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屆高考政治客觀試題解題技巧與方法(高度總結)今年高考政治的選擇題從分值上來看占試卷總分100分的48%,且每小題4分,答錯一個或兩個就相當于一個大題,是決定考試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高考政治選擇題,是復習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實的知識功底的確重要,但嫻熟的解題技巧也必不可少,特別是今年新版的高考考試說明新增加了四種能力:即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探討和論證問題的能力,結合這四種能力和歷年高考試題,下面將政治選擇題按照不同類型分別進行解析。1. 表述型選擇題表述型選擇題是選擇題中最簡單且使用較多的一種題型。在2008年高考12個政治選擇題中它就占了6個。它要求考生按照題意在幾個選項中選出應該肯定的一項。相對于逆向型否定類型選擇題而言,也可以認為是肯定類型的選擇題,它的幾個選項同屬于一個層次或具有相同的屬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按照它題干的表述是否完整,我們還可以把它分為完整式表述或不完整式表述。完整式表述題題干中常用“表現在”“標志是”“內容是”“性質是”“特點有”等問句。不完整式表述題要求在選項中選出完整的答案。由于表述型選擇題主要考查的是再認再現哲學、經濟、政治、歷史、時政知識的能力,但基本上著眼于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基礎上的再認再現。因此就要求學生必須對歷史政治事件、歷史現象與歷史人物、政治經濟概念等的原因、性質、內容、特點、結果、影響等全面而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表述型選擇題還考查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因此它還要求學生對哲學經濟政治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時空觀的把握、性質與特征的洞悉。解答表述型選擇題,我們可以采用詞語含義比較辨識法。因為表述類型選擇題的設計,一般是在備選項的用詞造句上偷梁換柱,或以偏概全,或魚目混珠,或以本代末,或因果倒置。通過比較詞語含義辨識其不符合概念準確含義的所在。解答表述類型選擇題失誤主要有四:一是對基礎知識記憶不準,理解掌握得不夠全面;二是不能完整地或是錯誤地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三是對一些隱性限制詞缺乏警惕性;四是忽視題干中限制條件,從而導致解題思路的偏離。例如:小張在商店里購買一件打折商品,原標價為人民幣50元,實際支付40元。在這次購買活動中,貨幣執行的職能是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價值尺度 D. 貯藏手段初一看,“標價”應選C價值尺度,但題中“標價”是魚目混珠,真正用意卻在“實際支付”上,故選B。由此可見,表述型題表面難度不大,但也具有一定迷惑性。2. 因果型選擇題因果型選擇題,顧名思義考查的是各類政治、經濟生活現象的原因和結果:大多是題干為果,選項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結果是”“影響是”等問句。其中在考查原因時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這種題型最富于多變性和綜合性,一般有較大的難度。w.w.w.k.s.5.u.c.o.m因果型選擇題主要是分析政治、經濟、歷史事件、時事與現象的原因、目的、影響,那么對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全面準確的理解以及對相關概念如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的內涵的準確認識尤為重要,同時還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能力。高考政治考試日益強調考查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因果型選擇題的比重得以不斷加大。解答此類選擇題,首先要正確理解常用相關概念的含義及區別與聯系,從性質、作用、方向、層次等方面來把握和理解這些概念。一般地說,政治、經濟、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都由多種因素引起。在諸多因素中客觀因素是客觀原因,而人的因素叫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同主觀原因不盡相同,指的是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從本質上說的,即導致事物發生的最本質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因此分析根本原因一般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幾個角度去分析。而直接原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例如:今年中央財政拿出396億元支持農村稅費改革,根本原因是A. 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 B. 使農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C. 促進經濟的發展 D. 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答案當然為C,因為這里是根本原因。解答因果關系選擇題,應把題干和備選項結合起來分析,如果題干為因,那么備選項應為此原因的結果(而非彼原因的結果),即哲學上講“因果關系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客觀的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有三種情形的備選項是不能入選的:①答非所問者不選;②與題干的規定性重復或變相重復者不選(同語反復);③因果顛倒者不選。3. 最佳型選擇題最佳型選擇題就是在各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要求,其他選項符合或基本符合,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它的最大特點是選項內容與題干要求之間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在聯系。題干與選項之間往往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它的另一特點是在題干的問句中常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決定性或是最主要、最突出、比較全面”等限定條件。最佳型選擇題主要考查“闡釋”能力,即“歸納、比較、概括知識”“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史論結合”,尤其是考查“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要解答好最佳選擇題必須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并能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各類政治、經濟、歷史現象,揭示其本質。