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我國的民族與宗教[上學期]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我國的民族與宗教[上學期]

資源簡介

第四課 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懂得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和宗教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知識,了解我國民族和宗教教的基本概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擁護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強民族團結觀念,努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具體要求如下:
1. 在知識方面
識記:民族的基本含義、基本特征、我國民族組成、民族分布特點、民族區域自治
的含義、民族自治機關的主要自治權、我國流行的主要宗教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
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新型民主關系的建立、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基本原則及其相互關系、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宗教的性質、社會作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容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有關規定,政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
2. 在能力方面
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說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三原則的正確性;能夠根據我
國國情和實踐說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分析說明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確性,說明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必要性;能夠從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說明樹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性。
3. 在覺悟方面
通過學習,使學生加強民族、宗教的政策觀念;加強團結觀念;能夠積極學習科學
理論,自覺抵制和反對各種迷信活動,努力樹立科學世界觀。
教學重點
1. 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2.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3.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4. 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學難點
1.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2. 我國的宗教政策。
課時安排
本課可安排9課時,共8個框題,基本上1框題1課時。1課時機動或作復習,或作討論。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
1. 本書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階級的大事,國家的大局,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那么,民族和宗教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有什么關系?
2. 我們了解我國的民族概況和宗教概況以及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義?
(設計第一個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地位,本課知識與上面學過的知識的聯系,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調查研究,摸摸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情況,以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導入新課
本課是講我國的民族和宗教概況,著重講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民族和宗教雖然是和國家有區別的社會現象,但與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問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國家的重要政策,民族關系的情況直接關系國家的興衰存亡。在當代,民族凝聚力的強弱更是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宗教問題處理是否得當,也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定發展、民族團結。因此,講我國的國家制度,認識我國的性質,講政治,就不能不講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也可以說,本課所講內容,是第一、二課國家問題的延伸,主要體現在國家對民族和宗教所實行的基本政策。
請同學們閱讀第四課的內容,閱讀的要求是粗讀,即只讀這部分內容的課標題、節標題、框標題。(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在黑板上列了第四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
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先學習第一個框題“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課 我國的民族和宗教(板書)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板書)
1.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書)
(教師展示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穿著各民族服裝的掛圖。展示掛圖的目的在于引導學
生注意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提問:
同學們能看出這幅掛圖中有哪些少數民族嗎?
(學生講出其中的一些少數民族名稱。)
民族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個詞,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說清楚的。下面我們先看看民族是怎樣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1. 民族的形成(板書)
在人類歷史上,民族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原始社會里,基本的社會組織是氏族,
那時并不存在民族。原始社會末期,由于金屬工具的使用,生產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提高了勞動效率,社會上有了剩余產品,于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從此,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部落戰爭頻繁發生,親近的各部落為了掠奪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奪,就聯合起來結成部落聯盟。部落聯盟使各部落互相雜居,逐步融合,人們間的關系也由地域關系逐步取代血緣關系。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隨著氏族制的解體,階級和國家的產生,人們的共同體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發展為民族這種新的共同體。
關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簡要概括,還用一段楷體字,具體說明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共同體如何一步步發展,最后形成民族的過程。
我們通過了解民族的形成過程。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至少應該明確下面兩個觀點:
民族的含義: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板書)(對民族的含義,教師可提問學生答出,然后板書。) 需要說明的是,“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的表述,只是民族的一般含義,不是完整的民族定義,作為中學生我們掌握到這個層次就可以了。
民族是人類歷史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板書)
從民族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有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后還會有一個逐步消亡的過程。
1. 民族的基本特征(板書)
要理解什么是民族,光知道民族的一般含義還不夠,不要進一步掌握民族的幾個基本特
征。
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板書)
  教材對四個基本特征逐一作了說明,并用楷體字列出事例和資料作解釋,同學們要認真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引導作出以上四個特征的板書。)在學習民族的基本特征這個問題時,要注意掌握民族各個特征的含義。共同語言是指民族內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來而通用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穩定的重要特征。沒有共同語言就不能共同從事生產,也不能實現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結成一個民族。語言促進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穩定。在我國,民族識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從語言的識別而確定的。比如漢族語言主要是漢字的定型和書面聲韻的統一,這是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又經兩漢、三國、隋代的發展,成為至今通用的漢民族語言。蒙古語言是到14世紀初形成更準確的蒙語,成為至今通用的蒙文,從而促進了蒙古經濟文化的發展。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為基礎形成的。共同經濟生活是人們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發生的密切的經濟聯系,這種經濟上的聯系,把本民族的人們結合為一個整體,并形成統一的民族市場。經濟上的聯系是人們聚攏在一起的紐帶,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質基礎。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的物質生活條件、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而且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民族,雖然四大特征早已殘缺不全,但仍作為一個民族而保持長期的穩定性,長期存在下來,則主要是由共同心理素質特征的穩定性維系著。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對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現為都認為是本民族的一員,熱愛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對傳統的風俗習慣的濃厚感情。俄國沙皇政府曾在西伯利亞搞了一個移民區,把一些波蘭人強行移居到那里。日子一長,這些人已經不會說一句波蘭話了,但是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波蘭人,并且對俄羅斯人懷著波蘭人的仇恨。又如我國的回民,是13世紀初葉大量遷入的阿拉伯、波斯、中亞人在不斷和漢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融合中逐慚形成的。東遷初期,通用職權拉伯語和波斯語,由于長期和漢人雜居,逐慚學習漢語、漢文。但共同的生活習慣和共同信仰成為維系其長期存在的牢固紐帶。共同心理素質能夠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存在,還因為,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總要設法鞏固其共同心理,總要強調一些和其它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賦予強烈的感情,甚至升華為民族的標志,把長期生活中形成的風格,經過藝術加工,加以宣揚,成為一見即知是某民族的特點。例如一看見獻哈達,我們就知道這是藏族是了莊重的待客禮儀;看見潑水節,就知道是傣族的節日。 四個基本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板書)
民族的這四個基本特征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民族產生
、形成過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條件,它們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間和物質基礎。反過來,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又促進了共同地域的鞏固和共同經濟生活的發展。
四個基本特征是識別民族的基本依據。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是從民族形成的一般過程來說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特征將會有變化,有些民族四個特征不一定齊備。同進,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共同性,這些都不影響四個基本特征作為識別民族的科學依據。
在學習和把握民族問題時,我們要注意兩上區別:一是民族和原始社會民族的主要區別;二是民族和種族的區別。
現在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稍作議論后回答問題)。
生:民族與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都是人們共同體,但民族是以地域為基礎的,而氏族等則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地域關系逐慚取代血緣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師:回答和很好。(如學生不能答出以上內容,由教師啟發引導答出。)
師:關于第二個區別,教材已作出了說明,有哪位同學能概括提煉出來?
