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第一課 國土與人民遼闊的疆域中國 1、經緯度位置:東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緯度、北溫帶 優的位置 2、相對位置: 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瀕太平洋,西南鄰近印度洋; 越西部北部深入內陸. (二) 1、陸地國土:96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三,與歐洲差不多大----陸地之大中 2、四至點---------------------------------------------------------- ----------------四至之寬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相交處 (黑龍江省) 1350E 東西經度差62度, 國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730E 東西時差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上中心線的 (黑龍江省)530N 南北跨緯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 南北溫差大 (海南省)40N遼 3、海洋國土--------------------------------------------------------------------------海域之廣 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 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北起 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口,南到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 闊 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內海:渤海、瓊州海峽 島嶼: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 疆 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群島:舟山群島 海峽: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 4、中國的鄰國 ------------------------------------------------------------------ 鄰國之多 域 陸上鄰國:14個( 東朝鮮, 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還有緬老越) 海上鄰國:6 個 韓日菲馬文印尼 (三)我國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優越性 1、特點: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東臨太平洋:氣候濕潤,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與各國海上往來和發展海洋事業(2)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有利于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3)遼闊的國土: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行政區劃行政區劃定義:一個國家為了便于管理而劃分的分級區域系統,稱為行政區劃。沿革 戰國時,秦國推行縣制。秦統一后,建立郡縣制。元朝,中國出現了省級行政區明初,沿用元制,后在地方設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全國設23個省,基本奠定今天我國省一級行政區劃的格局。二、三級行政區劃 便于行政管理1、劃分原則/目的 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促進民族團結三級行政區劃 ① 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② 縣(自治縣、市) ③ 鄉(鎮、民族鄉)三、省級行政區 23個省 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5個自治區 4個直轄市 2個特別行政區需要掌握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以及相互的位置關系 *省級行政區之“最”: 鄰省最多的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8個)鄰國最多的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個)面積最大的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緯度最高的省:黑龍江省 緯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面積最大的直轄市:重慶市跨經度最廣的省:內蒙古自治區 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廣東省人口最少、面積最小:澳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江蘇省華僑最多的省:福建省、廣東省島嶼最多的省:浙江省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廣東省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煤礦最豐富的省:山西省既有陸上疆界,又有海上疆界的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遼寧省5.1.3 一、眾多的人口1、人口數量大: 13.9億(世界第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人口密度大:14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較高,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3、中國的人口分布 (1)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一線 (2)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勻,黑河-騰沖線以東人口稠密; 以西人口稀疏(東密西疏)。4、我國人口東密西疏的原因: 東部 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氣候濕潤,有利于農業生產; 發展工業的歷史悠久,交通便利,經濟水平高,人口多而稠密 西部 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崎嶇,氣候干旱,沙漠,戈壁面積占相當大的比重,不利于農業生產;工業起步晚,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口少而稀疏二、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國是一個有 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2)漢族人口數量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 91.5%,其余55個民族的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8.5%。(其中 壯族人口最多)(3)超過50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和藏族民族分布 漢族: 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少數民族: 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的邊疆地區。(云南省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回族是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 3、民族分布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4、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的生活和生產各具特色。)民居:傣家竹樓 羌族碉樓 蒙古包 回族的清真寺 風俗:漢族賽龍舟 傣族的孔雀舞 藏族的獻哈達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傈僳族刀桿節 彝族火把節 朝鮮族老人節 以歌代言的壯族飲食:藏族糌粑、青稞酒、酥油茶 新疆抓飯啟示: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習慣,入鄉隨俗,不說有辱少數民族的話,不做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學會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第二課 山川秀美 5.2.1 復雜多樣的地形一、五種地形的分布1、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小興安嶺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特點:海拔最 高、世界屋脊; 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內蒙古高原( 特點:地勢平坦 ,草原遼闊, 牧人天堂) 黃土高原 (特點:黃土深廣,水土流失, 千溝萬壑) 云貴高原 (特點:石灰巖廣布,山奇水秀)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積最大、最干旱準噶爾盆地---第二大、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四川盆地---最富饒4、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 ---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緯度最高華北平原---第二大,重要的小麥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河網密布,“魚米之鄉” 三大丘陵: 東南丘陵(最大)、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我國地形特點(一般可以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三個方面來描述。)