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概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概括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概括
1、什么是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所涉及的問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但是哲學不等于世界觀。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中都 會自發地形成世界觀,一般人的世界觀都是零散的、樸素的、自發的、缺少論證的,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3、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著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4、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1)區別 :①二者的研究范圍和對象不同。哲學把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是關于整個世界一切領域的一般知識,是關于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各種具體知識共性的抽象與概括。而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過程。②二者的方法論不同。哲學告訴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體科學則告訴人們應如何具體分析和處理人與外部世界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
(2)聯系:①二者都把現實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②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并隨著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而哲學則為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指導。
5、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是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或者說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思維到底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如果認為存在決定思維,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則屬于唯心主義。
6、哲學的基本派別及其劃分依據: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學生的,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7、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質,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惟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9、哲學與真正的哲學的關系
(1)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有的哲學能正確反映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有的哲學則不能完全正確地反映或錯誤地反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正確地反映世界,才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真正的哲學之所有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就是因為它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10、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哲學屬于思想文化的范疇,是一定時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哲學和思想文化都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是由政治和經濟決定的。
(3)一定形態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歷史任務和客觀要求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11、哲學對社會變革作用
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還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其自然科學基礎。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
①毛澤東思想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又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②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產物,又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指針。
③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毛澤東又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2)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二)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又一偉大理論成果,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4、什么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①要明確“客觀實在”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同時,要把握事物的可知性。物質雖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但人們能夠認識它。
②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哲學上講的物質是對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的抽象和概括,作為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永恒的、不滅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暫時的、可生可滅的。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③要明確哲學中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概念的關系。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質形態的具體特征,而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則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特點,即客觀實在。
④要把握世界統一于物質這個基本觀點。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有一個統一的本原,這個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但這并不是說世界上只有物質的東西,沒有意識的東西。
15、世界統一于物質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2)世界的本原是物質。(3)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4)世界統一于物質。(5)世界是物質的。
16、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17、運動的概念
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18、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19、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1)靜止的含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①運動是絕對的。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②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也就是說,靜止不是絕對不動,是有條件的、暫時的、不顯著的運動,因而是相對的。③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20、規律的含義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1、規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22、規律的客觀性
①規律的客觀性,就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②規律具有客觀性,還意味著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但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類。
2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現象既不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識而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勞動是人的意識產生和發燕尾服的根本動力。
24、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腦不會產生意識。(2)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身活動實現的。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反射,叫做第一信號系統,這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一種是在語言刺激下產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號系統,這是人所特有的。意識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25、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1)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腦自生的,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人類意識。
(2)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3)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意識是人腦地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
(4)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
26、意識的作用
(一)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2)意識活動具有主觀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3)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4)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1)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
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
(2)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3)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27、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
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人能夠正確地認識世界,二是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28、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29、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要求: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性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反對錯誤觀點,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30、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實踐有兩層含義:—是凡是實踐,都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以人為主體,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二是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的活動。
31、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①首先是由實踐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性決定的。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對象,它們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②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3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三)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標準。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惟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所謂學以致用,也正是強調這一道理。
3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觀性
(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的屬性:客觀性。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
34、真理的條件性、具體性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35、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一)認識具有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二)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三)認識具有上升性: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6、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
37、聯系的普遍性
(1)含義: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從內部構成要素看,是普遍聯系的;從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看也是普遍的。二是指聯系這種關系在世界萬事萬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普遍聯系簡單地理解為任何兩個事物都有聯系。
38、聯系具有客觀性及要求
(1)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無法否定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客觀聯系,也無法割斷事物的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的聯系。
(2)聯系之所以是客觀的,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事物的客觀性決定了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具體說來,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自在事物中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們當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盡管它們呈現著“人化”的特點,但這種聯系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為人為事物的聯系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形成。所以,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事物的聯系,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是詭辯的一重要特征。
39、人與事物聯系的關系
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在人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人們雖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觀聯系,但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這充分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它使聯系的具體形式更加多樣了。
40、聯系的多樣性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2)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聯系,而忽視那些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系,忽視事物相互聯系的中間環節。
