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全國高考哲學八種主觀題題型及分析(下)題型五:結合材料分析XX原理(材料體現、如何體現XX原理)這類題型是已經告訴了我們哲學原理,然后讓我們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理的內涵或方法論意義。這是前面提到的一些題型的轉化。但是回答這類題型,一定要結合材料,不能空談理論,胡答一氣。例五 (08年全國Ⅰ卷第38題)材料一 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材料二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儲備充足。⑶結合材料,闡述我國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解析:首先要完整的表述原理的內涵,然后結合材料加以說明。表述原理:物質生產資料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科學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結合材料: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解決好吃穿住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直接利益問題,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參考答案:物質生產資料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科學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糧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解決好吃穿住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直接利益問題,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另外,08年寧夏卷38題(2)問(略),也屬于此類型。題型六:材料的哲學依據是什么這類題型是要求我們尋找材料的哲學依據。在做這種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哲學素材,體會材料中出現的一些哲學詞匯和哲學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成語、俗語、政策等。例六 (08年全國Ⅱ卷第38題)材料一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黨的十本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從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說明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學依據。解析:本題以黨的十七大和改革開放30周年為背景材料,以當前分配差距過大這一社會熱點為切如點。在回答第這一問時,需要從認識與實踐辯證關系原理的角度,聯系材料具體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參考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種關于分配的原則要求源于實踐的需要,順應了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這一要求體現黨在實踐基礎上對公平與效率關系認識的深化;這一要求將繼續得到實踐的檢驗(6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的這一要求,對于提高效率、促進公平、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另外,08年四川卷38題(3)問(略),也屬于此類型。題型七:是如何(怎樣)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樣)堅持XXX此類題型的特點是,材料不問“是什么”或“為什么”以及“體現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因此,答題時要注意: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必須回答“怎么做”、“如何做”;2、回答時不許把觀點和材料相結合,切忌觀點和材料兩張皮;3、回答時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結合起來。例七 (08年北京卷40題)奧運火炬完成了在廣東、福建的傳遞之后進入江西。在這段路線上,也不斷在發生另一種“傳遞”:許多企業從廣東和福建遷移到江西。有人把市場經濟形象地稱為“候鳥經濟”,資本總是“飛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區。毗鄰廣東的江西某地,在調查中發現:本地的工業電價低于珠三角地區30%、水價至少低0.5元/m3,具有綜合成本優勢。當地政府通過對企業遷移現象的分析,預見到廣東企業會向周邊地區輻射。于是,該地有計劃地出臺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很多廣東企業到本地安家落戶。(2)分析上述材料,說明該地是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經濟的。解析:此題是在考查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發展經濟的問題。實際上是考查正確處理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根據材料說明只有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參考答案:①積極認識規律,以對規律作用的認識指導本地經濟發展。②努力發揮認識的預見性、創造性、目的性和計劃性特點,制定相關措施,促進本地經濟發展。③尊重客觀規律,利用綜合成本優勢等有利條件,創造“一站式”服務等新的條件,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另外,廣東卷40題(1)問(略),也屬于此類型。題型八:用哲學觀點評析(分析、認識)XX觀點XX看法這類題型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進行反駁,指出正確的看法。例八 (08年天津卷39題)材料五:2004-2007年我國糧食持續4年增產,國內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糧食供求長期基本平衡仍不容樂觀。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動物類食品消費增長和使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將擴大糧食需求;另一方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和保證種糧收益的難度加大,從而制約著糧食產量的提高。(10)結合材料五,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國糧食供求狀況及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解析:題目以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為背景材料,考核我們的辨證思維能力,注意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在回答此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點,同時還應針對這一問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參考答案: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長期基本平衡不容樂觀;既要看到糧食需求擴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約糧食供給的一面。②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統籌兼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為重點,要嚴格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入等);同時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長、倡導合理飲食等)。附:除了08年所考查的這八種類型外,還有兩種類型的哲學試題08年沒有考查到。這兩種類型的試題不是很常見。下面我們也來見識一下。題型一:從哲學角度分析XX社會現象(或如何認識XX現象、看待XX現象)這類題型主要是要求我們用哲學理論分析某一社會熱點問題或敏感現象。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我們首先必須在政治上站住腳,然后結合材料,全面看待和分析問題例:(2001年高考全國文綜卷第39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取得的。為了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江澤民同志指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按照這一精神,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展開了積極深入的反腐敗斗爭,有效地加強了黨的建設,保證了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發展?;卮鹣铝袉栴}。(35分)(3)從哲學的角度,說明如何認識當前的反腐敗斗爭。解析:腐敗現象是一個社會毒瘤,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為某些腐敗現象而看不到整個社會發展的主流,看不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腐敗現象只是少數,只是一部分,另外,中國共產黨展開了積極深入的反腐敗斗爭。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一定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認清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參考答案:分析事物時應認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敗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認識到腐敗現象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大力開展反腐敗斗爭。題型二:從哲學上分析XX現象或XX事件的原因這類題型主要是針對某種現象或事件,考查我們從哲學上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僅幾年高考考查的不是很多?;卮疬@種問題要求我們仔細分析材料,尋找好切入點,找出哲學原理。例:(1998年全國高考政治卷第34題)某市國有紡織企業面向市場,采取了一些限產壓錠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職工下崗。該市政府積極推進實施再就業工程,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信息,舉辦多種實用技能培訓。一些下崗工人很快便重新上崗,而有些人留戀“鐵飯碗”,又不愿從事服務業等工作,因而很難實現再就業。(3)從哲學上考慮,是什么原因影響了某些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能動性作用。從哲學上分析,原因不外是主觀原因或是客觀原因。從客觀原因看,大的方面上講市場經濟的競爭是職工下崗的共同原因;從政府角度看,實施再就業又使一些下崗工人找到工作。而有的人面對這一共同的再就業問題卻難就業,就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從材料中看有些人留戀“鐵飯碗”,又不愿從事服務業等工作,因而很難實現再就業,可以看出這些人觀念陳舊,所以無法實現再就業。參考答案:人的行動受思想支配,影響一些下崗工人實行再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轉變就業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