我國地形復雜多樣 (為農、林、牧、副、漁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面積廣大 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我國地勢的影響: 1、河流多數東流入海;河水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便利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 2、我國人口、城市密集在東部地區 3、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4、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 形成豐沛降水平均海拔地形主要地形單元第一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達木盆地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第二階梯10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階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黃 河長 江源頭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北麓青海省的唐古拉山的各拉丹東雪峰長度5400多千米,我國第二長河6300多千米,我國第一大河注入海渤海東海經過的省區青、川或蜀、甘或隴、寧、內蒙古、陜或秦、晉、豫、魯(9個)青、藏、川或蜀、云或滇、渝、鄂、湘、贛、皖、蘇、滬(11個)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段劃分上游: 源頭---河口(內蒙古) 中游:河口---桃花峪(河南) 下 游: 桃花峪---入海上游: 源頭---宜昌(湖北) 中游: 宜昌---湖口(江西) 下 游: 湖口---入海口支流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渭河、涇河、汾河上游: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中游:湘江、漢江、贛江主要景觀上游: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 塞上江南---寧夏平原中游:壺口瀑布下游:開封附近的“懸河”上游:發源地---各拉丹冬雪峰 著名峽谷---虎跳峽(云南) 都江堰(四川秦國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三峽大壩(湖北,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中游:武漢港下游:長江三角洲5.2.3 母親河概況水文特征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流水急,水能資源豐富。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資源豐富。中游含沙量大(世界最大)河道彎曲,湖泊眾多下游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江闊水深,航運便利開發與治理黃 河長 江作用引黃灌溉,發展農業;水能豐富,修建水利工程和水電站——解決生活和工業用水用電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灌溉等諸多便利;依托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等條件,長江經濟帶發展迅速問題含沙量大;下游出現“地上懸河”;凌汛易造成洪澇災害,所以首要工作是防洪原因: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河床坡度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河水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形成“地上河”原因:降水充沛、地勢低平;上游植被破壞,河床淤塞; 中游圍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降低 治理措施①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沙;②上游興建水利,加強生態環境建設;③中游保持水土,種草植樹,這是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④下游固堤分流、引黃淤灌。①首要工作是防洪②上游做好水土保持,興修水利; ③退田還湖;④中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興修水利; 為保護母親河青少年如何做:①認識、宣傳保護母親河的意義;②樹立憂患意識,節約用水、保護環境,與破壞江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③植樹造林,保持水土。5.2.2 季風的影響溫帶季風氣候 北方地區一、中國氣候分布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方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 云南、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 溫帶大陸性氣候 西北地區,內蒙古、新疆等 高原山地氣候 青藏地區二、中國氣候特點1、氣候類型多樣,各地氣候差異顯著2、季風氣候影響大***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度大,緯度高低不同;(緯度位置)(2)東西跨度大,離海遠近不同;(海陸位置)(3)地形地勢起伏大。(地形)****氣候復雜多樣對人們 生產生活的影響?(1)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在我國都能找到適合生長的環境。(2)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3)使各地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同。(4)使各地的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各有差異。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 -岡底斯山脈三、季風氣候的影響利:1、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雨水,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適宜農作物、樹木的生長,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弊:2、季風的不穩定性有時會帶來澇災或旱災,暴發寒潮。***夏季風來得早、退得遲,或來得遲、退得早,雨季的長短會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澇災或旱災;有時冬季風來得過早過猛,產生寒潮 5.3.1 秦嶺--淮河分南北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氣候類型 北方地區 平原、高原 溫帶季風氣候 南方地區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一、四大地理區域 西北地區 高原、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青藏地區 高 原 高原山地氣候二、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三、南方和北方的差異 南方 北方 1、自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然 氣候 特征 氣溫:大部分地區1月均溫高于0℃ 1月均溫低于于0℃ 環 降水:年降水量多于800mm 年降水量少于800mm 境 水文特征: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普遍 河流少、水量小, 不結冰,便于航運 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 耕地類型: 水田為主 旱地為主 2、人 生產 主要作物:以水稻為主 以小麥玉米為主 文 特色 耕作制度:一年兩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環 生活 飲食:米飯 面食 境 特色 交通 既有陸路交通,又有水運 陸路交通發達,基本無水運 民居 注重通風、防雨;尖頂為主; 注意防寒;平房為主; 室內一般無取暖設備。 室內一般有取暖設備。四、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1)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2)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3)我國一月均溫0℃等溫線;(4)我國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5)我國亞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6)……5.3.2交流與互補探究五 走進臺灣一、確定區域的位置與范圍范圍:臺灣由臺灣島、澎湖列島、 臺灣地理釣魚島、赤尾島等80多個小島組成。 