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屆政治第一輪復習指南:生活與哲學全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屆政治第一輪復習指南:生活與哲學全冊

資源簡介

2008政治第一輪復習指南:生活與哲學全冊
【全書基本框架】
1、前言(致同學們)和第一單元:闡述哲學的一般知識。
(1)什么是哲學?
(2)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2、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闡述馬哲的辯證唯物主義。
(1)辯證的唯物論:世界的本質是什么?
(2)唯物的辯證法:世界的狀態(tài)怎么樣?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如何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
3、第四單元:闡述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歷史觀。
(2)價值觀。
(3)人生觀。
【全書基本框架圖】
【全書基本框架圖說明】
1、哲學思考的是人與世界的終極問題,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從何處來)?世界的狀態(tài)怎么樣(向何處去)?如何處理人與世界(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對這些終極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派別,而其中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完整地、科學地回答了上述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各個部分是有機統(tǒng)一的。如唯物論中滲透著辯證法思想,辯證法中滲透著唯物論思想,認識論中又滲透著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世界觀決定歷史觀,世界觀、歷史觀又決定著價值觀和人生觀,人生觀又內在地包含著價值觀(人生價值觀) 。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單元線索】
本單元沿著“從一般到個別”的思路,先闡述哲學的一般理論,再由此引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以下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一般知識
1、哲學的起源、哲學的本義、哲學的功能、哲學的任務。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4、哲學的基本問題、基本派別。
5、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總結,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馬哲也是現(xiàn)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與作用
三、前面兩個問題的關系
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包含著哲學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要點詳解】
一、什么是哲學?
(一)哲學的起源、本義、功能、任務。
1、哲學的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提示】
兩句話各有側重:哲學智慧產生于實踐,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類的實踐活動并不能自發(fā)地生成哲學,只有人們在實踐中自覺地思考和追問,哲學才會出現(xiàn)。
2、哲學的本義
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
哲學≠智慧:哲學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學。
3、哲學的功能(P25)
幫助人們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學的任務
真正的哲學給人智慧、使人聰明,可以使我們正確地對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
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作用(或功能):哲學的作用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學才得以完成這一任務。
(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什么是世界觀?什么是方法論?二者的關系如何?
區(qū)別:世界觀是人們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聯(lián)系:人人都有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xiàn)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提示】
哲學的“關系”,包括“區(qū)別”與“聯(lián)系”兩方面。
2、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
區(qū)別:
(1)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并非人人都知
(2)世界觀通常是自發(fā)形成的,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3)世界觀是零散的、樸素的,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
聯(lián)系
(1)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
(2)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xiàn)
3、小結
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又決定方法論,哲學又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提示】
“統(tǒng)一”不同于“總和”。
(三)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qū)別:
主要是研究對象不同:具體科學研究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本質和規(guī)律。哲學研究整個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
聯(lián)系: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因此,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fā)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只有堅持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科學家才能在研究活動中掌握正確的方向。
【提示】
“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是科學之母” 等說法都是錯誤的,但可說“哲學是科學研究之母”。
(四)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
1、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意識和物質的關系)
【提示】
1、注意搭配,如不能說“思維和物質的關系”。
2、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2)為什么:為什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一,這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首先遇到并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第二,這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三,這一問題貫穿于哲學發(fā)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哲學其它問題的回答。
2、哲學的基本派別
(1)是什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本原 先后 決定
唯物主義 物質是本原 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 意識是本原 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意識決定物質
【提示】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展開的,而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一、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tài):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否認神創(chuàng)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正確。
局限性:①只是猜測,沒有科學依據(jù)。 ②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
【擴展】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
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
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為始基:“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
2、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豐富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
局限性:①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原子)。②機械性、形而上學性。③唯心史觀。
【擴展】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也叫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其經典觀點有:
狄德羅:自然界由數(shù)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①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
②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③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歷史唯物主義
①它是現(xiàn)時代的思想智慧。
②是無產階級 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求。
③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tài):
基本觀點 認識論根源 總體評價
主觀唯心主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認識世界離不開感覺夸大為世界的存在倚賴于人的感覺 局限性:二者歸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識當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觀點是錯誤的。可取處:就其局部范圍而言,它對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客觀唯心主義 把某種客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思維中的概念夸大為脫離了物質的神化了的絕對
【擴展】
1、理解列寧語: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
一是說明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二是說明唯心主義有其認識論根源,三是說明唯心主義局部可借鑒。
2、主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王守仁:心外無物
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
費希特:世界是自我創(chuàng)造的非我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
3、客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中外“神創(chuàng)論”(盤古開天地、上帝創(chuàng)世紀)
柏拉圖:理念論
黑格爾:絕對觀念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熹:理在事先
4、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神秘主義)
“8”就是發(fā),喜鵲報喜,慧星出現(xiàn)乃不祥之兆,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
5、唯物主義一定正確,唯心主義一定錯誤嗎?
