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一、考點及高考要求1、理解 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2、說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理解 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4、理解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二、構建知識體系三、課前基礎填空考點一: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 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 的活動。即: 。( 即:(1)是一種物質性活動。(2)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注意】 實踐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它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有本質區別,因為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創造性特點。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 、 、 的特點。(1)客觀物質性第一、實踐的構成要素: 、 、 是客觀的。第二、實踐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結果也是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 、 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 ;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造出 。(3)社會歷史性①社會性:實踐不是 ,而是處在 的活動。②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 的制約,是一定 的產物。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和統一,體現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貫穿著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3、實踐的基本形式:① 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 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律的 活動。【提示】這里講實踐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體形式。實踐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考點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 、 、 、 。(1)實踐是認識的 。認識是在 、在 相互作用下產生。【提示1】“意識源于物質”和“認識源于實踐”“意識源于物質”主要指意識反映的內容源于物質世界“認識源于實踐”指認識形成于實踐中。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并不矛盾。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因此兩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說“認識源于物質”。【提示2】“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獲得認識的兩種途徑: 和 。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得,間接經驗是通過學習和傳遞而得。但二者歸根到底都來源于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 。(表明認識的變化發展過程)第一、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第二、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第三、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提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3)實踐是 。(表明用認識的成果來說明認識的預測)只有把 聯系起來加以 的東西,才能檢驗 是否相符合。【提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通過實踐,人們把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兩者對照,就能判斷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4)實踐是認識的 。(表明認識的指導作用)認識應當為實踐服務,指導實踐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顯示其實際意義。【提示】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2、認識的反作用(認識指導實踐)(1)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不同性質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不同。(2)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指導作用的辯證關系(1)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2)兩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認實踐的決定作用是堅持唯物論思想,承認認識的反作用是堅持辯證法思想。考點三:理解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 。2、真理的特點:真理具有 、 、 。(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 。①這是因為:真理的內容是 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 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②由于人們的 、 和 不同,每個人的 、 和 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 ,但只有 個真理。真理面前 ,它不因權力、地位而改變。(2)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 和 ,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 。【提示】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3)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 來說,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提示】這里的特定過程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4)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錯誤。真理和謬誤的關系(1) 二者概念不同。認識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認識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2)聯系:認識和真理、謬誤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來說都是主觀的,就其內容來說都是客觀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考點四: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1、認識的(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 。原因:①從認識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 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 、 、 、 、 、 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 、 ,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2)認識反復性的過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 到 ,再從 到 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1)認識 。原因:①認識的對象── ②認識的主體──③認識的基礎──(2)認識的無限性的過程:人類認識是 的。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3、認識具有上升性: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 式的循環運動。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 式的前進或 式的上升。4、方法論: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這要求我們 , ,不斷在實踐中 ,在實踐中 ,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綜合探究】世界的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 理論基礎。 ,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求真務實,正確 ,是建設 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仍處于 這個最基本的國情出發,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發現 ,提出 ,解決 。(刪去第三、第四段,加這樣一段話)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四、重點考點分析1、全面理解真理(1)真理是有條件的,離開了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抽象地談論真理是唯心主義的觀點。(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質規定的綜合,片面地談論真理是形而上學的觀點。(3)真理是歷史的,是一個過程,靜止地談論真理是形而上學的觀點。(4)真理是具體的,即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不因人而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堅持真理客觀性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反對抽象地談論真理的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真理觀。2、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依據(世界觀依據)物質決定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理論聯系實際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實事求是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求真務實五、誤區點擊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2.實踐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3.實踐是人們的一切活動。4.不存在個人的實踐活動。5.實踐是認識的唯一途徑。6 可以用客觀事物自身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7 認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認識世界。8 真理的形式是客觀的。9 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10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他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11、科學的理論,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可以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12、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1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六、鞏固提升1、科學家經過不斷的科學實驗,初步獲得了室溫下水可以變成冰的科學認識。這說明( )A.科學實驗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B.科學實驗是人們認識的一個重要來源C.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D.科學實驗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回答2-3題。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 )A.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B.主觀符合客觀的活動C.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D.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3、下列活動中屬于實踐基本形式的有 ( )①醫生治病 ②法官辦案 ③文藝演出 ④調節分配結構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從萌生立法構想到正式實施,經歷7次審議,其間的調查研究、座談會討論、征求意見、收集民意,修改補充,次數之多,在中國立法史上可謂前所未有。這表明( )A.認識具有上升性,要堅持在實踐中追求真理 B.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C.事物發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D.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5、(06文綜全國卷Ⅱ30—31)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通過研究,科學家們根據自然界中的原型黃河構建了數字黃河、模型黃河。數字黃河是對原型黃河的數字虛擬,模擬黃河即在實驗室建造原型黃河的模型。通過虛擬和模型實驗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黃河的規律,為我國治理黃河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回答問題。借助虛擬與模型方式設計改造對象的方案,是現代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重要環節,可以使指導實踐的理性認識( )①經實驗室檢驗而盡可能完善 ②經實驗室檢驗達到盡善盡美③更好地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檢驗 ④在虛擬環境檢驗中變成直接現實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07寧夏2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納提。有專家根據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提出,對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區,可以采用“人退”的辦法,創造條件讓自然界自我修復,實現“沙退”的目的。這種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和認識客觀規律為前提②適當放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體現了對客觀規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動與自然生態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 ④人的活動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07·重慶文綜卷·29-31)圖7是一幅題為“晚了一步”的漫畫。據此回答7-9題7、漫畫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A.