生:種族的特征是一種生理現象和自然現象,而民族則是一種社會現象。
師:回答得很好,種族是個生物學概念,是以人的生理特征(如膚色、發色、眼色、體形等)為劃分標志的不同人種,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內,長期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民族則是一社會經濟文化現象,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在同一種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如共同色人種中有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一個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種族、如美利堅民族中有白人、黑人和黃種人。
小結:“民族及其基本特征”一框主要講了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的基本特征兩個問題,要注意掌握民族的一般含義,掌握它是歷史上形成的,民族一般具有四人基本特征。要搞清楚民族和氏族、種族的區別。
請同學們結合本堂課講的內容,回去思考一下民族和階級、國家的關系,下一堂課講新課前請一些同學來回答。
復習鞏固
當堂完成以下練習。(教師用投影或事先準備的小黑板。)
1. 單項選擇題
1.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以 為基礎。( )
A. 血緣關系 B .氏族關系 C.地域 D.部落聯盟
2.氏族是 的產物。 ( ) A.私有制服 B.階級矛盾不可調和C.國家發展 D.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3.在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中,區別民族的最顯著的特征是( )A.共同語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經濟生活 D.共同心理素質4.識別和劃分民族的基本依據是 ( )A.民族的四個特征 B.生理遺傳特征 C.血緣關系 D.地域關系二、簡答題民族四個基本特征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參考答案:單選題:1.C 2.D 3.D 4.A簡答題:參閱教材第100~101頁。第二課時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民族及其基本特征》,布置大家結合學過的內容思考民族和階級、國家的關系,現在請同學來回答。(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補充)民族不同于階級,階級是以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不同而劃分的;民族則是以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四個基本特征劃分的。在階級社會中,民族是由不同階級的人們組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消滅了,但民族還存在。民族也不同于國家,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一個國家,可以是一個民族,也可以是多個民族所組成;國家不一定像民族那樣有共同的語言,一個國家可以有多種語言存在。而一個民族可以是屬于一個國家,也可以分屬于幾個國家。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民族的一般知識,知道什么叫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那么我國民族的狀況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二、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偉大祖國(板書)
1. 我國民族概況(板書)
關于我國民族概況,教材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大家閱讀時,注意三個問題:
(1)歷史情況。(板書) (2)民族的數目。(板書)(3)分布特點。(板書)
教師歸納講解:第一個問題,中國的歷史可以部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不斷形成、發展的
歷史。幾千年來使中華民族形成一種共同心理、共同的民族意識。教材在小欄目中引用了梁啟超的一段話,主要是從心理素質上講的,是從中華民族的感情、民族心理來講的,這是炎黃子孫的一種民族情感,使自己和外國民族區分開來。
第二個問題,我國民族的數目:56個(板書),這是大家牢記的一個數字,同時不要把它與少數民族的數目(55個)混淆起來:還有兩個數字大家也要了解,一是漢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比例:92%(板書),二是少數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的比例:8%(板書)
第三個問題,分布特點,要注意全面掌握理解,即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整個分布特點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板書)我國民族的這種分布特點,是我國國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國制定民族政策的客觀依據。(教師還可以從本地區的民族情況和分布情況加以補充說明。)
1. 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板書)
這個問題教材也作了比較詳細的講述,大家看書。看書時注意教材是從哪幾個層次去說的。
本框題的第二個小欄目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這是毛主席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講到漢族和少數民族關系時說的。針對大漢族主義,指出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作過貢獻,這既符合中國歷史,又是馬克思主義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不論大小、強弱,都對歷史發展作過貢獻。我國民族情況也如此,我國的56個民族,有大小和形成早晚之分,但是都對我們偉大祖國作出了貢獻。
教師啟發學生作出歸納:
祖國的統一大業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板書)從總的趨勢看,秦統一后的兩千年來,特別是經過漢、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 統一不斷 發展和鞏固。我國割據分裂的時間與長期統一歷史相比,是短暫的。秦漢統一時期,延續500年:隋唐300年;元、明、清三朝的統一局面延續600余年。以上大次大統一約占2/3以上的時間。而歷史發展某些時期出現的割據局面,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等時間總共不過700余年,不到1/3時間。而且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小;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勢頭越來越大。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連續大統一就是證明。這些史實說明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中國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矛盾和斗爭始終是有少數民族參與的。在歷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國、北魏、遼、金、元、清,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他們或者統一了中國的大部,或者統一了全國。這就說明了祖國的統一大業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多種經濟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板書)當漢族的祖先開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原地區進,各少數民族的祖先也開發了他們居住的廣大地區。幾千年的歷史說明,我們中國的遼闊疆域和美麗富饒的國土,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 例如,新疆的滄桑之變。新疆在中國古代稱為西域,早在2000多年前,西域和祖國內地發生密切聯系。分元前60年,中央政府設西域都護,作為代表西漢王朝統轄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管理西域。自此以后,西域便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時,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往來頻繁。元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特別是畏兀兒(維吾爾)廣泛參與了祖國政治歷史舞臺上的活動,有不少人對祖國統一和經濟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到清朝時,于1884年將西域改稱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歸”,即原有的土地又回來了,隨后又設立新疆省。解放前,新疆和祖國各地區一樣處于貧窮落后狀態,解放后,40多年來已舊貌換新顏,煥發出勃勃生機,國家給新疆注入了上千億元的資金,使國民生產總值與解放初相比,是1949年的40倍。解放前新疆工來幾乎等于零,現在則擁有了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解放前,新疆只有一所大學,現已發展到21所,各類中等2168所,中小學校8947所,在校生總數304萬余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約占學生人數的2/3。截止1995年,共培養各類大學生11萬人。1994年,新疆醫院總數達到1270多個,遍布城鎮和農村牧區,醫院總數是1949年的26.5倍。為了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國家在“七五”、“八五”期間逐年增加對新疆的投資力度,特別是在鐵路、公路、航空、電信、水利、電力、礦產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數量是1979年以前總投入量的5倍多,使一批批新的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產,不僅為新疆經濟發展增強了后勁,而且為新疆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為向國內外開放,吸引資金和新技術創造了條件(以上資料引自教參。)
祖國燦爛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板書)(教材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不作補充講解。)
各族人民奮勇抵御殖志主義侵略,共同保衛了祖國的邊疆。(板書)在近代,帝國主義的魔爪無孔不入地伸進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廣大遼闊的邊疆地區。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我國各族人民團結戰斗,共同抗擊外國侵略者,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國產影片《紅河谷》就是反映19世紀藏、漢各族人民共同抗擊英帝國主義對西藏地區的入侵這一悲壯歷史事件的(有條件的學校可用錄像放映該電影的片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族人民共同創立的。(板書)
在革命戰爭年代,少數民族人民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同漢族人民一道,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小結:“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偉大祖國”一框共講了我國民族的概況和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兩個問題,通過了解我國民族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幸福。本框題有一個小欄目:“試一試:用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說明偉大祖國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這個小欄目的問題就作為本堂課后的思考題,要求同學們用已經學過的,教材上提供的或是自己收集的材料,從某一方面加以說明,不要求觀點的全面性。下一堂課就讓一些同學來回答。復習鞏固當堂完成以下練習。(教師用投影或事先準備的小黑板。)
1. 單項選擇題
1.我國共有 個民族。( ) A.54 B.55 C.56 D.572.我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開成的分布特點是( )
A. 以漢族為主體,小雜居、大聚居、交錯雜居
B. 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成
C. 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D. 各民族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二、簡答題 為什么說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練習參考答案
1. 單選題:1.C 2.B
二、簡答題:
因為,祖國統一大業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多種經濟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祖國燦爛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奮勇抵御殖民主義侵略,共同保衛了祖國的邊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族人民共同創立的。
第三課時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偉大祖國》,要求大家用印象最深的事例說明偉大祖國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現在請一些同學來回答。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補充)
導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黨和國家制訂的民族政策遵循的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含著些什么內容呢?下面我們將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三、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板書)