位置的獨特性:2、位置 經緯度位置: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南部 具有重要的戰略 相對位置:西望大陸,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 和交通作用 相望,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瀕南海 二、臺灣的自然環境1、氣候:(1)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的中南部,臺灣省大部分屬于 亞熱帶季風氣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 (2)季風氣候顯著,氣溫較高,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火燒寮是中國降水最多的地方。 2、地形 (1)地形種類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為主; 山脈主要在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 (2)地勢東高西低,玉山為臺灣最高峰。3、河流 (1)受降水影響,河流眾多、水量豐富 (2)受地形的影響,河流短小,流速快,,落差大, 水能豐富;大多數河流自東向西流。 (3)最長河流是濁水溪,最大湖泊是日月潭4、自然資源 動植物資源豐富,農作物品種繁多,礦產資源豐富5、自然災害 位于板塊交接處,多火山、地震;臨太平洋,多臺風三、認識臺灣的特色 1、自然特色 臺灣的物產豐富:動植物資源豐富,農作物品種繁多,礦產資源豐富 享有很多美稱 亞洲天然植物園: 植物類型多樣,有奇特的銀葉板根;樟樹是最著名的樹種 蝴蝶王國: 蝴蝶種類多、數量大 水果之鄉: 盛產水果 東方甜島: 盛產甘蔗 海上米倉: 盛產稻米 森林之海: 森林覆蓋率高 東南鹽庫: 有東南最大的鹽場--布袋鹽場2、人文特色 (1)人口 人口眾多、稠密,分布不均 (2)民族 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語言 說漢語,通用的方言是閩南話 (4)城市 臺北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也是臺灣省最大的城市。高雄是臺灣最大的港口城市 (5)經濟發展 20世紀60年代后,臺灣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商品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第六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課 北方地區 紅松之鄉---小興安嶺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古老而又現代的首都---北京位置:位于黑龍江省的中北部條件 地形:以山地為主 適合林木生長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緯度高,氣候冷濕 生產:林業發達,旅游業、森林食品加工業和木材加工業蓬勃發展。木材運輸方式:鐵路、水運、公路問題: ①長期過量開采森林,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經濟出現衰退; ②毀滅性挖掘野生菌和藥材,大大破壞了林區生態壞境。措施 : 1、尋找新的生產方式。 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并進行合理的經營與管理 2、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型 創新方法,開發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實現保護 森林資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一、地理位置 位于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地跨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 地形:黃土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地勢平緩、略有起伏二、自然 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濕潤炎熱,冬季寒冷干燥環境 地貌: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土壤:這里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黃土土質疏松,便于開墾,使這里很早成為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 三、面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1、問題: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自然: 土質疏松,抗侵蝕能力低 2、原因: 原因 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 人為原因: 人類不遵循自然規律,過度開發 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行為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3、應對措施:持續治理和大規模的自然修復、封育保護,具體包括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和擋土壩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科學放牧等合理的生產措施 四、黃土高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民歌:信天游,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 它是人們在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勞動時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2、戲曲:秦腔3、舞蹈: 腰鼓 氣勢磅礴4、民居:窯洞,具有冬暖夏涼、占地少的特點是適應黃土高原地質氣候等自然條件而產生的特色建筑。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濕潤炎熱,且黃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坍塌。5、飲食:面食,耕地類型旱地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 一、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40oN 116oE相對位置: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東臨渤海灣。 二、自然環境1、地形:平原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河流: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注入渤海 三、悠久歷史 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作為都城也有800多年的歷史。定都在北京的統一王朝有元明清。 四、城市地位和職能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政治中心 (1)北京是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被稱中國政治生活的心臟, 這里是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重要場所。 (2)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場所。 (3)天安門廣場是政治集會和節日活動的重要場所 2、文化中心 成因(1)故宮:明清兩朝皇宮,又稱“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2)中國國家博物館、京劇、科研機構和院校(如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國家體育場等 五、生活特色 縱橫交錯的胡同和古樸的四合院,是極具老北京生活氣息的場所。第二課 南方地區 水鄉孕育的城鎮----太湖流域 富庶的四川盆地 開放的珠江三角洲 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 一、太湖流域的位置 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三面瀕江臨海——北抵長江,南瀕杭州灣,東臨東海。 地跨蘇、浙、滬兩省一市 二、太湖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1、地形: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 ,地勢低平 ,土壤肥沃 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濕潤,降水豐沛 3、河湖:河湖眾多,水網密布, 灌溉便利 三、太湖流域城鎮興起 集市 小城鎮 1、有利條件: 農副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 2、 江南水鄉六大古鎮: 同里、甪直、周莊------蘇 西塘、南潯、烏鎮------浙 四、生產特色 1、種植水稻,養殖魚蝦(“魚米之鄉”)2、古鎮旅游業興起 五、生活特色 1、交通:在水鄉眾多的河道是城鎮聯系外界和物資進出的通道,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 2、建筑:為了便于洗滌、取水和出行,人們往往臨河建屋。