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哲學最新易錯題精選及命題分析-認識論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哲學最新易錯題精選及命題分析-認識論部分

資源簡介

哲學最新易錯題精選及命題分析 認識論部分
一、單項選擇題Ⅰ
1.“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觀點屬于
A.形而上學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可知論觀點 D.不可知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可知論與不不知論觀點的辨別。
“存在”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哲學范疇,有兩個基本含義:(1)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相對于思維而言,是指物質。辯證唯物主義在回答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時,通常將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識、思維之外并且不依賴于它們的客觀實在。這種意義上的存在與物質是同義詞。(2)在特定的情況下,相對于非存在,即無,存在這個概念指的是“有”。這時,存在既包括物質現象也包括精神現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批判杜林運用這種意義的存在代替物質從而主張世界統一于存在時指出:“世界的統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盡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統一性的前提,因為世界必須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統一的。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
物質世界不僅是獨立于人與人的意識之外而存在著的,而且是無限地存在著的,它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對物質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狀態的認識依賴于實踐和觀察,是一個無限的“懸而未決”的反復過程。對我們視野之外物質狀態的認識,只有不斷地擴大我們的實踐范圍,才能不斷地解決,使得人的認識不斷豐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處于不斷解決的過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尚未認識的東西,沒有絕對不可能認識的東西。恩格斯的這一觀點是包含著認識相對性、無限性的可知論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2.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整個流體靜力學(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紀和17世紀意大利治理山區河流的需要而產生的。這說明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B.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
C.所有科學的成果都直接來源于實踐的需要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人類認識之所以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是因為科學研究的人物一般說來是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認為的那樣,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古代的科學,首先取決于當時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的需要,17、18世紀自然科學的興起,取決于歐洲當時生產技術蓬勃發展的要求。實際需要刺激了科學的發展,科學從實際需要中產生出來。現代科學研究有較大的相對獨立性,它探索的課題有時并不直接來自實踐的需要。然而,就是在這種研究中,人們仍然重視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何種實際的意義。實際上,大多數科學研究課題,都是由社會經濟發展與實踐需要所決定的。人類實踐的不斷發展,必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這就迫使人們不斷進行研究、認識和解決,從而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的發展就成為認識發展和科學進步的直接動力。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3.宋代詩人陸游在一首詩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在強調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學習獲得的間接經驗并不重要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題干的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全詩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考生要注意的是:對于認識來源于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其次,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實踐為認識的產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認識活動是適應實踐的需要,為解決和完成實踐提出的問題和任務而產生的。人成為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實踐的需要,作為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為認識的客體。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客體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
其次,實踐還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于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為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用于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維模式,也是來源于實踐。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淀下來,形成各種思想模式。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4.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說明
A.純粹的理論必然會導致神秘主義 B.任何理論認識都是人的實踐的結果
C.社會生活實踐是產生神秘主義理論的惟一根源 D.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對理論認識的作用。
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馬克思的這一觀點立足于實踐、依靠實踐來解決一切理論上的問題。實踐是人類自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觀因素,又具有客觀的物質因素,是主觀和客觀的“交錯點”,它能夠使主觀客觀化、現實化,因而是認識客觀性的基礎和準繩。理論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正確的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反之,凡是把理論引導神秘主義方面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并從社會實踐中找到它們產生的根源。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理論和實踐關系的正確觀點,表明馬克思是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和出發點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的,從而科學地把握了社會的本質。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5.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這一觀點是
A.主張知易行難 B.以行為基礎的知行合一
C.主張知之明也,因知進行 D.主張行先知后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知行觀。
王夫之這段話意思是:知必須依賴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們獲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決于認識。實踐能使人們的認識取得客觀的效果,而認識本身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知而不行,即無實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結論,認為在知與行的關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兩者統一的基礎。王夫之這一以行為基礎的知行統一學說,是中國古代以實踐為核心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6.認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無不在感覺之中”,這一觀點
A.揭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 B.揭示了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基礎階段
C.否認了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發展、飛躍 D.否認了感性認識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認識經歷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過程。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各種感官對認識客體的直接反映,是認識的低級階段,它以具體性、內容多樣性為特點;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思維加工對認識客體的間接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以抽象概括性為特點,超越了感性認識的界限和范圍,達到了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的把握。