同學們經常在報刊電視中看到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民族沖突的情況,這與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存在有關。解放前,我國是一個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極其深重的社會,少數民族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各族人民都過著悲慘的生活,根本談不上民族平等。
這里,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讓學生議論)。
議論后教師引導啟發:我們知道,在階級社會時成族內部是劃分為階級的,那些占有生產資料,處于統治地位的剝削者是統治階級,另一部分沒有生產資料處于被剝削被統治地位的是被統治階級。當一個民族處理同其它民族的關系時,它的政策主要是由這個民族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來決定的。可見,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實質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只是因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往往打著“全民族”利益的旗號,從而掩蓋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實質。所以,消滅民族壓迫和剝削,實現民族平等,首先必須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
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鏟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之間消除了仇恨和隔閡,建立了新型的民族關系。
1. 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板書)
這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表現在哪里呢?(啟發學生回答出:“平等、團結
互助”,并接著第一個小標題板書)。
在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的民族關系已經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
按照憲法的提法,這種關系表現為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關系。這也決定了我們處理民族關系必須遵循三原則,而遵循、貫徹三原則才能使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越鞏固、越發展。
下面,我們來學習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2. 我們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板書)
1. 民族平等原則。(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下面的問題。)
民族平等的含義是什么?(板書:含義)
我國提出民族平等的依據是什么?(或:為什么要提出民族平等?板書:依據)
民族平等原則貫徹到各個領域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板書:具體表現)
第一個問題,民族平等的含義,教師指導學生畫書。(第109頁最后一個自然段) 第二個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歸納: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重要觀點。列寧說:“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
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和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全集》第20卷,第11頁)斯大林說:“一切民族,無論大小,都處于同等地位,每個民族都是和任何其它民族同樣重要的。“(《斯大林文選》第507頁)各民族人民都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都對人類歷史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民族只有大小,強弱之分,沒有優劣的差異。
有些人往往把民族之間的大小、強弱、發展程度高低,看成是民族的優劣之別。這是不對的,各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各自的貢獻,所以各民族應該一律平等。至于民族之間的大小、強弱、發展程度高低的差別,是歷史造成的,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這些判別就會逐慚消滅,因而民族之間不存在優劣、高低之分。比如,我們中華民族,在舊中國,由于貧弱,備受帝國主義的欺凌。而如今,我國已初步繁榮昌盛,昔日“東亞病夫“成了亞洲體育強國。回過頭來看我國56個民族,無論在人口數量,發展程度上有什么差別,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關于民族平等的具體表現,指導學生畫書。)
綜合講解: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具體表現。教材從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并用楷體字提供了一些主要數據和實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真正實現了平等。當然,由于歷史的、地理的、社會的諸多因素,還不可能很快達到事實上的平等,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貫徹民族平等原則,實際上就是要使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由于歷史原因造成了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相對落后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基于這種情況,貫徹民族平等原則,實現各民族在事實上的平等,不僅要采取措施,給予少數民族特殊的政策,還要給予幫助和照顧。只有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得以充分地實現。
2.民族團結原則。(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提出思考題。)
民族團結的含義是什么?(板書:含義)
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表現在哪里?(或為什么說各民族的大團結是我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板書:重要性)
妨礙民族團結的國家統一的因素有哪些?我們應該怎么做?(板書:妨礙團結因素)
第一個問題,民族團結的含義,教師指導學生畫書。(第112頁第一自然段) 第二個問題,關于民族團結重要性的道理,教材闡述得比較清楚,為了讓學生加深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要求學生閱讀本課第一節后“閱讀與思考”的材料《波黑民族紛爭的悲劇》。
教師綜述:從波黑民族紛爭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紛爭,人民遭殃,說明民族團結與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我國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團結,把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看成是社會主義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種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因素,實現各民族的真誠團結。
第三個問題,關于防礙民族團結的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出如下兩點:
一是由于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局部地區仍然存在某些不安定因素,國外某些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國進行顛覆和滲透,妄圖分裂我們的國家,對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是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影響。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是剝削階級思想在民族問題上的反映,是民族團結的腐蝕劑。我們要堅決反對和克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和克服地方民族主義。
作為中學生,怎樣才能為民族團結作出自己的貢獻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不應該有大民族主義的思想,也不應該有地主民族主義的思想,不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破壞民族團結的事。
其次,在行動上,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要團結幫助少數民族同學等。
3.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如下問題:)
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板書)
怎樣實現共同繁榮?(板書:怎樣實現?)
關于第一個問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含義,教師指導學生畫書。(第112頁倒數第
二自然段)
教師強調:掌握共同繁榮的含義,注意兩方面內容,一是政治、經濟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二是民族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我國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考道德素質的提高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目標。貫徹共同繁榮原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關于第二個問題,怎樣實現共同繁榮?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師:回答得很好。(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估引導,如學生不能答出以上內容,教師引導作出。并在原板書(怎樣實現)后面板書:加快經濟發展。)
教師綜述:由于歷史原因,一般地說,我國各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漢族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水平較高,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比較落后。在接近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藏族、蒙古族的一部分則以畜牧業為主。赫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主要從事漁獵生產。獨龍、珞巴、傈傈等民族主要是從事放牧、農業、采集。
但遼闊的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民族自治地方的草原面積在全國占90%,森林面積占38.4%,水力蘊藏量占52.5% 。稀土、鉀鹽、鎂、鉻礦儲量占90%以上,云母、鹽礦儲量占80%以上,汞、錫、石棉、砷礦儲量占60%以上,煤、銅、鉛、鋅、銻礦儲量占35%以上,石油、天然氣儲量也十分豐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真可謂地大特博。這些豐富而寶貴的資源,通過國家開發,地區之間、企業之間的各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合作,為漢族和內地,也為少數民族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為了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許多特殊政策,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援,漢族和內地派出大批工人、教師、醫生和技術人員到少數民族地區服務,幫助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因為只有堅持共同繁榮原則,才能使全國人民最終過上富裕的生活,最終達到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振興。而且,只有各民族共同繁榮,才能為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提供保障。
上面,我們學習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基本原則,那么三個基本原則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教材也在這里設了一個小欄目,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要求用最簡練的語言來回答。)
(教師提問,歸納出如下內容并板書。)
4.三個基本原則互相聯系、不可分割。(板書)
怎樣互相聯系?國內外民族關系的事實都說明,存在民族壓迫,民族不平等,當然就
不會有民族團結;另一方面,民族團結也不可能建立在長期存在先進、落后的差距上,經濟是基礎,如果不改變少數民族地區貧困落后的狀況,民族團結就沒有強有力的物質保證。可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小結:
這堂課主要講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國制定民族政策的一貫的指導原則。我們應該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為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榮作貢獻。
復習鞏固
當堂完成以下練習:(教師可使用投影打出或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
簡答:
1.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2.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關系是怎樣的?