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是根本觀點正確,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義是根本觀點錯誤,但從局部范圍看有一定借鑒意義。
(2)為什么:為什么說哲學的基本派別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重在理解)
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前一“對子”圍繞“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展開斗爭,后一“對子”圍繞“世界的狀態(tài)怎么樣”展開斗爭。
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原因是:
從哲學研究來看:如何解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決定了解決世界狀態(tài)怎樣問題上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從哲學發(fā)展史看:辯證法或形而上學要么同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要么同唯心主義結合在一起,最終歸屬于這兩大陣營。
3、小結:哲學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的關系
區(qū)別 哲學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聯(lián)系 哲學基本派別是對哲學基本問題中的第一個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五)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總結
1、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這是因為:
(1)它正確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
(2)它正確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疑點】
真正的哲學就是科學的哲學嗎?
哲學家對問題的認識總不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因此一定時期的哲學形態(tài)在后人看來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它為真正的哲學,關鍵是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自己時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時代的先進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哲學現(xiàn)在看來都有其局限性,但它們都是自己時代的真正的哲學。
3、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批判功能:批判舊的制度和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通過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由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
【提示】
2、3分別從原因和意義的角度說明了為什么需要真正的哲學。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哲的產生
馬哲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1)階級基礎——馬哲的產生,是時代的要求。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可以論證自然界的唯物辯證性質。
馬哲是對當時自然科學知識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3)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內核。
馬哲是以往哲學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
【提示】
馬哲用黑氏辯證法改造了費氏的唯物主義,不僅指出物質決定意識,還指出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用費氏的唯物論改造了黑氏的辯證法,否定了黑格爾提出的世界變化發(fā)展的動力源于“絕對精神”,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因此,馬哲對上述兩者不是簡單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繼承和發(fā)展。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三個統(tǒng)一)
馬哲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1)第一次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2)第一次實現(xiàn)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3)實現(xiàn)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馬哲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實踐為目的,指導人類追求解放。
馬哲是科學的,說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與規(guī)律,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所以它在實踐中又必然要求通過革命變革社會,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
(4)三個統(tǒng)一的基礎——科學的實踐觀。
以前的哲學只著力于解釋世界,馬哲不僅致力于認識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馬哲正是以實踐為基礎,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去考察和認識世界,才得以全面地、正確地解決了全部哲學命題,實現(xiàn)了上述三個統(tǒng)一。實踐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馬哲實現(xiàn)了上述三個統(tǒng)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學的種種不足,因此,馬哲不僅是真正的哲學,也是科學的哲學。
3、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哲是現(xiàn)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產生條件 主要貢獻 主要內容 三者關系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
【提示】
馬克思主義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整個馬克思主義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毛思想、鄧理論和三個代表不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堅持和發(fā)展。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是馬哲的中國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斷發(fā)展著的馬哲也是現(xiàn)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擴展】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馬哲的中國化
毛思、鄧理和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從唯物論看體現(xiàn)了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從認識論看體現(xiàn)了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從辯證法看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
4、綜合探究(小結)
馬哲的地位與作用。
它是以往哲學和科學發(fā)展的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學好馬哲,終生受益:
(1)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2)幫助我們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方法。
(3)為我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
【提示】
(1) (2)從改造主觀世界講, (3)從改造客觀世界講。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單元線索】
本單元主要內容:
1、第四課、第五課主要講辯證的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即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
(2)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事物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按規(guī)律辦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提示】
第四課還包含著辯證法的觀點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運動與發(fā)展密不可分,所以將此內容移至第八課。
2、第六課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2)認識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3、兩部分內容的聯(lián)系(了解)
1是2的前提和基礎。
堅持實踐決定認識,正是遵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即“物到感覺”是經由實踐來完成的。
堅持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是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即認識通過指導實踐去改變客觀事物。
【提示】
注意詞語搭配: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不能錯位。
4、總體線索(綜合探究:黨的思想路線)
【要點詳解——唯物論部分】
一、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
(一)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
1、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
(1)什么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性: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但它并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中。
②什么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
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指各種具體事物,它們既有“客觀實在”這一共性,又有其個性(形狀、色彩各異等)。
③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
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④馬哲物質觀的意義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界限
“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客觀實在”→克服舊唯物主義哲學物質觀的缺陷(將物質混同為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必然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
(2)為什么說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
①自然是物質的。
②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產生: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構成: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
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客觀的。
③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提示】
所謂“物質的”或“客觀的”,不能膚淺地理解為“看得見、摸得著”,而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2、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①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生物的反應形式→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
②意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形成。
勞動和交往 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形成。
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提示】
物質世界≠物質
物質世界是指萬事萬物(物質具體形態(tài))的總和,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另外注意“反應”和“反映”的區(qū)別。
(2)意識是人腦(不是大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意識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提示】
①客觀存在≠客觀實在
客觀存在指個人主觀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觀實在、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以及他人的意識等。
②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意識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覺、判斷等)是主觀的,正因為如此,對同一客觀事物才會形成不同的意識。
(4)意識的本質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5)小結:為什么說物質決定意識?
