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高考政治基礎知識提要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 重點知識1. 什么是世界觀? 關系: 什么是方法論? 2. 什么是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注意:哲學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都是科學的嗎? 3. 世界物質性原理:(P11) 4. 什么是物質?(P11) ☆ 什么是意識?(P12)(請列舉……) 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原因有那些?(P18)(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 5.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P25)(1) (2) (意識能動作用表現:①P16不僅能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②還突出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 ,反之 ) 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②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P23)(注意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P24-25)6. 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原理+方法論為什么必須堅持一 切從實際出發? 意義: 反對 7.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講,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最重要的是: (P30) 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是 8.我國的國情怎樣?(P31) 為什么我們必須立足于國情、了解國情?①原理+ ②意義(P30) 9. 哲學的基本問題 其中 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方面回答得不同,就形成了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10.青年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應從哪幾個方面來努力?------------------------------------------------------(四點)二、易錯處 1.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P28) 2.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它人類發展的決定力量,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 性。(P11) 3.人們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P6) (人們改造自然物活動的基礎是 。) 4.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是(P7) 5.什么是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P21)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一、 重點知識: a. 普遍性(把握其表現P44-45)1.什么是聯系? 特性 b. 客觀性(并不是說人們對事物的聯系無法改變。人們可以(P46)。c. 有條件性(注意理解P44)d 多樣性 方法論(P47):堅持 觀察、處理問題,認識、把握事物的 就必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2.什么是因果聯系?(P48) 怎樣判斷?① ② 方法論意義(P49—50)a. b. 區別 a.在同一事物中,二者有嚴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b.二者地 ①什么時候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3.整體和部分 位功能 ②什么時候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不同: ③什么時候整體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當心辨析題) 聯系 ①二者不可分割 ②二者相互影響方法論:a. b. (注意把握其相應的原理)4.什么是運動?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方法論(補充):在運動中把握事物,不能靜止地看問題,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5.運動和靜止的關系(P60): 6.發展的含義及實質 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 (注意把握幾種錯誤的判斷標準P62-63) a.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b. c. (注意發展與創新的關系P67-當心辨析題)注意:聯系與發展的關系(P56) 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引起了事物的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8. 什么是規律? (尤其要學會判斷是否規律—是否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a. 怎樣理解規律的 b. 客觀性?(P73-74) c. 人和規律的關系(原理):a.人不能創造、改變、消滅規律,也不能違抗規律,否則要受到規律的懲罰。 b. 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能認識、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8.什么是實事求是? ① 原理 為什么要堅持實事求是? ② 地位 ③ 意義 (P76) 什么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為什么是統一的? (1)兩者都是為了使主觀符合客觀,思想符合實際,做到按規律辦事。 (2)兩個只有(P76) 二、 易錯處:1.聯系的普遍性不等于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2.物質的唯一特性 ;物質的根本屬性 。社會運動的主體 ;認識運動的主體 。 3.實事求是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體現了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體現了現象和本質的統一;并與解放思想相統一。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方法一、重點知識:1、矛盾: 。怎樣理解矛盾: 對立 統一 應用①“要自由,不要紀律”對嗎?為什么?P85 2、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原理: ① 方法論 ① ② ② 3、矛盾的特殊性 a. 表現: b. (P93) c. a.含義: 為什么必須具體 b.原理: 問題具體分析 c. d. e.防止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a. a’. (辯證統一的) b. b’. a.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 b.利于我們學會正確的工作方法: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方法論意義 由普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 c.和各國革命建設相結合原則,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5、什么是主、次矛盾? 兩者關系 方法論 6、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兩者關系 是對立統一的 方法論 看問題既 相互排斥、依賴、轉化 又要善于分清 事物的性質主要由 所規定。7、什么是兩點論、重點論?關系怎樣?P110(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當心辨析題)8、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其方法具有哪些? (P110) 二、易錯題1、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是P80 (即聯系與矛盾的關系)2、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是P91 3、哪些詞語體現抓主要矛盾原理?P104 哪些詞語體現矛盾特殊性原理?P94、P96、P97 哪些體現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P108-109 6、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 決定的。 第四課 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一、重點知識 a. a.重視 1. 內外因及其 b(把握內因為何是根據P116)方法論辯證關系 c. b.不忽視 d. a. 2. 什么是量變 什么是質變 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形 b. a. a' 量變、質變 b. 方法論 b' 的辯證關系 c. c' (著重把握為什么) 忽視量的積累,急于求成 ①注重點滴積累 防止錯誤傾向 啟示 忽視質的飛躍,貽誤時機 ②防微杜漸 3.為什么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為什么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及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是什么? (P134) 方法論 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a. 4.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表現 b. c. 根本分歧? 三、易錯點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普遍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 (2) 內因決定事物的性質、發展方向;(P116) 外因對事物發展所起作用表現在:(P117) (3)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性質有無發生改變? (4)質變和發展的關系?(P125) (5)發展的含義、實質、原因、狀態、趨勢及途徑。 第五課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一.重點知識1.人區別于物的特點是 ,它又叫 包括哪三個方面 2.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怎么樣?)A.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 ,從 。