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體味文化》教學設計《 體 味 文 化 》 教 學 設 計【教學內容】:《體味文化》是新課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本課內容從文化“萬花筒”入手,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剖析文化的內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形成對文化的基本認識,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激發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熱情。【學生分析】: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的意義、作用還不了解。因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經歷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讓他們去發現,去感悟,再提煉,從而理解文化的內涵和作用。【設計思想】:使用啟發式教學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問題,讓學生從最常見的文化現象去發現、思考,激發學生對文化生活的興趣;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實際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加深對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識記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內涵;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2) 能力目標: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培養辯證分析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培養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將來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5、【教學重點】:文化的內涵——“文化是什么”6、【教學難點】: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學輔助:多媒體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收集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做成課件。(2)、學生準備: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文化,收集花鄉—永福、畫鄉—新橋、茶鄉—南洋等鄉鎮的文化資料;收集有關文化概念的資料。7、【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說到政治課,大家都覺得很理論化,很沉悶。但是,如果談到過年,超女,大家一定很感受興趣。 舉例歸納過年中的文化(如對聯);談談他們最喜歡的一位超女。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傳統文化現象與現代文化現象作比較,為下文授課作鋪墊。第一目,“文化萬花筒”。通過兩段正文和三個活動,描述文化的表現,引導學生形成對文化現象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理解。通過本目的學習,學生應該形成如下認識:文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以及不同的人,其文化特色都存在差異。 多媒體展示五花八門的文化現象:不同國家過年習俗、超級女聲演唱會、各民族的不同節日…… 學生談親身參與的文化生活:上課,學習,交友,學校藝術節,運動會……學生介紹漳平或家鄉的特色文化:永福花鄉素有“高山花園”之美譽,新橋畫鄉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南洋茶鄉…… “文化”一詞比較抽象,通過學生對熟悉的文化現象的了解,使“文化”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以及不同的人,文化各具特色。第二目“文化是什么”。本目包括五段正文、兩個欄目和兩個活動,主要內容是解讀文化概念,說明文化概念的基本內涵。第一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前文的學習,引出對“文化”內涵的關注,導出下文的分析。第二段正文是對本課程的文化概念的界定。第三段至第五段正文是對文化概念理解的深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我們更想探究文化的內涵,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提供研究的參照對象:①相對于自然界而言;②相對于動物的本能而言;③相對于人的先天遺傳而言;④相對于人的其它活動而言;⑤相對于社會經濟政治而言;⑥相對于人們自身而言;⑦相對于人的知識而言;⑧相對于人類文明而言。讓學生從中解析什么是文化。 學生從參照對象中任選一個進行分組討論。并得出結論: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去探究文化的內涵,從而較輕松地明確文化的含義,解決文化含義抽象、難以理解的障礙。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第三目“文化的力量”。本目包括兩段正文、一個活動和一個欄目,主要說明文化的作用所在,即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價值。第一段正文主要說明形式豐富的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這里的形式豐富是從文化概念的外延理解文化概念,精神力量則是突出文化的價值。第二段正文主要說明文化作為精神力量的價值,引導學生著眼于個人、民族和國家的角度認識文化的力量。 (結合課本第八頁的探究活動講述)《共產黨宣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積極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有一些文化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展示法輪功受害者相關圖片,日軍侵華及對歷史的態度……展示材料一(附后):女粉絲苦追劉德華13年 為見一面逼死爸爸展示材料二(附后):央視與廣電總局欲聯手封殺超級女聲 學生在案例中感受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同影響。舉例說明哪些文化對自己的生活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思考文化對我們國家有什么深遠的意義? 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切身體驗,暢所欲言,激活了思維,產生獨到的見解和感受。自覺摒棄落后的、消極的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課后鞏固練習 主題:校園周邊的文化要求:自己去調查,搜集、整理校園周邊存在的積極和消極的文化現象,并寫出宣傳積極文化,改革消極文化的方案。 通過活動使學生主動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并落實到行動。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8、【教學小結與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不忘記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的理念。