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年中考物理考點梳理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梳理·考點清單考點一 走進分子世界 1.分子模型 (1)定義: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稱為分子; (2)分子大小: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 m. 2.分子動理論 (1)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 ; (2)分子處在 地無規則運動中.擴散現象證明了這一結論擴散是指不同的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 的現象; (3)分子間不僅存在 力,同時也存在 力.考點二 靜電現象 1.摩擦起電 (1)定義:用摩擦的方式使物體帶電,叫作摩擦起電; (2)實質:摩擦起電并不是產生了電荷,只是將電荷從一個物體 到另一個物體. 2.兩種電荷 (1)自然界只有 種電荷.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相同的是 電荷;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相同的是 電荷; (2)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 ,異種電荷相互 ; 3.常見的靜電現象 干操天氣脫毛衣時有“噼啪”聲、閃電、靜電復印、靜電植絨等.考點三 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1.探索更小的微粒(1)歷程:在探索微小粒子的歷程中.湯姆生發現了 ,進一步認識到原子是由 和 構成的,原子對外 (選填“顯示”或“不顯示”)電性;(2)更小微粒:原子核是由 和 構成的, 帶正電荷, 不帶電.電子帶 電. 和 又是由夸克構成的. 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1)建立: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該模型類似于 的結構模型; (2)模型:原子是由帶 電荷的 和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且 數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 , 受到原子核的吸引繞核高速運動.考點四 宇宙探秘 1.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 (1)歷史進程: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提出了以 為宇宙中心的“地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創立了 ,牛頓創立了 理論,使人們第一次用統一的理論來認識神秘的天體運動; (2)恒星:星空中大部分星的相對位置似乎是不變的,我們稱這些星為 ,實際上它們是的 . 2.宇宙起源 (1)起源:宇宙是一個有 的天體結構系統,它是有起源的、 的和演化的.它起源于約137億年前的一次 ; (2)證據:根據 推斷,星系在遠離我們而去,它提供了宇宙膨脹的證據. (3)光年:光年是指光在 中傳播一年所經過的距離,它是 單位.突破·重點難點重難點一 分子動理論例1 下列現象能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我國北方地區發生沙塵暴時,空氣中彌漫著大量的沙塵 B.五月份懷化市部分地區發生洪災,河水中夾帶著大量泥沙 C.春天來了,懷化鄉村桃花盛開,處處聞到濃濃的花香 D.冬季,寒潮來臨,溫度驟降,雪花漫天飛舞 【技法點撥】 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的運動只能通過擴散現象表現出來,而不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我們能看得見的宏觀微小顆粒的運動是機械運動而不是分子運動,更不要把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誤認為是分子的運動.如:掃地時看到的灰塵飛揚是機械運動;鐵生銹是化學變化不是分子運動.例2 ( 2017·桂林)下列有關分子動理論的說法,正確的是A.分子之間沒有空隙B.分子的運動是規則的C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D.肉眼可以直接看清分子的形狀 【技法點撥】 熟記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關鍵.分子運動論內容:物質的構成、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 注意:(1)莫把物體宏觀的形變現象誤認為分子間有空隙;(2)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只是當分子間距離較小時,斥力起主要作用,分子間距離較大時,引力起主要作用.重難點二 靜電現象例3 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是由于( ) A.電子從毛皮轉移到了橡膠棒 B.電子從橡膠棒轉移到了毛皮 C.質子從毛皮轉移到了橡膠棒 D.質子從橡膠棒轉移到了毛皮 【技法點撥】 從摩擦起電的實質進行解答.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 注意:無論是摩擦起電還是接觸帶電,其實質都是電子的轉移,切莫誤認為帶電體所帶的正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移動到另一個物體.例4 現有三個輕質小球,實驗發現其中任意兩個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觸)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斷( ) A.兩個小球帶負電,一個小球帶正電 B.兩個小球帶正電,一個小球帶負電C.一個小球帶正電,一個小球帶負電,一個小球不帶電D.一個小球帶電,兩個小球不帶電【技法點撥】重難點三 構成物質的微粒例5 ( 2017·衢州)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了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而原子是電中性的,由此推測,原子內還有帶正電的物質.在此基礎上,經過盧瑟福、玻爾等科學家的不斷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現代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是小柯整理的物質微觀構成網絡圖,則湯姆生當年推測的“帶正電的物質”相當于圖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分類練習考點1 分子動理論1. ( 2017·徐州)制造鋼鐵零件時,可以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滲碳劑中,使碳分子滲入零件的表面層,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這種滲入現象說明( ) A.