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即意識是自然界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首先,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理活動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其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意識不是人腦自生的,人們的一切意識都根源于客觀事物,其內容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兩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
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提示】
(1)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劃分:一是產生先后的問題,二是誰派生誰的問題。
(2)了解中外古今哲學對“意識”的一些提法。
(二)意識的作用(又叫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能動性)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1)表現(xiàn)
①目的性、計劃性
②主動創(chuàng)造性、自覺選擇性
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選擇。
第二、不僅能夠反映現(xiàn)象,還能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
第三、不僅能夠反映現(xiàn)在,還能追溯過去和推測未來。
(2)意義
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它使人能夠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內部的本質與規(guī)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了解認識的有限性于無限性)
【提示】
(1)意識能反映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意識能反映物質:強調意識的能動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的決定性。
(2)能動反映論的意義
提出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不僅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也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被動反映論相區(qū)別。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的反作用)
(1)表現(xiàn)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提示】
人的意識包括三部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對人的生理活動有著重要影響。
(2)意義
人不但能夠改變世界已有的事物,還能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沒有的事物,從而推動世界的變化發(fā)展。
【嚴重提示】
(1)意識無論是能動地認識世界還是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都不是直接進行的,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
(2)意識能動性的發(fā)揮有正確與否的問題:從認識世界來看,意識既可能正確的反映客觀存在,也可能錯誤的反映客觀存在。從改造世界來看,正確的意識對改造世界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改造世界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三)物質決定意識與意識能動性的關系(理解)
物質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識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識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必須以承認物質決定作用性為前提。
兩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片面強調物質決定作用而否認意識能動作用,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思想,夸大意識能動作用而否認物質決定作用,是唯心主義思想。
二、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一)客觀規(guī)律
1、什么是規(guī)律?
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
固有的→不是主觀添加的(如烏鴉報喪)
本質的→不是現(xiàn)象的(如蘋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穩(wěn)定的→不是易變的(如價格波動)
【提示】
規(guī)律與規(guī)則、定律的區(qū)別:
規(guī)律是客觀的,規(guī)則是根據(jù)規(guī)律制定的,定律是對規(guī)律的反映,兩者都是主觀的東西(有正誤之分)。
2、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1)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
(2)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
3、規(guī)律客觀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論要求
違背規(guī)律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必須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二)主觀能動性
1、什么是主觀能動性(了解)
主觀能動性:想(認識)、做(實踐)、精神狀態(tài)
意識能動性:想(認識)、精神狀態(tài)
意識的反作用:意識能動性的第二個方面
2、主觀能動性的方法論要求
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三)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guī)律客觀性為前提。
兩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片面強調規(guī)律的客觀性而否認主觀能動性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思想;夸大主觀能動性而否認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性是唯心主義思想。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方法論)
1、是什么
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jù)。
【提示】
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反對從主觀出發(fā),從主觀出發(fā)有三種表現(xiàn):從理論出發(fā)(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從經驗出發(fā)(經驗主義);從個人主觀好惡出發(fā)。
實事求是:實事——客觀事物;求——認識;是——規(guī)律。實事求是一方面強調了從實際出發(fā),尊重規(guī)律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強調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現(xiàn)和認識規(guī)律。
2、為什么
(1)哲學依據(jù)(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第二,事物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這要求我們實事求是。
(2)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是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jù);
第三、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3、怎么樣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二是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xiàn)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一、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一)什么是實踐?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
(1)是一種物質性活動。
(2)是一種直接現(xiàn)實性活動。
這兩個方面正是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的根本區(qū)別。
【提示】
改造主觀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認識以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
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2、實踐的基本特征
(1)客觀物質性
第一、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對象是客觀的。
第二、實踐的過程及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
【提示】
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唯物主義的思想。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具有目的性、計劃性、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
【提示】
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辯證法的思想。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兩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正確發(fā)揮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社會性: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歷史性: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在實踐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和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貫穿著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3、實踐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2)變革社會的實踐;
(3)科學實驗活動。
【提示】
這里講實踐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體形式。實踐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
(二)什么是認識(了解)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感性認識: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
理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
認識形成的過程:
(三)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在實踐中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產生。
【提示】
(1)“意識源于物質”和“認識源于實踐”
“意識源于物質”主要指意識反映的內容源于物質世界。
“認識源于實踐”指認識形成于實踐中。
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并不矛盾。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xiàn),因此兩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說“認識源于物質”。
(2)“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獲得認識的兩種途徑。
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得,間接經驗是通過學習和傳遞而得。
兩者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我為直接經驗,在別人就是間接經驗,因此二者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
直接經驗不一定就比間接經驗更可靠,兩者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間接經驗也必須通過實踐,不能止于紙上談兵。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第一、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
第二、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
第三、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第一、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如實反映。
第二、只有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檢驗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提示】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通過實踐,人們把觀念中的存在變?yōu)楝F(xiàn)實的存在,兩者對照,就能判斷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與歸宿
認識應當為實踐服務,指導實踐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顯示其實際意義。
【提示】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
2、認識的反作用(認識指導實踐)
(1)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不同性質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不同。
(2)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3、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指導作用的辯證關系
兩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認實踐的決定作用是堅持唯物論思想,承認認識的反作用是堅持辯證法思想。
二、認識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
(一)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
1、真理的絕對性
(1)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第一、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其反映的內容即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第二、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實踐本身也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疑點】
有用的就是真理嗎?
