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三單元6.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主要教學內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第一框題的內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本部分內容主要通過分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說明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歷史事實說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繼衰落、中斷或湮滅,而中華文化具有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第二層,以漢字和史學典籍為見證,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并進一步分析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中華文化獨有的包容性;第三層,以近代中華文化衰微的史實,說明再創中華文化輝煌的緊迫性和根本要求。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絲絲入扣。
2.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了文化對人類和社會的重大作用,以及人類文化的發展,這也激發起了學生了解了我國文化輝煌燦爛的歷史,探究中華文明的興趣。時代發展的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科技革命的涌天大潮,不斷加快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各種不同文化相互激蕩,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高中生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身心迅速發展,自我意識和獨立性較強,并且開始理性地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之甚少,在市場經濟和西方思潮的影響下,有的冷眼相看,采取蔑視和逆反心理,因此,使學生更多的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珍惜中華文化的價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鑒別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責任感是逾越心理、情感認知障礙的有效方法。
3.設計思想
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把課堂的中心真正放在學生身上,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選取真實、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視頻資料、生活素材和歷史素材,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文化生活的現實出發,討論、思考、探究、歸納、整理,以嚴密的邏輯結構組織教學環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自己的終生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課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導,老師重在引導、點撥、理論提升,使學生能夠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讓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已有結論,在批判中培養他們觀察現實、體驗社會、分析社會的熱情與能力,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使課本知識源于實際,真實可信,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4.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
識記: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文字和史學典籍 ②文字的作用、意義 ③史學典籍 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②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見證 ③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分析:聯系實際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技能目標:通過學生課外探究、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生活智慧與學習智慧、時代創新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同學們綜合思維能力,全面、辯證、歷史地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培養同學們辯證分析能力,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2)過程與方法
傳統教學工具(黑板、粉筆)和多媒體課件。設問法、事例說明法、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區域的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射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5.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教學難點:如何探究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6.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情境導入新課】投影展示圖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導語】“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這個設計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底蘊,它就是用中華民族精神鐫刻、古老文明意蘊書寫、華夏子孫品格鑄就出的一首奧林匹克史詩中的經典華章。北京2008年奧運會不僅僅是一次世界的體育盛會,而且必將是向世界展示我們中華文化的盛會。那么我們作為中國人對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共同學習的內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投影展示】四個文明發祥地的圖片(結合教材P62的材料)。 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最終湮滅了;古印度文化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千年;只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討論】比較分析四個文明發祥地存在與發展。 情景導入,激發探究興趣。采用歷史分析、比較發問相結合,激發思維興趣。
(一)古代輝煌的歷程 【多媒體展示】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表(附后)探究提示:圖中的古巴比倫城遺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遺址發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論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繼衰落、中斷、湮滅;只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播放視頻】神舟六號成功發射。探究提示:神舟六號成功發射。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在大空安全飛行5 天之后 , 于10月17日成功著陸,神舟六號發射的成功。法新社評論中國發射神六成功,中國正成為太空領域開發的世界強國之一。人航天技術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國航天事業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術都是由我國創造的。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飛行,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得以實現,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創造力和自強不息的風貌,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能創造輝煌過去,也一定能創造輝煌未來。 學生閱讀P63的教材,并結合歷史學的相關知識,簡述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填表。【問題探究】根據所學過的歷史知識,追溯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談談感想。學生思考、回答(略)【問題探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三次參觀秦俑博物館.他贊嘆:“能夠創造這個燦爛歷史的民族,一定能創造出光輝的未來。”學生為這個結論作出進一論證。 以填表形式來體驗、感悟、思考中領會中華民族輝煌歷程。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歸納觀點,得出結論。讓學生在體驗、感悟、思考中領會中華民族輝煌歷程。以視頻形式讓學生感受發射現場的氣氛,體驗國家強盛的自豪和喜悅,感悟,思考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歸納觀點,得出結論。讓學生在體驗、感悟、思考中領會中華民族能創造輝煌過去,也一定能創造輝煌未來。