課外作業: 結合本堂課有關內容和國際國內的實際,談談對聯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練習提示:
1.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2.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三項基本原則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民
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證。
作業提示:
結合國際國內的實際說明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這個練習題,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毛澤東、江澤民言簡意賅的話(教材第112頁),結合學生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材料印證,說明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用國際上關于民族紛爭的例子說明其給國家、人民事來的災難,從反面說明民族團結的重要。在國內,雖然還存在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動(如達賴在國外的活動),也存在影響民族團結的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但民族團結始終是新中國成立50年來的主流。我國國家的興旺發達、人民的安成樂來、國際地位的提高、綜合國務的增強等,都得力于國內各民族的團結。
第四課時
復習提問
1.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2.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關系是怎樣的?
導入新課
通過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們黨和國家不但確定了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而且還根據我國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講授新課
四、民族區域自治(板書)
1949年7月20日,我國成立了第一個省級的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北京召開了有多個少數民族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正式確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放后,我國先后建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達到44個。
提問:
我國建立的5大自治區的名稱是什么?
生: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師:除了這5大自治區外,我國還在其它省建立了30個自治州,122個自治縣(旗)。除了自治州、自治縣外,還有一大批民族自治鄉。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已占全國總面積的6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5%。
那么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我國為什么要衽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
1. 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板書)
(指導學生看課本,畫書:民族區域自治的概念。)
民族區域自治概念文字不多,但是內涵很豐富,說到底是國家統一領導和民族區域
自治的關系問題。國家統一領導和民族區域自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祖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統一集中的領導,必須保證國家政令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貫徹執行。民族自治機關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但民族自治地方又不同于一般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具有兩種性質:即它既是一般地方國家機關,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它又是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它除了可以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可以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自治權,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自主管理本地區的政治、經濟、財政、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關于民族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下面還會專門講到。
講到這里,請同學們思考研究兩個問題:一是聯系已往學過的“一國兩制”內容,對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兩個概念的區別加以解釋。二是聯系聯邦制的特點,比一比民族區域自治和聯邦制有何不同。
投影打出討論題:(1)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有什么區別?(2)民族區域自治和聯邦制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討論后各組匯報意見。)
教師歸納講解第一個問題:特別行政區是解決國家統一,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方針政策。二者都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但自治權的程度不同,內容不同,一是“一定的自治權”,一是“高度的自治權”;一是社會主義制度,一是資本主義制度。自治權也不是等于國家主權,自治權要在維護國家主權下行使。
第二個問題:將民族區域自治和聯邦制作一橫向比較,不是比優劣,而是運用學過的國家結構形成的知識,結合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另一角度來理解我國作為單一制國家,又是多民族國家在政治制度上的特點。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自治政權,是以國家的統一為前提的,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而聯邦制下的共和國、州、邦等有自己的中央政權機關和憲法,甚至還有某些外交權。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黨和國家保證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基本國策。民族區域自治經過國家憲法肯定之扣,成為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政治制度。我國采取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是成功的,經過幾址年的考驗,證明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2. 民族自治機關的自治權(板書)
1984年,我國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
的自治權力規定下來。
(學生閱讀,教師歸納。)
民族區域自治權,教材一共列了五個方面的內容,簡單講就是: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件;2)安排管理進方經濟;3)安排使用地方財政;4)管理和發展本民族文化事業;5)使用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民族區域自治是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其自治權是在執行憲法、法律以及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下的自治權。
3. 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板書)
(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教材是從哪些方面來談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原因的?)
歷史基礎。(板書)我國自秦漢以來,就已經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 程中,各民族盡管存在某些隔閡和紛爭,甚至出現過幾個民族政權并存的錯綜復雜局面但是,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看,分裂畢竟是短暫的,統一是長期的。而且,一般地說,凡是統一的時候,國家就繁榮發展,分裂的時候,人民就遭殃。所以,我國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形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使各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不顧這一歷史基礎,搞什么自治共和國,勢必會造成民族分裂。我們可以把國和原蘇聯的國情進行比較。俄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的時間比我們短得多,大約有400多年歷史,俄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50%,并且聚居比較集中,俄國少數民族地區資本主義比較發達,有的甚至超過了俄國東部地區。經過十月革命,許多民族實際上已經分離為不同國家,所以十月革命后,蘇聯采取了聯邦制以便把各國聯合起來,相比之下,我國的國情和原蘇聯不同,在我國,適宜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客觀條件。(板書)我國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交往頻繁,聯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 交錯雜居的分布狀況。全國沒有一個民族單獨居住在一個地方,全國各省市和70%以上的縣都有少數民族居住,這種分布特點,使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一個民族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形成了民族合作的條件。這種狀況,是我國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客觀條件。
共同利益。(板書)
首先是經濟利益,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資源
豐富,但經濟文化落后;漢族人口多,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但活動空是狹窄。這種情況下,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其次是政治利益。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反對剝削和壓迫的斗爭中,在共同反對侵略的斗爭中,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形成了一個同仇敵愾、團結奮斗的革命整體,結成了共同的政治基礎。今天,各族人民面臨著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團結在統一的國家內,才能更好地發展經濟和文化,實現共同繁榮。
以上情況說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各民族的愿望作出的正確選擇。
1.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板書)
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教材作了簡要地分析,同學們在閱讀中可以進一
步思考,作一歸納和補充。
第一個方面的優越性,有助于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各項事務的權利,實質是講國家統一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維護國家統一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維護國家統一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又為維護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有利于國家的集中統一,更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調動少數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積極性。最終也有利于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和國家的集中統一。
第二個方面的優越性,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我國民族地區的情況千差萬別。各民族的歷史情況、社會發展、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都不一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正是有利于結合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一方面用足用生活中央給予民族地區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大膽制定與實施本地區的具體政策。民族地區多在社國的邊疆,與周邊許多國家接壤。中央已經決定實施沿邊發展戰略。并給了民族地區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國務院1992年6月9日決定讓新疆實行8條優惠政策。據此新疆確定了“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的方針,正在形成以烏魯木齊為龍頭,以伊寧、博樂、塔城為窗口,以沿周邊國家開放地帶為前沿,以鐵路沿線開放為依托,以東部省區為后盾,覆蓋全區的開放網絡和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開放格局。
第三個方面的優越性,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我國漢族人口多,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但資源不足,活動空間狹窄,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地域遼闊,但經濟文化落后,因此,各民族經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少數民族 地區可以在國家的扶持和全國各地的支持幫助下發展經濟。這些年來,黨和國家組織發達地區對民族地區對口支援,對貧困落后的民族地區減免稅收等,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根本上說,主要還是要靠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走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正是有利于把國家的幫助和少數民族的自力更生結合起來,在國家和漢族人民的幫助下,提高民族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自身經濟的發展。
第四方面的優越性,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感情結合起來。
總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體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和地方事務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了少數民族的積極性,協調了民族間的關系,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民族區域自治問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重要的政治制度。實行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它保障了各少數民族享有充分的行使管理本地區各項事務的權利,50年來的實踐證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今后必須進一步完善這項制度。
復習鞏固
1. 選擇題
1.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 的自治。( )
A.少數民族高度獨立 B.在國家統一領導下
C.少數民族有自己的中央政權機關 D.類似聯邦制式
2.下列選項,屬于民族自治機關自治權的有 ( )
A.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B.制定自治憲法
C.安排使用地方財政 D.使用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1. 我國的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都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自治區域,但二者( )
A.自治的程度不同 B.自治的內容不同 C.社會制度不同 D.主權不同二、簡答題為什么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我國國情?活動建議:組織學生收集反映我國民族狀況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資料,進行交流座談。練習參考答案:
1. 選擇題
1.B 2.ACD 3.ABC
二、簡答題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
1.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 我國民族狀況有自己的特點;
3. 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4. 各民族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共同防御外敵入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第五課時
復習提問
投影打出資料一:1992年12月6日,狂熱的印度教徒搗毀了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具有460多年歷史的古清真寺,引發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一場嚴重的教派沖突,導致了持續5天的教派騷亂,造成1100多人喪生,4000多人受傷。這場騷亂波及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穆斯林國家。
資料二:在我國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傳,有10多個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問:以上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民族和宗教的聯系非常密切。印度教徒的騷亂事件充分說明,宗教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導入新課
宗教和民族的聯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怎樣產生的?宗教有哪些社會作用?現在我們開始學習第二節我國的宗教,今天首先學習第一個框題。
講授新課
我國的宗教(板書)
1. 宗教及其社會作用(板書)
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宗教,我們先來看看宗教是怎么出現的。
1. 宗教的起源(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提出思考題。)
最初的宗教是怎樣出現的?