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個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權力、地位而改變。
【提示】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觀性告訴我們:判斷我們的認識是不是真理,其參照系只能是客觀事物本身,即主觀反映是否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一致。而對于同一個確定的客觀事物,其本來面目只有一個,因此與之相一致的主觀反映也只能有一個。
這本來是一個常識,但正如童話《皇帝的新衣》所寓:我們往往因為對權力、名利的畏懼或崇拜,而忽視了什么是判斷真理的標準。
2、真理的相對性
(1)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示】
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
(2)真理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示】
這里的特定過程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對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
3、方法論要求
真理的客觀性和一元性要求我們堅持真理。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發(fā)展真理。
(二)認識的發(fā)展(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1、認識具有反復性
第一、認識的主體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二、認識的客體的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因此,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第一、認識的對象(客體)即物質世界是無限變化的。
第二、認識的主體即人類是世代延續(xù)的。
第三、認識的基礎即實踐是無限發(fā)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無限發(fā)展的過程。
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
追求真理的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我們既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又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要點詳解——綜合探究:黨的思想路線】
1、黨的思想路線
(1)理論基礎
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馬哲的基本觀點,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2)基本內容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注意順序)
(3)重要地位
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jù)。
【提示】
我黨制定方針路線的客觀依據(jù)是我國國情。
2、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tǒng)一的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3、求真務實(理解)
(1)含義
“求真”側重于認識世界,體現(xiàn)的是科學性的品格,著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
“務實”側重于改造世界,體現(xiàn)的是實踐性的品格,通過認識指導實踐,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
求真務實不但涵蓋了黨的思想路線的“科學”精神,而且發(fā)展了其“實踐”精神。
4、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依據(jù)(世界觀依據(jù))
物質決定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事物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實事求是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求真務實
【額外總結】
一、本單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觀+方法論)
唯物論部分
1、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2、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對改造世界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重視精神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
3、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這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4、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人們可以發(fā)揮主觀動能性,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認識論部分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們必須立足實踐,重視調查研究
2、認識對實踐起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或重視科學理論的巨大作用)。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此,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錯誤。
4、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二、注意搭配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主觀符合客觀。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
【單元線索】
本單元講辨證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唯物的辯證法,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狀態(tài)怎么樣:
第一、世界是辨證的。即世界本身是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著的世界,這就要求我們用聯(lián)系觀點、發(fā)展觀點、矛盾觀點看待周圍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辨證的。即世界的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是客觀的,既不是“絕對精神”賜予的,也不是主觀臆造的。
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如下: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知識要點】
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聯(lián)系的觀點。
1、什么是聯(lián)系?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lián)系的普遍性
(1)含義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lián)系之中。
【提示】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lián)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因為聯(lián)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
(2)方法論要求
聯(lián)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3、聯(lián)系的客觀性
(1)含義
聯(lián)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提示】
聯(lián)系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性,堅持聯(lián)系的客觀性就是在聯(lián)系觀上貫徹了唯物論思想。
(2)表現(xiàn)
事物的聯(lián)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和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客觀的。
區(qū)別 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人類產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種種聯(lián)系。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通過人類實踐建立起來的種種聯(lián)系。
聯(lián)系 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以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為基礎,是自在事物的潛在聯(lián)系的顯化和實現(xiàn)。
【疑點】
為什么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也是客觀的?
