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政治復習方略 南部縣定水鎮中 劉丹高考政治復習,許多人認為:政治復習就是多背、多記憶,因為“背多分(貝多芬)”。政治傳統復習法就依賴于背,但是今天的高考靈活性強。只加強記憶還不行,茫茫題海,背的完嗎?所以,記憶是應該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花時間把教材基礎知識記準確、記牢固,這是高考備戰策略之一,是前提、是基礎。但是更應該重視 歸納和總結,這是關鍵。 一、加強對知識的記憶是前提和基礎,但是離不開 歸納和總結高考命題的原則是:“教材重點+社會熱點=高考點”。既然高考要以教材為依托,涉及教材知識,為什么不搞好教材的復習和記憶呢?任何試題都要求用教材知識結合材料分析說明,或者材料中體現教材上(經濟、政治、哲學)的什么道理。可見教材知識的過關是重要環節,必須加強教材知識的記憶。可是,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必須要 歸納和總結,形成知識體系,這樣才方便記憶,才方便回答問題時遷移知識。不然知識凌亂,不好記憶,勉強記住又容易忘記。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例如:高一可以按照“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來安排體系;也可以按照“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來安排體系....。高二可以按照“唯物理論、辯證法、認識理論、人生價值觀”來安排體系。高三可以按照“國家制度、政黨和政黨制度、民族和宗教、我國的外交政策”來安排體系。這樣安排幾個專題,形成知識樹,構成知識體系,簡單、明白,學生記憶就方便多了。學生從老師的歸納和總結中就應該領悟:歸納和總結比記憶更加重要。每屆高三文科學生,復習時都有四部分知識(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熱點專題)要記憶,感到多而且繁雜,無形之中增加了壓力。但是只要在記憶中學會歸納和總結,在歸納和總結中學會記憶,必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就以熱點專題為例:每年老師給學生準備熱點的目的:⑴是針對性強。直擊高考方向。⑵二是訓練答題的技巧。⑶是學生在高考試卷里面看見相同或者相似的材料、設問,會有親切感、熟悉感,從而減少心理壓力。⑷啟示學生,試在書外,道理在書中。要知道,任何高考試題都是用教材知識來分析鮮活的材料。離開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在回答問題時,答案的組織就無從下手。不難發現每個熱點專題都是這樣的模式:1、熱點背景;2、結合教材分析;3、典型試題引路;4、針對性訓練。所謂教材分析,就是讓學生明白,這些熱點背景會用到教材哪些知識。等所有的熱點專題復習完,學生就應該明白本屆高考,應該掌握教材哪些知識了。再回頭復習教材知識,就有針對性了。這難道不是歸納和總結嗎?二、對答題技巧要歸納和總結,這是關鍵。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知識我記憶的好,但是為什么回答問題后,閱卷老師給的分卻很少?。其實,這樣的問題就出現在不懂答題的規律、技巧上面。 例如:選擇題經常失分,為什么?你掌握了作選擇題的技巧嗎?你明白選擇題的迷惑陷阱嗎?要選政治常識道理,但是題肢有經濟常識的 、或者有哲學常識的。而且是正確的、正確的題肢你該選嗎?所以,作選擇題經常失分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在審題時對出題人的意圖考慮不周。有幾種情況:一是題目內涵過于寬泛,如“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學生因為不確定而容易對選項產生猜測,稍稍不慎,就會遺漏條件,發生偏差,產生多選或漏選現象。二是題干中出現“……的重要意義”,題肢(選項)角度很多,易多選或漏選。三是運用時政材料的一些因果題,如“中央銀行多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是……”,當選項中既有原因又有結果時,由于書本上沒有很明確的答案,有些學生容易犯因果倒置的錯誤。或者靠運氣了。 又如,論述題,在回答時,你按照要求了嗎?用“國家職能的知識回答...”;“用實踐形式的知識回答....”;“材料體現了什么(經濟學、哲學、政治學)道理?”;“這一道理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 如果問題要求不看,材料不讀、不結合材料得出答案,亂答幾句,肯定沒有分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只要我們善于 歸納和總結 高考政治的解題方法, 歸納和總結教材 知識,配合熱點專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什么難題都簡單化了。 就拿 選擇題來講,迷惑陷阱 有 一、利用思維定勢,誘人上當,平時要選正確的題肢,現在要你選錯誤的題肢。二、弱化重要理論,引人受騙,如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知識你不清楚就不容易選正確。三、針對一知半解,巧設圈套,如要選辯證法道理,題肢中卻有唯物論,認識論道理;四、使用多重條件,顧此失彼;五、巧用關鍵詞語,掩人耳目等等。另外 作選擇題要注意四排 :排異(與試題要求無關系,但是本身正確的要排除。);排錯(題肢本身錯誤,但是要選正確的題肢,就必須排除);排倒(在因果選擇題中,題干是結果,要在題肢中找原因,但是題肢卻不是題干的原因,而是結果,要排除);排重(題肢是對題干的完全重復,要排除)。論述題雖然表面靈活,其實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題目范圍一定是“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有關知識分析....”或者“運用國家職能的知識回答.....”。其次,問法一般有四種:依據、內在關系、如何解決問題、體現了...最后,論述題的問題設計不同,回答方式就不同。現在 歸納和總結如下:1、圖表題。往往是圖表體現什么經濟現象?回答方式: “三看”,看表題;看表的內容;看表注。“三比”,橫向比;縱向比;表與表之間比。“三聯”,聯系表題;聯系表內容;聯系表注。形成答案。2、體現(蘊含)類試題。如“上述材料體現(蘊含)了(經濟、政治、哲學)什么道理? 讀材料; 遷移教材知識; 教材知識結合材料分析構成答案。3、 如何體現類試題。如“上述材料如何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 “擺”,分層擺“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道理。 “找”,把“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幾個分層理論帶入材料去讀、去找落腳點。“聯”,把每層理論與在材料中找到的落腳點聯系起來,構成答案。4、原因(依據、必要性、重要性、意義)類。如“請分析國家實行從緊貨幣政策的經濟學依據。”就要依據、必要性、重要性、意義一起回答出來。5、意義類。如“當前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意義”。主要是把當前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好處答出來。模式是“有利于......”。6、關系類。如生產與消費的內在關系,可以回答:“生產與消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生產是消費產生的前提.....”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