最佳型選擇題難度一般較大。解答最佳選擇題主要是運用唯物主義與辯證分析法,即根據題目的設問指向,選用相關的基本理論觀點作指導。確定最佳選項,可以聯系命題的背景,影射的當今重大時事熱點來分析。比如2005年高考文綜歷史考美國的黑人運動,實則影射美國民主是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才有今天的成就,中國的民主發展也應有一個過程。解答最佳型選擇題,主要是抓中心,即通過概括題干的中心來提煉題目的主題與指向。要注意運用所學知識,挖掘題肢與題干的內在聯系,一般說來,題肢與題干存在某種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就選,如果某個題肢與應選題肢之間是直接聯系,而與題干之間是間接聯系,則這個題肢不能入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級聯系選,二級聯系不選。編成口訣就是“選主要不選次要,選直接不選間接”。4. 逆向型選擇題逆向型選擇題要求以各選項中選出與事實不符的選項,題干部分的問句中常有“不是”“不屬于”“不正確”“錯誤的”“與……無關”等詞,往往在這些詞下面加著重號。解答逆向型選擇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并用。也就是首先根據題意正向思維,找出符合事實的選項,然后再逆向思維,把符合事實的選項劃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題意的選項,即正確答案。應該看到,通常情況下命題者不會特意出逆向型選擇題通過“文字把戲”來迷惑考生,出這類題是為了適應考查點的需要。綜觀歷年選擇題,考的是“少數的”內容,“特殊的”內容,“獨有的”內容,所以易出一些逆向否定性的選擇題。w.w.w.k.s.5.u.c.o.m例如:下列不屬于通貨緊縮的表現的是A. 貨幣不斷升值 B. 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C. 企業生產投資不斷增強 D. 社會總需求持續小于社會總供給其中A、B、D均屬于通貨緊縮,故C項不屬于。5. 計算型選擇題在政治題中也涉及一定的計算,歸納有經濟效益 ( http: / / www. ),股票價格,紙幣的發行量,外匯匯率。解答這類題型應掌握公式,并注意計算就是了。如2005年高考文綜25題。小張曾在網上看中了標價為5歐元的一件小飾品,那時的匯率為1歐元=10元人民幣。一個月后,歐元升值了5%。此時,用人民幣購買這件飾品,小張要比一個月前( )A. 多支付人民幣0.5元 B. 少支付人民幣0.5元C. 少支付人民幣2.5元 D. 多支付人民幣2.5元本題運用外匯匯率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歐元升值5%,那么人民幣貶值5%,即1歐元=10.5元人民幣,5歐元為52.5元人民幣,52.5-50=2.5,選D。6. 分析型選擇題分析型選擇題就是在題干和備選項中要求學生對概念、觀點和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最大的特點,不是著眼于“是什么”,而是著眼于“為什么”。而且它的題干和備選項的表述都完全擺脫了教材原有的束縛,常常以全新的結論或表述出現。要答好分析類型選擇題不單單需要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更需要有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解答分析型選擇題我們可以采用基本觀點分析法。因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核心。只有掌握它,才能初步運用基本觀點來分析各類現象的本質。雖然分析型選擇題備選項中已包含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之后得出的正確結論,但需要學生去識辨、判斷哪一項才是正確的,只有掌握并會初步運用基本理論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這種方法的具體步驟是先判明分析評價的具體對象內容,再聯系所學知識選取相應的基本觀點進行剖析,最后做出判斷。高考政治每一道試題都有明確的考查點,但在分析類型選擇題中不易直接了解所考的考點。這類題目難就難在此。如果仔細分析題干、題肢,發掘考點也并不難。7. 材料型選擇題材料型選擇題是把材料解析題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選擇題延伸的結果。其形式是題干由一段或數段材料用簡明扼要的設問構成,備選項一般是對所引材料表明的含義的判斷和解釋,要求學生對備選項中的解釋是否與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做出判斷。它同材料解析題的區別在于:①材料解析題提供材料,提出問題但沒有答案,答案要求考生運用材料和所學知識去做;而材料型選擇題雖也提供材料,提出問題,但有正確答案,只是這正確答案隱藏在備選項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備選項的基礎上去選出。②材料解析題的測量目標全面包含“材料處理”三個層次,而材料型選擇題測試目標主要是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所選材料有時是名人哲言,有時是著作引文,有時是現實事例,也可能是一組數據材料,不過材料無論如何變換復雜,都是為突出所考考點服務的。材料都是現象,考生所做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目前,這類選擇題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近年來幾乎所有選擇題都是材料型選擇題,且是一材料多角度設問。解材料型選擇題,重點是提取題目中的有效信息,要善于摳字眼。8. 組合型選擇題組合型選擇題就是答案是由幾個選項組合而成的。其容量比其他選擇題大得多。它相當于原來的不定項選擇題,但又比其簡單一些。在2005年高考文綜試題政治中組合選擇題就占了5題20分,因其信息量大、范圍廣,并在選擇題中出現創新選項而備受命題者青睞。解答這類選擇題,首先要讀懂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是看設問,最后是看選項與材料和設問有無關聯關系。解組合型選擇題最好是用排除法。即將錯誤的、不符合題意的選項先排除,這樣就容易選出正確的答案了。例如:“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實施、公有事業及其他事業和領域”,是因為非公有制經濟能夠:①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②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③鞏固和壯大公有制經濟 ④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其中第③項與題意中強調非公有制經濟不符合,故把第③項排除掉,當然選C了。www.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