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于抗震救災的哲學角度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震發生后,由于實際災情比想像中還嚴重,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從災區的實際出發,堅持以救人為主,從全國各地調出大量的救援人員進行搶工作。2、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這句話就是這次抗震救災的最好寫照,也是對這個哲理的最好注釋。3、聯系的觀點:聯系具有普遍性,從這次地震我們可以看出,地震導致8萬人(這數字是我估計的)遇難,幾千億人民幣的損失,還有現在的堰塞湖也是它引起的,等等,都說明了聯系的普遍性。4、矛盾的觀點:(1)矛盾具有普遍,要求我們要正視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地震發生,我們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馬上開展救援工作。由于沒有回避問題,并高效率地進行搶救工作,救災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贊揚。(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地震是一種大災難,但通過這次地震,中國人的團結精神空前提高,全國上下一條心,捐錢,捐血,做志愿者,搶救傷員等等,表現出令全世界感到震驚的凝聚力。(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于各地災區的受災程度不同,特別是學校受損遇難比較嚴重,針對這一具體情況,我們的救援人員制定了相應的救援方案,與時間搶生命,力爭在72小時的黃金時間里搶救最多的生命。(4)抓主要矛盾。在地震發生后72小時的時間,一切都以搶救人的性命為首要任務。在72小時之后,主要任務轉為災后防疫,不僅體現了抓主要矛盾,而且也體現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5、創新意識:這次抗震救災報導,我們的電視媒體空前的透明,全程直播,體現了我們的電視媒體的創新精神。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希望以后能發揚光大。這次抗震救災行動中國也第一次允許外國的救援隊參與救援活動,也體現了創新的意識在加強。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次抗震救災,一切以人為本,從救災開始溫總理的“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以百陪的努力”,到后來的安置災民的災后生活,我們都可以看到以人為本的精神。7、價值觀和人的價值:這次地震涌現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英雄人物,這里面有母親,有父親,有軍人,有警察,有老師,有領導,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他們無時無該不讓我們感動。他們之所以能做出這樣讓我們感動的事,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他們的行為,也實現了他們人生的價值。其實還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原理可以分析,幾乎全本書的原理都可以用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