(“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3、飲食:盛產魚蝦,最著名的是“太湖三白”;喜食米飯4、風俗文化:周莊的搖快船、同里的過三橋等城市地位: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二、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表現1、金融業發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外資超過全國的一半, 是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2、高科技產業發達: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為蜚聲世界的科技創新基地。3、制造業發達:擁有全國最大最先進的工業體系,是我國的工業中心, 如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4、航運業發達:是我國的最大港口(大陸集裝箱最多、覆蓋面最廣的港 口),近年來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國際航運中心。5、交通運輸業發達:交通很發達,陸路、水路和航空線路密集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原因1、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歷史背景:是中國開放較早的商埠,各國列強在上海設銀行辦工廠,促進了經濟發展。3、工業基礎:工業基礎良好,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4、政策支持:1990年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使上海成為我國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四、上海的作用與影響力---越來越重要 上海經濟的繁榮產生了跨領域、跨區域的輻射效應,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成長,帶動著全國經濟的發展。 上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西接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 北靠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 和范圍 地跨四川省,重慶市; 南連云貴高原,東接湘鄂西山地自然環境1、地形:邊緣多山,地勢中間低四周高;盆地底部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較少。 2、土壤:紫色土廣布,土壤肥沃3、河流:盆地內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岷江、嘉陵江和烏江,河流眾多,水量豐富4、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盆地內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的特點,氣候溫和,熱量充裕,降水豐沛。 5.自然資源: (1)豐沛的降水、眾多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2)天然氣、芒硝等礦產資源居中國之冠;(3)井鹽資源分布廣泛,開采歷史悠久。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自貢, 是我國最大的井鹽生產基地,素有“千年鹽都”之譽。 (4)野生動植物資源多樣性: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 使四川盆地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 三、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的影響---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擁有發達的農業1、農業發達的表現:我國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產區 禽畜種類多,肉豬和家禽產量高 成都平原成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天府之國”2、農業發達的原因:(1)得益于優越的自然條件 ①盆地底部丘陵、低山和平原,利于耕作; ②冬暖、春早、夏熱,熱量充足,降水豐沛; ③河川眾多,水量豐富;④紫色土廣布,土壤肥沃(2)得益于都江堰,都江堰的防洪和灌溉功能;(3)農業歷史悠久四、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兼容南北又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巴蜀文化 1、川劇 熱烈歡快、幽默活潑2、川菜 辛辣可口3、蜀錦 興于春秋戰國而盛于漢唐,歷史悠久4、生活 簡單生活、節奏慢,內心愉悅,生活安逸 北回歸線穿過;一、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 南臨南海,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 毗鄰香港、澳門地區 二、自然環境 1、地形:平原廣闊,地勢平坦 2、水文:河川眾多, 水量豐富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三、生產特色1、外向型農業:農業發達(1)農業發達的表現:糧食基地、蔗糖基地、亞熱帶水果基地、淡水魚基地、花卉基地(2)農業發達的原因: 自然條件優越 平原廣闊,地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沛; 河川眾多,水量豐富;土壤肥沃 銷售條件優越 對外開放的政策條件;靠近港澳,東南亞,港澳農產品缺乏, 相同的飲食習慣,市場廣闊;外貿裝運點和口岸眾多,交通便利2、外向型工業(1)出口加工業、制造業:生產家用電器,服裝,電子通信等(2)區域合作:地域分工與合作的獨特模式——“前店后廠” 港澳的優勢:擁有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珠三角的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是著名僑鄉 加工工業,出口外銷,主要通過港澳貿易出口到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3、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利條件:(1)緊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2)濱江臨海,交通便利;(3)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有利于吸引華人、華僑的投資;(4)國家對本地區實行“對外開放,優先發 展”的策略,給予優惠政策。 四、發展模式轉型(1)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2)利用港澳優勢,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共同發展(3)增加技術和科研投入,實現企業轉型(4)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一、城市地位: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二、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表現1、金融業發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外資超過全國的一半, 是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2、高科技產業發達: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為蜚聲世界的科技創新基地。3、制造業發達:擁有全國最大最先進的工業體系,是我國的工業中心, 如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4、航運業發達:是我國的最大港口(大陸集裝箱最多、覆蓋面最廣的港 口),近年來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國際航運中心。5、交通運輸業發達:交通很發達,陸路、水路和航空線路密集三、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原因1、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歷史背景:是中國開放較早的商埠,各國列強在上海設銀行辦工廠,促進了經濟發展。3、工業基礎:工業基礎良好,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4、政策支持:1990年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使上海成為我國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四、上海的作用與影響力---越來越重要 上海經濟的繁榮產生了跨領域、跨區域的輻射效應,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成長,帶動著全國經濟的發展。 上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絲路明珠--新疆西北地區 草原風情--內蒙古草原 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烏魯木齊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國西北部,深入內陸,遠離海洋。