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習學案]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高考知識要求]1、 考查的知識點有:5. 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1) 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主權國家及其權利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國際法(2) 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國際競爭的實質(3) 我國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2、考點總結及預測本課內容是歷年高考的重點,考查的重點主要有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和平與發展,國際競爭的實質,我國外交政策,且多考查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題型主要有選擇和簡答,能力考查上側重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并注重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突出運用國內外重大時事背景為載體。復習時,不僅要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還應注意理清國際關系,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對外政策,對外職能等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要善于積累和運用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間發生了國內外大事,并以此加深對國際社會和我國對外政策的理解,增強應考能力。[基礎知識導學]⑴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國際關系,主要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國家利益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其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力量,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正是在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作用下,各國形成了處理國際關系的政策,而各主權國家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發展變化,則導致了國際關系和各國對外政策的發展變化。⑵主權國家及其權利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成員,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主權國家由四個必須同時具備的要素構成,即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主權,是一個國家處理其國內事務和對外事務的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以對內的最高性和對外的獨立性作為其特征,它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是國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享有國際法確認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在國際關系中,主權國家享有的基本權利是:獨立權,自衛權,管轄權。國家在享有基本權利的同時,也負有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外交以及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爭端的義務。(3)國際法國際法,是各國公認的調整國家關系的有特定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和。簡言之,國際法就是調整國家關系的法律。(4)聯合國聯合國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包容范圍最廣泛的國際組織。它創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產物。今天,它已擁有180多個成員國。聯合國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為宗旨,具體說來,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及會員國應遵循以下原則:各成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禁止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確保非成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是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為聯合國的籌建和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我國一貫遵循聯合國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根據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⑸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今天,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全球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問題解決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和平是國際社會的主流。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穩定的,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戰爭的艱巨任務。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發展和繁榮是人類永恒的課題。今天,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和平與發展是彼此聯系而又互相影響的。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維護和平的有力保障。今天,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世界各國利益為基礎,并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6)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是多方面的,包括軍備競爭、商業競爭、貿易競爭、金融競爭和體育競爭等。這種國家之間的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所謂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這其中包括主要由政治決策、動員和組織能力、反應能力構成的政治力,主要由國民生產總值、經濟構成和經濟發展前景構成的經濟力,主要由科技研究、應用和發展水平、科技人員狀況等構成的科技力,主要由軍隊的數量和質量、武器裝備、戰術技術等構成的國防力,主要由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質構成的文教力,主要由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影響和外交上的能力構成的外交力,主要由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地理位置、氣候、資源等因素構成的資源力。在綜合國力的構成因素中,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經濟力和科技力。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因此,各國的競爭也越來越轉向經濟和科技領域。我國近、現代歷史和當今世界各國的現實都表明,經濟落后就會受制于人。因此,我國應該抓住有利時機,加速發展我國經濟,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7)我國的對外政策我國的對外政策是由我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不存在屈從于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我國的國家利益主要包括: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制度的鞏固;我國的資源利用和經濟活動的利益;我國的統一、民族團結、安全、榮譽和尊嚴等。我國的上述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著如下基本點: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這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立足點;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重點、難點導析]1、正確把握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際關系主要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在國際社會中,國家之間之所以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這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把握這一重點,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1)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系的基本因素。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員基本的成員和最主要的行為主體,國際關系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一個國家發展對外關系,開展對外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基本動因和基本依據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指國家在獨立與生存、穩定與發展及國際參與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標,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安全等廣泛內容。為實現、維護和擴大本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必須制定和實施相應的對外政策。因此,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實施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是其對外活動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各國都以本國利益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因而形成了國家之間復雜的利益,即國家之間即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對立的利益。