宗教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歸納。) 宗教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級、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水平
而出現的社會現象。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板書)宗教產生的認識根源是社會根源。(板書) 認識根源就是: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原始人對自然現象不理解,在自然界的壓迫下,人們產生了對 自然現象的神秘感,于是產生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社會根源是原始社會對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在階級社會,宗教的認識根源除對自然現象的神化外,主要是對階級壓迫等社會現象感到不理解和難以捉摸;其社會根源主要是階級壓迫和剝削所造成的社會苦難,使宗教得以產生和長期存在。
宗教的性質。(板書)
教材首先指出,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唯
心主義世界觀。什么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同學們高二學哲學的時候學過,請一個同學來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唯心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某種精神的產物——人的精神的產物或是神、上帝的意志的產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或神主宰的。宗教正是這樣一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對象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宗教所幻想、虛構的一切材料來源于現實世界,只不過作了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他說:如果鳥有上帝的話,鳥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是這樣,國外各民族的人形神都是該民族人的樣子,中國的人形神則是中國人的模樣。這充分說明了所謂“神靈”、“天堂”、“地獄”都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歪曲反映。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從社會意識形態來說,宗教是唯心主義世界觀,但宗教不同于一般社會意識形態,它還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哲學講宗教主要是從意識形態來講的,我們這里所講的宗教是從宗教和國家的關系上講的。關于宗教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力量,這點我們在下面的學習中會有更深的體會。
1. 當代世界主要宗教(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要求學生注意掌握當代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有哪些,
它們產生的時間以及當前在世界流行的情況。
閱讀后由教師補充講解:宗教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但由于社會條件、政治條件、經濟、地理和民族特點以至歷史傳統的不同,各種宗教的形成和特點也不相同。在當代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投影打出三大宗教示意圖)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 教
產生時間 公元1世紀 公元7世紀 公元前進6-5世紀
產生地點 亞洲西部 阿拉伯半島 古印度
信 仰 上帝和它的獨生子耶穌 神“安拉”(真主)及其旨意 釋迦牟尼(創始人)
標 志 十字架    
基本經典 圣經 古蘭經 佛 經
大的教派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遜尼派、什葉派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當代流行地方 全世界 亞洲、非洲、西歐、北美 亞洲
教徒人數 約15.7億人 約8.51億人 約3.05億人
基督教要人們信仰上帝,要相信世上的一切苦難都是人們自己前世犯罪的結果,因此要虔信教義,其死后靈魂才能上升天堂等等。每年12月25日“圣誕節”是耶穌誕辰紀念日。
伊斯蘭教要人們相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真主“安拉”定好的。
佛教認為人生遵循清規戒律修行,持之以恒,便逐慚進入一種“不生不死不變不易大體大息”的永恒境界,即現實世界的彼岸。
通過簡單介紹世界宗教的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在原始社會產生后,在階級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當代世界中,約有60%的人口信仰宗教;宗教有自己信奉的神,有基本的教義、教規和組織形式,國際間的交往非常密切,宗教已經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2. 宗教的社會作用(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如何認識宗教的社會作用? 閱讀后提問:生:宗教有兩重作用,即具有消極的作用和一定條件下具有積極的作用。師:在這兩重作用中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哪一個為主呢?生:消極作用為主。師:對了,認識宗教的作用一定要進行辯證地分析,不但要認識到宗教具有兩重作用,
即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而且要注意到總的來說宗教主要起消極的作用。
主要起著消極的作用。(板書)那么為什么說宗教主要起著消極的作用呢? 提問學生,生:這是由宗教的本質所決定,因為宗教是對客觀世界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主要起積極的作用。教師歸納:歷史上一切統治階級都利用宗教麻痹、削弱人民群眾的斗爭意識。古代東方和中世紀的歐洲,許多奴隸制封建國家都強制人們信仰宗教。國王常稱自己是神的兒子和后裔,貴族也被認為有神的血統,是按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古埃及的法老自稱為王國的保護神——太陽神之子,統治權來自太陽神,巴比倫烏魯克國王吉爾迦美什宣稱是女神寧桑所生。日本神道教自稱日本民族是“天皇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它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即神統。中世紀的歐洲,以羅馬教皇為中心的天主教會和封建國家相互勾結,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教會在國家支持下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馬丁·路德稱它為“巨大的吸血鬼”、“無底的罪惡深淵”。中國沒有國教,但佛教和道教曾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
在一定條件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板書)
由于中世紀歐洲一切社會意識形態都囊括在神學之中,所以,歐洲中世紀所有農民
運動都以宗教作為聯系的紐帶和反抗的旗幟,這是因為在對天國的憧憬中,寄托著群眾的社會理想。16世紀德國農民閔采爾利用宗教來作為反對諸侯、貴族和僧侶的旗幟。我國東漢黃巾起義造反,根本原因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已達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農民起義利用宗教,正說明他們不是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者,提不出超越其時代和階級局限性的思想理論和革命綱領,建立起自己獨立的政治組織,只得利用宗教教義和宗教組織形式。這正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這本身就包含著消極作用,到后來還成為農民起義失敗的重要思想根源。如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取了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創立了“拜上帝會”
,宣傳“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是起了好的作用。可是后來封建迷信成分越來越濃,洪秀全“天父的代表”自居,脫離群眾。到后期,喪失了求這和進取的精神,心中只依賴茫茫太空的那位“上帝”,困坐天京,無所作為。在各民族的歷史中,宗教曾對民族的精神、文化、科學、道德、風俗以及生活方式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識。首先分析了宗教產生的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宗教的本質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在介紹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基礎上,對宗教的社會作用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宗教在歷史上主要起著消極的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掌握這些基本知識,有利于我們正確觀察和分析宗教現象。
復習鞏固
1. 選擇題
1. 宗教是一種( )
A.唯物主義世界觀 B.唯心主義世界觀 C.社會意識形態 D.社會力量
2.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是( )
A.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欺騙
B.被統治階級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C.階級和階級斗爭
D.人們對剝削制度的恐懼
3.當代世界上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宗教主要是( )
A.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
B.伊斯蘭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C.東正教、佛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二、簡答題 宗教產生后,主要起著怎樣的社會作用?
