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商品和商品經濟[上學期]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商品和商品經濟[上學期]

資源簡介

湖北省水果湖高級中學 魏奎編輯
第一部分 經濟常識
本部分知識體系
1、縱向網絡
2、 橫向網絡
全書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線。
第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識的基礎理論部分,主要介紹商品、貨幣、價值規律、我國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基礎知識與理論知識。
第二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識的實體部分(具體知識)。
1.從縱向結構看,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居民個人)為中心,大體上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來介紹市場經濟的具體知識。
2.從橫向結構看,教材詳略不同地介紹市場經濟的構成要素。
⑴市場主體:從事市場交換和為了交換而進行生產的人和人的群體。
市場 企業:第三課
主體 居民個人:經營者(第三課)、勞動者(第四課)、納稅人(第五課)、投資者(第六課)、消費者(第七課)等等。
⑵市場客體:是指用于市場交換的指向物,即用于交換的物品和勞務。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直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消費品和勞務。(第一課集中講的商品,后面幾課雖沒有專門介紹,但在第四課有所體現。)
⑶市場構成:不僅有一般商品市場,而且有要素市場和產權市場;不僅有國內市場,還有國際市場。如:課本第四、六、七、八課,就分別介紹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商品服務市場、世界市場。
⑷市場法規:發達的市場經濟必然是法制經濟,法制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不可缺少的要素。教材雖沒作專題列出,但卻分別滲透到各課中。教材以憲法和相關的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為依據,有選擇地進行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教育,如:講貨幣、銀行,結合銀行法;講經濟制度,結合憲法;講企業和經營者,結合企業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講產業和勞動者,結合農業法、勞動法;講財政稅收,結合財政法、稅法。此外,還有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外貿易法等。突出地強調知法、用法、守法,強化公民法制意識,著眼于怎樣做人、為人與如何處事、辦事。
⑸宏觀調控:現代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要有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以校正和彌補市場的不足、缺陷,保證經濟的高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具有組織、規范和調控經濟運行的職能。如:第二課專門提及“國家的宏觀調控”,在“產業結構、財政稅收、銀行、對外貿易”等內容中也有所提及。
第一單元 商品和商品經濟
近三年本單元高考已考的知識點如下:
年份及考卷 考 點 題型 分值
2006 全國文綜Ⅰ 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單選題 4分
天津文綜 商品與貨幣的轉化 單選題 4分
四川文綜 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單選題 4分
江蘇卷 貨幣的職能、如何化解通貨膨脹 單選題 8分
北京文綜 影響汽車價格的因素 單選題 4分
廣東卷 對實木地板征稅的影響 單選題 4分
上海卷 價值規律 單選題 4分
重慶文綜 價值規律的作用 單選題 4分
2005 全國文綜Ⅰ (石油)價格暴漲的影響 單選題 4分
全國文綜Ⅱ 資源配置的實現形式及含義、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 單選題 8分
全國文綜Ⅲ 貨幣的職能、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按生產要素分配 單選題 12分
江蘇政治 商品的基本屬性 單選題 6分
廣東政治 商品的價值、紙幣與通貨膨脹 單選題 4分
天津文綜 價值規律的作用 非選擇題 9分
2004 春季文綜 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關系、價格的決定和影響因素 單選題 8分
全國文綜 貨幣的流通規律 單選題 4分
江蘇政治 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 單選題 6分
廣西政治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及作用 單選題 2分
北京文綜 商品的基本屬性 選擇題 4分
上海政治 商品的基本屬性 單選題 3分
本單元知識網絡
第一講 商品
知識網絡
商 含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存在條件: 社會分工(基礎)
品 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小商品經濟(簡單商品經濟)
經 類型: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占統治地位)
濟 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備考指導:
1、常考考點:
(1)商品與商品經濟;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2、學科內知識滲透:
(1)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商品的基本屬性;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分析企業為什么要重視產品質量;
(3)用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分析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3、命題角度:
本專題是經濟常識的基礎理論課,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本專題近幾年的命題點主要有:商品的兩個屬性、商品價值量及其決定因素。
  當前與本專題知識聯系的熱點問題較多,主要有:
質量、品牌、效益問題;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從經濟常識角度看,可從商品兩個基本屬性的關系、價值規律的作用、企業的經營目標的實現、提高經濟效益的實質、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性、市場交易原則(公平、誠實信用)、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意義、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分析。
二、考點全析:
(一)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1、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必須把握商品的兩個必要條件:
①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即耗費了人的體力與腦力創造出來,凡不是勞動產品,如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等,都不是商品。
對勞動產品的理解:a 勞動產品有有形和無形之分,因此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如服務行業提供的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各種有償信息等)。
