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政治第二輪復習專題唯物論 認識論1、 原理歸納: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基本歷史形態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2)4、規律客觀性的原理5、規律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6、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1)(2)7、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8、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二、易錯、易混知識點1、具體科學以哲學為基礎,并且隨著哲學的發展而發展。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的問題。3、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形式是客觀的。4、物質和意識是不可分離,相互依賴的。5、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6、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7、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8、科學理論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9、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10、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三、訓練檢測(一)單項選擇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B.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C.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D.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2、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C.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D.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3、“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這一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C.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D.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4、下列觀點與“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蘊含的哲理相同的是①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②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5、“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下列與這句話所蘊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 B.心外無物 C.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D.理生萬物,理主動靜6、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有容乃大”。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木;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上述觀點不足之處在于A.否認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B.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心主義觀點C.沒有看到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D.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主要是A.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B.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C.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D.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8、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下列理解正確的是①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② 人類社會是客觀存在的,具有物質性③人的思維是社會的產物,具有客觀實在性④世界的統一性是指客觀實在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水往低處流,但現代水利設施卻可以把水從低處引到高處,灌溉農田,供人使用。這表明A.規律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B.人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C.人可以創造規律,但不能消滅規律D.人可以創造規律,造福于人類10、“散文隨筆的寫作,只要心有意態,必有情氛,信馬由韁,收槳放舟,亂花飛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這種寫作一旦開筆,聽任心靈的解脫與呈現;大腦愈有空白,筆下愈有意外而驚人的靈性出現。”這段話表明:A.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B.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C.意識具有能動的創造作用D.意識可以擺脫客觀規律進行想象和創造11、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關注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對發展觀、公平觀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表明A.真理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不斷改變B.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C.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不止一個D.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12、我國在收入分配中一直堅持的原則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強調初次分配也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從哲學的角度看1 通過實踐,人們總會發現認識中的錯誤2 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矛盾具有不同特點③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④主觀應與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適應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13、現實生活中雖沒有龍,但我們卻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表明①人能夠能動地反映外部世界②意識并不完全依賴于物質③人能通過對現實材料的加工,可以創造新的形象和概念④有的意識不是物質的反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一千多年前,李白的詩句道盡人類攀月不得的遺憾。而今,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中國人終于圓了攀月夢。這說明A.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規律B.人的智慧具有創造物質的能力C.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隨著人們的認識的深化而不斷發展D.人能認識和利用規律15.下列成語或短句能夠體現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有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③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④活到老,學到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簡析題16、有人認為:“有了高昂的精神狀態就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你贊同這種看法嗎 請作簡析。17、材料一: 2007年9月1日,由中央17個部門聯合舉辦的“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系列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啟動儀式。曾培炎出席并講話,曾培炎強調,節能減排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動員,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成為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的自覺行動。國務院在下達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材料二: 2007年江蘇省頒布《江蘇省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根據本地實際部署本地區推進節能減排的工作,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和進度要求。材料三:“2007年度上海市民節能減排意識調查報告”顯示,水污染是當前市民認為最嚴重的污染問題,而汽車尾氣是令市民最難忍受的污染行為。市民認為“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處罰力度”是政府應優先采取的必要措施;本市“節能降排”的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增強。(1)上述三則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簡述如何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三)綜合探究題:結合背景材料進行研究,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綜合運用有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7.2007年10月24日晚,帶著中國人幾千年的夢想,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在探索深太空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從萬戶的飛天豪情到“嫦娥”38萬公里的奔月之路,中國人正在把蟾宮折桂的夢想一步一步地轉化為現實。某班同學為深入了解這次活動收集了很多材料:同學們了解到,為了用最小的代價實現奔月計劃,經過精確的分析和計算后,嫦娥一號衛星最終選擇了“運載火箭將月球探測器送入環地球的大橢圓軌道,然后探測器在橢圓軌道的近地點處加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并到達月球”的路線。在飛往月球的過程中,為了獲得足夠大的運行軌道,同時考慮地球、月球甚至太陽的引力作用,衛星共進行了3次變軌加速后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隨后,“嫦娥一號”衛星沿著這條設計精妙的地月轉移軌道飛向月球,并在飛行114小時后成功到達近月點。同學們還了解到,我國的“嫦娥工程”是一個開放的工程,各國科學家可以共享“嫦娥一號”所獲取的關于月球的數據信息。在“嫦娥一號”繞月探測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開展了多層次的國際合作。任務的準備過程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模擬跟蹤了歐空局的“智慧一號”月球探測器,對測控系統進行了測試。而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后,11月1日至10日,歐空局的庫魯、新諾舍、馬斯帕拉馬斯3個測控站會為“嫦娥一號”的測控提供支特。另據了解,智利的CEE測控站也將在“嫦娥一號”繞月探測任務進行過程中提供測控支持。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嫦娥工程二、三期,還將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1)嫦娥一號從選擇路線到成功達到近月點主要體現了辯證唯物論的哪些道理。(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嫦娥工程需要多層次國際合作”的原因。(3)有人說,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說明人類只要充分發揮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就一定能征服自然。請你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簡要分析這種觀點。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 1—5CACDA 6—10 DDBBC 11—15 BBCDB(二)簡析題16、(1)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奮進。因此,人們在實踐中促進客觀事物發展,離不開高昂的精神。(2)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能動作用再大,也要受到客觀物質條件和客觀規律的制約。僅僅有了高昂的精神并不一定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3)我們要在實踐中促進客觀事物發展,必須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和高昂的精神,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17、(1)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這就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大家都應參與到節能減排工作中來,但江蘇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推進節能減排工作。②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我國資源短缺,因此每個人都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才能實現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③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阻礙作用。因此我們應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面對上海市民節能減排意識的調查,告訴人們應加強宣傳的力度。(2)①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全員參與。②立法機關加強立法,健全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法律體制。③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加強對能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監管。④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⑤完善法律監督機制,使資源浪費現象得到有效制止。⑥切實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節約意識。(三)綜合探究題18、(1)①“為了用最小的代價實現奔月計劃,經過精確的分析和計算后,嫦娥一號衛星最終選擇的路線”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為了獲得足夠大的運行軌道,同時考慮地球、月球甚至太陽的引力作用”體現了認識和利用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③“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體現了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正確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2)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把世界各國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國都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經濟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共同進步。②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中國探月工程是世界航天事業的一部分,嫦娥工程的實施,一方面,有力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突破,同時必將促進世界航天領域的新發展。(3)①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表現。②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還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的表現。所以,這種觀點不夠全面。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