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2、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旱。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3、河流:新疆河流少,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每當進入酷熱的夏季,河水流量急劇增長(高山融水) 4、綠洲分布: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為絲綢之路上的往來商旅提供寶貴的水和食物 5、資源:天然氣、石油豐富三、生產特色-----綠洲農業1、發展綠洲農業的有利條件: (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 既免去運(1)良好的灌溉設施——坎兒井。 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 (2)有利的自然條件: ①光熱條件好:夏季高溫,光照充足,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種植; 夏季高溫,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長和采摘 ②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積累,所以這里瓜果特別甜 ③地形優勢:土地平坦,多為山前或盆地內的平原地區,適宜開展大型機械化作業。(3)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 一些農場安裝了太陽能電子自動化節水灌溉設備。(4)新疆人民的勤勞、勇敢、智慧2、綠洲農業:(1)生產葡萄、哈密瓜、棉花(長絨棉)、小麥等。 (2)綠洲地區不僅糧食和主要農作物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有多種農產品大量外銷。一、地理位置:位于我國西北內陸,遠離海洋。二、自然環境 1、地形:高原為主,地勢平坦2、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降水分布特征:降水量幾乎都在400毫米以下,降水自東向西減少 原因:自東向西離海越來越遠,受海洋影響逐漸減小3、植被:草場資源豐富,草原遼闊。 三、生產特色: 受降水影響,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發生變化:森林-草原-荒漠1、畜牧業發達: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基礎的畜牧業基地(牧人的“天堂”)2、毛紡織業發達:打造了以羊絨、羊毛為基礎的毛紡工業基地。 四、生活特色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抵御風寒—適宜草原游牧生產和生活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飼養牛羊—草原牧業生產 住:蒙古包—便于拆遷搬運—適宜草原游牧生產和生活 行:馬—便于出行和游牧生活、方便飼養—適宜在草原進行大范圍活動 樂:那達慕大會—摔跤、賽馬、射箭--表達了牧民對養育他們的草原的熱愛之情 一、城市地位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對外經貿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烏魯木齊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的條件1、優越的地理位置 (1)它位于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自古就“開天辟地之門戶”的稱謂,是連接天山南北、溝通新疆與內地的交通樞紐 。 (2)地處西北邊疆,鄰國眾多。 (3)是中國連接中亞地區乃至歐洲的陸路交通樞紐。2、發達的交通網絡(1)新亞歐大陸橋途經烏魯木齊,從陸路上溝通了亞歐的往來,縮短了路程,便利了貿易。(2)烏魯木齊交通便捷,具有完備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立體交通網,形成了連接內外、橫貫南北的交通網絡。3、國家政策的支持 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三、生產特色----對外貿易發達、商業、運輸業發達 烏魯木齊不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亞地區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集散地,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城市。 四、生活特色1、多民族聚居,主要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 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睦相處2、國際大巴扎是烏魯木齊團結、開放和繁榮的象征 第四課 青藏地區一、地理位置:青藏牧區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二、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1、 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 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冬冷夏涼,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旱雨季,太陽光強烈,晝夜溫差大 植被:草場面積大,牧草資源豐富,營養成分含量高畜種: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的特殊高原環境三、生產特色1、畜牧業是主要支柱產業 畜種:牦牛、藏山羊、藏綿羊 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的高原環境 2、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的開通,牧區的牛羊肉產品走向全國。生活特色 衣 藏袍--------------------高原晝夜溫差大;適于在馬背上活動 食 牛羊肉為主,奶制品------營養價值高、熱量多,能抵御高寒、缺氧的環境 住 帳篷--------------------用牦牛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風寒;滿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遷徙。 行 牦牛--------------------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適應高寒條件一、地理位置: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位于西藏的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自然環境 地形: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6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冬冷夏涼,多晴朗天氣,降水少且集中在6-9月份 河流:拉薩河流經,水源充足城市職能:拉薩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名城 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城。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在此造宮殿,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區雛形布達拉宮:是拉薩的標志性建筑,珍藏大量文物,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日光城 (1)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好,緯度低,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最豐富。 (2)太陽能的使用:廣泛應用于照明、通信、取暖、交通等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3)發展太陽能的意義: 可節省費用;彌補燃料資源不足;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社會調查的作用: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主要渠道。開展社會調查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二、社會調查的基本步驟:第一步:確定主題第二步:擬定提綱第三步:實施調查第四步:撰寫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的常用方法: ①文獻調查法: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報刊、檔案、網絡等資料,從而獲取信息,是一種間接調查的訪法。②實地觀察法:通過實地參觀、考察,直接了解相關的人與物,從而獲取信息。③問卷調查法:以書面提問的方式從調查對象那里獲取相關信息,對象數量多。④訪問調查法:有目的地直接與調查對象進行交談,從而獲取相關信息。 三、設計調查問卷:一般包括標題以及前言、主體和結束語三部分四、調查成果:可以是一份調查報告,也可以是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圖,還可以是一篇充滿激情的記敘文。 