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奮斗中實現理想”說課稿各位專家、同行: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在奮斗中實現理想”。在新課標中是《生活與哲學》部分第四課“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的最后一框的內容;在舊教材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三節第三框的內容。由于重慶地區高中選擇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所以,今天的說課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二年級下冊為基準。一、教材分析“在奮斗中實現理想”這一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三節第三框題。它所涉及到的內容是前兩框內容“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及“樹立崇高理想”的邏輯歸宿,也是將前兩框內容在實踐中進行升華,而且對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具有直接指導作用。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明顯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承上啟下的這一框內容,正是人生處于理想與實踐如何聯系的關鍵環節,現實中要不要理想?理想怎樣確立?如何實現它?這是青年學生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奮斗中實現理想”正是圍繞這些熱點問題來解決的。所以,這一框題內容對青年學生啟發性強、現實指導性強,對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學生分析這一框題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一方面高二的學生只接觸了一學期多的哲學學習,其辯證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正在形成過程中;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這一框題之前,已經學習了本節前兩框的內容,了解并掌握了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已經為接受新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日益面臨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對自己人生理想的實現憧憬很多,所以,這個框題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實際相結合,學生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三、教學目標由于本框題是實踐性很強的一框,是前邊兩框題理論內容的實踐落實,所以,從三維教學目標來看,本框題教學目標的重點和歸宿點應是能力目標。它以知識的深入理解為支撐,在具有了艱苦奮斗精神境界的情感認同上,提高學生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能力。1.知識目標識記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原理、艱苦奮斗的含義;理解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但是需要艱苦奮斗。依據:教師幫助學生在正確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首先就必須讓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即吃透理論。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形成艱苦奮斗的精神境界,在奮斗中實現理想。依據: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認同,是實踐得以落實的根本。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境界,才可能在實踐中用艱苦奮斗去實現理想。3.能力目標借助艱苦奮斗作風與美德在理想實現中重要作用的把握,提高學生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能力。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內化過程的基礎上,促進學習者行為、情感的外化。四、教學重點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一對關系的正確把握和一個轉化途徑的正確認識。1.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確立依據:只有把握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才能樹立理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現實的信心,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談及理想轉化為現實所采取的途徑。2.實現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艱苦奮斗確立依據:這是學習這一框內容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指向標。五、教學難點本框題的教學難點我把它確認為“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確立依據:高二學生只接觸了一學期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辯證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在理解理想與現實之間辯證關系時還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維困難。六、教法和學法(一)說教法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特點,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1.講授法以理服人,講求說理藝術,促使“知”的解決,并為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打下基礎。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理論教育法的運用要求。2.討論法啟發引導,運用集體討論,促進課堂互動,引起學生的強烈參與欲望依據:針對教學內容與青年學生的成長和人生價值實現密切相關的特點,以及青年學生個性鮮明、好自我展示的特點,進行課堂討論,從而明辯觀點。(二)說學法本框題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動手,自主思考,自覺形成課堂討論的即興發言稿。并從“學答”向“學問”轉變,特別是在反思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提出疑問,以深化理解。依據: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即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七、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1) 導入新課部分上課后,首先提到上次課中已經介紹了崇高理想的相關知識,再分別提出兩個問題:1.同學們有沒有自己的一個理想呢?2.要實現這個理想,你準備怎樣做?采用答而不評的方式為后邊內容學習留下伏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意圖:將本框與上一框題的承接關系體現出來;將本框內容與學生人生價值實現實際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本框知識的興趣;所用時間大約3分鐘。(2) 新課學習部分1.第一個標題——“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的學習設計依據:這個問題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必須重點講解,在方法上結合講授法和討論法進行。在時間分配上將用18分鐘完成。主要采取事例講解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第一層關系,又用適合青年學生身心特點的視聽媒體播放視頻資料并討論的方式,來突破理想和現實的第二層關系。(1) 對“理想與現實關系”第一層次的學習指導①給出一則事例:魯迅在他的一生中三次轉變人生理想,從力圖通過發展工業來拯救民族危亡,到確立“學醫救國”的志向,最終走向文學創作、針砭時弊的道路。②事例分析:國內環境及局勢的轉變,現實狀況的不斷變化,才是魯迅三次改變其理想的依據。此外,他的理想都是立足于改變現實,所以是比現實更高遠、更美好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激發人們去追求、去奮斗,才能指導現實的發展,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鼓舞作用。③得出結論: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2) 對“理想與現實關系”第二層次的學習①播放視頻資料:“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升空。②開展小組討論并分派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總結回答:古代有嫦娥奔月,今天有衛星探月,這個對比在理想與現實關系上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③教師總結:雖然在以前,探月旅行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但是經過人類社會的共同努力,已經成為了現實,所以理想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轉化為現實。這就是說,過去的理想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現實,今天的理想也可以轉化為明天的現實。④得出結論: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過渡:理想與現實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連。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的道理說明,我們對社會理想的追求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對職業理想的選擇應該符合實際,只有這樣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剛才已經提到,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但是需要一定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呢?2.第二個標題——“理想轉變為現實所需要的主觀條件”的學習設計意圖:這是本框的重點內容,借助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突出重點,使內容在學生討論中越辯越明,初步解決由知到情、意、行的問題。所用時間大約20分鐘(1)主觀條件是什么?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一,可以得出今天的現實與明天的現實存在差距,所以,實現的主觀條件只能是艱苦奮斗。用一組數據來進行說明:馬克思 《資 本 論》 40年達爾文 《物種起源》 28年王 充 《論 衡》 30年司馬遷 《史 記》 13年設計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的理論教育法的運用要求之一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以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講授教學重點。歸納:要把社會理想或職業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而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斗。(2)討論“在當前背景下,艱苦奮斗已經過失了”設計依據:學生個性鮮明,好表達觀點和展現自我;自主學習,自覺參與,主動思考的學習目標追求;同時,這一框題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能力目標就主要在這一部分實現,所以,采用設置疑惑,學生參與的方式,在互動、交流中實現價值觀上的認可,并自覺落實在行動中。(三)課堂升華部分展示期望語:讓我們在奮斗中實現理想!并進行富有感染力的結語,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鞏固由知到情的轉化,并為向行的轉化打下基礎。所用時間大約2分鐘。(四)布置課后問題:為你的理想擬訂實現計劃。這個課后作業與上課初留給學生的問題正好形成前后呼應的關系,一方面教學任務完成,沒有遺漏,另一方面課堂設計圓滿。所用時間大約2分鐘。八、板書設計九、教學評價整堂教學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力求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實際出發,最后又回到學生實際中去,體現教學真正關注學生的成長性;以學生怎樣學為基礎來構建教師教,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來構建教師教,體現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教授法與討論法的結合,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兩個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設計思路和意圖上,始終堅持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理想現實現實產生艱苦奮斗高低現在將來第 1 頁 共 5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