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09年高考政治三輪沖刺專題教案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一、熱點背景:2008年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從2009年新糧上市起將大幅提高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民的盈利空間已經微乎其微,這項政策應時而生,成為了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的一項重大策略。2008年,發改委多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但目前我國糧食價格總體水平依然不高,與國際糧價相差甚遠。從明年開始實行大幅度的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策略,是國家進一步加大惠農政策力度的具體體現。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是,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都不高,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業生產能力下降。近年來,糧食價格雖然上揚,但農用市場資料價格漲幅更大。2007年以來,在糧食收購價格上漲不過5%的情況下,化肥價格上漲幅度大部分在50%-72%之間。農民種糧基本上無利可圖。2008年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累計漲幅近70%。全球糧食供應面臨危機,有28個國家出現糧荒,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35年來的最低。這些因素帶動了世界糧食價格總體水平大幅上漲,這可以看成是帶動我國糧價上漲的外因。二、創新試題:(一)選擇題1.發改委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最高幅度達15.3%。這一現象表明我國財政①進一步向農村傾斜,支農惠農②使國家用于積累的部分減少③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④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可以①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 ②提高農民種糧食積極性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④鞏固農業基礎地位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正確處理投資和消費關系的經濟學依據有①生產決定消費 ②消費決定生產③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④生產是消費的動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4.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這體現唯物主義道理是A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B發展的觀點C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D一分為二的觀點(二)非選擇題5、材料一:12月1日發展改革委發布: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5250億公斤、創歷史最高記錄,這將是我國近40年來第一次實現連續五年糧食增產增收,增強了人們對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信心。材料二:《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由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文件中提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關系廣大農民幸福安康,必須盡快惠及全體農民。文件指出,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醫療保障,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材料三: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措施,將全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向更高目標前進。(1)結合材料一和圖1、圖2,請說明國家為什么重視糧食生產?(2)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3)從哲學上思考,黨和國家為什么要切實維護農民利益?(4)請用黨的相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6、 材料一:1978年開始的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不僅突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1978年至2007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材料二:農村改革成為農民增收動力源:農業部有關人士分析說,農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內容就是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這也是當時農民收入高速增長最深刻的原因。農產品價格的放開使農民從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明顯增加。鄉鎮企業成為支持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對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不僅帶動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而且為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新的來源。 材料三:今后仍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主要內容包括: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農民依法以轉包、轉讓等形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的土地收益和財產性收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補償機制和安置辦法,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妥善清理化解鄉村債務,重點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 (1)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增加農民收入的辦法?(2)結合當前實際,請你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再提建議? 7.材料一:中國到2010年中國糧食總需求預計將達到5.5億噸,然而1998-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下降, 2005年上升到4.7億噸,今年估計產量在4.7億噸左右,但增長幅度趨緩。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用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投入勞動力不足且質量低下,農業產業利潤低,資本不愿進入,農業單產下降、經營粗放等是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我國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大會與會各國農業部長中第一個發言。他指出,近年來,各國政府、國際社會為世界糧食和農業發展、消除饑餓和貧困共同協作,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新的成效。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目標”,孫政才部長提出以下建議:……發達國家采取更切實的行動,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糧食和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進一步改善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實現全球減少饑餓和貧困的目標。孫政才部長表示,中國在努力實現自身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同時,重視農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積極幫助和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將秉持承諾,繼續推動“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以及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的有關承諾措施的落實。孫政才部長高度評價了FAO在世界糧農領域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他指出,中國政府愿與全體成員國一道共同努力,促進FAO健康發展、提高效能,使之為促進世界農業發展和改善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做出更大貢獻。 材料三: 2008年10月9日 至12日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回答:(1)根據材料一運用經濟知識為我國糧食生產提出合理化建議? (2)材料二是如何體現國際社會和我國對外政策的有關知識的? (3)運用經濟常識有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中劃線部分的認識? 三輪沖刺之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參考答案1.解析:本命題中②與題干無關,其余都對。選C。2.解析:本題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意義,選D。3.解析:本命題②④敘述錯誤,選C。4.解析:選A,其它屬于辯證法觀點。5、(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吃飯問題是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立足國內;我國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國情,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副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消費會越來越高,其中絕大部分要靠糧食轉化,從而對糧食的消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協調各方面的社會關系,從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維護社會穩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發展市場經濟提供必要支持,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種手段;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所以我們必須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因此我們的黨、政府始終關注民生,維護農民利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4)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地位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才能協調各方面關系,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為農村改革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6、(1)①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保障。農村經營制度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是資源配置有效方式。農村改革為市場化為取向,突破了傳統的計劃體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 ③國家宏觀調控有利于彌補市場的不足,促使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和系列價格政策,促進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增加了農民收入。 ④鄉鎮企業大力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2)面對當前實際,如下措施有利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 ①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制定并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方針,制定有利于農業發展,保護農民利益的支農惠農政策。 ②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③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業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的轉變。④增加對農業的物質和資金投入,為農業持續發展,農民增收提供物質保障;⑤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⑦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⑧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7、(1)①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②嚴格保護耕地,提高耕地使用效率,穩定播種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③關鍵要靠科技,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④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對農業資金和物質的投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農用生產資料的供應。⑤加強宏觀調控,提供政策、信息服務,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2)①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面對全球糧食問題,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共同努力,取得了新成就。 ②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和發展問題的有準備途徑,孫部長建議發達國家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經濟上相互合作、推動,世界經濟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③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促進經濟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一條主線,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④國際組織在現代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發展經濟、政治等方面交流的紐帶,是爭取世界和平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⑤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為宗旨和目標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①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集體所有制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有利于集體經濟的發展,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②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我國農業又面臨著人口多,土地少的具體國情,堅持“不得改變土地用途”有利于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搞好糧食生產,維護糧食安全。 ③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基本經營制度,必須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堅持“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權益”有利于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現共同富裕21世紀教育網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