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經濟學選修復習學案
專題一 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
第一課 斯密的理論貢獻
考點一:斯密所處的時代背景
1.有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18世紀中后期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的因素是( )
①“圈地運動”的加速 ②實行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③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 ④科技進步的加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考點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雙選)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發展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
A.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
B.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資本
C.“圈地運動”
D.對殖民地的掠奪
考點三:比較斯密的財富觀和重商主義的財富觀
1. 重商主義:產生于15世紀,反映了_______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重商主義者認為,_____是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_____________,來自______領域。他們認為,要增加國家財富,就必須使本國的勞動者處于_____________。因此他們主張國家_______經濟,主張采取鼓勵_______,禁止和限制________。他們的主張反映了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積累_____________的強烈愿望,曾起過_______作用,但是在新的條件下,________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 斯密:認為財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只能來自________領域。斯密主張_____________。他提出政治經濟學有兩個目標:一是給_______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_______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斯密的思想反映了______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例3.下列對重商主義的認識,正確的是( )
①產生于15世紀,反映了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②認為金銀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
③主張國家干預經濟
④隨著條件的變化,對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例4.在財富形態問題上,斯密的主張與重商主義的不同之處是( )
A.前者認為財富只能來源于生產領域,后者則認為財富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
B.前者認為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后者認為金銀是財富的唯一形態
C.前者主張“富國裕民”,后者認為民窮國富
D.前者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模式,后者主張國家干預經濟
例5.斯密認為經濟學有兩個目的( )
①為人民自己獲得豐富的收入或者物質條件
②使國家實行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③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④為國家或者社會共同體帶來足夠的收入以創造公共產品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考點四:斯密的勞動價值論
1.斯密是第一個提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概念的人。他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________價值不是由________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_______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_______價值。
2.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________。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_________決定的,正確揭示了_____________;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顛倒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關系。
例6.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他認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是( )
①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其交換價值也很大
②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
③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其使用價值也很大
④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例7.(雙選)商品的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對此問題斯密的說法是( )
A.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
B.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
C.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
D.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來決定
例8.下列屬于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成分是( )
A.商品的價值是由使用價值的大小決定的
B.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
C.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
D.商品的價值是由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決定的
例9.如何評價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考點五: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
劃分依據:根據 ____________和取得_________________。
三大階級:________階級、________階級、_________階級。
例10.斯密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三大階級,其依據是( )
A. 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
B. 其收入的來源
C. 主觀的想象
D. 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考點六: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
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_______的。他的“資本主義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_______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_______的一部分”的觀點,科學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_________、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_______、地租是______的產物”的觀點,則掩蓋了___________________特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1.在斯密的以下觀點中,正確揭示了三種收入來源的是( )
A. 工資是工人得到的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
B. 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
C. 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
D. 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第二課 斯密的政策主張
考點七:斯密認為增加國民財富的途徑首先取決于___________的提高,其次是提高___________。
例12.(雙選)斯密認為經濟學要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他認為增加公民財富的途徑包括( )
A. 提高勞動生產率
B. 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C.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 賤買貴賣積累金銀
例13.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于( )
A. 社會分工的發展
B. 市場交換發展的程度
C.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D. 資本利用效率的提高
考點八: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_________。因為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_________;分工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
例14.“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成熟、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的這段話( )
A. 強調的是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
B. 說明斯密重視分工對于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C. 強調了分工對于增進國民財富的作用
D. 反映了他所處的工場手工業時代生產發展的要求