分子可以分為更小的微粒 B.分子間有引力 C.分子間有斥力 D.分子是運動的2. ( 2018·南通)“便利貼”的背面有粘性,可方便地貼在課本上,其利用的物理知識是( ) A.分子間有引力 B.分子間有斥力 C.分子間有空隙 D.分子是運動的3. ( 2017·淮安)如圖所示,將兩個表面平整、干凈的鉛柱緊壓后,它們就會粘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個較重的物體也不會被拉開,這個實驗表明( ) A.分子間存在引力B.分子間存在斥力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D.分子間有空隙4. ( 2018·常州)液體很難被壓縮,主要是因為( ) A.液體分子不停地運動 B.液體分子間存在引力 C.液體分子間存在斥力 D.液體分子間沒有空隙5. ( 2018·無錫)將紅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擴散開來,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 ,彼此進入對方的分子 中.考點2 靜電現象6. ( 2017·南通)把兩張用絲綢摩擦過的塑料片相互靠近時,它們會張開.這是因為( ) A.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B.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C.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D.分子之間存在空隙7. ( 2015·淮安)下列事例中,不屬于靜電現象的是( ) A.春天花開時,會聞到撲真的花香 B.夏天雷雨時,天空中劃過的閃電 C.秋天夜晚,脫毛衣時會聽到“噼啪”聲 D.冬季晴天,梳頭時??吹筋^發隨梳子飄動8. ( 2018·鹽城)甲、乙、丙三個輕質小球用絕緣細繩懸掛,相互作用情況如圖所示,如果丙帶正電荷,則甲( ) A.一定帶正電荷 B.一定帶負電荷 C.可能帶負電荷 D.可能帶正電荷9. ( 2017·常州)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這是因為摩擦使得( ) A.電子從玻璃棒轉移到絲綢 B.中子從玻璃棒轉移到絲綢 C.質子從絲綢轉移到玻璃棒 D.原子核從絲綢轉移到玻璃棒10. ( 2017·泰州)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捧能夠吸引紙屑,說明帶電體具有 的性質,如果用摩擦過的塑料棒接觸驗電器金屬小球(如圖所示),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這是因為箔片帶 (選填“同”或“異”)種電荷相互排斥,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在物體間轉移.11. (2018·無錫)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會帶 電,用它去靠近一個不帶電的輕質小球,小球會被 .考點3 物質的構成12. ( 2018·常州)2017年底,“悟空”號衛星上的計算機被太空中帶正電的某些粒子擊中,導致“死機”,在遙控指令下,計算機重新啟動,衛星恢復正常.帶正電的粒子可能是( ) A.原子核或質子 B.原子核或中子 C.電子或原子核 D.電子或質子13. (2016·常州)科學家在探索微觀粒子的過程中,認識到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以下粒子帶負電的是( ) A.質子 B.電子 C.中子 D.原子核14. (2016·鹽城)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現中微子振蕩的兩位科學家.中微子是一種比電子還小的基本粒子,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 ) A.質子 B.中微子 C.原子 D.中子15. (2018·蘇州)人類通過對微觀世界的探索,認識到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 組成.在橡膠棒與毛皮摩擦過程中,毛皮 電子,使橡膠棒帶負電.考點4 粒子與宇宙綜合16. (2016·泰州)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為0℃時,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停止 B.物理學家湯姆生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C.摩擦起電的過程中,帶正電的物體得到了質子 D.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系統,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恒星17. (2017·蘇州)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摩擦起電可以產生電子 B.原子核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 C.光年是長度單位 D.宇宙中天體的位置是恒定不變的18.(2018·南京)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認識中正確的是( ) A.分子間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B.面包可以被捏扁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C.美味佳肴香氣撲鼻說明分子在運動 D.銀河系、地球、原子核、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參考答案梳理·考點清單考點一1. (2)10-102. (1)空隙(2)永不停息 進入對方(3)吸引 排斥考點二1. (2)轉移2. (1)兩 正 負(2)排斥 吸引考點三1. (1)電子 原子核 電子 不顯示(2)質子 中子 質子 中子 負 質子 中子2. (1)盧瑟福 行星繞日(2)正 原子核 正、負電荷 中心 電子考點四1. (1)地球 “日心說” 萬有引力(2)恒星 運動2. (1)層次 膨脹 大爆炸(2)哈勃定律 (3)真空 長度突破·重點難點例1 C 例2 C 例3 A例4 C 例5 B分類練習1.D 2.A 3.A 4.C 5.做無規則運動 空隙6. A 7. A 8. C 9. A 10.吸引輕小物體 同 電子11.正 吸引12. A 13. B 14. B 15.原子核 失去16. D 17. C 18.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