(1)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以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為基礎;
(2)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物質性的活動才能形成;
(3)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形成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
(3)聯(lián)系客觀性的方法論要求
聯(lián)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lián)系,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
【拓展】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把握聯(lián)系的客觀性
一方面,聯(lián)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意創(chuàng)造事物的聯(lián)系。
另一方面,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jù)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調整原有的聯(lián)系,建立新的具體聯(lián)系。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互聯(lián)網絡等。
4、聯(lián)系的多樣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lián)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1)表現(xiàn)
直接聯(lián)系和間接聯(lián)系;內部聯(lián)系和外部聯(lián)系;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聯(lián)系;本質聯(lián)系和非本質聯(lián)系;必然聯(lián)系和偶然聯(lián)系
(2)方法論要求
把握聯(lián)系的多樣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lián)系,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聯(lián)系的多樣性之二:條件的多樣性。
(1)含義
條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聯(lián)系的諸要素的總和。
一切事物都處在聯(lián)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條件的。
聯(lián)系的多樣性與條件的多樣性密切相關。
(2)方法論要求
聯(lián)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
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
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
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拓展】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條件性:一方面,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們可以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或者創(chuàng)造所需要的條件。另一方面,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或創(chuàng)造條件。
6、聯(lián)系多樣性的表現(xiàn)之一:整體和部分的聯(lián)系
(1)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
區(qū)別 含義不同(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地位不同(主導和統(tǒng)率、服從和服務)。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聯(lián)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關鍵部分起著決定作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提示】
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的兩種情形:
第一,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當各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fā)揮。
(2)方法論要求(兩個方面)
第一、整體處于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tǒng)籌全局,實現(xiàn)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7、整體與部分辨證關系的深化:系統(tǒng)觀
(1)含義
系統(tǒng),就是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因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
【提示】
整體與系統(tǒng)的關系: “一定意義上”強調二者具有共同點,但又有區(qū)別。
(2)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
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3)方法論要求: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說,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又要把系統(tǒng)和要素聯(lián)系起來考察,統(tǒng)籌考慮,優(yōu)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第二、從實踐方面來說,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fā)生作用;要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力求實現(xiàn)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熱點】
科學發(fā)展觀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8、小結:關于聯(lián)系的基本原理。
(1)聯(lián)系的普遍性原理
聯(lián)系是普遍的,要求我們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2)聯(lián)系的客觀性原理
第一、聯(lián)系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中把握聯(lián)系,切忌主管隨意性。
第二、聯(lián)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lián)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根據(jù)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建立新的具體聯(lián)系。
(3)聯(lián)系的多樣性原理
第一、聯(lián)系是多樣性要求我們全面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間接的、本質的、長遠的聯(lián)系以及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第二、聯(lián)系的多樣性還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第一、整體處于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tǒng)籌全局,實現(xiàn)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5)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說,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二、從實踐方面來說,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最后實現(xiàn)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二:發(fā)展的觀點
(一)運動
1、什么是運動?
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xiàn)象的變化和過程。
【提示】
1、“變化”從空間上講,“過程”從時間上講。
2、哲學上的運動概括料一切運動的共性,而這一共性是通過運動的具體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
【提示】
1、承認這一點就是在物質觀上堅持了辯證法思想。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客觀是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提示】
承認這一點就是在運動觀上堅持了唯物論思想。
(3)反對的兩種錯誤傾向
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的觀點。
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提示】
形而上學要么否認運動,要么只承認機械運動。
3、運動與靜止的辨證關系
(1)什么是靜止?
靜止是就物質的具體存在形式來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動中有靜。
絕對運動中總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沒有相對靜止的純粹運動是不存在的。
第二、靜中有動。
當我們從總體、從別的參照系、從事物的發(fā)展來看,物體即使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也仍然進行著各種運動和變化,并遲早要失去自身的性質而變成別的東西。所以,靜止中總是包含著絕對運動的一面,不運動的純粹靜止是沒有的。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tǒng)一。就整個物質世界來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就物質的具體存在形式來說,它又有靜止的一面,不過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因而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拓展】
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qū)分事物,并進一步認識事物。
(2)二者的辯證關系
區(qū)別: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聯(lián)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3)反對的錯誤傾向
承認靜止否認運動→形而上學的不變論(靜止觀)
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相對主義(不可知論)、詭辯論
(二)發(fā)展
1、發(fā)展的實質
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提示】
發(fā)展與運動變化的關系
運動變化有兩種情形:一是前進性的;二是倒退性的。發(fā)展特指前一種情形,因此發(fā)展是運動變化,但運動變化不一定是發(fā)展。
【拓展】
關于新事物與舊事物
1、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判斷是否新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舊,不是產生的先后,不是一時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2、新事物永遠是新事物嗎?
新事物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會永遠是新事物。
3、新事物與舊事物毫無關系嗎?