b非勞動產品商品化(如自然資源的開發(采)權、姓名使用權、名譽、良心等被當作商品來換)是我國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現象。非勞動產品雖然不是商品,但由于買賣雙方都有把它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需要(即愿買愿賣),因此,非勞動產品就能披上商品的外衣,取得商品的形式。不過,非勞動產品并沒有因此而成為真的商品,這決定了用于交換的非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人們只是根據交換的需要賦予它一個價值形態。但是,這個價值形態僅僅是一件沒有價值內容的外衣。可見,非勞動產品的商品化并沒有違背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一基本含義。非勞動產品的商品化,有的是積極的,如自然資源的開發權、歷史名人姓名使用權的出讓;有的是消極的,如權力、官職、良心等的買賣,必須區別對待。
②勞動產品必須用于交換。勞動產品不用于交換,一定不是商品。 “用于交換”指準備進行交換或正在進行交換。因為交換完成后,勞動產品已退出流通領域,成了消費品和待消費品,所以不再是商品。
提示:只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即使還沒有交換(如工廠倉庫里的產品)或者暫時還不能實現交換(如商店里的產品)都屬于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可以是通過一次或多次交換后,才進入消費領域。一種產品只要它不停止交換關系,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賣不出去,退出流通領域而另作處理,這時的商品就轉化為一般物品或廢品,不再是商品。
交換是使用價值的完全讓渡,租借等形式是使用權的暫時讓渡,所有權未變,租借這種形式在本質上與商品的出售不同。
這里的交換是遵循價值規律要求進行的等價交換,朋友間的互換禮品不滿足這一要求,因此交換的禮品不是商品。
③商品與非商品身份是可以轉化的。一個商品一旦交換成功退出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不再是商品而是一般物品,如果此物品再次進入流通領域,則又可以成為商品。
如何判定物品是否是商品? (1)從概念上判斷:必須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2)從商品的兩個屬性上判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3)從所在的領域判斷:必須處在流通領域中。
▲農民生產的糧食是商品嗎?▲如果農民生產的糧食在市場上賣掉就是商品;如果自己消費掉就不是商品。▲廢品是不是商品?▲第一,廢品相對于其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從這種意義上看,廢品不是商品。第二,許多廢品可以賣給收購站,仍可用于交換,這是因為廢品還具有其他方面的使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它還是商品,但已不是原有性能的商品。▲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也一定是商品,這種說法對嗎 ▲首先,說“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這個觀點是對的。因為,只有付出了人類勞動的產品,人們才會付出代價與之交換,才能成為商品。否則,人們是不會付出代價與之交換的,自然也就不成其為商品。不是勞動產品的自然物,如空氣、陽光等就不是商品。 其次,還要認清“勞動產品也一定是商品”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如果勞動產品不用于交換,只供自己消費或贈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來供別人、供社會消費的,而且是通過交換才能到別人手中的,才是商品。
④物品、勞動產品、商品三者的關系:物品不一定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與其他勞動產品的關系
商品 其他勞動產品
區別 ①用于交換 ①不用于交換
②有價值 ②沒有價值
③是歷史范疇 ③永恒范疇
聯系 ①都是勞動產品;②都有使用價值;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商品與其他非勞動產品的關系
商品 其他非勞動產品
區別 ①是勞動產品 ①不是勞動產品
②用于交換,有價值 ②不用于交換,沒有價值(特殊情況除外)
③是歷史范疇 ③永恒范疇
聯系 ①都有使用價值;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在現象上,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關系。在本質上,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因而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社會關系)。
解題警示:判斷商品的客觀依據是一定要滿足“勞動產品”和“用于交換”這兩個條件。同時還要準確把握商品的本質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例題1】
(2003年上海)現在日本有些企業從多雨的日本海接來雨水,用輪船運往阿拉伯國家,用它換取外匯或國內短缺物資。雨水之所以能成為商品是因為 ( C )
A.雨水又使用價值
B.雨水是用來交換的
C.接運的雨水已成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D.雨水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評析:雨水本是一種自然物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是因為雨水經過接運一凝結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為了勞動產品,同時用它換取外匯或國內短缺物資,用于交換。故選C。
2、商品經濟的含義
①含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注意:按經濟活動的順序是:商品生產 商品分配 商品交換 商品消費,但從它們產生的歷史先后順序看則是: 商品交換 商品生產 商品經濟
★商品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不是一個永恒的范疇,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商品產生于原始社會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前后。而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它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它是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時,伴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出現才產生的。
應從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兩個角度去理解商品經濟現象。
②產生條件: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生,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③存在條件: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相對而言的;商品經濟存在條件是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即私有制)——需要交換。