(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導語】那些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理論提升:結合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具有怎樣的基本特征?【總結】大家活躍的課內外的研究學習活動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5個小組的作品綜合起來,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逶迤磅礴、氣勢雄偉而又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歷史畫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多媒體展示】中華世紀壇序【提問】《中華世紀壇序》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嗎? 【活動與探究】學生分5組(夏商周與春秋戰國的組,秦漢文化組,隋唐組,五代、遼、宋、夏、金、元組,明清組),說明各自的文化特點學生思考、回答:源遠流長 集體朗誦《中華世紀壇序》思考、回答(略) 分組在課前作好相關準備,重溫歷史,能更好把握歷史,又能極大激發探索熱情,提升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問題導入】五千年積淀和形成的中華文化,源遠而流長,我們如今可以從什么地方得以見證呢 問題提示:漢字、史學典籍存傳以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多媒體展示】漢字字體演變過程的資料【提問】漢字字體演變過程揭示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征?【多媒體展示】《百壽圖》展示各種字體的壽【提問】知道的有文字記載的歷書和文化作品有哪些?(提示:《春秋》《史記》《詩經》《周易》等)理論提升:(和學生一起歸納)文字在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什么作用? 【“相關鏈接”導讀】描述了我國漢字的發展過程。方言、民族的多樣化與漢字的統一性,深刻表述了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和促進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提問】舉例分析史書典籍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的。【問題導入】我國史書典籍的有什么特點?舉例:《二十四史》、明代《永樂大典》和清代《四庫全書》,皆堪稱世界之最的古代文化工程。【“相關鏈接”導讀】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吏書其籍.我固的史書其籍種類多、規模大、存留豐富、影響深遠,記戴傳承中隼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問題導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除了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外還有什么?【提問】什么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為什么說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學生閱讀教材P64-65,思考。學生思考、回答:源遠流長特征。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學生思考、回答: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 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學生舉例分析。如:《春秋》《史記》《漢書》學生思考、回答: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學生閱讀教材P65,回答: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學生思考、回答(略) 以多媒體展示形式讓學生感受漢字字體演變過程,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體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提問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歸納觀點,得出結論。讓學生在體驗、感悟、思考中領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中華文化在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 【導語】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衰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大沖,中華文化也經歷衰微的過程。【多媒體展示】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 探究提示:(1)①在政治上:歐洲發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開始取代封建主義;②在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并發展,產生工業革命,開始沖擊封建自然經濟。③思想上:繼文藝復興后產生啟蒙運動,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沖擊封建統治,人們的民族、民主意識增強。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學蓬勃發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⑤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開展,西方國家展開殖民掠奪,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2)①清朝統治者極力提供程朱理學,殘酷壓抑進步思想,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②中國傳統科技進入總結時期,現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③人們落后的封建意識濃厚,民族、民主意識薄弱。④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浙漸喪失。⑤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一定程度上沖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3)①國家衰落使文化失去發展的政治、經濟條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國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決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國家衰落的重要表現,也不利于國家發展。 舉例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如:四大發明、古詩歌唐詩宋詞、宋明理學等。【探究活動】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鴉片戰爭后,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峻的挑戰,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面對現實,“睜眼看世界”。(1)憶一億,17、18世紀的世界發生哪些變化 (2)查一查,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現 (3)想一想,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與國家的衰落是什么關系 以多媒體展示形式讓學生感受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增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歷史責任感。
2.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導語】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屈服。百年的近代史,是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的抗爭史。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提示】如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民族文化發展和馬列主義傳播與民族解放運動。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提示】如地主階級的立憲運動、維新運動的文化運動失敗;資產階級的三民主義的民權運動、女性解放運動文化運動的失敗;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取得了成功(如:整風運動)【提問探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國外影視、社會流行文化對我國文化產品、文化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保衛國家民族文化安全,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呢?【教師精講】時政視點: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馬克思主義的指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準則;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一點不能動搖。 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黨和國家也在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通過改革,出現文化藝術生產的產業化運作方式,把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為文化單位注入了生機活力,拉動經濟的增長,豐富了文化市場,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正書寫新的篇章。 【探究活動】登陸紅色之旅網站http://www./ 學生結合實際談《春晚》學生思維大碰撞,各抒己見 上網探究,親自感受紅色文化之旅,感受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精神。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文化感受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增強保衛國家民族文化安全,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意識和責任。教師精講國家政策時政視點,使學生對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有更深的認識。