新事物在舊事物中孕育產生,是對舊事物的“揚棄”。
2、發(fā)展的普遍性
(1)表現(xiàn)
第一、自然界是發(fā)展的;
第二、人類社會是發(fā)展的;
第三、人的認識是發(fā)展的。
整個世界都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
【提示】
世界永恒發(fā)展是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包含的趨勢,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時候都處于發(fā)展之中。
(2)方法論要求
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第一,既要認識事物的現(xiàn)狀,又要了解它的過去,預測它的未來。如: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二,要根據(jù)事物在發(fā)展中的階段來確定我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如:正確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三,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如:第十課講的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
3、發(fā)展的原因:內因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力。哲學上把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
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二者缺一不可。
4、發(fā)展的狀態(tài):量變和質變
(1)量變和質變的區(qū)別
含義 特征 表現(xiàn)
量變 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統(tǒng)一、相持、平衡和靜止
質變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統(tǒng)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
【提示】
(1)量變有兩種情形:一是事物在數(shù)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減,二是場所的變更(結構發(fā)生變化)。
(2)質變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事物的質是多方面的,質變也是多方面的。
(2)量變和質變的聯(lián)系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質變?yōu)樾碌牧孔冮_辟道路。
第四、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就是經由量變到質變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
【提示】
(1)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嗎?
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2)量變引起質變就是發(fā)展嗎?
量變引起質變有兩種情形,
一是前進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發(fā)展。
(3)方法論要求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重視量的積累。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不能缺乏信心、優(yōu)柔寡斷。
【拓展】
此處就“發(fā)展”的角度而言。此外,量變引起質變還包括倒退性的變化,我們還應當注意:①質變始于量變,當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向轉化時,就要防微杜漸。(實際上是重視量的積累的另一方面)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當要保持事物性質穩(wěn)定時,就要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猶不及。
(4)割裂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的錯誤思想
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是形而上學的思想,如:
生物激變論——承認質變,否認量變。
庸俗進化論——承認量變,否認質變。
5、發(fā)展的趨勢:事物發(fā)展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1)為什么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和發(fā)展,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第二、社會歷史領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第三、綜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2)為什么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發(fā)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
第二、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與接受也有一個過程。
第三、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3)方法論要求
第一、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要求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長壯大。
第二、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6、小結:關于發(fā)展的基本原理
(1)發(fā)展的普遍性原理(三個方面)
(2)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三個方面)
(3)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兩個方面)
(4)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兩個方面)
7、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聯(lián)系
二者同為辯證法的總特征,且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
聯(lián)系指事物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由此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而事物的運動變化又包含著一種前進性上升性的趨勢,這就是發(fā)展——聯(lián)系構成變化發(fā)展。
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
1、什么是矛盾
(1)含義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這就是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提示】
(1)“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兩個方面,而是構成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
(2)“兩個方面”是具體的、多樣的,不局限于“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拓展】
哲學上所講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講的矛盾
(1)第一種情形:生活中講的矛盾,如人與人的矛盾、階級與階級的矛盾,其實是矛盾雙方斗爭性的具體體現(xiàn)。
(2)第二種情形:生活中講的矛盾,還包括人們語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語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這是邏輯矛盾。
哲學上講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而邏輯矛盾是人們主觀思維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2)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和統(tǒng)一性
同一性(統(tǒng)一性) 斗爭性(對立性)
區(qū)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連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分離的屬性和趨勢
表現(xiàn) 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滲透、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相互區(qū)別;相互排斥。哲學上講的“斗爭”與生活中講的“斗爭”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條件 相對的,有條件的 絕對的,無條件的
聯(lián)系 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3)關于矛盾基本屬性的兩大方法論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們應當促進有利轉化,防止不利轉化。
第二、矛盾雙方的對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們應當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聯(lián)系實際】
第一種情形如“謙受益,滿招損”。
第二種情形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2、矛盾的普遍性
(1)表現(xiàn):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提示】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能說任何兩個事物都構成矛盾的雙方。
(2)方法論要求
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提示】
矛盾不僅是普遍的,也是客觀的,是事物固有的,人們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滅矛盾,但人們可以根據(jù)事物固有的矛盾,通過改變矛盾的條件來改變矛盾的狀態(tài)甚至解決矛盾。
【聯(lián)系實際】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承認矛盾并勇于解決矛盾的體現(xiàn)。
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分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片面觀點(一點論)。
【聯(lián)系實際】
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五個統(tǒng)籌” ——兼顧矛盾雙方
“和而不同”的外交戰(zhàn)略思想 ——兼顧對立和統(tǒng)一
【高考題-辨析題】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制造矛盾越多就越能推動事物的發(fā)展。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了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②這種矛盾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任意制造和消滅矛盾。
③人為制造的矛盾與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區(qū)別的,人為制造的矛盾不僅不能推動事物的發(fā)展,而且會適得其反。
3、矛盾的特殊性
(1)含義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
第三、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qū)別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據(jù)。
(2)表現(xiàn)
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是區(qū)分不同事物的依據(jù);
第二、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就是區(qū)分事物發(fā)展不同階段的依據(jù);
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論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①含義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提示】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以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為前提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地位
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提示】
(1)如何理解“活的靈魂”?