1. 選擇題
1.BCD 2.A 3.D
二、簡答題
宗教產生后,總的來說主要起著消極的作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宗教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六課時
復習提問
世界上有哪幾種宗教流傳最廣?
(學生回答,教師引入新課。)
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當代世界上有三種主要的宗教流傳。那么我國又有哪些宗教流傳呢?在社會主義時期我國的宗教狀況有些什么變化?
講授新課
二、我國的宗教概況(板書)
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有多種宗教并行流傳。
1. 我國存在多種宗教(板書)
提問:在我國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哪些宗教?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講述:
我國有五大宗教并行流傳,歷史悠久。雖然我國的宗教信仰者只占很小的比例,但
由于我國人口多,信教者的絕對數字是不小的。現在可以統計的信教群眾有3千多萬人。佛教、道教沒有嚴格的入教儀式,信教人數比較難準確統計,估計也有好幾千萬人,加起來,我國有上億人信仰各種宗教。
我國五大宗教中,多數是世界性宗教,與國外宗教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近年來,我國各宗教已經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和友好關系,多次派代表團出席國際宗教會議和宗教學術會議。我國的宗教團體和組織,參加上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伊斯蘭事務最高理事、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亞洲宗教和平會議、世界基督聯合會等世界性宗教組織。近年來,赴麥加朝覲的中國穆斯林每年都有一兩千人。我國宗教界還積極接待國際宗教人士的來訪,廣交朋友,增進友誼。
從以上這些簡單情況來看,同學們能不能概括一下我國宗教的一些特點呢?
學生思考后,教師作引導講解:這些特點可以概括為:1)長期性。我國的宗教一般都有一兩千年的歷史,這就說明宗教在我國不可能很快消滅。2)群眾性。我國的宗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正確對待宗教問題實質上是正確對待群眾的問題。3)民族性。我國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行,有的少數民族全民信教,宗教問題往往與民族關系交織在一起,如何處理宗教問題往往涉及到如何處理民族關系。4)國際性。在我國并行流傳的幾種主要宗教,多數是世界性宗教,它們與國際間的交往和聯系非常密切。
我國宗教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新中國建立后,宗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 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板收)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歸納:解放后我國宗教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閱讀后提問,
結合學生回答進行板收講解。)
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經消滅。(板書)
宗教已成為教徒獨立自主的宗教事業。(板書)
宗教組織已成為聯系教徒的愛國組織。(板書)
廣大信教群眾是擁護社會主義的。(板書)
教師綜合講述: 在舊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總的來說,我國各種宗
教都曾經被統治階級控制和利用,起過重大的消極作用。國內封建地主階級、領主階級以及反動軍閥和官僚資產階級,主要是控制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領導權;舊中國共有天主教傳教士12000多人,其中外國人就占了將近一半。基督教的傳教士有10000多人,其中外國人不到2000人。
解放后,國家對宗教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教學寺廟的土地私有制和各種宗教特權,從而消滅了宗教剝削的經濟基礎;徹底完成了政教分離的過程,從而割斷了宗教了政權的聯系;基督教、天主教擺脫了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控制,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宗教的某些觀點、組織形式、規章制度進行了革新,好的傳統和某些積極因素得到發揚,一些弊病得到革除。趙樸初在談到“中國佛教向何處去”時,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即珍惜人生,建設人間凈土,實行五戒(不殺生、不欺誑、不偷盜、不奸淫、戒私財)、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四攝(隨眾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做利益眾生的種種事,與眾生相處,施財布道)、六度(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等自利、他利原則。宗教界提出“愛國愛教、榮神益人”的主張,“眾生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及把“五講四美”也納入宗教教義的宣傳等。
廣大愛國宗教徒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是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們與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理想而奮斗。
宗教界在宗教學術研究和國際效等領域內發揮自己的專長特點。他們為繼承和保護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有關宗教方面的文物、建筑、廟宇、藝術、圣地等),開發旅游事業,為增進各國人的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我國宗教之所以能發生這樣深刻的變化,根本原因是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存在的社會基礎跟過去不同了。因此,各種宗教正朝著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相協調的方向發展。
但我國宗教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并不是這樣。
目前總的來說,宗教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但階級斗爭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宗教界來,如去年在南京曾出現了反動宗教組織“呼喊哌”,蔓延全國許多省市,有10萬之從的信教群眾受蒙蔽,該組織反對黨和政府,反對“三自”方針,后被取締。在廣東曾出現非法的宗教組織“天父的女兒”、“靈神在佛宗”、“神召會”等。一些地方的宗教出現不正常的發展,有的宗教活動出現混亂甚至違法現象,影響了社會秩序和人民群眾的政常生活。
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和破壞活動。在我國境外東南至東北沿海呈半月形地帶,大約有26個宗教電臺對我國進行“空中傳教”。號稱世界最大的宗教廣播電臺美國遠東廣播公司,有5座電臺以不同頻率,用普通話和各種方言對華廣播,每天累計播音28小時。此外,境外敵對勢力非法向內地運進大量的宗教印刷品,據統計,被我海關扣下的這類書刊每年不下5萬件。他們還利用旅游團體入境之機,零星帶進,集中散發。其目的是通過這些反動宣傳品,煽動信教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這些都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的。
我們剛才大體上了解了我國宗教狀況所發生的變化,教材第126頁“想一想”小欄目,“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是否意味著宗教性質已發生變化?”想完后,請一些同學來回答。
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意見進行引導講解:
社會主義時期,宗教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宗教仍然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虛幻、歪曲的反映,仍然是唯心的世界觀,所以說,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宗教概況”這個框題,知道我國有五大宗教并行流傳,各種宗教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宗教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是因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沒有變,即宗教仍然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這種性質并未改變。
復習鞏固
當堂完成以下練習。(用投影或事先準備的小黑板)
選擇題:
1.在我國,主要有五大宗教并行流傳,它們是( )
A.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
B. 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
C. 伊斯蘭教、回教、天主教、東正教、佛教
D. 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天主教、東正教
2.新中國成立后,宗教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宗教存在和發展的 已經基本消滅。( )
A. 階級根源 B.認識根源 C.組織基礎 D.社會基礎
3.社會主義條件下,在宗教問題上,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矛盾已經主要是( )
A.敵我矛盾 B.階級矛盾 C.經濟利益矛盾 D.人民內部矛盾
練習參考答案:
1.B 2.A 3.D
第七課時
復習提問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是否就克服了宗教的消極作用,只有積極作用了呢?