【課堂小結】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長之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這也是我們一開篇提出的框架基本問題。綜合我們這節課所學,就會發現:第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首先從古代輝煌的歷程中體現出來;其次從漢字與史學典籍中體現出來;再次從歷史上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求同存異”與“兼收并蓄”的做法中體現。最后還體現在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與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中。
多媒體圖示本課知識結構 由學生重述(略) 知識框的構建,既是對本課知識的總結、歸納,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便于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課堂練習】多媒體展示 學生思考回答(略) 對本課知識鞏固
【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經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探究:作為青年學生,你可以為續寫中華文化更加壯麗的篇章做些什么? 學生課后完成(略)
7.教學小結與反思
本節學習的有關知識,與歷史和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需要學生課前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體驗。教學中注意雙相互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自主探索,學會獨立分析領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驗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民族責任感。
本節與信息技術進行了一定的整合,需要一定的硬件和網絡支持,也需要教師有一定計算機操作技能為基礎。
附件1: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表
發展時期 殷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秦 漢 隋唐時期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華文化高速發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 近代西方文化傳入
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雛形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進入氣勢恢宏的全勝時代 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沖擊
附件2:中華世紀壇序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圣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萬六千日,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烽火硝煙,江山激昂。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于斷梁。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
登壇遠望: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轉:乾恒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繼往開來,浩浩蕩蕩。立民主,興文明,求統一,圖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
世紀交匯,萬眾景仰;共襄盛舉,建壇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PAGE
1高二政治新課標教材《文化與生活》第六課
第一課時《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一、教學內容: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與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第一節的內容。本課時學習的主要內容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原因是文字、史書典籍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理解古老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如何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能聯系實際分析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今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能結合中華文化獨特的發展歷程,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能聯系實際分析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現。通過對中華文化發展歷程和特點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強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將來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學生分析:
從這些課本主要內容看,知識難度雖然不大,但是它的信息量很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很多,可以通過學校電腦網絡、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查閱相關知識,也可以直接從歷史課本上找到相關的大部分知識,甚至可以從我們周圍的民俗鄉情文化中收集、挖掘一些閩南地區的鄉土文化,讓同學們直接體驗一下探究的樂趣。這樣就可以直接調動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學生主動跨越礙障探求知識的目的。最終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中華民族文化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感情。所以,本課時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魅力。
三、設計設想:
新課標的實行最大的特點是增加了許多舊教材所沒有的綜合探究活動,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實踐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一個成功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藍圖。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僅僅靠教材的內容是無法充分展現出來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了解。在教學設計中,要把中心放在“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個重點問題上,體會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通過了解中華文化的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理解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從整體上看,該課是對學生進行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極其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礎。本課信息量大,靠簡單的教師課堂說教是不行的,必須動員學生在課前花較多的時間收集相關信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獲取、解讀、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師課前安排學生自由組合分組分工探究。這不僅是一種學習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一起去質疑探索、自主合作、實踐體驗、研究學習與資源共享,這也就是信息時代下對教與學的要求,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客觀要求,是實踐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的課外自主探究學習與教師的課堂授課解釋與闡明,讓學生掌握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的原因、其歷經的輝煌歷程與見證、我們黨在現代續寫更加壯麗的中華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國家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全面、辯證、歷史地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教師結合本地文化,采用情景創設法、探究小組討論與分析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探究、搜集和獲取有關人類古代文明源流、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漢字、史學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過分析、整理,對信息資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分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說明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一特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生活智慧與學習智慧、時代創新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回顧古代中華文化的輝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過程,在探求文化延續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文化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
