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第二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學習目標定位】框題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識記 理解 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2、唯心主義對人們認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3、唯物主義不等于追求物質享樂,唯心主義不等于追求精神享受 1、能分析說明古代相互唯物主義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分析說明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合理性和局限性3、能分析說明唯心主義的錯誤所在 1、通過對課文中引言的分析,增強閱讀能力及分析能力2、通過對專家點評的閱讀,拓寬自己的哲學知識,拓寬知識面 1、自覺地向唯物主義陣營靠攏2、通過對我國古代閃光的哲學思想的了解,增強發展方向自豪感【課前預習填空】1.唯物主義(1)哲學的兩大陣營(基本派別): 和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 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 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 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3)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 、近代 、 和 。(4)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 ,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5)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 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 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 性和歷史觀上的等局限性。(6)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義(7)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 。(8)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 (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 的外化和表現。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9)縱觀哲學發展的歷史,我們除了看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外,還可以看到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具有 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要么與唯物主義結合,要么同唯心主義結合。(10)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來看,則只有 和 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課堂學習重點】1.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現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這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 ?。?)正確理解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是依靠籠統的直觀,即通過經驗觀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測而形成的理論,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和樸素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他以近代實驗科學對自然現象的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新的實證知識和科學方法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自發性。它認為物質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時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單位。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辯證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它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2.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致整個世界都依賴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在人類認識發展歷史中的作用。 唯心主義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唯物主義的發展。正是唯心主義的不斷攻擊,才使得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不斷進步。近代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就是構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當科學證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時,唯心主義就嘲笑和攻擊唯物主義說,原子不見了,物質就消失了,唯物主義的大廈垮塌了。唯物主義正是在應對這種攻擊的過程中,修改自己關于物質的定義,最終獲得了關于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的科學認識。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基本觀點的對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理解對立應該注意的問題: ?、傥镔|和意識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具有絕對的意義。也就是說,它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這個哲學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了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只具有相對的意義。 ?、谖ㄎ镏髁x與唯心主義的對立是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交織在一起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 從思想觀點上看,哲學上確實存在著“兩個對子”,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但從哲學派別上來看,在只能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因為在哲學史上,從來沒有游離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辯證法不是同唯物主義結合,就是同唯心主義結合。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圍繞著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狀態,用什么樣的思維方法來把握世界的問題而形成的。它們的對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始終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結合的,來歷史上存在過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也存在過辯證的唯心主義;存在過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也出現過辯證法的唯心主義。既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結合,又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結合。【復習筆記整理】【高考真題精析】【例1】(2007廣東文基)黑格爾認為,世界的發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總體上看,黑格爾哲學體系屬于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C.形而上學 D.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唯心主義兩個分支的理解及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識記理解能力、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因此,首先可以斷定黑格爾的觀點屬于唯心主義,可以排除C、D兩項;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精神”屬客觀唯心主義,排除A項。【例2】(2008江蘇單科)下列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的是A.心外無物 B.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C.理在氣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的相關知識,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A、D項是屬于主觀唯心的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世界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B項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C項認為的“理”是指“絕對理念”,認為“絕對理念”在“氣”之先,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屬于客觀唯心主義。【例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A.世界統一于物質 B.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答案:A解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世界本原問題上的分歧,所以選項A正確,B項不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因為在唯物主義內部和唯心主義內部也都有這個分歧,例如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意識(精神)作用物質(具體的物質形態),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卻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C項是世界存在狀態問題上的區別,即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地根本分歧。D項是世界可不可被人們認識問題上的分歧,即是認識論中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分歧。所以正確的答案是A項。【課后測試提高】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1.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和辯證唯心主義B.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C.徹底唯心主義和不徹底唯心主義D.自然唯心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關系是 ( )A.哲學四大派別B.辯證法一定與唯物主義結合,形而上學一定和唯心主義結合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D.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兩種表現形式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不足之外主要在于 ( )A.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于物質B. 把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等同于哲學的物質概念C.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D.否定了意識能反作用物質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B.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水、火、氣、土等形態C.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規律D.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5.下列觀點屬于唯心主義的是 ( )A.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B.氣者,理之依也C.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D.物是觀念的集合6.列寧把唯心主義哲學稱作是“一朵不結果的花”,是因為 ( )①唯心主義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意識作用③以唯心主義為指導也能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7、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一事例說明了其子和鄰人之父的看法是 ( )①唯物主義的態度 ②唯心主義的態度③客觀的看待事物 ④以主觀想象替代客觀事實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甲說:“我在故我思?!币覄t說:“我思故我在。”從甲乙兩人的觀點可以看出( )①兩者的觀點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②甲的觀點是辯證法的,乙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③甲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乙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④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9.在古代歐洲,有過這樣一首詩:那時候,上面的青天還沒有稱呼,下面的大地也沒有名字,其阿瑪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萬物都和水連在一起。這首詩體現的是 ( )A.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D.唯心主義觀點10.“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下列與這句話所蘊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存在即被感知 B.物是觀念的集合C.天地之變,陰陽之化 D.理生萬物,理主動靜11.有關專家經過認真分析認為:到2050年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油、氣供應不足,需求不斷擴大,進口將成為中國石油的主要供應渠道,天然氣也需要大量進口。上述材料中有關專家的觀點是 ( )A.唯心主義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12.下列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 )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②按圖索驥 ③畫餅充饑 ④削足適履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3.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別是 ( )A.是否承認世界本原是主觀的B.前者把主觀精神作為世界本原,后者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本原C.后者在本質上比前者更正確D.前者的影響小于后者14.“無中生有”、“指鹿為馬”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它們共同體現的觀點是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 )B.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C.形而上學的觀點D.唯物主義的觀點15.漫畫《工作匯報》中那位“專家”的錯誤實質是 ( )A.形而上學B.主觀唯心主義C.客觀唯心主義D.教條主義二、非選擇題。16.材料一: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種感覺構成了事物。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和產物。材料二: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br/>請問:(1)材料一中的兩位哲學家的觀點分別是什么?(2)材料二是什么觀點?(3)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二中的觀點進行分析。參考答案第二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課前預習填空】(1)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2)本原 物質 意識 (3)樸素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4)具體的物質形態 (5)自然科學 原子 形而上學 唯心主義 (6)科學的 (7)主觀精神 主觀精神 (8)客觀精神 客觀精神(9)從屬 (10)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課后測試提高】一、選擇題。1.B 2.C 3.A 4.B 5.D 6.A 7.B 8.A 9.A 10.C 11.D 12.C 13.B 14.A 15.B二、非選擇題。16. 答:(1)貝克萊的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黑格爾的觀點是客觀唯心主義。(2)材料二認為“氣”是萬物之源,是把一種或者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3)①馬克思主義在世界本原問題上,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這種物質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物質形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②貝克萊和黑格爾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因而是錯誤的。③材料二的觀點,作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www.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的兩大陣營(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