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基本原理、方法論及其應用一、唯物論1、世界物質性統一性原理【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錯誤傾向】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一方面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錯誤傾向】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應用范圍】應用這里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于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是物質富有的,也是精神富有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運用本考點知識可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揚西柏坡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奧運精神等;分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開展全國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專項行動的必要性,黨和政府針對我國下崗失業人員多、創業環境不佳而下崗失業人員科學文化素質低的實際,一方面把改善創業環境、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引導全社會的轉變就業觀念,搞好就業培訓,實現下崗人員再就業。運用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分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是如何結合本地實際,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加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必須結合未成年人的特點,創造出生動活潑的形式,根據國情,防止經濟過熱,避免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發展,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調整利率。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事物在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錯誤傾向】: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工作中,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過程中,做到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4、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錯誤傾向】: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應用范圍】應用這里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的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二、認識論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應用范圍】憲法的修改、科學發展觀的產生及其指導作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發展和作用;以德治國,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弘揚創新精神的必要性和如何創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理解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它源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充實、發展,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方法;加強青少年四道德建設要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我國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是有條件的,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三、辯證法1、普遍聯系原理【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應用范圍】應用這里原理,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分析當前互聯網掃黃專項斗爭的社會意義,分析“三個文明”之間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4、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有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分析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整個國民經濟和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分析黨的先進性是要通過共產黨員具體的先鋒模范行為來實現。5、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原理內容】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方法論】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應用范圍】分析現實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如青藏鐵路建設,“神六“研制和發射過程是如何體現系統優化方法等。6、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原理(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世界是運動、變化、發展著的,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應用范圍】分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確性及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重大意義。7、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原理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論】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應用范圍】分析說明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進程,理解中美關系的變化發展,分析我國“入世”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歷程。8、量變、質變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心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錯誤傾向】反對兩種傾向: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于某些事情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干的思想和行為;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去實現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埋頭苦干精神結合起來,做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分析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分析產業結構優化的必要性。9、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原理內容】是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方法論】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一分為二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應用范圍〗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正確性;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形勢;分式在落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時要充分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法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謙虛與驕傲、先進與落后、成績與問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矛盾,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事物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錯誤傾向】反對“一刀切”、“一分吹”。【應用范圍】運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及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就業再就業形勢、網絡發展的利弊、“入世”的機遇與挑戰。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同時,它們在不同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傾向】反對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視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聯系。【應用范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也即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它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說明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要將中央政策、外地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在落實新的發展觀過程中,個地區要在它的指導下根據本地實際開展工作。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應用范圍】應用這里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說明在經濟建設中,要把農業放在重要的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要抓好糧食生產,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說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說明國有企業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步放活國有小企業。理解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關鍵在于制度建設。運用主要矛盾原理分析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14、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股份制不能籠統的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制性質;說明國有企業從現壯上看,絕大數向著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但也是有少數企業面臨困境和問題;說明建國后,特別是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這是主流,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難;說明一國兩制以后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國家的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正建設,說明青年的絕大多數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處于支配作用,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錯誤傾向】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16、辯證否定觀原理【原理內容】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方法論】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應用范圍】用辨證否定觀分析認識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等內容。17、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原理內容】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方法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方法論】注重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落后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應用范圍】運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分析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的必要性;以德治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落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及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開展“三個代表”思想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原因。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尊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錯誤傾向】反對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宣揚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應用范圍】當前國家在“三農”問題上的措施,政府關注民工“討薪”問題等。五、人生觀、價值觀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