五、教學重點、難點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重點)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重點)
如何探究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難點)
【課前準備——活動與探究】
教師課前與學生交流意見,并把意見歸類,完成單元課時內的框架問題的設計。同時確定探究問題的內容主線。班級同學自由組合成課外的中華文化探究學習小組,明確各組分工,各自結合本地文化生活探究古代中國文化。
【自主探究】問題探究表——單元課時內的框架問題的設計
題目 問題探究 歸納和結論 課標要求 教具準備 課時安排
古代輝煌歷程 1、中華文化經歷了怎樣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 1、中華文化古代輝煌的歷程:殷周時期(發源)→ (初步形成)→ (促進)→ (進一步發展)→ (全盛)→ (延續)→明清(面臨沖擊) 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 1、多媒體課件2、教師演示文稿3、網絡教室(或多媒體教室) 一課時
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3、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史書典籍4、為什么說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 、____________________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統一的漢字成為中華文明代代傳承、綿延不絕的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 。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 、 ,為世界所僅有。4、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即 和 。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增強 、 。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5、從近代中華文化衰微及近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實踐看,你認為應怎樣才能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5、隨著 日漸沒落和 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也衰微的過程。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的 的奮斗密切相關。只有在 的領導和 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同學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去探究了解,而課本給我們的信息是有限的,我們也可以當研究的學者。大家可以自由組合成課外的中華文化探究學習小組,要選擇好課題內容,充分挖掘我們所處的閩南地區的鄉土資源,分工合作,自主研討,利用好課余時間,利用好我們學校的網絡、圖書館與閱覽室這些豐富的資源,完成探究工作,下一節課來介紹你們發現的成果。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設入:播放歌曲FLASH:(放圖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FLASH歌曲《中國人》動畫內容是北京08申奧成功令人激動的場面,學生在歌聲中來到多媒體教室,在欣賞中做好上課的準備。
教師:《中國人》道出了我們作為中國人而自豪的心聲!我們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自豪!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有人說在會徽中蘊涵了中國文化,大家來說說,你從圖中又有什么發現? 教師:大家說得不錯。“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這個設計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精神。她是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神韻的中國漢文化的符號,象征著開放、充滿活力、具有美好前景...北京2008年奧運會將向世界展示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共同學習的內容,大家打開課本62頁,我們一起學習第六課第一個內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同學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學生甲:五個福娃的名字分別是“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連起來讀就是:“北京歡迎您”學生乙:會徽中是蘊涵了中國文化,我看到“京”字好象在蹁翩起舞,那是有我們特色的舞蹈。學生丙: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之前設計的框架問題):1、中華文化經歷了怎樣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3、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史書典籍4、為什么說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5、從近代中華文化衰微及近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實踐看,你認為怎樣才能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古代輝煌的歷程殷周時期(發源)→ (初步形成)→ (促進)→ (進一步發展)→ (全盛)→ (延續)→明清(面臨沖擊)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 源遠流長 教師導入:對學習,我們一直倡導這樣的理念: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導。我們再一次看看我們之前設計的框架問題,我們這節課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大家先看第一個內容問題:想想中華古文化經歷了什么發展歷程?【活動與探究】教師: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的偉大的古文明,這些古文明表現在哪里?又如何體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的呢?對此我們全班同學分為六個組,利用了課外時間來探究學習,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結合本地鄉土文化去探究古代中國的文化發展,現在我們有請各組代表把你們各自的成果展示出來。(學生鼓掌,各組分別展示各自成果,個別組附有演示文稿、幻燈片等)浦南鎮松州村的松州書院遺址(威惠廟大殿)浦南鎮園坑村開漳圣王陳元光墓 (2005年底臺灣開漳圣王廟團聯誼會來浦南拜謁陳元光墓 )
(開漳圣王陳元光像)教師:各探究小組都已把你們各自的成果展示出來了,6個小組的作品綜合起來,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逶迤磅礴、氣勢雄偉而又絢麗多彩的近四千年中華文化歷史畫卷,綜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從未中斷。一個民族的文化,深刻影響著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一個民族的文化越是經久不衰、豐富多彩,越是富有開放性和進取性,其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大,中華文化就是具有這樣特質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感謝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在家中、閱覽室、圖書室、網上搜集資料,拓寬了我們活動的主題,使之延伸到更廣闊的文化領域中去。今后,大家也要拿出今天這種研究精神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家庭,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要將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轉到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教師總結;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殷周時期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 諸子蜂起 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雛形,秦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漢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隋唐時期 古代中華文化高速發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 進入氣勢恢宏的全勝時代,宋元時期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封建社會影響較大,明清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沖擊…… 第一組發言人:我們小組5人主要探究殷周時期的文化。下面我簡單做一下介紹。中國文明主體應該說是從“三代”開始的,并且這個文明以漢字為標志一直延續到今天。