題干的這一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它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理性認識僅僅是對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類,理性認識的作用是極不可靠的,否認了理性認識是對于感性認識的發展、飛躍和質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7.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對這句話分析正確的是
A.揭示了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 B.揭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
C.認為理性認識可以脫離感性認識而存在,是錯誤的觀點
D.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認了感性對認識的作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感性的指導。感性只解決現象問題,理性才解決本質問題。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人們認識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試題引用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話,表達了他對感性和理性關系的看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壞的證人”這句話的含義。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人們獲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來自于眼睛這一視覺器官。但是眼睛所獲取的只是事物的現象,屬于感性認識,而現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認識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還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騙,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最壞的見證人”。其次,要正確掌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感性的指導,它們在認識過程中各有其作用。對古希臘哲學家的這一命題進行正確地評價,既要肯定它的積極意義和合理之處,又要看到在認識過程中不能陷入另一個極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8.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的關系是
A.主觀真理論是對客觀真理論的反映 B.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是辯證統一的
C.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系 D.主觀真理論是對客觀真理論的抽象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觀真理論與客觀真理論。
主觀真理論是否認客觀真理的唯心主義真理觀。這種真理觀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否認真理是對外在的物質世界的反映,否認真理內容的客觀性。主觀唯心主義斷言,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覺、觀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觀自生的;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真理。客觀唯心主義并不直接否認客觀真理,甚至還強調真理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認為觀念上的真理也是對客體的認識,因而具有客觀性。但是客觀唯心主義所說的客體,并不是物質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把人的主觀精神神秘化、絕對化、客觀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觀精神的創造物。所以,客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仍然是否認了真理的客觀內容,鼓吹從主觀到主觀的主觀真理。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內容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來源于不依賴人的意志的客體,都是在主觀范圍內尋找真理。真理是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相一致。世界上只存在客觀真理,主觀真理是沒有的。唯心主義主張主觀真理,否認客觀真理,必然為宗教和信仰主義開辟道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9.“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兩種說
A.都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觀性
C.前者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認識主體的差別性
D.前者揭示了認識主體的差別性,后者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論和真理觀具體觀點的辨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指對于同一個客觀事物,有多少個看法,就有多少個真理,不管它是否與實際相符合。針對同一個認識對象形成的不同認識,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認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主張客觀真理不止一個,這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則表明人的認識的主體差別性,而這些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當由實踐來檢驗,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不要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相混同。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10.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的根據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客觀的、實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 D.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系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體性,從內容上講,真理是運動發展著的事物的多方面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從形式上講,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真理的具體性所包括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一個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真理的具體性還表現在真理與謬誤的關系上。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因此,本題的答案選C。
二、多項選擇題Ⅱ:
1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講的主體是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C.一定的社會集團和社會 D.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主體
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相對于主體而言,認識的客體則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和社會歷史性。認識主體的社會分級是指認識的主體按其活動的社會形式所分成的不同的社會層次。這些層次包括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細胞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主體的社會性,但并不等于脫離個人抽象地談論社會,而是認為主體的具有社會性的認識活動也是通過個人并由個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活動的一種形式。集團主體是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普遍存在的一種主體形式,它指的是以一定的集團、團體、群體形式進行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形成的主體。社會主體指的是一定地域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整體,是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以社會總體的形式進行活動的認識的主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主體的活動形式是由條件的、相對的。人類主體是認識主體的最高形式,它指的是人類以統一的整體作為主體進行實踐和認識活動。迄今為止,自覺的人類主體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既有自然原因,更重要的還有階級的、社會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12.魯迅說過:“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段話說明,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是
A.頭腦中主觀自生的 B.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腦對鬼神的虛幻反映 D.可以從人世間找到它的原型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
魯迅先生的這段話,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宗教迷信思想,乃至種種錯誤思想產生的認識論根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承認并堅持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的同時,又進一步揭示出人的認識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創造和反映是認識本質的兩種不同功能,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如若在認識過程中,主體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錯誤的接收、整合、系統化加工,必將產生種種失真的甚至是極其荒誕的認識。