傳統的政治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附錄:材料一:28歲的蘭州女子楊麗娟苦追偶像劉德華13年,不僅致使傾家蕩產,父親為圓女兒心愿竟然賣腎籌款。該消息一經報道,立刻引起強烈反響。然而,一周以后,這位見了偶像劉德華的女粉絲仍不滿意,其父被逼無奈,已經于27日跳河身亡。 據香港媒體報道,68歲的楊某行動非常不便,但仍然于攜54歲的妻子和28歲的女兒,以雙程證來港,不過,由于他們身上的路費所剩無幾,一家三口在凌晨棲身于香港尖沙咀一個通宵營業的快餐店內,趁其妻女熟睡之時,楊某留下兩張要求香港政府照顧妻女的遺書,繼而趁夜跳入梳士巴利道海,直到凌晨5點55分,楊某之妻發現楊不在身邊,后尸體被人發現,警方已經正式楊某死亡。 據知情人透露,這個跳海自殺的楊某就是女粉絲的父親,女粉絲就是國內媒體報道的“苦追偶像劉德華13年,不僅致使傾家蕩產,父親為圓女兒心愿竟然賣腎籌款”的楊麗娟。據悉,上周日,劉德華已經接見了這位女粉絲,并讓她參加了劉德華歌迷會的活動。可是,她見了劉德華以后,感到還不滿足,她的父親埋怨劉德華沒有給安排足夠多的私下見面,所以對于見面的結果并不滿足,并稱如果劉德華不多安排該女和他私下見面,68歲的老人以死相威脅。沒想到,不日,便發生了老人跳河自殺的一幕。材料二:《超級女聲》掀起全民娛樂狂潮,而抵制電視節目庸俗化的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識之士”已經對《超級女聲》盲目追求收視率表示擔憂。記者昨日獲悉,《超級女聲》首當其沖,受國家廣電總局和央視密切關注,并對其提出一些整改要求,廣電總局相關人士稱會根據整改成效決定其來年的命運。PAGE2《文化生活》第一單元“體味文化”教學設計“體味文化”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體味文化二、學生分析:身處一定文化氛圍、具備一定文化素養、身體力行著文化活動,但并未覺這就是文化;有興趣探知;了解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有助于了解文化現象,但要從本質上把握文化還有很大難度。三、設計思路:圍繞各知識點,設置活動、探究問題、教師引導、得出結論。這一方法旨在轉變傳統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互動,在師生共同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思想。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文化現象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色性;理解文化的內涵;明確文化的力量。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化欣賞和主動參與健康向上文化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主動參與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五、教學方法:以問題探究為主,輔以必要的講述。六、教學重難點:重點:“文化”的內涵難點:“文化”的內涵七、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搜集相關資料、編制有關文字材料并制作課件。學生準備:預習“體味文化”框題、復習回憶并比較“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如實總結“網絡文化對我的影響”。八、教學過程:階段特色 教 學 內 容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意 圖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聊”文化 引入課題 一、[師生共聊]說說帶有“文化”字樣的詞句。二、[提出問題]“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三、[引入課題]體味文化 [師生共聊]話題:說說帶有“文化”字樣的詞句。方式:七嘴八舌 一、以共聊形式開始教學,輕松。二、以問題引入課題,激起求知欲。“憶”文化“看”文化“聽”文化“說”文化 文化“萬花筒” 文化現象的普遍性 [引導結論]文化現象無時不在文化現象無處不在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一、[回憶歷史]歷數我國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如唐詩宋詞元曲等)二、[親身體驗]歷數周圍的文化現象并談談在第十一屆校文化節中你參加的活動。 一、回憶歷史有利于學科間知識聯系。二、親身體驗的東西是最具說服力的。文化形式的多樣性 一、[課件展示]文化片斷:同一首歌、京劇等。二、[引導結論]文化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一、[聽音樂、看錄像]二、[答問題]你怎樣欣賞文藝節目?(看電視、聽歌等)你知道那些文藝形式?(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就是藝術嗎?(藝術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三、[讀讀書]P8頁“文化形式多樣性” 一、聲像比書中的圖片更形象、生動。二、看、聽、說就是一種體驗學習。文化的特點 一、[課件展示]形形色色的文化(變臉、二人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二、[引導結論]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一、[說一說]家鄉的特色文化(如飲食、服飾、方言等)二、[重點推介]河田鎮的“吃老者”活動 具有感性認識的身邊的特色文化總是最親切的。“問”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 過渡性質,使教學過程更有連貫性“析”文化“辨”文化“思”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一、[引導探究](問題形式)三個圖片何意——它們與實踐的關系。二、[引導結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三、[講解]文化現象是:人類實踐產物而非動物所為;社會現象而非自然現象 一、[探究一]問題:人類文化創造和演進的歷程。方法:數人合作,代表作答。二、[讀書]強調關鍵詞句和結論性語言:“人類特有”、“實踐產物”等。 一、有選擇地運用課本教學資源。二、以問題形式引導探究,適合學生認知能力。三、讀書的目的:使知識更明確。四、必要的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一、[引導思辨]方法:選取具體現象進行比較,即從具體到抽象。關鍵:把握認識對象的特殊性二、[引導并講解結論]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包括意識形態部分和非意識形態部分三、[小辭典](關于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有關知識) [探究二]思辨問題:經濟現象、政治現象與文化現象有何不同?思辯方法: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一、設置思辨題有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并在思辨過程中提升能力。二、理論性更強的問題需要講解法破解。文化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一、[分析]“行”經“修”方成。結論:文化素養是通過生活、實踐和教育形成的。二、[引導探究]誰更有文化——怎么“看”出來的,——還有那些方面可“看”出文化。結論:文化的表現離不開物質載體。 一、[讀書]P7第一段。二、品味:“修行”一詞之意。三、[探究三]問題:誰更有“文化”方法:課堂表演并評述:“推門進教室” 一、“品味”這一形式獨特新穎,本身就具有濃濃的文化韻味。二、相較于書本之例,課堂表演更具沖擊力,更具趣味性。三、兩活動讓學生明白:舉手投足盡顯“文化”,要努力“修行”。“理”文化 正確理解文化內涵 [補充]小辭典: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讀書]P7頁“專家點評”部分 這是在對文化概念逐層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最后結論,自主學習。