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四單元(9—10課)背多分1、 我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什么?共同理想: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奮斗目標、也是“三步走”的第三步奮斗目標)最高理想: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特點: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1)實現共同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必要準備和必經階段(2)實現最高理想,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的。3、總體小康的實現時間、意義、特點時間:2000年(20世紀末)意義:是歷史性跨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特點: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基本小康、總體小康)4、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時間、描繪景象、意義、怎樣做?時間:2020年請你描繪一下未來全面小康社會將是什么景象: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對外更加開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意義:(為什么、必要性)①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全面小康社會。②有利于落實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③有利于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④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怎樣做?(如果是建設全面小康請答1-4點答案、如果是建設和諧社會,請答1-5點答案)A.國家:1)經濟方面:樹立“又好又快”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特色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2)政治方面: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3)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和諧文化。4)生態、社會方面: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5)完善各項制度,倡導誠信友愛,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協調發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B.青少年怎樣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青少年在創新、成才等方面的做法都可以參考此答案)青少年應樹立崇高理想,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創新,勇于實踐,立志成才,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貢獻力量。C、青少年怎樣建設和諧社會?①民主法制方面:要學法、守法、用法,積極宣傳法律知識,敢于同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②公平正義方面:敢于指出違法、不道德的行為,關注和幫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③誠信友愛方面:尊敬師長,尊重同學,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講信用,重承諾,做一個誠實的人。④充滿活力方面: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養成親社會行為,參與創新實踐活動,投入“陽光體育”等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⑤安定有序方面: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公共秩序,例如飯堂打飯不插隊,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例如:愛護花草樹木、不浪費糧食、珍惜水資源等。5、和諧社會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6、當今社會還存在哪些不和諧現象?請你為消除這些不和諧現象獻計獻策(對號入座)(1)社會的不和諧現象:①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均衡;②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房價高、買房貴;③部分公民道德素質尚待提高;④部分公民法制觀念淡漠,存在違法犯罪現象;⑤腐敗現象屢禁不止;⑥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突出。7、近年來,我國為建設和諧社會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舉措啊,請你列舉一些。(1)針對上學難、上學貴,我國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的舉措。(2)針對住房難,我國實施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制度。(3)針對看病難、看病貴,我國實施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8、當前校園里存在著哪些不和諧的現象?(1)部分同學出口成“臟”、考試作弊、打架斗毆、隨意給同學取“綽號”。(2)部分同學在公共場合插隊、大聲喧嘩。(3)部分同學瀏覽一些不健康的書刊、網站。9、為什么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1)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2)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創業實踐需要創業精神的支撐和鼓舞。(3)艱苦創業,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艱苦創業的精神,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無論什么時代,都被人們視為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4)在新時期,推進現代化建設,更需要大力倡導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尤其是開拓創新精神。10、中學生應該怎樣發揚艱苦創業精神?①思想上,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學習上,頑強拼搏,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知難而進,遇到不懂的問題積極請教別人;③生活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不攀比,不追求名牌,合理消費。11、什么是人生理想?理想是我們在學業成就、未來職業、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標,代表著我們對生命的一種盼望,反映了我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12、為什么要樹立理想?(1)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對人的行為有導向、驅動和調控的作用。(2)在人生發展的過程中,理想不斷激勵著我們超越自己,讓我們充滿了實現自身價值的喜悅,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幸福。(3)億萬人民在追求自己理想,特別是追求美好社會理想的過程中,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13、如何才能使理想變為現實?(1)實現理想,需要對人生做出規劃,這個規劃盡可能長遠盡可能具體。(2)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實際情況,對自己的理想適當進行調整。(3)我們要腳踏實地、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增強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質。14、如何全面看待學習壓力?(WHY)學習生活中總會有壓力的存在,感受到壓力是正常的。(1)積極影響:適度的學習壓力可以激發我們的干勁和潛能,使我們表現得更加積極。(2)消極影響:過度的學習壓力則會使焦慮不斷增加,影響學習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發揮。(3)學習沒有壓力,可能會使我們覺得學習非常輕松,也有可能使我們失去動力,止步不前。15、中學生如何正確面對待學習壓力?(HOW)(1)我們要明確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習的興趣(2)我們要勇于擔起學習的重擔(3)我們了解學習的壓力,學會正確對待學習壓力,自覺適度加壓,學會將壓力化為動力。16、出現考試焦慮的原因是什么?(1)面臨的考試很重要,或者考試難度很大。(2)他人、自己的過高要求超過了個人的實際能力。(3)僅以考試的成績來判斷個人的價值。17、考試焦慮會帶來什么影響?(1)適度的考試焦慮體現了我們對考試積極認真的態度。(2)過度的考試焦慮,則會干擾我們的學習,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18、怎樣從容面對考試?(1)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念。 (2)實事求是地調整自我期望(3)要增強自身實力。如擬定具體的學習計劃;不輕言放棄任何一科,也不只專攻某一科;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保持良好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掌握一些放松情緒的方法。19、為什么生活會充滿選擇?(1)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需求不斷擴大,自主能力不斷增強,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2)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前人相比我們選擇的機會更多,選擇面更大。20、怎樣學會選擇?(1)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合理的選擇(2)在做出人生的重要選擇之前,我們要弄清自己的真實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學會辨別、篩選信息;還要考慮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實現的可能性;等等。(3)我們要有勇氣自己做出選擇,并且為自己的選擇擔負起責任。21、為什么我們要學會自己作出選擇?(意義)(1)學會自己做出選擇,我們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在作出合理的選擇時,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或者在做出錯誤的選擇時,從中吸取教訓,提高選擇能力。(2)通過不斷的自主選擇并從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我們的選擇會更為明智,人生會更加積極。22、當今社會變化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答: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門類激增,大量的邊緣學科涌現,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信息化特征明顯。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23、進入21世紀,對我們青少年的素質提出了哪些更高更新的要求?(1)必須具備創新精神。(2)必須具備團隊精神。(3)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4)具有開放的胸懷(5)具有全球化的意識、、、24、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科技創新的重要性)(1)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科技創新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3)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25、團隊精神的重要性。(WHY)答:具備了團隊精神,我們才能更好地施展個人才華,實現自身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團隊的創造力,形成文明和諧、團結高效的集體,推動社會進步。26、我們為什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意義)(1)面對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2)終身學習,能滿足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能使我們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3)終身學習既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27、在終身學習時代,中學生應作好哪些準備?(1)終身學習,要求我們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2)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