共同的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在利益對立的前提下,一個國家對本國的國家利益的追求必然損害另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因而,利益對立是國家沖突的根源。(2)國家力量是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在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要實施、維護和擴大本國的國家利益,必須擁有相應的實力即國家力量。國家力量即綜合國力。國家力量是捍衛本國利益的能力,是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制定和實施對政策的重要依據,因而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總之,各主權國家因其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而導致對外關系的變化,這必然對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使國家之間和關系產生相應的變化。2、和平與發展——當今時代兩大主題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條件。此問題是重點之一,因為它與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我國的對外政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應當辯證地理解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1)和平成為當今時代主題之一,但和平問題仍然存在。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和平十分重要,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實現和維護和平,將為人類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和平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標,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指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和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新的世界戰爭可能打不起來。在戰后五十多年里,和平是主流,世界維持了總體和平的局面,原因主要是:①飽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②核戰爭的毀滅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②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安全。和平雖然成為時代主題,但和平問題仍然存在,如北美國布置導彈防御系統,軍備競賽再起充分說明,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并沒有根除,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維護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艱巨任務。(2)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之一,但發展問題仍然嚴峻。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問題。謀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恒的課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是指發展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世界經濟出現了空前的大發展。戰后五十多年,世界經濟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原因主要是世界處于相對和平的環境中,科學技術革命的成果較快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發展問題依然嚴峻,貧窮、落后、債務、危機等陰影還沒消除,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發展經濟的任務更顯迫切和艱巨。(3)和平與發展是被此聯系和相互影響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謀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①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證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亂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它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且造成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使其他國家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②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利保障。因為:A.世界經濟的發展可促進國際分工和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B.經濟發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C.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4)解決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當代社會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存在,是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也是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處于困難境地的主要原因,因而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和要障礙。要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井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符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國際關系準則。只有建立這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才能真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3、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1)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是多方面的,但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綜合國力的各種因素中,經濟力和科技力已成為決定性因素。當前,世界各國都在調整戰略,以經濟和科技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以求增強綜合國力。(2)世界各國,不論其社會制度和發展程度如何,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戰略重點,努力增強綜合國力,力圖在未來世界多極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歷史與現實表明,經濟和科技落后,綜合國力則弱,就會非常被動,就會受制于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主題的時代,各國都在加快本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國也要抓主時機,加速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國際競爭挑戰。(3)正確認識綜合國力的競爭,有利于堅持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和“科教興國”戰備,有利于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充分認識加速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4、關于聯合國(1)全面理解并運用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分析國際問題,并以此為尺度明辨一些國際問題的是非曲直。(2)注意用具體事例分析聯合國在解決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兩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如北約一開始撇開聯合國對南聯盟動武,但并未最終解決問題,在中國、俄羅斯和一些愛好和平國家的努力下,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是聯合國的主持下通過了科索沃問題的有關決議。(3)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我國一貫遵循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根據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并非支持一切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并非一切活動),對聯合國做出了重大貢獻。(4)“臺灣重返聯合國”和“加入一些國際組織”是錯誤的。聯大的2758號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程度上公正地解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無權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知識迷航指南]1、我國外交政策與我國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的關系。搞清這一問題,整個第五課便前后聯結起來了,同時還涉及與第一課有關國家性質的某些知識點,理解把握這一關系,應注意以下幾點:(1)外交政策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國家總政策的重要內容,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2)外交政策是國家對內職能的繼續和延伸,國家性質決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質,外交政策是國家性質在國家對外關系中的反映,而且是實現國家對外職能的手段。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消除了我國屈從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也消除了對外侵略的社會根源,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內容,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國家對外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我國絕不容許別國侵犯我國利益,我國也絕不侵略別國的國家利益。