第七單元 生活的變化規則的含義: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規則表現:規則存在與生活的時時處處規則的形式: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成文規則) 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流傳的(不成文規則)規則的特點: 都具有強制性、 需要有人來履行監督的職責、 違反規則要受到懲罰制定規則的原因: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現,應生活的內容而存在規則的作用:表明生活的規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質量。 問題與規則的關系: 有規不遵、規則老化、無規可依規則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完善,不是一成不變的,如“兒童票標高”的變化新規則“從無到有”,適應新領域中的新事物和新變化,如《南極條約》《寵物法》網絡警察等出現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舊規則“從有到無”,如《農業稅條例》被廢止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1、傳播的含義: 通過語言、文字或者形象等傳遞、分享或交換信息的行為2、文化傳播的含義: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3.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⑴商業貿易 ⑵ 人口遷徙 ⑶教育4、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1)傳媒(媒體):文化傳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載體作為媒介(2)傳媒的發展階段: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二、現代化的大眾傳媒1、大眾傳媒(1)標志: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2)含義:是傳遞信息的大眾傳播工具,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2、從“鉛與火”到“光與電”(1)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多數印刷廠采用鉛字印刷技術(2)王選教授研制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3.大眾傳媒的優缺點:(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的優勢與不足見《練》P86) 互聯網 優點:兼收并蓄,資源共享,超越時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獨特的優勢: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不足:對相關設備要求較高,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徑4.大眾傳媒的影響: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5.大眾傳媒的功能: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監督功能、娛樂功能等6、傳媒與生活: 傳媒因生活的改變而發展,生活因傳媒的發展改變。回顧傳媒演進的行程,就是回味生活變化的歷史。 一、傳媒對精神生活的影響---傳媒具有改變生活的力量: 引領社會風氣、影響社會輿論;充實生活的內容,陶冶我們的性情二、物質生活的變化:生活的變化都是從物質條件開始的 人們的想法因物質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并深深烙上時代的印記。三、精神生活的變化1、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變化 (1)變化的原因: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2)如今人們更加推崇綠色、健康、理性的消費方式2、思想觀念的變化的原因: (1)生活條件發生變化; (2)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變化如一些制度和規則的變化一、代際差異:由于社會生活經驗的不同,不同時代的人在思想意識、 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二、代溝:代際差異有時會導致代際隔閡,也就是“代溝”三、把握生活的變化:生活總在不停地變化,代際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多溝通,相互尊重和理解)但也有一脈相通的繼承和堅守(如熱愛祖國、助人為樂、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 學習歷史能加深對過去的認識與理解;四、學習歷史的作用 學習歷史使人明智,培養良好的品德; 學習歷史可以豐富人們精神生活; 可以古為今用,增加經驗,從歷史中獲得教益。一、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表現:人口的遷移、環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1、從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將資料進行分類 第一手資料:來自自己的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檔案、日記、錄像、照片等) 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傳說、后人寫的歷史著作等)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以第一手資料為主,第二手資料為輔2、分類、整理資料 將資料歸類,辨別屬于哪種類型的資料,判斷資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二、如何看待區域的變化(不同的區域,其變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壞。 即使是同一個區域的變化,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1、區分觀點與事實 觀點:人們對事物的看法2、分析資料,發表觀點 事實:事情的真實情況 一、古人類遺址 (1)人類認識自己起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古人類遺址的發掘 1、考古的價值、作用 (2)古人類遺址為人類進化說提供了證據, (3)古人類遺址展現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區域與生活狀態。2、成果:在這些古人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本領。二、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1、特點:原始先民用礫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開堅果,切割獸肉,挖取植物塊根。2、時間: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為人類誕生的標志,人類已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3、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帶就是一個經典場景三、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70-20萬年前 3萬年前 地點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的洞穴里 外貌特征 保留著一些猿的部分特征 與現代人基本一致 工具情況 粗糙的石器、木棍(打制石器) 打制、磨光、鉆孔技術 (打制石器) 生活環境 森林密布,氣候比較溫暖濕潤,兇猛的野獸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環境險惡) 獲取食物 采集植物的果實、塊根,獵取動物 采集、狩獵、捕魚 火的使用 控制管理天然火 人工取火 生活群體 原始群居 有血緣關系的氏族(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注:*北京人群居的原因:(1)生活環境險惡,兇猛的野獸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 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存,(2)生產工具原始、粗糙, 只能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火的作用(北京人)(1)人類可以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取暖、驅趕野獸。(2)火的使用,不僅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還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大大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方面:外貌特征、使用工具、用火情況、生活特點、審美要求外貌特征:北京人的模樣保留了猿的特點,山頂洞人則同現代人沒有什么區別使用工具:北京人只會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用火情況: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則已會人工取火。生活特點: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已進入氏族公社時代。審美要求:山頂洞人已經開始佩戴飾品。