(3)聯系的多樣性的方法論要求
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即使人們改變條件、創造條件,也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
41、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1)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含義不同,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就是整體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體,二者不能混淆。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同時又是相互作用的。①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賴,各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整體由部分構成,它只有對于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個確定的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優劣也會影響整體。特別是處理關鍵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②整體與部分還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方法論要求
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內容來看,其方法論應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兩點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是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的思想,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在整體上選擇最佳行動方案,實現最優目標。像人們常說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選擇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說明。二是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42、發展的普遍性
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發展的普遍性包括三個層次: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43、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44、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45、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要注意,新事物不是全盤徹底地否定舊事物,而是汲取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
(2)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為什么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
因為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46、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2)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因而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
(4)因此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
47、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狀態。質變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表現為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狀態。
48、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一的
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一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質變,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使事物在新的質變的基礎上發生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具體要求
①重視量的積累。既然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的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飛躍和發展。
49、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50、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51、如何理解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正確把握“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不可分割”。所謂對立,即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所謂統一,即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5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方面內容: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②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二)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正確對待矛盾
(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53、矛盾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義。所謂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2)矛盾特殊性的表現。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第二,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54、(一)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
(二)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55、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2)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原理的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56、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①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多種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在每一種矛盾中,矛盾的雙方也有主次之列。客觀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②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質就不同。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賴。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理解。第一,兩者相互依存。第二,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下互相轉化。
(3)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的方法論要求。學習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5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理論依據。唯物辯證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2)兩點論,重點論的含義。第一,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第二,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第一,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聯的。兩點是重點中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第二,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其一是離開兩點談重點的一點論;其二是離開重點談兩點均衡論。第三,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5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正確理解和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準確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它之所以重要,第一,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第二,它是我閃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解答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還應將唯物論與辯證法統一起來。具體說來,應堅持以下幾點:首先,要客觀地、如實地承認矛盾。其次,要全面地分析矛盾。再次,要在運動中把握矛盾。最后,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59、辯證否定的含義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這是辯證的否定的第一個特點。
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辯證的否定的第二個特點。
60、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61、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
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書本是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任何書本知識都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權威往往比普遍人更能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任何權威都不可能永遠正確,永遠不犯錯誤,因此,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62、辯證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說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
因此,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第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63、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突破,要創新就要批判和發展。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64、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一)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發展起著第一位變革的作用。
(二)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三)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沒有創新,我們就失去了追尋真知的可能;創新是對實踐的推進,沒有創新,我們就不能在變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65、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進步的經濟基礎服務;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它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
66、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②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67、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68、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解決方式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1)內容: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改革。(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
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具體制度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又通過體制改革完善社會的主義制度,來發揮它的優越性。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動力。
69、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全面進步。
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70、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黨的群眾觀點
①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黨的群眾路線
①黨的群眾路線的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71、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72、人的價值的內涵和評價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這是人的真正價值所在。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2)人的價值的另一方面在于人通過自己的活動,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需要的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
(3)人的真正價值及評價標準
既然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因而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73、價值觀的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
(1)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在一定的社會存在基礎上產生的,并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2)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7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集體主義價值觀正確處理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是我們所倡導的正確的價值觀。
75、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76、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我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為自己確立的目標和完成的歷史任務不同。
77、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一)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1)人只有在勞動中,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意味著他為滿足社會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貢獻就越大,他自身的價值的價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強。(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3)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4)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表現,是人之為人的內在本性。
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生存、發展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三)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價值的實觀需要的主觀條件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泗洪县| 犍为县| 武平县| 丹东市| 澳门| 清河县| 望谟县| 兴隆县| 桐梓县| 青龙| 定南县| 福贡县| 察雅县| 钦州市| 汝阳县| 新民市| 陕西省| 惠水县| 湖北省| 巨鹿县| 依安县| 万年县| 敦煌市| 诏安县| 安义县| 常宁市| 三台县| 渭南市| 商洛市| 凯里市| 兴业县| 汶上县| 通州市| 读书| 东明县| 东乡族自治县| 岫岩| 广饶县| 金阳县|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