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鍵在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這樣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2)不要混淆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課本P21)
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義
第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根據(jù),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qū)別開來。
第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事物的矛盾不同,決定了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
【提示】
第一點從認識世界的角度講,第二點從改造世界的角度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矛盾。
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兩個不同方面。
第五、反對不顧時間、地點、條件的“一刀切”。
【拓展】
1、全面理解“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從唯物論角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從辯證法角度: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從認識論的角度:認識的不斷發(fā)展。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區(qū)別 含義 …… ……
哲學依據(jù) 物質決定意識 矛盾具有特殊性
哲學范疇 唯物論 辯證法
聯(lián)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深刻表現(xiàn)。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1)二者相互區(qū)別
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種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點、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質”。
特殊性即個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特性,或叫“特殊本質”。
(2)相互聯(lián)系
①相互聯(lián)結
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第二、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
【提示】
“寓于”、“包含”、“表現(xiàn)”的使用不要混淆。
不能將第二點概括為“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根本有別于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②相互轉化
由于事物范圍(空間)的極其廣大和發(fā)展(時間)的無限性,二者在不同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
(3)方法論要求
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jù)。
【提示】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所謂“具體的統(tǒng)一”,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自身的實際相結合;所謂“歷史的統(tǒng)一”,就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不同階段的實際相結合。
5、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原理
區(qū)別 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與從屬、決定與非決定)。主要矛盾只有一個,次要矛盾可能有多個。
聯(lián)系 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 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tǒng)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證關系原理
區(qū)別 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和被支配、主導和非主導)。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聯(lián)系 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 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知識聯(lián)系】
(1)前面講過“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事物性質”,和這里并不矛盾。準確地說,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矛盾的同一性指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就是矛盾主次雙方此消彼長的過程。當這一轉化尚未改變矛盾雙方原有的主次地位,就是事物量變的過程,當這一轉化實現(xiàn)了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變更,則發(fā)生事物的質變。
矛盾雙方的轉化還有另外兩種特殊情形:
雙方“同歸于盡”,產生新的矛盾,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雙方“走向融合”,產生新的矛盾,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城鄉(xiāng)矛盾的解決。
【拓展】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區(qū)別
(1)內涵和外延不同
內涵不同: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趨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的眾多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而言。
(2)命題指向不同
主要矛盾主要針對“辦事情”,即如何解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針對“看問題”,即如何評價事物的性質。
抓主要矛盾常表述為“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常表述為“抓主流”、“抓本質”等。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①哲學依據(jù)
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證關系
②基本內容
第一、兩點論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法。在研究復雜事物矛盾發(fā)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廢,這就是兩點論。而一點論與此相反,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只看到一種矛盾情況或一個矛盾方面,而忽視甚至抹煞另一種矛盾情況或另一個矛盾方面。這種觀點從根本上否認了矛盾的存在。
第二、重點論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法,與均衡論相對立。指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進程時,要著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種具體的矛盾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對把各種矛盾情況或各種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實踐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論的錯誤,使問題得不到解決。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統(tǒng)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時,特別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在堅持兩點論的前提下,堅持重點論。這是唯物辯證法必須牢固堅守的一個基本的理論陣地。
第三、兩者的關系: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
③反對的錯誤傾向
第一、脫離重點的兩點論是形而上學的均衡論。
第二、脫離兩點的重點論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
【回顧并小結: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回顧并總結: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1)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辯證法中的重要地位
從世界觀的角度看,聯(lián)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因此,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世界充滿矛盾,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是就是解決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正是如此,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就成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2)矛盾分析方法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矛盾分析方法一向是高考的重點,縱觀歷年高考試題,涉及矛盾分析方法的題目的分值占總分的比例都比較高。
試題設問的指向主要有:
①事物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一分為二的觀點;
②矛盾轉化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④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
⑤與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3、怎樣靈活運用矛盾分析方法?
(1)與學科內知識的滲透
① 與《生活與哲學》其他知識的滲透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分析:物質與意識之間;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之間;實踐的客觀性和能動性之間;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貢獻與索取之間……。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分析: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
用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分析: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不可分割,但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其它如實踐的決定作用與認識的反作用之間;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與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之間;貢獻和索取之間……。
② 與《經濟生活》知識的滲透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分析:生產與消費之間;公有制與非公有制之間;勞動者權利與義務之間;效率與公平之間;市場調節(jié)與宏觀調控之間;五個“統(tǒng)籌”……。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分析:投資的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稅收……。
用一分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關系分析: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結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用主次矛盾的相互關系分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③ 與《政治生活》知識的滲透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分析:民主和專政之間、政治權利和義務之間、政府的權力和責任之間……。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分析: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的區(qū)域自治制度;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用一分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關系分析:“一國兩制”下我國社會的性質; 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
④ 與《文化生活》知識的滲透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分析: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當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分析: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之間;中華文化與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之間……
用一分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關系分析: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2)結合社會熱點進行分析(牛刀小試)
下列事實體現(xiàn)了矛盾分析方法的什么道理?