考點九: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的最好的辦法是取消_________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_________的作用,讓每個人_________參與_________。
例15.斯密認為增加國民財富必須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而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最好的辦法是( )
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B.加快科技的進步
C.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D.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考點十:斯密的分工理論
斯密認為_________越大、_________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_________的發展和_________的增長。因此他主張取消一切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措施,_________。斯密意識到了_________對_________的_________,是非常可貴的,但他顛倒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關系,實際上是_________決定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決定_________。
例16.斯密認為,市場規模制約著分工,因此他主張( )
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擴大市場規模
B.分工能提高勞動效率
C.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
D.分工決定交換
例17.在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問題上,斯密認為( )
A.分工決定交換
B.交換決定分工
C.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
D.分工產生交換
考點十一: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①斯密認識到了市場的積極作用:市場能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_________、_________地傳遞_________,引導_________,他認識到了市場在________________中的積極作用。
②但他未認識到市場的消極作用:市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缺陷,市場調節也會帶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問題。
③斯密從_________思想出發,認為_________是人的本性,_________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
④但他沒有看到,人的本性在本質上是由他所處的_________的性質決定的,不能把_ ________制度下,資產者_________的本性作為_________社會形態中人的本性。
例18.斯密從自然秩序思想出發,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人們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會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認為( )
A.首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
B.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
C.要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D.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
考點十二:“看不見的手”是_________,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_________。
例19.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實際上是指( )
A.無法被人看見的手 B.社會規律
C.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 D.上帝之手
考點十三:斯密認為國家職能只限于保衛_________不受_________、保護_________和________安全,以及建設和維護_________和_________三個方面。
例20.斯密按國家職能把支出費用分為( )
①保衛本國不受侵犯
②保護社會成員財產和人身安全
③維護市場秩序,促進貿易
④建設和維護公共事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點十四:自由貿易和絕對成本學說
①自由貿易是_________的重要內容。
②為了論證______________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_____________。他認為生產_________的產品,不同國家的_________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_________。如果將本國的_________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_________的商品,然后通過_________,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_________而由_________生產的東西,在_________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_________。
③科學性: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性。
④局限性: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_________,各國的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_________商品。
⑤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_________進行_________的迫切愿望。
例21.斯密提出絕對成本學說,根據該學說,貿易參與國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從中獲得好處的條件是( )
A.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
B.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對外貿易
C.各國的絕對優勢不是固定不變的
D.英國資產階級對外侵略和擴張
例22.假如甲國在生產小麥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乙國在生產布方面有絕對優勢,現在兩國參與國際分工,甲國把全部社會資源用于生產小麥,乙國把全部社會資源用于生產布,在兩國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發生對外貿易。根據斯密的觀點可能帶來的結果是( )
A.兩國均可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B.甲國獲利,乙國虧本
C.乙國獲利,甲國虧本
D.兩國都不能獲得利益
第三課 李嘉圖的理論貢獻
考點十五:李嘉圖所處的時代背景
①_________革命使英國實現了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的轉變。工業資產階級需要_________和_________。
②_________法的存在,使國內市場谷物的價格昂貴,提高了雇傭工人的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帶來_________的上升,不利于提高英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________。
③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取消_________的影響,取消__________________,廢除“_________”,發展_________。
例23.產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表現在( )
①實現了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變
②各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地提高
③英國于19世紀中葉,建立并鞏固了它在世界工業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
④使工業資產階級成為唯一的階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例24.“谷物法”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英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是因為( )
A.該法案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B.該法案激化了工業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C.谷物價格的提高,帶來商品成本的上升,不利于降低英國產品的價格
D.該法案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利減少
考點十六: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
①李嘉圖主張發展_________,增加國家財富。他認為增加_________是實現_________的必要條件,主張通過_________來增加_________。
②與斯密的相同之處:認為_________不能成為_________的尺度。
③糾正斯密的錯誤之處:認為沒有_________的東西肯定沒有_________,意識到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的區別,認為商品的_________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_________來決定。
④對斯密的創新之處:意識到了商品在生產過程中_________與_________問題,意識到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的區別。
⑤貢獻:把_________推到了_________的_________。
⑥缺陷:認為商品生產是_________的,無法理解_________所體現的_________之間關系的特殊性,無法解決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___之間的矛盾,以及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___規律之間的矛盾,李嘉圖體系最終解體。
例25.在增加國家財富途徑的問題上,李嘉圖的主張與斯密有很大的不同。李嘉圖認為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是( )
A.增加資本積累
B.降低地租
C.提高勞動生產率
