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政治高考對地震問題的準備(眾志成城抗擊雪災和震災)1.經濟學方面:(1)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此次抗震救災中慈善事業、社會捐助發揮很大作用,要讓學生知道這也屬于社會保障體系范疇);(2)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3)國民收入的分配;(4)財政的作用(災后重建肯定需要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但此次備考可暫不涉及),等等。2.哲學方面:(1)(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民族精神與傳統美德;(2)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和發展;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特別是占有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的原因);(3)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政策、舉措的解讀,要注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即既要尊重生命、全力搶救,又要注意科學救災),人生價值的實現(救災英雄的先進事跡、志愿者行動);(4)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地震中人性光輝閃耀)等。3.政治學方面:(1)國家性質、國家機關(含軍隊)的性質、黨的性質與宗旨;(2)國家職能;(3)國家機關活動原則;(4)公民權利與義務(對災民生命財產權利的尊重與保護,信息公開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國難當頭公民應盡的義務);(5)綜合國力與時代主題,等等。附:例題1:在我國南方地區遭受暴雪、低溫、冰凍極端氣象災害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災區,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雨雪冰凍災情。國務院緊急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時作出部署。各地痛定思痛,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為原來的預案“升級” ,重新編寫針對雪災等災害的應對措施。有關負責人表示,新的預案對雪災、冰雹等災害的應急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1)簡要說明編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哲學依據。答案:(1)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面對當前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的嚴峻形勢,編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應急管理勢在必行。②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有利于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③按客觀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預案的編制,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事求是,創新發展,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體現。(2)建立健全社會應急機制的經濟意義有哪些?①有利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④有利于盡快恢復生產,促進國民經濟發展;⑤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例題2:材料一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給災區和全國人民造成了深深的創痛和巨大的悲愴。災難發生后,溫總理在第一時間飛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指揮抗震救災。截至5月16日,中央財政為幫助受災地區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共下撥抗震救災專項資金42.8億元,政府決定5月19—21日為全國哀掉日。材料二 連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號令下,廣大軍民萬眾一心奮起抗災,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志愿者同災區干部群眾一道發揚“顧大家舍小家”精神,冒著暴雨和余震的危險,連續作戰,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的最前沿,有力推動了抗震就災的有序進行。有人感慨地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的“人民戰爭”。(1)材料是如何體現我國公民與國家關系的?答案:①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的新型關系。②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和災區干部群眾舍小家為大家,舍局部顧大局,使抗震救災工作順利進行,表明我國公民能為國家著想,自覺履行義務,維護國家利益。③溫總理在第一時間飛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中央財政下撥抗震救災專項資金,政府舉行全國哀掉,表明國家也為公民著想,依法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權利。(2)“顧大家舍小家”精神對我們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有什么啟示?答案:①“顧大家舍小家”精神啟示我們,在我國,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須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②但是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仍然會產生一些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公民的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這是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具體體現,也是公民愛國的表現。(3)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中“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戰爭’”的認識。答案:①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尊重和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在抗震災的斗爭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積極動員全體人民投入到抗災斗爭中去。②要重視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國家和公民個人都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始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各行各業干部群眾,緊急行動起來共同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③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社會和個人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廣大軍民萬眾一心奮起抗災,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