① 和而不同的外交戰(zhàn)略
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同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lián)結
②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和解決矛盾
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 東莞大力“禁摩”
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和解決矛盾
次要矛盾的解決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
(3)實戰(zhàn)訓練
例題1:一位專家曾說:“世界一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請用矛盾分析方法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
解答: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袄焙汀百Y源”作為矛盾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這種轉化是需要條件的。我們要實現(xiàn)由“垃圾”向“資源”的轉化,必須解放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從新的角度發(fā)現(xiàn)市場需求,開拓市場空間,把“垃圾” 變廢為寶。
例題2: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又稱“一號文件”)正式公布,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重點措施。
試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有關原理,分析“一號文件”將著力點放在增加農民收入上的決策依據(jù)。
解答:唯物辯證法認為,在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時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當前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是農民增收困難。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進農業(yè)和農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發(fā)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
例題3:“過去的五年是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工作中也有缺點和不足……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扎扎實實地加以解決?!?br/>(1)以上分析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道理?
(2)為什么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扎扎實實地加以解決?
解答:(1)體現(xiàn)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對于我黨過去五年的工作,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承認存在的問題。矛盾雙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我們黨過去五年的工作成績是主要的,是主流;問題和不足是次要的,是我們黨工作的支流。
(2)矛盾的次要方面對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會發(fā)生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相反方向轉化,事物的性質也會隨之發(fā)生根本變化。因此,對我們黨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缺點和不足,必須高度重視,扎扎實實地加以解決,保證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單元線索】
本單元講歷史主義的重要內容:
一、正確認識社會:
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社會歷史的主體
二、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正確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
【知識要點】
一、正確認識社會
重要概念
1、社會存在
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
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
3、經濟基礎
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4、上層建筑
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
5、人民群眾
A、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C、我國現(xiàn)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
重要原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B、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1)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社會存在決定作用第一位);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
(3)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其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1)實踐構成人類社會的起源和基礎。
(2)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3)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
(4)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5)社會生活的實踐本性揭示了個種理論認識的來源。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tǒng)一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會影響生產關系的變革
(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對生產力起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對生產力起阻礙作用。)
總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
4、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
總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5、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1)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2)實現(xiàn)方式:通過階級斗爭實現(xiàn)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6、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解決方式。
(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2)性質:非對抗性的矛盾
(3)實現(xiàn)方式:其性質決定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方式解決的,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加以解決,即改革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歷史是物質生產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歷史。體現(xiàn)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A、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
B、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A、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
B、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提高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C、人民群眾直接創(chuàng)造出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實現(xiàn)方式: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不斷創(chuàng)造和改變社會關系
【注意】
一、方法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
(1)黨的群眾觀點
基本內容 堅持群眾觀點
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2)黨的群眾路線
基本內容
二、歷史觀
1、唯物主義歷史觀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唯心主義歷史觀
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要么認為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是由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shù)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2)要么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神決定的。
實質: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終原因。
三、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區(qū)別:
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
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jù)。
聯(lián)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重要概念
1、價值的含義
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2、價值觀:
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一種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
3、價值判斷:
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稱為價值判斷。
4、價值選擇
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
5、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6、為人民服務:
為了人民的利益真誠的付出,忘我的投入。
知識要點
1、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這是人的真正價值所在。這包含兩層含義:
①人是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人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創(chuàng)造對人有價值的東西,以滿足人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奉獻)
②人也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別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索取)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
①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就為個人索取打下了基礎。(貢獻是索取的基礎和源泉)
②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fā)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索取是貢獻的條件)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指向就不同。
(2)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1)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便指導自己認識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
(2)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便指導自己的人生道路。
3、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特征的內涵
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
(2)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的意義:
一是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
二是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5、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特征。
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
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
方法論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3)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4)只有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才能保證我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性
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要求。
(5)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1)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要求,因為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tǒng)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6、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1)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
A、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B、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2)客觀條件: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注意:個性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
(3)主觀條件:
A、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 、需要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C、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蒙阴县| 砚山县| 游戏| 赞皇县| 靖州| 方城县| 吴堡县| 锡林郭勒盟| 冀州市| 龙泉市| 璧山县| 伽师县| 阿巴嘎旗| 谷城县| 常德市| 平塘县| 河源市| 龙口市| 鸡西市| 龙江县| 宁陕县| 和静县| 岳池县| 昆明市| 泗阳县| 昭通市| 鸡西市| 紫阳县| 神池县| 三台县| 新疆| 达日县| 岳阳县| 仲巴县| 读书| 贵定县| 通山县| 新泰市| 乌拉特后旗|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