度說,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聚合思維。 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原則,應當堅持在綜合指導下的分析、把發散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結合起來,在歸納題目要旨的前提下演繹答案。在答題中務必要審清題目,結合設問發掘材料中蘊含的相關信息,再把所提取的信息轉化為相應的學科知識,組織成答案要點。簡言之,緊扣材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
例1(2004全國卷二39題)電力曾經被譽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官”。針對近年來由于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發的電力緊張現象,國家決定加快電力工業發展。在確保國有電力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鼓勵其他經濟成分投資興建電力企業。一些地方還通過實行電力供應“分時定價”的方式,緩解高峰時期的供電緊張局面。
根據所學經濟常識,分析上述材料中發展電力工業的措施。(10分)
答案:發展電力工業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并發揮多種經濟成分的積極性。電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場機制,運用價格杠桿調節用電視緩解電力緊張的重要舉措。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政府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保證電力工業適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點評):根據設問要求,首先必須分析材料,明確材料中反映的具體措施有哪些,抓住鼓勵其他經濟成分投資、“分時定價”這些關鍵詞句,轉化為經濟常識中知識點: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分層作答。
例2:(全國2003-41-4)我國三峽工程建設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三峽工程議案,并對工程移民工作做出原則規定。此后國務院及地方政府通過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當地有關部門組織了宣傳教育和移民動遷,并先后查處了侵蝕移民資金案件100多起,從而保證了三峽工程的建設的順利進行。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國是如何堅持“依法治國”的?
答:①依法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②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③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點評):答案緊扣材料取舍教材知識,針對性強,淺近中見能力,不失為一道好題。
我們不妨再比較一道問法基本相同的題目。
(1999年全國34)1999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的修正案,明確把中共中央提出的將鄧小平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內容載入憲法。
問:這次修憲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原則的?
答:在我國,依法治國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在這次修憲過程中,首先由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議,并最終成為國家根本大法。
在我國,一切政黨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立法機關嚴格按照立法程序立法。在這次修憲過程中,首先由黨提出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形成憲法修正案,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把修改內容載入憲法。
(評點:與上題比較,該題結合材料,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立法兩個要點。類似的題目還有不少,比如“怎樣按規律辦事”)
例3:(1997全國卷38題)某貧困地區領導認為,脫貧不能僅“政府救濟”,更要“自力更生”,他們根據其他地區“無工不富”的經驗,建起了一些小型機械廠,但由于原材料和資金缺乏,結果收效甚微。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識到該地區山場面積大,適宜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于是因地制宜種起了果樹、中藥材,飼養起牛、羊、家兔等,經濟情況很快有了改觀。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辦起了果品和肉類加工廠,幾年時間就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該地區在脫貧過程中是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
答案:該地區的做法是:①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該地區從脫離本地區實際盲目辦工廠,轉為根據本地區特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做到了對自己地區客觀實際的真切了解。②辨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全面地認識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在林果業和養殖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辦加工廠,則體現了對變化發展的實際的正確把握。③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經驗。從簡單照搬到因地制宜作出決策說明了這點。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地區領導認為要自力更生。抓住時機辦加工廠等都說明了這點。
(點評)這道題的難度相對稍大。要求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唯物論命題與全面、發展等辯證法觀點有機綜合,結合材料,歸納演繹。總結近年試題,不難發現,幾乎主要的哲學觀點都曾以“怎么做到……” 的形式考過。 因此,該題目有一定代表性,應予注意。
(2)在多個材料的問題和圖表題中,要解答“怎么做到……”還應當注意聯系前面相關結論進行闡發,統籌兼顧,整合該題相關信息點是解答此類圖表型材料題的重要啟示。
(3)如果沒有材料的話,就需要通過發散思維,結合教材相關內容以及時事政治內容作答。
例1:(全國2003-39)根據所學的政治常識,分析目前應如何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答:①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②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③堅持艱苦奮斗,加強廉政建設,反對腐敗。
例2:(上海2003-34)請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說明如何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對生產關系進行相關調整;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以防止兩極分化,鼓勵、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增加個人收入;
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利用稅收等手段進行有效的調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如果答出:擴大中等收入必須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可以加分)
(點評):上面示例一是直接扣住教材回答,另一個則是按教材順序整合相關知識,并滲入時政內容。
Ⅷ 如何體現類
解答這類問題的要求,簡單說就是“兩邊對照”,把所給材料和限定知識相對照,找出二者在題目中的匯合點有哪幾處,然后依此分層說明,在具體表述時,一般先闡述知識依據再結合題目演繹分析。邏輯條理,“有話好好說”是得分的關鍵。
例:(2004年北京卷) 航天界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經過前四次無人飛船的試驗后,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但這僅僅是在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國再發射載人飛船,會將飛船的一個太空艙留在太空軌道,使之成為空間實驗室;通過多次發射,多個太空艙在太空對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間站;再向前發展,中國人探測月球甚至火星,也將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的?(10分)
答案:①前四次無人飛船試驗是“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的前提與基礎。②“神舟”五號是在前四次無人飛船實驗基礎上引起的質變。③從“神舟”五號到空間實驗室、空間站、探測月球等,是在新質基礎上不斷量變、質變的過程。
(點評):答案從量變與質變關系原理與材料結合的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表述簡潔邏輯,規范而不刻板,可謂經典之作。
w.w.w.k.s.5.u.c.o.m
www.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孝义市| 永安市| 汝南县| 施甸县| 吴江市| 会宁县| 竹山县| 藁城市| 乐安县| 邓州市| 墨竹工卡县| 舞阳县| 南部县| 剑阁县| 天门市| 铅山县| 马鞍山市| 定襄县| 双柏县| 阿拉善左旗| 赣州市| 大化| 霍邱县| 枣强县| 梁山县| 京山县| 长宁县| 永宁县| 方正县| 新郑市| 双桥区| 绥阳县| 密云县| 兴和县| 德江县| 永修县| 秀山| 漳平市| 新源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