尊重客觀規律是 基礎和前提。 P8也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前提。B.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不斷積累 。(如端正主觀動機、 等)3.認識的根本任務極其原因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 。 ① 。B.原因: ② 。 ③ 。 4.現象和本質的關系:(P10-11) 現象是 ;能為人的 A.區別: 本質是 ;只能由人的 。B.聯系:二者是統一的,本質離不開現象,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離不開 本質,現象是本質的現象。5.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的兩個階段)(1)區別:A、含義:感性認識是 ,是認識的低級階段。 理性認識是 ,是認識的高級階段。B、如果兩者都正確,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2)聯系: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但不能講來源,二者都來源于實踐),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必經階段,是整個認識的起點,堅持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就在認識中堅持 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堅持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就在認識中堅持了 法。6.真理是 。 科學理論 。 *真理、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 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P13 7.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即 。 A前提: 實現這一飛躍必須具備的條件: B關鍵:P17 8.認識是要不斷發展的:P19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 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 9.正確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A.注意比較分析和綜合的概念、作用和要注意的問題B.核心方法是 C.進行合理想象的要求、作用 ;創造性思維的要求 (注意:它的一個表現是敢于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是否就是打破常規)創造性思維的作用: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D、怎樣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1)善于發現問題。(2)要敢于超越。(3)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4)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5)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二.易錯點1.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的目的 2.理性認識、真理、科學理論都是正確的認識嗎?3.人們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 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 &, nbsp; ,關鍵 4、明確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需要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這是由 所決定的。P27 第六課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重點知識:1、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A.社會存在是 主要是指: 社會意識是 。B.二者的辯證關系: 第一: a’ b’ 第二: 。 a’先進、科學的 b’反之 2、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是指 ②作用:A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B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指向就不同。 C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3、什么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 ①A符合 。B符合 。 (即最高標準)②我國現階段衡量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是P45 “ ”是判斷我國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的標準。P46(兩者即具體標準)4、關于集體主義: ①含義 ②內容 ③集體主義為什么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a b c 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④堅持集體主義應注意幾個問題:(略)⑤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怎樣?P51a.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是辨證統一關系。b c 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為什么?a b c ⑦怎樣才能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P56a總的要求 b正確處理 ① ② ③ c要 。d要 。二、易錯點: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 為核心,以 為原則P37 2、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P38 3、小團體主義的實質是 4、個人主義是 的思想體系。 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一、重點知識:1、人的屬性包括 和 。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是 。原因是:a b 2、“人性自私論”之所以錯誤: (四點)3、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什么?P70-71 a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b個人活動 (兩種情形)c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 (包括:社會環境、規律等) 4、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72a是辨證統一關系。b一方面,兩者相互區別,不能等同。 是根本,起著決定作用。c另一方面,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 5、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①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必須通過個人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雙重關系,才能得到正確的說明。人生價值包括 和 。②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A、從人生價值兩個方面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關系來說,只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B、從人生價值兩個方面的關系來說,只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者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C、從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怎樣衡量人生價值來,只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③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歸根本到底是 和 這兩種形式。(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轉化為物質貢獻) ④實現人生價值需要:P77-80A、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a ;b B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a (個人素質包括哪些)b c ⑤反對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P83a承認 b看到 c更應看到 ⑥反對享樂主義,其危害:a b c 6、崇高理想對社會、對人生有何巨大作用?P87-88a b c 7、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關系:P92-94a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b c 8、理想和現實的辯證關系:P95a b 二、易錯點:1、把社會理想和職業理想轉化為現實,從主觀方面講特別需要 P96這也是由我國 決定的。3、我們的最高理想是 ;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P92 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一、重點知識 a.含義: 活動。 ①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 有根本的區別②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 的活動,必然引起 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 活動。1、關于實踐 b.基本特征:① 。② 。③ 。c.基本形式有① ② ③ 2、為什么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P107 a.生產實踐決定 。 b.生產實踐決定 。 c.生產實踐是 。(因此,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a.實踐對認識 ①實踐是 。 (1)認識是 有決定作用 (2)認識是 ②實踐是 。 (1) (2) ③實踐是 。④實踐是 。(理解為什么) b.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人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反之,阻礙作用。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其創造作用主要表現為:①人民群眾是 創造者,因而從 。