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認識活動的自主性和創新性B.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C.承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D.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是人們正確判斷形勢,趨利避害的必然要求8、漫畫內三句話(“生病了想起健身”,“出事故了想起安全教育”,“入獄了想起拒賄”——錄入者注)中的“想”字,體現的是( )A.認識的計劃性 B.認識的目的性 C.認識的預見性 D.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9、漫畫的主題“晚了一步”體現了認識( )A.是實踐的目的 B.總是超前于實踐 C.總是落后于實踐 D.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10、(07高考寧夏新課標文綜試卷22)“螞蟻具有和我們不同的眼睛,它們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光線。但是,在認識我們所看不見的這些光線方面,我們的成就比螞蟻大得多。我們能夠證明螞蟻看得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這種證明只是以我們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覺為基礎,這就說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構造并不是人的認識的絕對界限。”恩格斯這個論斷的根據是( )①實踐促進人的感覺能力的進化與發展 ②實踐促進感知事物的技術手段的發展③實踐促進對感知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實踐促進人類直覺事物本質能力的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1、(2006·全國)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復雜的決策性行為,因此將心理學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經濟學中,從而為一個嶄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這表明了( )A.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必須借助心理分析 B.人們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擴展、推移C.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D.客觀形勢發展了,主觀認識也應跟著發展12、泰戈爾說:“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這說明( )A.真理與謬誤相互區別 B.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C.真理與謬誤相互融合 D.真理以謬誤為基礎而存在13、下列詞語中符合認識運動反復性和無限性的是( )A.一概而論 B.千慮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14、“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人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表明( )A.人的認識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與發展C.人的認識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覺而存在15、韓愈有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下列選項中與“草色遙看近卻無”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B.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C.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D.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16、“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與這副對聯蘊含的哲學道理相一致的是( )A.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B.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C.自古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D.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中國共產黨多年以來都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六大報告去掉了“有”,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有人認為“否定過去的認識,實現理論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能取得成功。”請你用《生活與哲學》的認識論的知識對這一觀點加以評析。18、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數百位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調查、實驗和分析探討,先后發布了四個“氣候評估報告”。1990年報告稱“近百年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為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的結果”;1995年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和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可以“被檢測出來”;2001年報告認為,“新的更強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氣候變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2007年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將這種可能性從2001年的約66%提升到90%以上。材料二:雖然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于美國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65%,但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中國國內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能源緊張情況,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胡錦濤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全力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并提出了堅持合作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公約主導地位、堅持科技創新等四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建議。材料三:氣候變化與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有密切的聯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國近年不斷加大對工業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企業減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表3 中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構成年份 投資總額 國家預算內 企業自籌 國內貸款 利用外資 其他(%)(億元) 資金(%) (%) (%) (%)20012002200320042005 174.48 20.83 4.29 38.46 4.14 ___188.37 22.28 4.25 23.12 3.85 ___221.79 8.45 64.00 11.32 3.06 ___308.11 4.50 73.81 9.42 1.49 ___458.19 1.70 78.93 8.51 1.55 ___(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數據計算)結合“氣候評估報告”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描述,說明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12分)19、(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征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1454萬叱,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材料二 據業內人士分析,按照當前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平均上漲幅度粗略計算,農資漲價至少使全國農民增加生產性物質投入390多億元,糧食平均每畝物質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回答: 運用認識論原理,說明我國現階段加大中央財政支農這一決策的合理性。(10分)20、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全會認為,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會議從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會議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1)請用辯證唯物論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2)上述材料體現了認識論中的哪些道理?21、材料:某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期間,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民認真了解農村基層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虛心求教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4萬多字的《鄉村調查報告》,其中反映的農村真實情況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議,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問題:請運用《生活與哲學》知識,結合材料,分析該學生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實情況的調查報告所體現的求真務實精神。認識論的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C B A C C B D D B B B D A B C17、①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或認識是束斷發展的),正確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或正確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2分)在實踐基礎上突破既有的認識,實現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2分)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有理論的創新,還必須在理論指導下推動實踐的創新。(2分)還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解決前進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因此,上述說法是不全面。(2分。學生從其他角度回答問題,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①追求和發展真理以實踐為基礎。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研究課題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氣候評估報告”是科學家在長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并由實踐檢驗而不斷發展的,反映了人類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發展真理是一個在不同觀點爭鳴中不斷克服謬誤、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復過程。人類對地球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實踐和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獲得的。③追求和發展真理沒有止境。目前人類獲得的關于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終極真理,而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隨著實踐的繼續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多氣候變暖原因的認識必然會不斷擴展和深化。19、[答案]①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隨著實踐不斷深化和發展。②這一決策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我國農業實踐形成的正確認識。③這一決策已經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解決和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④這一決策在農業實踐中逐漸形成,將隨農業發展的實踐不斷完善。20、(1)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這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決策,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思想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重視正確思想的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說明了上述觀點。③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這就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這是按規律辦事的具體體現。(2)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源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體現了上述道理。②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學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指導作用,體現了上述道理。③人的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說明了上述道理。21、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該學生深入農村調查,真實反映農村實際情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做到了主觀思想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②堅持用矛盾觀點看問題。該學生認真了解農村基層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說明他承認矛盾,不回避矛盾,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該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踐中了解掌握農村真實情況,堅持在實踐中求真務實。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該學生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智慧,體現了求真務實精神。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