商朝漢字甲骨文足以說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遠古時期八閩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周代屬“七閩”地,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這就說明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我的闡述結束,謝謝大家。第二組發言人:我們小組5人主要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特點。經歷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戰國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雛形,文化異常繁榮……遠古時期,漳城的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后周時期,中原文化開始與土著文化交融,漳州戰國屬越……第三組發言人:我們小組5人主要研究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秦漢是我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是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又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規模、驚人的氣魄已經成為秦漢文化的標志……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又于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梁山山脈以北屬閩中郡,梁山山脈以南歸南海郡。秦漢以后,漳州城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六朝時期,中原的漢文化已扎根于此,特別是中原名人儒士到這里教化民風……221年統一國家,距今有兩千兩百多年。輝煌的文化也突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這就是我們的發現!謝謝大家!第四組發言人:我們小組團結協作,共同探究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用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來體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做介紹說明:隋唐文化概括為三大特點:一是文化內容豐富多彩;二是能夠兼容并蓄,具有開放性;三是總結過去,開拓未來,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據悉,閩南話形成于唐代,被稱為古代中原語言的“活化石”,唐代創建的松州書院是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它就坐落在我們村(浦南鎮松州村)……這就是我們的發現成果!希望大家支持我們!(學生鼓掌)第五組發言人:我們小組研究的是宋元時期的文化,時間跨度很長,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在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發展,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學的產生、宋詞和元曲的繁榮、世俗文學的出現,是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特點……宋代漳州的商業也日趨活躍,海外貿易有了發展,交通條件也得到改善。南家時建造的漳州江東橋(又稱虎渡橋)是世界現存的最大石梁橋。文化也有長足的進步,北宋始建州學,各地還興辦了一批書院。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漳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六組發言人:我們小組研究的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的文化。明清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成熟期,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充分顯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明成祖時,西方傳教士東來,使中國人了解到—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明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教育,都是漳州城的鼎盛時期,漳州有“海濱鄒魯”之稱,有龍江(芝山)書院,霞文書院、養正書院,清代有府學、縣學各1所,社學11所,新建毓德(五經)書院、霞北書院、霞東書院…(學生鼓掌) 通過分組合作探究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啟發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并歸納整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結合本地民俗鄉情文化,通過學生熟悉的鄉土文化生活資源引入課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分析與感悟中形成新知。突出了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漢字與史學典籍。4、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的原因 ——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5、從近代中華文化衰微及近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實踐看,你認為應怎樣才能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課堂活動與探究】(學生思維大碰撞,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多媒體展示材料):一;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地涌入中國。在過傳統節日的同時,也過圣誕節、情人節等;在吃中國菜的同時,也吃麥當勞;在穿旗袍的同時,也著洋裝;在聽《梁祝》的同時,也聽小甜甜布蘭妮的歌曲;更不要說美國NBA、英超和德甲了。二;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國外影視、社會流行文化對我國文化產品、文化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三;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一種帶有時代文化色彩的語言——網絡語言,正悄悄的出現在生活中,并被年輕人所熱情演繹著。諸如“886”“3166”“7456”“菜鳥”“粉絲”“涼粉”“玉米”“美眉”等等 【教師精講】大家的探究發現說明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它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教材只用了最有說服力的漢字和史學典籍加以說明。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有記載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的功能。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漢字記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史學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從歷史上看,中國歷來十分重視歷史資料的保存,留下的史書,其數量之多,其規模之大,世界絕無僅有。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表現與有力見證,卻不是原因,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呢?(提問)教師:是的,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既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大作用;一是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二是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多媒體展示材料):一;江澤民說:“清朝從1644年到1911年共延續了268年。從1662年到1796年是史稱的‘康乾盛世’。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水平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快速發展。但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卻不看這個世界的大變化,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拒絕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直至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這個歷史的教訓刻骨銘心啊!’’二;鄧小平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教師提問;江澤民所說的這個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是什么?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與國家的衰微有什么關系?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是的,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在近代中國,如何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一直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任務。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屈服。百年的近代史,是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的抗爭史。