“做”文化 課堂練習(略) 練習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再問”文化 文化有何作用 [拋出觀點]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 過渡性質,這一觀點在后面學習中迎刃而解。“再析”文化“再辯”文化“再思”文化 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結論]文化對個人成長具有深刻影響。先進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落后的文化則將人引向歧途 一、[討論]網絡文化對我的影響二、[展示結果](有代表性的) 一、第二課還將詳細學習,這里不必深入。二、網絡文化是熱門話題,意義重大。文化對民族、社會產生深刻影響 一、[展示課件]時政資料連戰參訪大陸臺灣人民反對“去中國化”二、[結論]文化對民族、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先進文化促進民族繁榮、社會進步落后文化將阻礙社會發展 一、[回顧歷史知識]《共產黨宣言》對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二、[觀看課件演示]感悟:濃濃的中華民族情結 一、第二框進一步學習,這里不必深入。二、臺灣問題是熱門話題,意義重大。“再理”文化 本框題知識清單 [展示課件]第一課時:體味文化一、文化“萬花筒”1、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2、文化形式具有多樣性3、文化各具特色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人類特有現象2、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3、文化是人們的一種素養三、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1、文化對個人成長有深刻影響2、文化對民族、社會具有深刻的影響 補充筆記 知識清單,使知識一目了然。“再做”文化 課后任務:研究性學習項目:探訪客家文化 [出示]研究性學習的有關要求等(略)。 一、研究性學習對提升能力有重大意義。二、選取“客家文化”項目,切合我校學生實際。三、本學期完成。教學反思:PAGE2《體味文化》 教學設計1、【教學內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第一框 體味文化主要內容:文化是什么?其 內涵是什么?文化與精神活動、社會、物質活動及文明有什么關系?如何區別?文化有什么作用?2 、【學生分析】學生對身邊的“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內 涵,無法給“文化”下一個科學的定義,也往往忽視了文化重要意義。3 、【設計思想】首先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借助多媒體這個現代“萬花筒” ,向同學們展示五花八門的文化,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述說各自家鄉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著進入“領悟”階段,扣住“文化” 這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學習,使他們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接下來的“發現” 階段,讓學生自行辯論,激活學生思維,談談獨到的見解和感受,教師因勢利導,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4、【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識記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內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過觀察日常生活環境,體察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幻燈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讓學生回歸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適時加以引導,采用講授法、談話法和討論法相結合。(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認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認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提高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5、【教學重點、難點】文化的含義;對文化內涵的理解。6、【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 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1)“ 你不問我什么是文化的時候,我還知道文化是什么;你問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錢鐘書 (2 )我們常說中學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們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錢鐘書的話,說明文化有什么特點 (2) 有人認為文化是知識,有人認為文化是藝術。那么,你是怎么看 通過設問、對比,激發興趣,導入正題.一 文 化萬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問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同學們,你們最愛看哪些電視節目?看電視是人的一種什么生活? 2 、多媒體展示五花八門的文化現象:各種版本的《千手觀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俠版、廣告版等等)、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別有風味的傣族潑水節、時尚的美麗之冠、南海海上觀音開光大典…… 二、“說”文化。1 、播放“福娃”動畫片 提問: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設計反映了什么樣的理念? (老師總結) : “五福娃”的設計以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福文化作為整組吉祥物的闡釋背景、以可愛的兒童作為標準化造型的基型、以外來的奧運圣火作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個形象組合成一組吉祥物,這都體現出高貴典雅的東方文化與活力四射的現代奧運的完美融合。其設計既體現了奧運文化的精神,又濃聚了中華文化的風格。 可見:文化現象豐富多彩,無時不在、無處不有。(1) 學生討論“看電視”是不是文化活動 (2) (欣賞千手觀音圖) (3) 學生介紹:我的家鄉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動? (三月三、賽龍舟……)(4) 讓學生談親身參與的文化生活:(校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藍球比賽、上課、自習、作業、上網、交友、聊天……)(5) (學生討論,得出結果)魚(貝貝 )、熊貓(晶晶) 、奧運圣火(歡歡)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被昵稱為“五福娃”。它們以“北京歡迎您”的諧音命名,將北京的祝福帶給世界。