④商品經濟的三種類型: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1)區別:①含義不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②商品經濟側重指的是一種經濟形態,反映的是人們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種產品交換方式,與它相對應的是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側重指的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經濟資源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與它相對應的是計劃經濟。③出現的時間不同。商品經濟出現在前,市場經濟出現在后,只有在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才形成市場經濟。(2)聯系:①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結果。②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的商品經濟客觀要求的資源配置方式。
解題警示:市場經濟一定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不一定是市場經濟。
【例題2】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有
①出現了剩余產品可供交換 ②商品交換成為經濟現象 ③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④社會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兩個條件,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故選C。A、B、D不符合題意。
【答案】C
(二)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1、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含義:
使用價值的含義: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可供人們使用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關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
理解:①商品的質量、性能、花色、品種、名氣等方面的性質都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可見,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多樣性。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商品使用價值的多樣性、多重性越發明顯。但在特定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特定的。②商品的使用價值實質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關系,而不反映社會的生產關系。③商品和物品都有使用價值,但兩者使用價值的主要區別在于: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④同一商品才能進行使用價值大小的比較,不同的商品不能進行使用價值大小的比較。就像我們不能說一件衣服的使用價值大于一個饅頭的使用價值一樣,因為它們滿足的是人們的不同的需求。
商品需要交換的原因:a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b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商品有使用價值,其他自然界物品、勞動產品有沒有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勞動產品只有對人們有用,才能進行交換,也才能成為商品,否則就不成其為商品。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勞動產品對人類也有一定的用處,如空氣、陽光和水也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也具有“有用性”,也有使用價值。結論:商品必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是商品,其他自然物品、勞動產品也可能有使用價值。
【例題3】1.(2004年北京文綜)為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國務院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須保證其質量。這是因為
A.食品的質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
B.食品的質量與價值互為前提
C.食品的有用性決定其價值
D.食品的有用性取決于個人生活需要
【解析】本題通過考查商品質量與商品的價值及與消費者安全權的相互關系,說明國家重視商品質量、加大市場監管的重要性。
食品的質量,即食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有保證才有利于人的健康,故選A。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是由商品的質量(使用價值)決定的,故B不對。食品的有用性主要是由食品自身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決定的,不是由個人的生活需要決定的,因此D也不正確。
商品價值的含義:凝結在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實質:商品的價值只有在交換中才能體現出來,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實質是勞動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理解:
①“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人類勞動既有差別又無差別。不同的勞動所用的工具、原材料、生產方式、方法等均有不同,從此意義上看,人類勞動是有差別的。但不同的勞動在生產過程中都耗費一定量的體力和腦力,單純從勞動力的耗費上看,人類勞動所耗費的都是勞動力,所以并無差別。我們就把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叫做商品的價值。
②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唯一屬性)、本質屬性(根本屬性)和社會屬性。
A、特有屬性(唯一屬性)是指只有商品才有價值,非商品不具有價值;
B、本質屬性(根本屬性)是指商品的特殊本質是由價值決定的,即一商品成其為商品是由價值屬性決定的,而不是由別的屬性決定。
C、社會屬性是指商品價值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即社會關系。
經濟學中所講的價值講的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是現實生活中講的(使用)價值。
③勞動產品不用于交換就無價值。
不能認為只要是勞動產品就有價值。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需要通過交換比較其價值大小,所以,勞動產品用于交換才有價值,不用于交換就沒有價值。
▲議一議:假如,一件衣服能夠換取一克黃金,這說明了什么?▲一件衣服能夠換取一克黃金,說明了它們耗費了相等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它們有等量的價值。為什么商品生產者非常關心商品的質量? (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2)消費者總是把商品看成是一個二重性的東西,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3)商品生產者只有成功地讓渡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價值。(4)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保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商品能夠進行交換的原因:不同的商品具有同質等量的價值