教師歸納學生回答,指出:作為與科學世界觀相對立的宗教,只要存在,其消極作用就不會消失,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對宗教事務加強管理和對教徒進行愛國、擁護社會主義的教育,同時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某些宗教制度,利用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就可以把宗教的消極作用限制到最小限度。
轉入新課
有些同學提出,宗教既然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具有消極作用。為什么不采取消滅的政策?這就要分析宗教為什么在社會主義仍將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我國的宗教政策。
講授新課
三、我國的宗教政策(板書)
1. 宗教將長期存在(板書)
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存在的根源已經基本消失,但為什么宗教還會長期存在? 教材分析了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板收:三個主要原因)
傳統的宗教思想、宗教觀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
宗教存在的社會基礎不可能很快消失;
國際影響的存在。
教材分析的這些原因,都是共性的,下面我們結合一引起具體的事例,看看一些具
體的原因;
家庭宗教傳統對少年兒童信教有顯著的影響。據有關方面對向所佛學院或僧加培訓學員進行調查表明,佛教出身的學員占有很大比例。有一次抽樣調查,在30多名學員中,半以上是受父母、親屬影響信教的。基督教也一親,某地神學院的短訓班91名學員,有75人來自宗教家庭,占82.4% 。
心理上的因素。如上海的基督教徒,有不少是老人。他們由于疾病、家庭關系緊張、心理孤獨或受熱心教徒宣傳影響而信教。還有不少是婦女,由于家庭問題,感情需要,工作、生活中的困難等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安慰。到普陀山佛教三大寺大雄寶殿拜佛的香客,每小時統計為1405人,其中婦女占80%。
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宗教傳統習慣的影響,如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多萬傣族群眾全部信仰小乘佛教,90%以上的村寨都建有佛寺。“皈依佛祖”是傣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內容,至今仍然風行“送子為僧”。傣族男子7歲~8歲時,就要進寺廟為僧,經過2年~10余年的和尚生活后,方可還俗成家立業。不入寺廟的人,被稱作“巖令”(意為“不懂規矩的野人”)視為“異端”,這種人成人后不但難以娶妻,他們的父母死后也無人來念經。近年來,西雙版納傣族兒童紛紛入寺當小和尚。傣族聚居的勐海縣,和尚總數達3300多人,為了讓小和尚念書,一些小學專門辦起了和尚班。又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和維吾爾族,孩子出生后就取經名,稍長,即信奉真主,遵守“五功”。藏族舊有“三男二僧”(三人中有二人為僧)的傳統,僧人在社會上倍受尊崇,群眾以入寺為僧為榮。
可見,宗教的長期性是宗教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我們對宗教的基本認識。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長期存在,這是我國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據。
1.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政策(板書)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我國宗教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閱后議論、提問。有些學生可能僅注意到“全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內容,而忽
視了其它內容。)
教師引導講解,我國宗教政策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大家要注意全面把握它的內容和實質。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板書)關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意思,我們要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包括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宣傳無神論的自由。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任何強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為,如同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樣,都是侵犯了別人的信仰自由,都是違法的行為。因為我國的憲法、刑法、民法、選舉法、兵役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權利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為公民個人選擇的問題,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這點很重要,它可以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來干預政治和國家政權,干預教育等,因為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宗教信仰問題,已經超出了公民個人私事的范圍。
國家保護政常的宗教活動。(板書)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首先是保護宗教團體和寺廟教堂的合法權益;其次是保 護教徒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的宗教活動。(對此,教材的楷體字作了解釋,可要求學生閱讀。)超出宗教場所進行宗教活動都屬不正常。例如有的地方私設傳道點,私辦經文學校;有的教徒跑到不信教的人家里傳教等,都是不允許的。當然,任何人也不得干涉正常的宗教活動、不能跑到宗教場所宣傳無神論。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也就意味著另一方面,即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對于教徒,有參加正常活動的自由,作為公民,則必須遵守法律,盡公民的義務,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宗教活動,就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的范圍,超出了法律保護的范圍,而成為法律限制打擊的對象了。
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政策范圍內進行。(板書)這是正常宗教活動的一個大前提。這是指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 行。例如,宗教活動必須是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同時,我國堅持宗教事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我國政府積極支持國內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在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和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同外國宗教團體及宗教界人士之間的友好往來,并把宗教界的國際聯系看成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民間交往的一部分。但我國一貫反對任何外來勢力支配和干涉中國宗教的內部事務,以維護中國公民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必須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板書)學習這個問題必須明確兩點: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憲法規定的處理宗教問題的 基本政策,為貫徹這一基本政策,還需要有具體政策和規定,以便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我國于1994年初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就是屬于具體政策和規定。這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面對宗教活動表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而提出的,是從法制角度制定的,以便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第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依法加強管理,正是為了全面地正確地貫徹這一政策,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板書)
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
主義社會相適應。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不是說要求宗教教徒放棄宗教信仰和有神論思想,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把愛教與愛國結合起來,做到宗教活動有利于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
能不能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呢?是可以做到的。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黨和國家全面正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條件下,是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
綜上所述,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多方面內容,從公民信仰來說,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公民的自由權利,因此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從宗教組織和教徒的活動來說,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包括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干預政治、教育,不得恢復剝削壓迫制度;從辦教方針來說,要堅持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方針,等等。為了保障宗教基本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還有具體的政策和規定,以便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為什么我國必須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禁止宗教的政策呢?下面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1.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板書)
符合宗教自身規律和特點。(板書)宗教在我國已經流傳了一兩千年,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狀況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宗教存在的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并沒有徹底消除,當宗教存在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的條件下,企圖采取禁止人們信仰宗教的政策就必然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從宗教的特點來看,宗教信仰屬于思想認識問題,世界觀的問題,而思想認識和世界觀的轉變,必須通過本人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在宗教問題上采取任何形式的強制手段,只能增加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隔閡,刺激和加劇宗教狂熱,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惡果。因此,對宗教只能因勢利導,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創造宗教逐步消亡的社會條件。
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板書)
民族和宗教是屬于不同性質的概念,包含不同的內容。但是民族和宗教又有密切聯系。
從我國情況來看,所有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幾乎全民族信仰一種宗教。如,佛教(包括喇嘛教)在藏、蒙、滿、袷固、門巴、怒等各族群眾有較大的影響;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哈、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茲別克族,他們幾乎全民信教;基督教在苗、彝、瑤、拉祜、哈尼、壯、布依、京、朝等民族中有相當的影響。鄂溫克族群眾部分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在漢族中,各大宗教流派都有數量不等的信徒。可見,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宗教信仰與某些少數民族的發展、風俗習慣、思想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宗教一經產生,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中分,從生產到生活,婚喪嫁娶等都打上了宗教的印記。宗教對一些少數民族已成為其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相傳四月初,是釋迦牟尼的生日,為了紀念佛祖誕辰,舉行浴佛節,后來,這一天就成為南方信仰佛教地區流行的潑水節,成為一個民族的狂歡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宰牲節),既是宗教活動,也是重要的民族習俗。基本要在12月25日歡慶對誕節,這是西方基督教流行地區群眾的重要節日,成為群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宗教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有些民族的傳統古代文化集中反映在宗教上,宗教界人士往往同時是該民族的知識分子。比如喇嘛教對藏族來說就是如此,大的喇嘛寺院要研究天文、藏醫、舞蹈、軍事,凡是當喇嘛都要學藏文資料,寺廟建筑是寶貴的文物古跡。因此,增強民族團結,除必須貫徹民族政策外,還必須正確執行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因此,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全國的統一。
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板書)
在我國,信教群眾起過1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確對待宗教的問題,也就是正確對待群眾的問題,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有利于團結群眾。
小結:
這節課我國學習了《我國的宗教政策》框題,首先分析了宗教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長期存在,這是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依據。對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作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它是以宗教信仰自由為核心的,包括多方面內容的宗教政策。我們這所以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這是由宗教的自身規律和特點以及有利于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等因素所決定的。
復習鞏固
簡答題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2. 為什么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或說明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正確的政策。)
練習參考答案:
1.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核心。2)國家保護正常的宗
教活動,依法打擊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違法犯罪活動。3)宗教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政策范圍內活動。4)我國宗教實行獨立自主自辦的方針。5)國家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2.1)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還將長期存在,人們既不能人為地消滅宗教,也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2)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3)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調動其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第八課時
復習提問
1. 我國對宗教實行怎樣的政策?