五環是奧運會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與奧林匹克五環一一對應,在全世界也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親和力,充分體現了奧運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2、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3 、不同區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過“看”和“說”, 讓讓學生回歸生活,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去體味豐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萬花筒”二 文化是什么 三、“問”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品嘗不同文化生活的韻味,我們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義,更加關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情境導入〉 1 、教師提供研究性學習的參照對象: ( 相對于自然界而言; 相對于動物的本能而言;相對于人的先天遺傳而言;相對于人的其它活動而言;相對于社會經濟、政治而言 ;相對于人們自身而言; 相對于人的知識而言;相對于人類文明而言。) …… (學生可從中選取,亦可自已擬定)2 、教師指導如何給概念下定義:關鍵是抓住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3.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來討論,共同歸納: ① 相對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有了人類才有文化(人=動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人類通過實踐創造文化,個人通過實踐培養文化素養) ③ 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和產品;相對于人們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種素養(文化,它隨著一個人迎面走來—— 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素質) ④ 文化: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文明:與野蠻相對,主要指“明” 的結果。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1 、讓學生寫出從各種途徑得到的文化的定義。 2 、布置學生組成每四人一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參照對象探究文化的概念。3 、學生匯報各自探究的結果。(略) 4、思考討論 (1) 人與動物有什么區別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來的 (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無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說說這里的“文化”與《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關系嗎? (4) 文化與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 通過“問”文化和分組討論的方式, 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從多角度區分文化,認識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 四、“析”文化。1 、文化的含義—— 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不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 (2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不是自然現象) 〈合作探究〉 展示圖片:提問古樹古堡是文化嗎?將古樹古堡開辟成旅游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能稱得上文化嗎?兩者有什么區別? (3)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情境導入〉 多媒體展示:月亮 ① 一個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會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如盤子和鏡子等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② 而一個遠離家鄉的人看到月亮時,會更有人會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 ③ 月亮對于農民來說,中秋圓月代表團圓、豐收和圓滿; ④ 天文學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個普通的天體而已。 1. 學生看書, 分析“文化”有幾層含義 2 、簡要比較文化現象與政治現象、經濟現象的不同點。 3 、分組討論為什么將古樹古堡開辟成旅游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后能成為文化,師生共同探究,得出結論: 古樹古堡本身不能稱之為文化。將古樹古堡開辟成旅游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則屬于文化。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純粹自然的東西,而后者是經過人的實踐活動,經過人的勞動,滲透了人的精神活動,成為人的精神活動的產品,因而成為文化。 4. 素養是怎樣得來的 以“析”的方式來比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種素養, 是一種社會現象. 五、 “辯”文化。 1 、質疑:文化作為人的一種精神活動和產品,是不是一種“純”精神活動和“純”精神產品? 2 、多媒體播放北京故宮建筑等圖片輔助教學: 3 、教師適時點撥:“文化”并不是純精神活動,也不是純精神產品,“文化”傳承離不開物質載體。4、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 這是教材對本部分內容經過逐層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結論。 “文化”一詞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多義性,把握“文化”的含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體展示: (1) 廣義的“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以用來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活動。這種廣義的“文化”概念與“文明”的含義相近。例如,考古學中講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這種廣義的文化。 (2) 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3 )我們這里所講的“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種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種狹義的“文化”。 (提問:北京奧運會火炬體現了什么中國特色文化?) 1 、學生各抒己見(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通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體現出來。