2、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商品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費了大量的人類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也就不能成為商品。因而必須注意商品的質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凡是商品必然有價值。如果一個物品只有使用價值而無價值,也就不可能稱其為商品。所以,商品生產者必須注意商品質量,想方設法將商品銷售出去。
可見,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相互排斥的。無論是賣者還是買者,不可能同時擁有同一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而只能擁有其中之一。
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說,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這就需要把使用價值轉讓給消費者;對于消費者來說是為了占有使用價值,這就必須把商品的價值轉讓給生產者。這就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交換,使兩者分離,賣者和買者分別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商品兩個基本屬性的矛盾,才能得以解決。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對我們的現實指導意義在于:(1)在購買商品時,要從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方面來考察,要追求“物美價廉”。 (2)作為商品生產者,要想順利地將商品銷售出去實現其價值,就必須樹立提高產品質量,多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真正樹立質量觀念和效益觀念。
▲辨析:商品生產者只關心商品的價值,而消費者只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1)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但無論是商品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能同時獲得使用價值與價值。(2)商品生產者關心商品的價值,因為只有商品的價值實現了,生產者才能順利進行再生產;商品生產者也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只有關心使用價值,才能提高商品的質量,從而實現價值,提高效益。(3)商品消費者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也關心商品的價值,因為價值決定價格,消費者總是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辨析: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1)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它就沒有價值,價值總是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的。 (2)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有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是商品,作為商品,它必定具有使用價值。▲辨析: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總是不可分割地屬于商品所有者所有。 ▲(1)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因素。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因此,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人對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同時兼得。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得付出價值;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
解題警示:  凡屬涉及商品質量問題的,應聯系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進行思考;凡屬涉及商品價格問題的可聯系商品的價值、價值量、社會勞動生產率等思考。
【例題4】
馬克思說:“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都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都是使用價值。”這表明
A、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
B、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C、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對立統一的
D、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不可能同時具有
【解析】這是一道引文型選擇題,馬克思這段話主要說明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且強調的是其對立的一面,應選C。A、B強調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并列存在的關系,與題意不符,故不選。D錯誤,也不能選。
【答案】C
(三)商品的價值量
1、個別勞動時間――指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時間。
個別勞動時間不能決定商品價值量。因為如果以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就會:a各個生產者衡量價值的標準會不統一;b個人花費的勞動時間越多,商品價值越大,這樣不利于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含義: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理解:▲“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是這一概念物的因素,有兩層含義。“在現有的”是時間條件,這個勞動是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因為時間變了勞動條件就發生了變化;“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當時某一生產部門中,絕大多數產品的生產條件,而不是絕大多數生產者的生產條件。 (客觀因素)
▲“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這一概念人的因素,它分兩層含義:“社會平均勞動強度”是指相同生產部門的大多數商品生產者勞動時的速度和緊張程度;“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是指相同生產部門里大多數商品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的高低,生產經驗的多少,勞動態度如何。
▲ “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這個“社會平均”是理論上的抽象,是通過商品生產者的競爭和價格的波動而形成和確定的,并不是某個計算中心計算出來。
計算:例析1:甲、乙、丙、丁都是獨立的生產經營者,都生產布。當時絕大部分布都用織布機生產。甲、乙、丙用織布機生產,丁用手工織布,生產同樣一匹布,甲用了10小時,乙用了12小時,丙用了20小時,丁用了60小時。試問:①誰生產的布匹價值量大?為什么?一樣大。因為布匹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有發生變化。②一匹布的價值量是多少?
