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年政治二輪復習教案《哲學常識》專題一 辯證唯物論(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年政治二輪復習教案《哲學常識》專題一 辯證唯物論(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009年政治二輪復習教案《哲學常識》
專題一 辯證唯物論
考情分析
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專題中物質的決定作用、意識能動的反作用、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哲學的基本派別及其根本觀點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較大,為必考考點。從題型上看,本專題命題形式靈活,各種題型均有顯現。在復習時,要注意:
圍繞一個核心知識點――一切從實際出,實事求是,唯物論的根本方法論要求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實事求是;
把握一個基本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是對世界物質性原理和意識的能動作用的概括,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的理論依據;
突出兩個重點――世界的物質性和意識的能動作用。世界是物質的,具有客觀性,我們必須承認其客觀性,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重視精神的力量,發揮正確意識的積極作用。
知識整合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它與具體科學知識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哲學等于世界觀,它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因此,哲學需要進行專門學習才能獲得。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有科與非科學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科學的世界觀 它對世界的看法,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的,而且是辯證的;它對社會歷史的觀察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
科學的方法論 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偉大的認識工具;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理論。
二、物質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并能為人的意志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一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礎,是理解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及其他哲學命題的基礎。
理解: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的客觀實在。不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一直存在著。物質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只能依據其固有的屬性和規律改變其存在的具體形式。
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這一特性是萬事萬物同意識聯系起來進行比較時抽象概括出來的,是所有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點,是唯一能夠把物質和意識區別開來的特點。
物質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因此,物質具有可知性,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它。
注意:
(1)分清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物質概念
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物質概念,僅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這部分的物質具體形態的特征,具有暫時性,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會不斷變化。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則概括了自然和社會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各種物質具體形態。具有穩定性,只要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不改變,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就不會改變。
(2)分清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
物質的具體形態除了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是暫時的,可以消滅的,也可能是看得見的。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則概括了千差萬別的,千變成化的物質具體形態中共同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永恒的、不滅的,存在在于一切物質具體形態中,只能由人的抽象思維去把握。二者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3)客觀實在不等于客觀存在。
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翱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3.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世界物質性原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原理 內容 方法論
自然界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產生之后,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 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反對神創論和個人決定論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客觀的,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所以,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4.意識――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既是自然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的產物。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質上都是物質的,所以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2)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離開人腦,就不能產生意識。
(3)從形式看,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它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產生這一差別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們的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和知識構成等因素。
(4)從本質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離開了客觀事物,人腦不會自行產生意識;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
(5)從作用看,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無論是具體的感覺還是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和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及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可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5.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6.意識的能動作用
原理內容(1):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由于受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的制約,人的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制約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客觀原因是:社會歷史條件,特別是社會實踐所達到的廣度和深度。
主觀原因是:立場不同(利益立場—人民根本利益),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正確的思維方法),知識構成不同(要不斷充實我們的知識)。
方法論要求: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原理內容(2):意識的能動作用突出表現在,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注意:正確理解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意識屬于主觀的東西,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必須通過實踐來發揮作用;
意識本身不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物質的東西只能用物質的東西去改變,離開了一定的物質條件,意識的作用也無法發揮;
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集中表現于指導實踐使客觀事物發展改變。這一改變不是任意,是在遵循客觀事物固有的屬性和規律的基礎上,引起物質具體屬性、具體形態的改變。
方法論要求: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前提下,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觀點。
注意: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兩種不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前提,基礎,是第一位的,而意識的反作用受物質的決定作用的制約,是第二位的。否認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唯心主義,否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是形而上學。
7.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實踐;也可以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發揮其積極作用,為人類某福利。
注意:(1)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有兩層意思:一是規律的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由于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聯系,它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于事物的,不是人們的意識賦予的。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喜歡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二是指規律是否發生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
(2)規律是客觀的,意味著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也不能改造或消滅仍然在起作用的規律。規律只能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據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
(3)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在它的不可違抗性。規律是必然的聯系,說明它是鐵的法則,具有強制性。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同規律背道而馳,否則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規律的不可違抗性有力地證明了規律是客觀的。
(4)規律是客觀的,并不是說規律是永恒不變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當規律所依賴的條件發生變化時,規律必然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5)規律是客觀的,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能夠認識規律并能利能規律。
方法論要求: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8.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
原理內容:(1)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論是認識規律,還是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中具體把握規律,利用規律,都要求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當時當地的實際進一步分析和研究規律??傊?,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運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發揮主觀能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按客觀規律辦事。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質的差別來看,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從量的差別來看,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的積極效果的程度??傊鹬匾幝墒前l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高考資源網
方法論要求:尊重規律,即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注意:規律客觀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尊重規律的客觀性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規律的客觀性始終制約著人們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量)和效果(質);但認識和利用規律離不開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兩方面是辨證的統一,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既要做到即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
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人們辦事情的過程,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而要把事情辦好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的要求去做,如果離開了尊重客觀規律,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給實際工作造成損失;如果只空談尊重客觀規律,不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去認識規律,不去創造條件利用規律,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從而放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我們工作也絕不會前進一步。
9.一切從實際出發
(1)明確一切從實際從發的含義。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從出,使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來決定我們的思想和行動。
(2)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的理論依據、一切從實際從發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全客觀,只有這樣才正確地思考和處理問題。
(3)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因為:
第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
第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
第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也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4)明確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揮主觀能動性。
第一、堅持從實際從發,必須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
第二、堅持從實際出發必須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第三、堅持從全面的實際出。客觀實際總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如果只以個別事實為出發點作判斷,去行動,那并沒有真正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總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個方面,即使這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事實,也沒有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這就要求我們全面掌握實際情況。
第四、堅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客觀實際又是不斷地在變化發展的,要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就必須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客觀情況。
第五、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是輕而易舉的。既需要我們堅持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反對一切形式的唯心主義,又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
10.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世界本原問題;二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
注意: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不同的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是辯證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2)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對意識能不能認識物質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第二個方面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它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礎,后者受前者的制約。割裂二者的關系必將導致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
(3)對世界本原問題不同回答,即物質意識哪個是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也是研究和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是世界的本質,物質決定意識的,都屬于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有三種基本形態:第一種,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它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具體形態;第二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它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質量相同的又不可分割的“原子”;第三種,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它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認為整個世界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
唯心主義:凡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是世界的本質,意識決定物質,都屬于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態:第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它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識;第二種是客觀唯心主義,它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種意識。
難點突破
一、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
1.區別:(1)客觀實在性是指物質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物質具體形態和具有不同結構的物質的共性。不管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如何變化,但其客觀實在性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絕對性客觀實在是不依賴于“人們”的意識而存在的
(2)客觀存在是指一切客觀物質的存在,也包括意識的存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狀態、不同的性質和特征??陀^存在是具體的、多變的、易逝的、客觀存在是不依賴“我”的個人意識而存在的。
2.聯系:客觀存在的外延比客觀實在的范圍大,客觀存在不僅指物質的存在,也包括意識的存在。高考資源網
二、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反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
1.區別:(1)內涵不同:意識能動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二是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意識的反作用是指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主觀能動性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2)表現不同:兩種不同性質的意識(正確或錯誤)對事物發展起不同的反作用。意識能動性表現為:首先,意識不僅能正確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且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次,意識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以正確的思想為指導,通過實踐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主觀能動性包括互相聯系的三個方面: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
2.聯系:主觀能動性既包括意識能動性,也包括實踐活動,而且這兩個內容密不可分。意識能動性僅限于“想”不包括“做”,屬于意識范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之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識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它既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更不等于主觀能動性。上述分析表明“意識的反作用”屬于“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屬于“主觀能動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更大。
三、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
1.區別: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動機等決定著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有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表現。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人之外的一種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絕對精神等決定著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
2.聯系: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兩種表現形式,二者的共同本質都是唯心主義,都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決定物質。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區別:(I)含義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實事求是就是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哲學依據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依據是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是物質運動的規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3)地位和作用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聯系:(1)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的關系。二者都是重要的方法論,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觀存在作為觀察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C但后者著重于規律的客觀性,前者著重于物質的第一性。實事求是既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堅持了唯物辯證法,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精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2)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二者實質上都是要求主觀符合客觀,都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五、全面把握規律
1.規律的含義:規律不是主觀想象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不是偶然的聯系(三不是),而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規律的特性:
(1)規律具有客觀性。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人主觀賦予的,也不是神創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規律具有穩定性。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現象的聯系。本質相對于現象來說是穩定的。
(3)規律具有必然性。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這種聯系是一定要反復出現、確定不移的,而非偶然聯系。
(4)規律具有普遍性。規律不是個別的、單一的、獨有的現象,它是一類事物所共有的,它對同類事物有普遍的支配作用。
(5)規律具有多樣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有不同的規律。
3.規律與人的關系: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是客觀的,其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規律無好壞之分。它既可以給人帶來積極作用,也可帶來消極作用。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條件,從而創造有利于規律發揮積極作用的條件,使規律發揮積極作用.造福于人類。
4.并非任何規律都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恒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因此,任何事物運動過程中的規律聯系都是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即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并非任何規律都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
學科內綜合
哲學常識內部的綜合
l.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規律的客觀性、聯系的客觀性、矛盾的客觀性
物質世界的客觀性揭示了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而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以規律、聯系、矛盾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的客觀性、聯系的客觀性、矛盾的客觀性都根源于物質世界的客觀性。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與經濟常識綜合
1.運用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我國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產業結構的調整政策,勞動合同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我國居民的消費觀,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等都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基礎上,這些制度、政策的完善和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2.結合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的原理,分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增強競爭意識、法制意識的重要性;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要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公民要增強依法納稅意識;消費者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自身權益;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應遵守市場交易原則,樹立誠信意識;對外開放中要增強改革開放意識,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
3.人和規律客觀性關系的觀點分析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遵循價值規律;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必須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企業發展、三大產業發展都必須遵循價值規律;國家制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消費政策、對外開放政策等也必須注重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
與政治常識綜合
1.運用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分析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符合我國的國情。
2.結合意識的能動作用,分析“一國兩制”的意義;我國國家機構活動遵循對人民負責、依法治國、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性;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一堅持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我國的宗教政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堅持完善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的重要意義。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胶南市| 曲水县| 宁乡县| 登封市| 清流县| 盐边县| 拉孜县| 延吉市| 仪征市| 武夷山市| 泗水县| 乌海市| 沙河市| 定兴县| 吉隆县| 武鸣县| 武义县| 洱源县| 巴彦县| 贵阳市| 屯留县| 大余县| 贵阳市| 马边| 五原县| 沛县| 武平县| 焦作市| 聊城市| 德兴市| 龙岩市| 固阳县| 宁城县| 祁连县| 达拉特旗| 铜川市| 阳城县| 霍山县| 黔江区|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