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課時授課計劃第二課第一框題《影響價格的因素》一、教學內容分析《影響價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經濟生活》第二課第一框題的內容,教材內容共分為兩目,第一目,供求影響價格;第二目,價值決定價格。第一目主要把握三個層面的問題:①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②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都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給或需求來實現的;③供過于求,商品價格就升高;供不應求,商品價格就降低。第二目主要從四方面來理解:①價格由價值決定,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②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③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之間的關系,注意講清楚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同作用;④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本框題在整個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整個《經濟生活》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另外,它的理論知識能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經濟現象。因此,本框題在《經濟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共性:高一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充滿朝氣和活力,對任何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很容易被激活。個性:我校的高中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閱歷較淺,理論基礎比較單薄,接觸新興事物的機會較少,較難理解一些常識問題。另外,中考政治科是開卷考試,因此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比較欠缺,對于本學科的學習往往停留在記憶上。三、設計思想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培養技能同步進行的過程。我的教學主要是設置來自生活實際的情境,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育學生探索式的創造性學習。一方面,課前盡量發動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對教學內容感悟、探索,積累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教學中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轉化。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鑒于學生的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自主探究法:在做課前準備工作時,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實例,對其進行探究。2、分析歸納法: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3、總結反思法: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教師課堂上的點撥相結合,再次歸納總結,使認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層次。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本人的特點,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趣味化。四、教學目標識記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變動的影響、商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能夠解釋生活中導致某中商品價格變動的原因,增強學生解釋經濟現象的能力;由生活中不斷變動的價格深入到價值理論,增強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何時何地購買商品比較經濟劃算,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學習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五、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供求關系,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響價格的因素。)教學難點: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難點的依據: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六、教學過程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舊課:商品的價格時高時低,價格可以表示商品的價值,那么商品的價格是否就一定是商品的價值嗎? 回答:“不一定” 概括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展示調查結果:第一組:東升市場,排骨價格,早上6:30,18元/斤;下午6點,16元/斤第二組:西瓜時價0.9元/斤;非季節價格3元/斤第三組:諾基亞N72手機06年8月上市價3980元,12月價格3100元 課前分組調查 學生實踐調查,培養自主能力,體現政治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激發學習興趣。聯系07年以來物價上漲的現象及泉州龍眼熱銷北京的例子。(多媒體展示圖片) 思考:上述商品的價格變化都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學生回答略) 用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理論更貼近實際,激發學生興趣,能夠學以致用。歸納分析:早上排骨新鮮,買的人多,需求量大,下午則剛好相反;非時令水果供應量少,價格就貴。實際上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引起價格變化的因素都是通過改變這些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來實現的。 回應并整理知識點 理解并掌握課本的關于供求與價格之間的理論知識。結合課本13頁彩圖分析“物以稀為貴”和“貨多不值錢”。 閱讀課本并思考 讓學生了解買方和賣方市場,懂得買方市場——商品供過于求,賣方市場——商品供不應求。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學過渡:供求變化會引起價格的變動和差異,但是價格的漲落并不是無限的,如自行車的價格再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錢高。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結論? 學生探究、回答 承上啟下,同時歸納出原因在于價值。提問:寶馬轎車1000000元,豪爵摩托車10000元,高級自行車1000元,這些商品的價格差異為什么這么大? 思考并回答:價格由價值決定。 舉例引出本框題第二個重點:價值決定價格。提問: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確定的? 思考并得出結論 從商品價值量由勞動量決定,而衡量勞動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切入,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對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講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意義,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虧不盈,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盈利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認真聽講、探究、做隨堂練習得出結論: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使其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這個問題比較抽象,主要通過講解并結合練習讓學生對比掌握。歸納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之間的關系。 認真聽講,作好筆記 通過列表,突破難點,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提問:能否列舉一些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價格出現大幅下降的商品? 回答:手機、汽車、液晶電視、電腦等。 引導學生回顧剛才學過的知識:供求影響價格的高低,但商品的價格最終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同時,商品交換要求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從而引出價值規律的內容。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設疑: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這違背價值規律嗎? 學生討論、回答:不違背 理解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動動腦?閩南有句俗語:同樣的生意不一樣的財利。意思是:從事同一種經營不同的生產者獲利不同;同一生產者的經營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獲利也會不同。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課后作業 針對學生的實際,布置一道來自生活的作業,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七、教學反思根據高一年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我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盡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作者:惠安嘉惠中學政治組 張婷婷 時間:2008年4月26日點評:本節課學習價格形成的有關知識,教學中注意把握教學節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價值規律要求弱化,可略講;主要把時間放在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系等問題上,以免前松后緊。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