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時間與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重鑄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知識進一步拓展】——國家政策時政視點【教師精講】大家的觀點很有見地。網絡語言曾經讓家長和老師們很頭痛,因為他們常常對孩子隨口嘣出的“語言”而不知其所云,我們不能去追捧這些時髦的網絡語言,但也沒必要過份去排斥,因為它同時也反映了漢字的內涵總是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著。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最后我再強調兩點:一是旗幟與方向問題。二是改革問題。A、旗幟與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馬克思主義的指引。 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準則;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一點不能動搖。B、文化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今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黨和國家也在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是通過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單位注入了生機活力,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也極大豐富了文化市場,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正書寫新的篇章。 教師按課前設計的課時框架問題進行小結(多媒體展示問題探究表 教師復習講解) 同學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學生甲:在五千多年發展歷程中,中華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榮的意識,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中華各民族間相互尊重,善于學習。學生乙: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就是中國個民族不斷融合,歷史上多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這其中也有文化的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的歷史。學生丙:中外文化的交流有促進作用。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具有歷史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同學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學生甲;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統治的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鴉片戰爭后,我們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辱。中華文化為什么經歷了衰微的過程?這與當時世界的政治與經濟的格局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乙;國家衰落使文化失去發展的政治、經濟條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國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決定性因素。文化衰落是國家衰落的重要表現,也不利于國家發展。學生丙;人們落后的封建意識濃厚,民族、民主意識薄弱,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同學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學生甲:我們歷來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對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學生乙: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拿影視來說,美國大片的確受歡迎。我認為原因是它的拍攝的現代化科技技術高。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夠“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學生丙: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我們不能籠統地認為外來的就好,要一分為二地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對待外來文化,同樣要“去其糟粕”,要抵制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 學生丁: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我們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堅持借鑒與創新相結合。我們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非常優秀,我們也要大膽“走出去”,擴大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生熱烈鼓掌)…… 圍繞重點和中心讓學生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其歷經的輝煌歷程與見證通過分析近代文化的衰微過程,體會文化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突出知識目標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沙龍式的討論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相關政策、關注時事、并學會分析時事,通過辯論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突出能力技能目標
鞏固練習 多媒體展示選擇題(附1) 學生思考回答(略)
【后期活動與探究】 鴉片戰爭后,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峻的挑戰,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面對現實,“睜眼看世界”。1、17、18世紀的世界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2、近代中國文化的衰微有那些表現?3、近代國家的衰微與國家的衰落是什么關 學生在課后完成 知識鞏固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這也是我們一開篇提出的框架基本問題。綜合我們這節課所學,就會發現:第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首先從古代輝煌的歷程中體現出來;其次從漢字與史學典籍中體現出來;再次從歷史上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求同存異”與“兼收并蓄”的做法中體現。最后還體現在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與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中。
本節課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在于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揮,所以課前組織學生花較多的時間收集相關信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獲取、解讀、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一種學習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課堂尾聲】 師生共同欣賞歌曲《紅旗飄飄》,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在歌聲中升華。
附1(課堂鞏固練習資料)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之所以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因為( B )
①統一的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重大作用
②中國自華夏以來,留有豐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③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華文化從未中斷而延續至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猶太人在歐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擺脫不了被驅逐的命運,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國的猶太人早與當地的中國人融合在一起了。這說明( A )
A、中華文化能夠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B、中華文化能夠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C、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華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
PAGE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慈溪市| 改则县| 神木县| 安仁县| 如东县| 措美县| 云林县| 三江| 遂溪县| 菏泽市| 获嘉县| 闸北区| 新源县| 嘉祥县| 策勒县| 镇江市| 乃东县| 宁津县| 托克托县| 芒康县| 龙山县| 中卫市| 阜城县| 通化市| 马鞍山市| 宜都市| 涟源市| 罗山县| 孟州市| 大余县| 沛县| 大城县| 清镇市| 阳谷县| 绿春县| 喀喇沁旗| 临颍县| 益阳市| 湘潭市|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