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中蘊涵的辯證法思想湖南省嘉禾縣第一中學 羅石文 424500(郵)1 子曰 : 有德者必有言 , 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釋義) 孔子說 : 有道德的人 必是有好言辭 ,有好言辭的人不一定 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點評 ]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 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孔子看到了道德與言辭、仁德與勇敢的關系 , 看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 。2 子曰 : 人無遠慮 , 必有近憂。( 釋義 ) 孔子說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 , 必定會有目下的禍患。[ 點評 ] 這說明如果不能對事物發展的結果作出預見 ,近期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就會帶來驚慌和憂慮, 不能有準備的予以解決,體現了根據原因預見結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順 , 七十而從心所欲 , 不逾矩。( 釋義 ) 孔子說 : 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問。到三十歲 , 完全成熟。 到四十歲 , 已經不會陷入迷惑了。 到五十歲 ,懂得了天命。到六十歲,巳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到七十歲,可以做到隨心所欲 , 而又不超出應有的規矩。子在川上 ,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釋義 ) 孔子在河邊,說 : 流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點評 ] 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 ,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人的成長、人生歷程和流逝的時光一樣 , 無不體現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4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 ) 孔子說 :"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 , 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 : 我選取那些好的方面來學習 , 找出那些不好的方面來改正。子溫而厲 , 威而不猛 , 恭而安( 釋義 ) 孔子和而又嚴厲 ,威嚴而不兇猛 , 莊重而又安詳。[ 點評 ] 唯物辯證法認為 ,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要求我們善于全分析事物的矛盾 , 堅持兩分法, 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 防止片面性。上面觀點中的 善與不善、溫與厲、威與猛、恭與安,都堅持了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5 子曰 :多聞闕疑 ,慎言其余, 則寡尤 ; 多見闕殆 , 慎行其余,則寡悔。( 釋義 ) 孔子說 :" 多聽, 李懷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 , 對其余的部分 ,謹慎地說出 , 就能減少過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 對其余的部分, 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 "[ 點評 ] 由矛盾的“統一性”可知 , 一切矛盾的雙方都在一定條件下向著自已的對立面轉化 “多”與 " 少 " 是矛盾雙方 , 是對立統一的 , 因此 ,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6 子曰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知者動 ,仁者靜。知者樂 ,仁者壽。( 釋義 ) 孔子說 :" 智者樂于水,仁者樂于山。智者喜歡動 ,仁者喜歡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子曰 : 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 ) 孔子說 : 君子安詳而不傲慢 , 小人傲慢而不安詳。[ 點評 ] 唯物辯證法認為 ,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持點 , 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對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樂水與樂山、動與靜、樂與壽這些特點 , 恰恰是不同事物智者與仁者、君子與小人的具體體現。7 子曰 :見賢思齊焉 ,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釋義 ) 孔子說 :見到賢人 , 應該想向他看齊 ; 見到不賢的人 , 便應該自我反省 ,( 看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子曰 :性相近也 , 習相遠也。( 釋義 ) 孔子說 :人的本性差不多 , 因為后天的習染不同而使差距擴大了。[ 點評 ] 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 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 , 要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 , 把二者結合起來 , 促進自已的成長。孔子的第一句話強調了內因的作用 , 第二句話則強調了外因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 。8 子曰 :無欲速, 無見小利。欲速, 則不達; 見小利 , 則大事不成。( 釋義 ) 孔子說 :" 不可求速成 ,不可只顧小利。求速成 , 就達不到目標 ; 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點評 ]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 要求我們想問題、 辦事情時,要堅持適度原則。 " 欲速則不達 " 體現了這一道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告訴我們 : 在二者關系中 , 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 , 要求我們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 , 樹立全局觀念。因比不能“見小利”,否則“大事不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