(學生回答后,繼續提問下面問題)
2. 為什么要實行信仰自由的政策?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要點)
導入新課
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還必須把宗教信仰與封建迷信活動區別開來,反對封建迷信活動。
講授新課
四、樹立科學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板書)
1. 反對封建迷信活動(板書)
對封建迷信活動同學們不會很陌生,封建迷信活動和宗教活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是不是沒有什么區別呢?如果有,又區別在哪里?
1. 正常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板書)
教材沒有詳細分析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偽活動的區別,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認
識這個問題,我把它們在幾個方面的區別列成表,請同學們看這個表:
(投影打出宗教信仰活動與封建迷信活動區別表)
宗教信仰活動 封建迷信活動
有整套的宗教經典、教義和教規; 沒有教義、教規
有一定的制度,教徒受教規戒律的約束; 沒有制度和戒律;
有正式組織、神職人員,有教徒和活動場所; 沒有正式組織,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固定的信仰者;
在一定范圍內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 對社會起破壞作用,要堅決制止和取締。
可見,宗教信仰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封建迷信活動對社會有直接的危害性,因此,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適用于封建迷信活動,對封建迷信活動必須堅決制止和取締。對于以算命、看相、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員,要教育他們放棄封建迷信活動,幫助他們從事生產勞動,自食其力。對于利用封建迷信活動害人騙錢,破壞社會秩序者,必須依法制裁。
教材用一段楷體字以具體材料說明封建迷信活動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相信同學們也耳聞目睹過不少封建迷信活動,怎樣認識它的危害性呢?
首先,它嚴重危害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其次,它加重了群眾的負擔,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湖南懷化地區造價1萬元以上寺廟800多處,有的地方強行向農戶攤派。再次,擾亂了社會秩序,毒化了社會風氣。有的封建宗教頭目和反動幫派組織利用各種手段征斂錢財,修建宗祠,傳經布道,拉山頭,搞宗派,成為危害一方的不安定因素。
更嚴重的是對青少年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上課時教師講破除迷信,放學后卻見寺廟香煙裊裊,香客頂禮膜拜,有些父母甚至帶青少年去燒香拜佛,向他們灌輸封建迷信思想。
封建迷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敵,應該全社會齊抓共管,不斷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把同封建迷信的斗爭納入法制軌道,加強宣傳科學的思想理論,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倡導科學文明之風,用科學戰勝迷信、愚昧和貧窮,把人民的生產、生活導入文明、科學的軌道。
本框題有一個小欄目:“試一試:用具體事例說明科學和迷信的對立。”要求我們不僅從理論上明確科學與迷信的對立,而且能聯系具體事例、實際,說明科學與迷信的對立。
(讓學生稍作思考、議論后提問。學生舉例的范圍可能不限于各種封建迷信活動,還可能會包括各種迷信思想、迷信行為。啟發學生用已學習過的各種科學理論[人們對自然界對社會的科學認識]加以比、說明。)
剛才同學們舉的一些例子中既有封建迷信活動,也有迷信思想、迷信行為,其實封建迷信活動和一般封建迷信思想是有區別的,搞清楚這個區別很重要。
2. 封建迷信活動和一般封建迷信思想的區別。(板書)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存在于群眾中的封建迷信行為。如初一、十五到
寺廟燒香拜佛,請人算命占卜,看手相面相等,這是一般封建迷信思想的表現,它與封建迷信活動也有區別。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哪里?
(讓學生稍作議論后提問)
教師評析講解:封建迷信活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騙錢騙財的違法犯罪活動,而群眾中一般迷信思想和迷信行為則是自發性的,是一種求得心理平衡的精神安慰,對社會基本上不存在危害性的個體行為,屬于思想認識問題,要通過說服教育加以解決。
教材用了一段我國東漢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無神論者王充(公元27年~100年)在《訂鬼篇》中講的一段話。他否定了人死為鬼的說法,認為人與物在其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說“物死不為鬼,人死何能獨為鬼?”鬼神觀念的產生,是人們思念引起的。二千年前,王充就用唯物主義觀點對鬼神觀念作了批判,這種無神論思想,今天對我們仍有啟發作用。
1. 努力樹立科學世界觀(板書)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板書)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少年。青少年只有樹立科學世界觀,才能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思想,宣傳無神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科學教興國的需要。(板書)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實 現這一奮斗目標,只能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所以我們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青少年只有樹立科學世界觀,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為振興我國的科學教事業服務。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板書)
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樹立科學世界觀,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
武裝自己,才能更好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多作貢獻。
小結:
這堂課我閃學習了《樹立科學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框題,明確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封建迷信活動和一般封建迷信思想的區別;并且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科教興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三個方面,說明樹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性。
教材在最后的《本課小結》中對第四課的主要概念、主要觀點和基本知識作了簡明扼要的概括和總繩索,同學們可按概念、觀點、知識幾個方面加以歸納,進行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
當堂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選擇題
1.意大利著名科學家布魯諾因宣傳日心說,被宗教裁判所處死,這一事件說明( )
A.宗教與科學是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
B. 宗教是剝削階級鎮壓勞動人民的暴力機器
C.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
D. 宗教沒有任何社會積極作用
2.陜西某地久旱無雨,一些巫婆煽動村民拜神求雨。恰巧該地區不久降了雨雪,于是幾個巫婆和部分村民便挨家挨戶要“降水費”,后來又組織400多人的謝神隊伍,在大街上巡游阻礙了交通。對此,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
A. 求雨活動是正常的宗教活動,不應干預
B. 堅決取締這種破壞社會秩序的封建迷信活動
C. 堅持制止巫婆的騙人錢財的有害活動
D. 部分村民的表現是思想認識問題,應時行說服教育
二、簡答題;
青年樹立科學世界觀有什么重要意義?
練習參考答案:
1. 選擇題
1.A 2.BCD
二、簡答題
1. 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樹立科學世界觀,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更好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作貢獻。
2. 只有樹立科學世界觀,才能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思想,宣傳無神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昌都县| 高淳县| 南召县| 章丘市| 道孚县| 新泰市| 西城区| 大丰市| 进贤县| 阜宁县| 扎兰屯市| 大英县| 钟祥市| 察雅县| 玉林市| 余江县| 桐梓县| 胶州市| 洛浦县| 兰西县| 巧家县| 新巴尔虎左旗| 嘉祥县| 潞城市| 连江县| 上林县| 蓝田县| 阜平县| 榆树市| 绥化市| 交城县| 盘锦市| 游戏| 建水县| 莱州市| 区。| 东乌珠穆沁旗| 新源县| 齐齐哈尔市|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