3、商品價值量的含義
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它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例析:假定社會必要勞動為1小時價格為1元社會勞動生產率單位時間生產商品的數量(?雙)生產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小時)單位商品價值(用價格表示?元)單位時間商品價值總量(?元)假定:1雙鞋/小時提高為:2雙鞋/小時再提高:4又鞋/小時結論:如果提高,則注:價值總量 = 單位商品價值量 × 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數量
解題警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由國家經濟部門測算出來的,而是通過市場競爭自發形成的。
4、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它通常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來表示,或者用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個別勞動者或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稱個別勞動生產率;整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稱社會勞動生產率。
▲辨析:“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的價值總量就會增加”。▲(1) 勞動生產率有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之分,兩者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是不同的。 (2)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增加,但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勞動生產率決定而不變,因而價值總量增加。 (3)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方面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減少,因而價值總量不變。 (4)可見,題目中的勞動生產率,如果指個別勞動生產率則正確,如果指社會勞動生產率則是錯誤 。▲例析:假定社會必要勞動為1小時價格為1元勞動生產率單位時間生產商品的數量(?雙)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元)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元)社會:1雙鞋/小時個別:2雙鞋/小時結論:個別高于社會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個別勞動生產率不能決定商品價值量,但可以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改變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在相同時間內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商品的價值量降低,便于人們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商品數量增加,這樣,商品的價值總量就增加。在生產中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在交換中獲利就越多,反之,獲利就小,甚至虧本。因此,個別勞動生產率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價值量 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數量 價值總量
社會勞動生產率 低 多 大 少 不變
高 少 小 多
個別勞動生產率 低 不變 不變 少 小
高 多 大
注意:
①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無論哪個勞動生產率,其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即使用價值)就越多,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關系。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例。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這就會引起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無關,因為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
③社會勞動生產率不管怎樣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這是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在引起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變化的同時,也帶來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反向變化,但在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決定的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個別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時間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個別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總量變化,則會使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總量發生相應變化,故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個別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總量成正比關系。
④用下圖示表示上述關系
解題警示: 商品價值量有單位商品價值量和一定時間內商品價值總量之分;  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對商品的生產者意義重大,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對全社會有意義。
【例題5】
(2002年廣東、廣西卷)我國確立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信息化所代表的高新技術能夠 ( )
A.減少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提高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不變
D.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
【評析】
本題以信息化這一重要社會熱點為背景,考查了勞動生產率與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的關系,考核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
做題時首先審準是信息化所代表的高新技術能夠帶來的結果,然后思考高新技術的使用能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減少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故應選A項。B項明顯錯誤,不選。材料并未涉及某一生產經營者的技術使用,因而與個別勞動時間無直接聯系,C、D項不選。
【要練就練高考題】
1、(98·上海)一些本來只有少數人有能力購買的高檔商品,過了一段時間后,其價值會逐漸降低,成為尋常百姓都買得起的普通商品。這是由于
A、隨著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斷減小
B、隨著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不斷減小
C、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斷減小
D、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不斷減小
【評析】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斷減小,商品就會便宜,故選C。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在一定時期內不變,故不選A。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于這個企業而言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不是減小而是增大,故B項也是不對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應該是不變,而不是減小,因為從整個社會來看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D項也是不能選的。
【答案】C
2、在商品生產中,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  ,而商品的價值總量  。(2004年高考全國卷)
A、越大、越大   B、越小、越大   C、越小、不變   D、越大、不變
【答案】C
3、(2000年全國)2000年5月4日,《人民日報》記者隨著人流走進鵬城最大的書店——深圳書城。書城門市部主任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幾天生意興隆,從5月1日到3日,圖書銷售收入已突破了120萬元。這里的圖書 ( B )
A。是商品。因為它們是給別人用的
B.是商品。因為它們既是勞動產品又是用于交換的
C.是商品。因為它們有使用價值
D.不是商品。因為它們的使用價值不是勞動創造的
【評析】此題的命題目的是考查商品的概念和內涵。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商品的內涵。判斷物品是否是商品,一看是否是勞動產品,二看是否用于交換。而題目中的圖書符合商品含義的要求,故選B。A或C是對商品的片面理解,D項是錯誤的。
4、(2005年廣東政治試卷第9題)9.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進行交換,是因為所有商品:
A.都是具體勞動的結果 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價值
C.都是腦力勞動的結果 D.都凝結著一般人類勞動
【評析】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進行交換,是因為有相同的價值量。故選D。
5、(2004年上海卷)商品生產者重視商品的質量,是為了( C )
①追求贏利 ②在競爭中初一有利地位 ③增強商品的價值量 ④擴大商品的銷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評析】商品的質量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的重要方面。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它直接關系到商品價值的實現。商品的質量(使用價值)好,有利于商品順利交換,擴大商品的銷路,有利于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有利于價值得以實現,達到商品生產者贏利的目的,故選C。③不是商品生產者重視商品質量的目的,且重視質量并不能增加價值量,因為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不選③。
