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生 活 與 哲 學》考點復習1、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1)哲學是什么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哲學的作用。(2)哲學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惟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中和實踐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三個統一,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1)哲學的物質概念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哲學的運動概念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過程。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3)物質運動的規律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普遍的,事物運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必須自覺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4)物質決定意識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勞動促進了意識的發展,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人類意識的內容都來源于客觀存在,但意識的反映形式是主觀的。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5)意識的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這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意識還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6)客觀規律與意識能動作用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既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必須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7)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9)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10)認識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1)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我們要注意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整體和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掌握系統優化方法必須著眼于事物的整體,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用綜合性思維方式認識事物。(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實現事物的發展。(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7)辯證的否定觀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辯證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實質就是“揚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把否定理解為否定一切、拋棄一切。(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與創新的。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上層建筑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6)人生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價值觀是關于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想事情、做工作,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標準。(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基礎和前提;社會價值決定自我價值,自我價值體現在社會價值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