這樣,我們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就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必然表現在這一時代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表現在這一時代的雕塑、建筑、時裝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而這些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也記載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因此.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都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 思考: 北京奧運會火炬體現了中國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祥云 ”圖案成為一大亮點, 這個優美的圖案背后是中華五千年的深厚積淀。 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體現了 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和世界性。 通過“辯”的方式 闡述文化 不是純精神活動和純精神產品, 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以及物質載體. 結合北京奧運會火炬進一步明確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質.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議” 文化。1 .文化的形式是多樣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們的生活是否可以離開文化?文化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文化對我們國家又有何深遠的意義?3.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1)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提問:中學生為什么要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播放于丹 老師解讀《論語》片段和春節民工潮畫面) 七、“探”文化。 多媒體展示: 1. <超級女生 > . 《超級女生》是近年興起的中國文化產業中的一道風景線,借助電視直播和流行音樂的雙引擎釋放著無敵的青春。 2. 超級女生舉辦一開始,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眼球 , 而蒙牛集團抓住這個機遇,推出成功口號“酸酸甜甜就是我” !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貼近我們的生活!《超級女生》和蒙牛集團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學生暢所欲言(略)。 諸如神話文化、詩歌文化、戲劇文化、音樂文化、繪畫文化、影視文化、飲食文化、花鳥文化、體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網絡文化、科技文化、服飾文化、節事文化、武術文化等。(可見,生活離不開文化) 2.〈合作探究〉 說說中學生為什么要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視《百家講壇》 于丹老師解讀《論語》播出后,社會影響極大,收視率再創新高,為什么? 4.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活動對社會有何影響 〈形成意念2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綜合探究: 從超級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團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為主題,結合當地實際,談談成功企業應該具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 結合于丹 老師解讀《論語》和中國春節這個傳統文化來討論文化的意義,認識文化的力量. 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出發,回歸生活,留給學生一些空間和問題,自主學習、合作研究。 【 板書設計 】:(略)【課堂練習】一、最佳選擇題 1、我們要講的“文化 ” ,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下列屬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②自然科學 ③技術④語言、文字 ⑤選舉人大代表 ⑥企業的生產和廣告推廣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2 、下列活動屬于文化現象的有( ) ①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②參加學校運動會 ③參加演講會、辯論賽④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 ⑤參加文學社、書畫協會、讀書俱樂部⑥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⑦參加合唱團、舞蹈隊 A 、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3 、下列關于文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B 、人類社會產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脫離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4 、在文化生活中,我們要講的“ 文化”是( )A、 廣義上的“文化”,與“文明 ”的含義相近B、 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C、 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是狹義上的“文化”D、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廣義的“文化 ”,也不同于狹義的“文化”【課堂總結】:如果說經濟生活的主題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題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內涵,我們卻不一定懂得。本課就此提出問題:本課內容主要講述了文化的涵義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政治現象、經濟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民族、社會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我們要從中體會文化的涵義以及發展文化事業,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本課教學注重回歸生活,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老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看、說、問、析、辯、議、探”文化的方式對教材進行了恰當的處理,采用多種方法并結合征對性的練習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體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體味文化”教學設計.doc 《 體 味 文 化 》 教 學 設 計2.doc 《體味文化》 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