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必修1第十課《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 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明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關注并認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了解我國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舉措,自覺投身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行動中。 二、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框的基本要求:闡明科學發展觀的含義;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2.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必修1《經濟生活》第十一課“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的第二框題,講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以什么樣的發展觀及戰略作指導。這一框分為兩目,第一目“樹立科學發展觀”,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發展觀。第二目“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目的是使學生對我國如何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及走什么樣的經濟發展道路有明確認識。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九課“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繪小康藍圖”,涉及以下內容:一是認識我國人民的生活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及其深遠意義;二是理解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些內容與第十一課第一框的內容大體相同。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已經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所了解。 2.學生學習本課時可能對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要求了解不多,在理解相關理論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和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全面小康貢獻力量。 五、重點難點 重點:全面準確地理解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難點: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協調發展。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節課從學生親身感受引出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這一主題,并針對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結合海南省林昌村的成果經驗,探究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方式,通過在課堂探究,掌握知識,通過課堂練習,運用知識。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閱讀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于經濟建設的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設計問卷、搜集有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新課程要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而,本課的設計首先從學生切身的生活感受作為起始。時值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全國上下為之振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次成為老百姓街頭巷尾談論的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小康社會實現的程度,不僅能自然的引出課題,而且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個環節,首先給出調查問卷, 我國正在進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以下方面是否達到全面小康的標準,請結合自身感受進行判斷,并用★表示出滿意度。 滿意度飲 食 居 住 生 態 教 育 消 費 平 安 小康綜合水平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經濟等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社會各界備受鼓舞。 2、目前我們的小康依然處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距離全面小康還有一定差距。 【向學生展示相關資料,使學生對近五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有更清晰的認識。此環節關鍵詞是“鼓舞”。】 資料一:過去五年我國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 資料二: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效益較好 接上述結論2,引出第二個環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于10月15日在京勝利召開,大會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問題跟上: 你知道此次大會對實現全面小康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嗎? 【向學生展示資料,共同了解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代表大會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的新要求,此環節關鍵詞是“關注”。】 資料一: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十大“亮點” 資料二: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摘要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了解了新的要求以后,引導學生思考,進入第三環節。 思考的問題是:對照新的要求,談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還有哪些突出的問題? 給出兩個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概括。 資料三:2006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 資料四:2005年全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 歸納學生發言,形成基本結論。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等。 【展示資料五:前進中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具體說明。此環節關鍵詞是“發現”。】 經過關注新要求、發現問題環節,進入到探究如何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第四個環節)。 播放資料六:視頻:綠色小康路。請學生思考: 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林昌村,一個算不上富裕的村莊,在僅僅二年的時間里,村容村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的奧妙究竟在哪里呢? 經過討論得出結論:林昌村在發展中樹立和認真貫徹了科學發展觀。 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 借鑒林場村的發展經驗,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的問題,談談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以什么樣的發展觀及戰略作為指導?怎樣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經過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的發展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引導學生結合第三環節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本環節關鍵詞為“探究”。】 教學內容完成后,通過課堂練習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題目圍繞廣東的經濟發展情況,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題目及答案內容省略。 最后是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 課后作業有兩項,為開放式作業。【引導學生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持續關注】 請學生再次閱讀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所作報告。關注全國、廣東省、廣州市在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中的新舉措,課后進行交流。 本課內容涉及到不少名詞概念,如果課堂教學需要,可以點擊課件中“解疑釋惑”欄目了解。 九、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略 十、作業設計 1.再次閱讀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所作報告。 2.關注全國、廣東省、廣州市在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中的新舉措,課后交流。 十一、時間安排 時間大致安排如下: 鼓舞篇:2分鐘;關注篇:3分鐘;發現篇:5分鐘;探究篇:20分鐘。 課堂練習:7分鐘;課堂小結、布置作業:1分鐘。課堂答疑。根據課堂實際進程而定。 十二、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雖然有比較多的名詞、理論性較強,但考慮到學生已經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學習過相關內容,因此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并不是放在解析有關理論上,而是讓學生能結合黨的十七大的精神,對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有更新的認識。并結合課堂練習使學生對我省的經濟建設有更多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知識、能力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本人希望學生通過了解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進一步堅定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主動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全面小康貢獻力量。本課的理論性比較強,要想讓學生更深入得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的問題還需要在以后的課程中不斷學習。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