D.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例26.李嘉圖指出:“一種商品如果沒有用就不會具有交換價值。”這句話主要說明的是( )
A.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B.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
C.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尺度
D.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
例27.李嘉圖認為:“財富往往是在地租穩定甚或下降的時候增加得最為迅速。”這說明( )
A.增加資本積累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
B.降低地租可以增加資本積累
C.國家的總收入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
D.一個國家只有在它積累資本的時候才是前進的
例28.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與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相比,其進步性表現在( )
①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
②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來決定
③意識到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創造和舊價值的轉移問題
④意識到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點十七: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
①_________理論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來自_________創造的_________。
③相對工資理論:他是第一個提出_________概念的人。相對工資的含義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得_________與_________所得_________、_________所得_________相比較的工資。相對工資下降表現在工人階級所占的份額_________,相對工資下降的后果是工人階級與其他階級__________________。相對工資理論的意義在于從_________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_________。
④工資理論:實際工資的含義是工人用獲得的_________所能購得的_________。名義工資的含義是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支付給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上漲,_________不一定增加,實際反映雇傭工人生活水平的是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貢獻:李嘉圖敢于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_________。缺陷:把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歸因于_________。
例29.(雙選)在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中,其理論貢獻有( )
A.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并敢于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
B.認為真實反映雇傭工人生活水平的應該是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
C.工人實際工資下降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增長
D.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
例30.按照李嘉圖的觀點,雇用工人的相對工資下降,意味著( )
A.工人階級與其他階級收入差距拉大
B.雇用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減少
C.雇傭工人階級與其他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D.資本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減少
第四課 李嘉圖的政策主張
考點十八:經濟自由的主張
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_________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_________,主張_________。
例31.下列觀點同屬李嘉圖和斯密主張的是( )
①主張經濟自由,反對國家干預
②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
③市場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④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建立和維護公共工程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32.商品價格的波動,使資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數量而不過多地分配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在這里,李嘉圖認為( )
A.商品價格的波動,就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
C.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D.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考點十九: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振興_________上。
例33.李嘉圖說:在沒有政府的干預時,農業、商業和制造業最為繁榮;需要國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預。在這里,李嘉圖將“需要國家做的全部事情” 歸納為( )
①保障私有財產
②革除政治弊端
③振興教育
④維護國家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點二十: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
①發展對外貿易對提高利潤率的影響:通過_________,從國外進口廉價的_________,可以降低_________,提高_________,為_________提供_________,這有利于_________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_________的發展,應廢除“_________”。
②比較成本學說的主要內容:生產_________的產品,不同國家的_________是不一樣的,各國只要按照“_________”、“ _________”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_________的商品,然后通過_________,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_________而由_________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科學性: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_________和_________,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_________、增進_________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_________,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_________。這一學說同_________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_________、建立_________的愿望。
③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_________出發,_________,注意維護本國的_________。
例34.“在商業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國都必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用在最有利于本國的用途上,這種個人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體的普遍幸福結合在一起。”李嘉圖的這段話主要強調的是( )
A.社會只是個人的總和;社會利益只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B.追求個人利益與增進社會利益是一致的,但又有矛盾
C.追求個人利益與增進社會利益是一致的
D.經濟自由和個人的利益相結合,經濟自由刺激了個人生產的積極性
例35.下列觀點屬于李嘉圖自由貿易學說觀點的是( )
①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
②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
③廢除“谷物法”
④向國外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例36.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有許多相似之處,下列屬于二者共同點的是( )
①二者都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各國從中可以得到好處
②二者都認為各國有自己絕對優勢的產品
③二者都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愿望
④二者都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37.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盡管比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有進步的發展,但是也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現在( )
①對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危險性估計不足
②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愿望
③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
④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不一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w.w.w.k.s.5.u.c.o.m
www.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