6、(1998年上海,3)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是( A )
A.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 B.價值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
C.使用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D.價值是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
【評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關系的理解。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費了大量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也就不能成為商品,故選A。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故B是錯項。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的承擔者,但不是表現形式。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是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故C、D均不能選。
7、(06文綜全國卷I)26、在同一市場中,等離子電視機這類高檔商品的售價比陰極射線管電視機這類普通商品的售價要高,這是因為
A.高檔商品包含較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高檔商品包含較多的個別勞動時間
C.高檔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大 D.高檔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完善
評析:本題考查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考點。【試題解析】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等離子電視機與一般電視機相比科技含量高,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和腦力,因此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價值決定價格,因此售價也就越高,因此本題選A項。【技巧點撥】凡是涉及商品價格高低的問題,根本因素就考慮價值量的大小,價值量的大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其他都是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供求關系。
8、(06文綜天津卷)猶太人有句名言: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賣豆子的農民如果沒賣出豆子,可以加水讓它發芽,幾天后就可以賣豆芽;如果豆芽賣不動,干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如果豆苗賣不動,可以移植到花盒賣盆景;如果盆景賣不動,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幾個月后,它就會站出許多豆子。回答31~32題。
31.要實現從商品到貨幣的轉化,賣豆子的農民應該
A.等制成盆景時賣出             B.在價格最高時賣出
C.等結出更多豆子時賣出           D.在能夠賣掉時賣出
評析:此題綜合考查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要使商品轉化為貨幣,實現商品的價值,首先商品本身具有應有的使用價值,其次是適銷對路,即有市場需求,由材料可知應選D。A、C較易排除,不少考生誤選B,要使同樣商品換取更多貨幣時,可主要考慮價格問題,故B不符合題意。
9、(06文綜四川卷)27. 海信集團十多年來投入技術研發資金15億元,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款高清晰、高畫質數字視頻媒體芯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率先打破國外壟斷。這表明,商品生產者如果率先改進技術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
A.單位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價值總量增加,交換中獲利就會增大
B.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商品價值總量不變,交換中獲利就會增大
C.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商品價值總量增加,交換中獲利就會增大
D.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商品價值總量增加,交換中獲利就會增大
評析:本題考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當個別商品生產者率先改進技術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商品價值總量增加,獲利增多,故C項當選,其余三項舍去。本知識點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出錯的焦點,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理清單位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總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的復雜關系。
10、(06政治江蘇卷)17.電子產品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的根本原因是
A.供求關系影響 B.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C.市場競爭激烈 D.進口關稅下調
評析:本題考查商品價格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導致商品價值變動的因素有多種,但根本因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格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此題選B項。其余三項皆是價格變動的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本題緊扣”“根本原因”,即可準確選出。
11、(2005年廣東大綜合卷第13題)13.假如生產一雙皮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產者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倍,在其它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他用4小時生產同樣的皮鞋售出后收人是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12、(1997年全國高考試題).從根本上講,商品的價格水平決定于?C
A.商品的供求狀況?B.人們對商品的偏好?
C.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D.政府部門對商品價格的控制和調整?
評析:此題考查有關商品價格因素的知識。旨在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識記和靈活運用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要抓住“根本”和“決定”兩個關鍵詞。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價值的大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價格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故選C。A、B、D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舍去。
13、 (1992年全國高考試題).如果1雙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現在生產皮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而生產上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卻減少一半,那么一雙皮鞋可以換? (C )
A.1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
14、(1992年全國高考試題)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可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為什么總是選購“價廉物美”的商品。     
[評析] 該題考查的是商品、貨幣、價值規律方面的知識。“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一俗語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經濟學道理。一般地說,材料好、做工精、質量優的商品(好貨)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價值量大,價格就應當高(不便宜);反之,材料差、做工粗、質量劣的商品(非好貨),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少,價值量小,就只能以低價出售(便宜)。但是也不盡如此。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確能夠買到“貨又好,價格又便宜”也就是“價廉物美”的商品。這是因為: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就可能用較低的價格出售自己“物美”的商品;有的商品生產者為了加快資金周轉,采用“薄利多銷”的方法,也可能用較低的價格出售“物美”的商品;另外,當某種“物美”的商品牌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商家降價銷售,人們也可能購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
[答案要點] (1)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實際生活中,人們直接接觸到的不是價值而是價格。
(2)不同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不盡相同,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可能具有不同的價格。
(3)人們選購商品時可能找到使用價值和價格的理想的結合點,選購既“物美”又“價廉”的商品。
[知識歸納]
[課堂演練]
[知識拓展]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
weikui 第 2 頁 2006-8-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江都市| 阳原县| 留坝县| 乡城县| 宁津县| 新昌县| 成都市| 左贡县| 临汾市| 鸡西市| 农安县| 都昌县| 琼海市| 高安市| 永嘉县| 石林| 稻城县| 白山市| 乳源| 沂南县| 太和县| 保山市| 望江县| 阿克| 九龙城区| 巩义市| 崇州市| 东乌| 潞城市| 长兴县| 厦门市| 长春市| 杭锦旗| 苏尼特左旗| 绥滨县| 吴旗县| 泰来县| 内乡县| 平安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