一、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1、產生:大約一萬年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口增加,人們開始栽培 野生植物和馴養野生動物,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就逐漸產生了。2、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西亞、中美洲和歐洲。 中國: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 土耳其、希臘:最早馴養牛 西亞:最早馴養羊,種植小麥和大麥; 墨西哥:最早培育出玉米3、意義:(1)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是食物生產的革命。(2)使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出現了磨制石器,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3)推動了原始社會家庭手工業的發展(4)促使農業村落出現,人類逐漸實現了定居生活。二、新石器時代1、出現原因 伴隨著農耕畜牧的出現,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2、含義---以磨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3、磨制石器的特點 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鋒利,可以多次利用,提高勞動生產率。4、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生產和生活的比較舊石器時代 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使用打制石器;過漂泊的群居生活新石器時代 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過定居生活三、農業聚落1、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聚落 9000年前的西亞約旦河谷2、我國開始出現農業聚落 距今9000年前后 長江、黃河、遼河流域 典型代表: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異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文化的異同)遺址生活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建筑形式糧食作物飼養動物制作陶器河姆渡聚落長江流域氣候濕潤 水網密布干欄式水稻豬牛黑陶半坡聚落黃河流域氣候干燥 河流較少半地穴式粟、小麥豬狗彩陶相同點都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會建筑房屋,建立了村落,過定居生活,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3、農業的產生、家畜的馴養和陶器的發明與定居的實現之間的關系(1)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原始先民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不必四處漂泊(2)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產效率,陶器的發明為儲存和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這些為定居生活提供了條件,人類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4、 定居的好處 定居生活促進了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食物來源有了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加穩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改善,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課 原始先民的足跡原始先民的家園 原始的農業聚落第二課 大河流域的發祥地早期文明區域 誕生于愛情海與中美洲地區的文明一、大河文明1、形成:隨著定居生活的拓展,在亞洲和非洲的大河流域,各自形成了幾個早期文明區域。2、大河文明形成的原因: (1)都位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灌溉條件好; 由此可見早期人類 (2)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利于農業生產; 對自然環境的 (3)氣候適宜,自然環境優良,有利于人類居住和生存 依賴性較強。 二、大河文明對比區域文明起源大致時間地理分區文明特色(文明的標志)文明古國共同點兩河流域距今5500年西亞階級的出現、國家的形成、楔形文字等古巴比倫都產生于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親的哺育尼羅河流域距今5500年北非國家的建立、象形文字等古埃及印度河與恒河流域距今4500年南亞種植棉花、摩亨佐.達羅城市遺址、階級分化等古代印度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大約4000年前東亞夏王朝的建立(國家產生)、甲骨文(商朝)古代中國3、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一、愛琴海地區的文明(海洋文明)1、地理位置 : 位于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上2、克里特文明----愛琴文明的產生(1)產生 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克里特島成為地中海周邊地區的貿易中轉站的優勢: ②與外界距離恰當,即可受到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影響,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③東部平原適于農耕,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為主。(2)文明的產生:距今4000年前后,文明的曙光就已投射到克里特島上。(3)文明的表現:米諾斯王宮遺址、米諾斯人手跡等(4)文明的消失:距今3500年前后3、邁錫尼文明----愛琴文明的發展克里特文明之后,愛琴海地區又出現了邁錫尼文明,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歷時800年。歐洲文明(西方文明)發源于希臘,古希臘文明的開端是愛琴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特文明。二、中美洲文明1、中美洲的地理位置(中美洲指從墨西哥南部到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區) 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2、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1)新石器時代,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學會了種植玉米等作物一些農業聚落逐漸形成。 (2)3000多年前,誕生于中美洲地區的奧爾梅克文明發展至鼎盛時期。三、人類早期文明地位共同現象: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都是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第三課 中華文明的曙光中華文明探源 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一、早期農業的概況1、時間 距今一萬年前后,長江和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地點: 并出現了早期農業。2、早期農業的概況 自然條件 農作物 農業區 黃河中下游地區 氣候適宜,黃土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 粟 北方粟作農業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 雨量充沛,水網密布,氣候溫暖 水稻 南方稻作農業區二、手工業興起1、原因: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也逐漸興起。 陶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2、代表:山東日照出土的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體現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三、文字雛形的出現: 考古學家在多處新石器遺址中發現有刻劃符號的陶器,他們推測這可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四、私有制和社會分化的出現 1、出現原因: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社會的分工推動了商品交換 2、表現 (1)生產關系:共同分享資源的公有制慢慢解體了,私有制出現了。 (2)社會關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會關系悄然改變,人們因財富和權力 不同而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 3、代表: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說明階級分化的出現五、早期城市的出現1、出現原因:伴隨農業技術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長,一些原始聚落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逐漸向城市演變。