(4)我國外交政策的五個基本點即獨立自主的基本立場;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準則;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團結與合作的基本立足點以及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都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決定的,都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在對外關系中的具體體現。2、理解國際關系、國家利益、對外政策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的關系(1)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國家之間的復雜關系,不同性質的國家因根本利益的不同,使得它們處于不可避免和矛盾和斗爭中。(2)各主權國家因其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而導致對外政策的變化,這必然又導致國際關系的變化。(3)國家的對外政策是國家對外職能的具體實施,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3、“和平問題”與“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兩個易混的概念,應從含義上作準確的區分。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指和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世界大戰有可能打不起來。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又是有聯系的。表現在:和平問題與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都是講述和平與戰爭這個政治問題。前者講述問題本身,后者講述問題的現狀。4、“發展問題”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也不能將兩者混淆,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指發展具現實的可能性,戰后世界發展是主線。兩者聯系表現在:發展問題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都是講述經濟問題,前者講述問題本身,后者講述問題的現狀。[重要時事透視]1、背景材料材料一:“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國際恐怖組織暴力襲擊。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毀紐約世貿大樓,并使首都華盛頓附近的五角大樓遭重創,4000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50億美元。隨著恐怖襲擊的空前升級,反恐怖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國在遭受恐怖襲擊后宣布處戰爭狀態的同時,開始積極推動建立國際反恐怖聯合陣線,并得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支持與合作。材料二:“9。11”事件使各大國積極就安全領域的問題尋求共識,開始加強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與協調。大國之間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成為改善它們在其他領域關系的催化劑,美俄,中美關系出現好的勢頭,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分歧淡化,大國間出現了更加緩和和合作的氣氛。材料三:我國對恐怖主義的態度。恐怖主義是危害世界和平穩定的一大公害,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并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中國已參加了絕大多數國際反恐公約,并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締結《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中國主張,聯合國和安理會應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針對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等應目標明確,避免傷及無辜。一切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法章》的宗旨和原則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這有利于維護地區及世界和平的長遠利益。[簡要理論分析]⑴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及地區性的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同時也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9。11事件“就是國際恐怖主義的最大罪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抑制它們的有效途徑。⑵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國與國之間的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也主要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國家利益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士實現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其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而其相互之間的利益差異和矛盾,則是引起國家之間摩擦和沖突的根源。近期中美、美俄等關系的調整和變化都是國家利益的體現。⑶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對外政策。“9。11”恐怖事件發生后,我國立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表明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體現我國加強對外交往和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的國家職能。⑷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主張繼續發揮聯合國及安理會在處理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推動聯合國和安理會發揮主導作用,體現了上述政治內容。2、背景材料2002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2003財年國防授權法》,悍然要求美軍方“執行一項對臺灣軍隊進行聯合作戰訓練和實現美臺軍方高層互訪的全面計劃”,要求美國總統向臺出售4艘“基德”級驅逐艦。美國不顧中方多次交涉,執意允許臺灣所謂“國防部長”湯曜明訪美參加由美臺商業協會召開的關于美售臺武器問題的討論會。美國國務院在所謂“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涉華部分中不顧事實,無端指責中國的宗教政策,甚至公然吹捧“法輪功”邪教。這是對國家關系基本準則的踐踏,也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我國政府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抗議。[簡要理論分析]從政治常識的角度思考⑴國際關系主要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中美雙方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利益的差別和對立,美國利用臺灣問題,宗教、人權問題干涉我國內政,嚴重影響了中美關系的發展。⑵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同時負有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國際義務。美國插手臺灣事務,無端指責中國宗教政策,公然吹捧“法輪功”邪教。這些都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⑶我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絕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干涉我國內政。3、經濟全球化[簡要理論分析]⑴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20世紀末期,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正從僅有的商品交換廣泛滲透到生產合作、技術、信息交流、資金融通和勞務合作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各國經濟日益融合成一個全球經濟的整體。任何國家都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各個國家。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某種變動,都難免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⑵經濟全球化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體現著世界經濟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一大主題。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的地位和處境是很不相同的。在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卻仍飽受貧窮落后之苦。⑶我們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需要世界各國平等的經濟全球化,我們需要世界各國公平的經濟全球化,我們需要世界各國共存的經濟全球化,而這需要建立各國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也只有這樣的世界經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4、 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簡要理論分析]①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多極化趨勢在全球和地區范圍內,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有明顯發展,主要是大國間的關系正在經歷重大調整。美俄雙方在北約東擴、削減核武器等問題上分歧嚴重;美歐間既合作又斗爭;美日戰略合作有重大發展,但互有戒心;中日、中俄關系有所發展;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舞臺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各國的自主意識增強,美國企圖建立的單極世界不可能實現。②當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助于扼制美國搞單極世界和由它來“領導”國際社會的圖謀,從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和平問題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之一,維護和平是世界潮流,但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PAGE-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