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PAGE3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第一框題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曲仁中學 侯麗雪1、 課時:1課時2、 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2、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運用: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辨證唯物主義為什么說時間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二)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是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確實認識到生活、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活動、舉例、四、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五、教學難點:⑴實踐的定義;⑵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六、教學設計(Ⅰ)新課導入:以一則《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從而導入新課。(Ⅱ)課文講解:(一)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基本形式探究活動---讓學生即時參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實踐活動(如擦黑板、整理書本、澆花、簡單的化學實驗等),并要求學生總結所有活動的共性,即參加活動的人運用一定的工具使客觀事物發生了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實踐”。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其所有活動的區別,讓學生明確“實踐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再用相關練習檢測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情況。(二)實踐的特點“實踐的特點”的講解可以充分利用生動直觀的長江三峽這一重大工程建設的組合圖片。展現重大工程長江三峽建設的有關組合圖片。引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長江三峽的建設者是人,使用的是大卡車、吊車等現代先進勞動工具,經過建設,長江三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得出實踐的第一個特點是“具有客觀物質性”。毛澤東在50年代的詩詞中曾寫到“高峽出平湖”,其實就是對長江三峽建設的一種設想。針對這一設想,我國最先進行“為什么?該不該建設?”的討論。權衡利弊之后,取其利大,決心實現這一設想,以造福于人民,促進經濟發展。接著就討論“如何建設”。這讓學生掌握實踐的第二個特點“具有主觀能動性”,即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及預見性。如此重大的工程建設需要許多勞動者的共同努力,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為此實踐必須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同時借助于歷史知識,我們知道古人在建設水利工程時是完全靠雙手的,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實踐的第三個特點“具有社會歷史性”。之后老師展現“實踐的三個特點的框架圖”,幫助學生進一步清晰思路。(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探究活動--- 讓學生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去區分同種杯子裝的無色液體(白酒、白醋、水、白糖水、鹽水),切身體會認識來源于實踐,也就是說,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參加活動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得認識,再次強調人具有主觀繼續啟發學生思考:參加此活動的學生是通過親歷而獲取知識的,而其他在座的學生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取相關的知識。學生就會明白獲取知識/認識的途徑有兩種,都根源于實踐。所以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老師適時展現這一知識的投影。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展現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組合圖片,引導學生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明白我國首次載人飛行的“神州5號”的成功是吸取了以往科學實驗的經驗與成果而獲得的,并為“神州6號”的成功提供了更豐富的經驗。可見我國航天事業這一實踐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在此基礎上我國又繼續研制“神州7號”,并且有更新更大膽的設想,那就是“2007年實現中國人在太空行走”。從而得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一結論。要求學生繼續討論為什么實踐能推動認識的發展。之后老師展現此知識點的投影。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祖國統一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在香港、澳門回歸之前許多人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那么這一構想在我國到底行不行得通,是否有利于我國的繁榮統一?有利于香港、澳門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老師這時展現回歸后我國大陸、香港的相關資料,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然后借助于投影繼續闡述“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并引導學生對認識正確與否進行判斷。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重新引用導入課文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什么要提出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它是用來指導我國農村的經濟建設,增加我國農民的收入,提高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以平衡城鄉區域的經濟發展,縮小農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最終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這說明認識的目的是用以指導、服務實踐。然后借助投影展現這一階段的知識體系。(Ⅲ)本課總結:展現全課的知識體系圖。(Ⅳ)課后練習:l、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段話說明( )A、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展認識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