②人民群眾是 創造者,從而 。③人民群眾是 的決定力量,在 。 方法論 ①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應做到 ) ②堅持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5、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P127 ①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②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 。 ③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 。④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 。二、易錯點1、堅持實踐的 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2、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 。 實踐的基本形式≠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3、所謂改造主觀世界,主要是指 。在改造主觀世界中 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 P125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4、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人們獲取知識有兩種途徑:可以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5、認識的根本任務是 認識的最終目的是 6、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觀點是 。P115 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 。P387、無論是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社會實踐。 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附一:哲學原理分類一、唯物論部分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P112、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P73、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P254、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P18-20二、辯證法部分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P46-472、把握事物因果聯系的重要性。P49-503、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論。P54-554、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5、規律的客觀性原理。6、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及方法論。P82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P87-88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P9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P98-99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P102-105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P107-10812、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P109-11013、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P11814、量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P127-12915、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P13416、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P137-138三、認識論部分1、如何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P7-9(其中將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納入唯物論)2、現象與本質的關系。P10-11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P10-114、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完成。P10-155、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要求、作用P30-31及怎樣培養(補充)。6、實踐的基本特征。P104-1057、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P110-114 四、人生觀和價值觀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P36-38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P41-423、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P514、集體主義為什么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P50-525、為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P53-556、怎樣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P57-597、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P70-718、人生價值包含哪兩方面,為什么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P74-759、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P77-8010、樹立正確的金錢觀。P82-8311、崇高理想的作用。P87-8812、理想與現實的關系。P95-9813、人民群眾的作用及方法論。P115-11914、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P127 附二:關于哲學中“怎么樣”問題的解題思考 1、怎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1)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2) 從整體上把握實際。(3) 全面地把握實際。(4) 在變化發展中把握實際。(5) 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主觀主義。 2、怎樣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1) 聯系具有普遍性: 內部聯系外部聯系(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2) 聯系具有客觀性,并不是說人們對事物的聯系無法改變。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3) 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具體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利用有利的聯系,克服和避免不利的聯系。(4) 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辦事情既要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5) 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從而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怎樣才能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1) 首先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違背規律。(2) 其次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4、怎樣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哲上P76,從兩者概念入手)5、怎樣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 哲上P64—67三點(2) 看有無體現事物發展的原因:即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3) 看有無體現事物發展的狀態:即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4) 看有無體現事物發展的途徑:即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6、怎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 可以從矛盾特殊性的三個方面的表現入手。(哲上P93)(2) 也可以參照“怎樣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解法。7、怎樣堅持用矛盾分析法來分析問題?(哲上P110)8、怎樣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哲上P137—138)9、怎樣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哲上P37) 10、怎樣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哲下P7-9) 11、怎樣完成認識的根本任務?(即怎樣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哲下P15) 12、怎樣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1)善于發現問題。(2)要敢于超越。(3)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4)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5)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13、怎樣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哲下P57-59)14、怎樣實現人生價值?(主客觀條件---哲下P78—80)15、怎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 認識、學習、掌握理論。(2) 回到實踐中指導實踐,并且不斷地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完善。(3) 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