2、時間:在黃河流域發現一些距今約5000年的古城遺址代表: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下發現了地下陶制排水管,說明古城已有排水系統六、原始宗教的出現1、宗教: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師專門宗教活動。不少遺址還發現了專門用來祭祀的大型祭壇和神廟。2、代表:(1)黃河流域*青海大通*舞蹈紋彩陶盆 (2)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女神頭塑 (3) 黃河流域*河南濮陽*龍虎堆塑 都有龍的圖案 遼河流域*內蒙古翁牛特旗*新石器時代玉器 出現 長江流域*安徽含山*新石器時代玉器 圖騰崇拜七、結論 通過史實印證,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出現了文字萌芽、階級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說明當時的社會已邁進文明時代的門檻;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地區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對龍的信仰則具有中華文明的特點一、古史傳說:1、含義: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的歷史靠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成為古史傳說。(古史中所描述的遠古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2、古代流傳的神話與傳說:盤古開天地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后羿射日3、最著名的傳說人物:炎帝、黃帝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1、炎帝的功績:改進耒耜、教人農耕、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辟集市2、黃帝的功績: 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們打井;讓下屬發明文字、歷法、算數和音樂;其妻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術。三、華夏族的形成: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黃河流域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炎帝與黃帝聯合對抗九黎,九黎戰敗,蚩尤戰死。黃帝打敗炎帝,兩個部落結成新的聯盟。黃帝、炎帝和部分九黎結成一體定居中原,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四、堯舜禹的傳說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被推舉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2、大禹治水:黃河流域洪水泛濫,舜任用禹去治水;禹采用疏導的方法,十多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五、夏朝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我們新石器時代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探究八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探究變化的尺子:時間和紀年一、公元紀年1、世界上最常用的紀年方法2、把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公元1年)3、以公元元年為界,向前推算,是公元前某年,數字越大,時間越早; 以公元元年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數字越大,時間越晚。4、繪制年代尺的三要素:帶右箭頭的尺子、時間、事件5、*計算時間長度的小竅門:(1)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C| (2)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一個是公元前,一個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1=|C|二、世紀紀年:以公元元年為界,每百年為一個世紀公元294年 公元3世紀末 ; 公元前294年 公元前3世紀初三、年代紀年:每10年稱為一個“年代” (一般來說,十位上的數字是幾,就是幾十年代。從“0”年到“19”年沒有年代,全部稱“初”)四、時代:一個較長的時段稱時代 例:青銅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工業時代、古代、近代五、中國歷史紀年法1、君主在位紀年法(王位紀年):這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紀年法,它用君主或王公的名號紀其在位的年次。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就是公元前139年。*使用時間最短的年號:袁世凱“洪憲”年號,只用了83天*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武則天當政的二十一年使用了十七個年號*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清圣祖玄燁在位長達六十一年,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康熙”年號使用最長到明清時期,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如康熙帝、乾隆帝等3、干支紀年法:天干與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的一種紀年方法。4、民國紀年法:“中華民國”的紀念方式,表記時稱作“民國XX年”。 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民國11年:1912+11-1=公元1922年*公元紀年換算成民國紀年:公元1922年:1922-1912+1=民國11年5、朝代紀年法: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遼宋夏金元明清 A根據史料的表現形式分類: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 一、文獻資料1、含義:文字和書籍出現以后,人們就可以把自己的活動記錄下來,將自己的思想傳播開去。這些記錄留存到后世,就成為人們了解當時情況的文獻資料。2、形式上包括:包括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史書、甲骨文、 竹木簡、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資料。*史書:①《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作者:司馬遷( 西漢) 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綱,按時間順序,連慣地記述各個時代的史實 ②《漢書》---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作者:班固( 東漢) 斷代史,指一個朝代的歷史。 ③《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作者:司馬光(北宋) 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按時間先后敘述史事。*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上文字主要記載的是商王的活動。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也就是我國最早的文獻資料。*秉筆直書:史官秉筆直書的美德給后人留下了相對客觀的文字記載,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文獻資料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查閱歷史文獻是我們了解遙遠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二、實物資料 1、含義:主要是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遺存,2、范圍:如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等。3、作用: ①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②還可以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③文物還是文獻資料的有力佐證和補充,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三、口述資料 1、含義:指人們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2、范圍: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回憶錄、采訪記錄等。3、作用:口述資料是對文獻資料的一種補充,也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有了它們,人們就能全面地了解歷史。*文字產生以前;文物不豐富的時候,口述資料很重要B根據史料的價值,可以分類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見綜合探究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