人腦中的鬼神觀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不過是把自然界和自然力神化,或者是使人們的力量具有超人間的感染力罷了,這種錯誤的認識絕不是主體主觀自生的或無中生有的,在客觀世界中都可以找到其根源。A項否認認識從實踐中發生,否認認識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之間的一種特定的對象性關系;C項錯誤地肯定了鬼神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13.《傳習錄》記載:“先生(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這一觀點的錯誤是
A.把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等同起來 B.把人對花的感覺夸大成脫離花的獨立實體
C.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張人對花的感覺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原理來判明什么是主觀唯心主義。
“天下無心外之物”,意思是在人的意識之外無獨立存在之物,否認了物質的客觀性,這是主觀唯心主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心中,對花的感覺就等于花的存在,即認為人對花的感覺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而不是人的某種意識。因而能夠表現王陽明錯誤觀點的選項是AB選項。C項是講思維存在、感覺與花的同一性問題,即世界的可知性問題,這個命題本身是正確的。D項也是正確的命題。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14.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說明
A.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只注重認識世界,忽視改造世界
B.哲學的任務只是在社會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C.哲學不僅要認識現實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對事物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的需要。認識本身不是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發現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這些規律去改造世界,規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一切科學理論或知識,一旦離開了為實踐服務這個根本目的,都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以往的哲學盡管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都曾起過進步作用,為人類的思維增添過真理的顆粒,但是由于它們的理論的立腳點和方法的局限性,它們的理論不可能是徹底的,革命的,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立足于使“現存世界的革命化”,放眼于人類的解放,“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15.毛澤東同志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這一論斷揭示了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質的不同
B.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能促進感性認識
C.感性認識對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沒有實際意義
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所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有聯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因此“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本題正確答案為AB。
16.當原子論被科學所證實之后,道爾頓斷言:“物質是最終的、不可再分的單元。”整個19世紀,原子論占了絕對地位。但是1897年電子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深刻的物理學革命。這時,電子的發現者湯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獻詞》中聲稱:“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輩物理學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電子再不可分了。但隨后基本粒子的大量發現,又宣告了這一預言的破產。以上這段材料說明了
A.相對真理是絕對真理的具體表現
B.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只能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近似正確的反映
D.任何科學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指同一客觀真理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兩個既相區別又相聯結的基本屬性。絕對真理即真理的絕對性,有兩種含義:(1)任何真理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區別,都不能被推翻,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客觀真理也就承認了絕對真理。(2)人類的認識能力按其本性來說,是能夠認識整個物質世界的,這種無限接近客觀世界的必然趨勢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于承認了絕對真理。因此,絕對真理的實質是揭示真理性認識無限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趨向。
相對真理即真理的相對性,指一定條件下,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近似正確的反映。這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任何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只是對無限宇宙的一部分、一個層面的正確反映,人類已經實際達到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人們的認識有待擴展。(2)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特定對象的一定程度的正確反映,人類已取得的真理性認識的深度總是有限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豐富。相對真理的實質在于揭示了人類認識界限的可變性。
任何科學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依賴,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于相對之中,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絕對之中有相對,相對是絕對的組成部分,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每一個真理性認識,對于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來說,都是相對真理;同時它又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絕對真理。人們的認識要達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觀世界相一致,都有一個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17.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領導—群眾”相一致的哲學基礎是
A.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 B.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
C.辯證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D.認識論的“認識—實踐—認識”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
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它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思想。
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而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認識主要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其次,從群眾中來,就是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應該把群眾的經驗和意見集中起來,形成理論、政策和辦法。這大體上相當于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從實踐到認識的飛躍過程。再次,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已經形成的理論、政策和辦法拿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直到群眾的實踐。這大體相當于將“一般”轉化為“個別”,由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政策和辦法等得到了檢驗、豐富和發展。最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堅持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并進而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無限認識過程。群眾的意見往往是不系統的、分散的,這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局部的、具體的。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深入聽取群眾的意見,然后再把群眾的意見加以集中、整理,形成系統的理論和意見。但是,這種意見還必須返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務,而需要多次的循環,每進行一次循環就會使認識達到更高一級的水平。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讷河市| 邓州市| 石首市| 偃师市| 称多县| 镶黄旗| 林西县| 通化县| 庆安县| 瑞安市| 康平县| 白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黄陵县| 陆丰市| 太湖县| 西贡区| 合江县| 娄烦县| 商丘市| 加查县| 定襄县| 铜陵市| 巨野县| 南川市| 凯里市| 锦屏县| 礼泉县| 安西县| 鄂托克旗| 岱山县| 迁西县| 民勤县| 和龙市| 葵青区| 上饶县| 甘德县| 保定市| 寿宁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