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識記: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理解: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能力:具體到抽象,抽象到具體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教學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導入新課投影: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迅速得到蓬勃發展。思考:上述材料包含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并導入新課:正確地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這是實踐與認識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實踐對認識又有什么作用呢?三、實驗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投影:《買踢》 莫泊桑在一部小說中需要細膩地描寫一個被踢過的感覺,但他本人沒有這種體驗,覺得實在是難以下筆。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上一個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辭懇切地說:“喂,請踢我幾腳吧?”那乞丐被說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為他神經不正常。莫泊桑繼續賠笑,又從口袋里掏出錢說:“你踢,我給你錢。”那乞丐見錢一把抓了過去,伸腳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著屁股,忙跑回屋子,飛快地記下了這一真實被踢的感受。 想一想:莫泊桑不惜花錢買這種被踢的感受,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寫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對被踢的感受的認識,正是出于創作實踐的迫切需要。這說明: (1)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投影:天文學產生于農牧業生產的需要。《孫子兵法》產生于戰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產生于社會主義運動的需要。所以,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這里要注意兩層意思:(1)人們認識什么,不認識什么;先認識什么,后認識什么,不是人任意規定的,而是實踐需要決定的。這就是說實踐的需要決定了人們的認識對象。比如,在古代,農牧業生產的需要產生了最初的天文學、數學。(2)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實踐的需要服務、圍繞實踐的需要確定的。 莫泊桑這種真實被踢的感受又是怎樣發生的? 是在被乞丐猛踢了一腳之后發生的。也就是說,關于被踢的感受的認識正是在被踢的實踐中發生的。這說明:(2)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投影: “你要有知識,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認識是在變革、改革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發生的,從而進一步強調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思考:1、根據所學知識,思考認識是什么?2、結合材料,想一想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投影:那么如果我們這么講:“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親口嘗一嘗。”這對不對呢?投影:《本草綱目》記載:“砒,大毒也。”這說明,前人已經嘗試過,肯定有人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才獲得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對于我們是間接經驗,對于別人卻是直接經驗。所以我們講,認識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里固有的,而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教師補充:認識來源不等于獲得認識的途徑投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三次飛躍思考:是什么原因從根本上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發展?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板書)。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為什么人的認識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是什么原因推動著認識的發展?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投影:(1)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必要性)“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P122)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發展的動力)(2)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可能性)例:有了顯微鏡和望遠鏡我們對微觀和宏觀的認識更深入了。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投影: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客觀規律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 毛澤東思考:毛澤東的這段話包含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1)認識的目的是把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人們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的觀點。而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對待馬克思主義,有個學風問題:究竟是從本本出發,搞教條主義,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我們一定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黨指導思想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和完善。(2)對待學習知識的兩種態度(學生閱讀課文P124)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俗話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黃鼠狼一直被認為是“偷雞專家”,所以一直沒有什么好名聲。下面我們來看看華東師范大學的幾位教授所所的試驗。 投影:黃鼠狼不是“偷雞專家” 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的幾位教授,用了20多年的時間,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黃鼠狼,發現只有兩只黃鼠狼吃了雞。他們還做了一個實驗:第一天,在關黃鼠狼的籠子里放進活雞三只、帶魚一段,黃鼠狼不吃雞,而吃了帶魚。第二天,放進雞、鴿子和老鼠,結果黃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僅僅放進活雞,黃鼠狼沒有什么東西可吃,才拿雞來充饑。這幾位教授又進一步了解到,黃鼠狼原來是消滅老鼠的“能手”,一只黃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還要吞食大量的害蟲。通過長期實驗,他們不但為黃鼠狼洗刷了專門偷雞的惡名聲,而且逐步深入的認識了黃鼠狼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的許多益處。結合這個例子,我們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含義?②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能不能充當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③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1)“檢驗認識”的含義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符合。(2)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標準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認識正確與否,靠人的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即使運用再先進的方法,再發達的頭腦進行判斷、推理,都無濟于事。此外,認識的對象本身也不會“自言其明”,正如本例中,黃鼠狼不會說:“我不是專門偷雞吃的”,雞也不會說“我常常被黃鼠狼吃”。只有通過實踐這個唯一的途徑,用其結果檢驗才能證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因為正確認識就是同客觀事物相符合的認識。(3)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板書)只有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一方面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這樣,在實踐過程中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就有了聯系的橋梁,人們就能夠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想一想是否還有什么能檢驗認識? (“多數人公認”是不是檢驗一種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科學理論能不能作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邏輯證明能否檢驗認識?)(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答案是否定的。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來的名字叫陶知行,后來改名為陶行知,他為什么要改名呢?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投影:本課知識結構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的標準。因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練習:選擇題:1、16世紀,加利略通過在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力成正比的說法。這件事說明( B )A、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B、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真理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一論述說明( B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D.實踐比認識更重要3、關于認識來源正確的說法是( C )A.客觀事物是人類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的主要來源之一。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D.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認識的來源4、一種認識正確與否,只能由實踐來檢驗。這是因為( B、D )A.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B.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性的活動C.實踐的主體是人民D.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簡答題:據醫學史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個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維也納的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大門。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⑴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⑵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⑶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至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⑷為救人而輸血,并探尋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現人的血型系統,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第一節實踐及其作用第一課時 實踐的特征教學目標:知識方面:理解:實踐概念,實踐的三個特征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對實踐概念分層次理解辯證思維能力:實踐特征之間的關系覺悟方面: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學重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教學難點: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系教學方法:講述分析相結合法教具準備:投影材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復習提問:第五課我們學習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試問:1、 什么是主觀能動性?其表現有哪些?2、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于什么活動?導入新課: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 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課。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于做的問題,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實踐?它有哪些特征?課題: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一、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1、 什么是實踐(板書)(多媒體顯示)對實踐的觀點歷史上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不同?(1)歷史上唯物主義者關于實踐含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小資料):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體顯示)學生閱讀教材103頁第二段。學生回答:歷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學者指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有的還指出了實踐或與實踐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但始終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學生回答、老師歸納)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具體分析以下內容,理解以下層次:①“人們”——實踐的主體(多媒體顯示)②“客觀世界”——實踐的對象(多媒體顯示)③“活動”——實踐的性質(多媒體顯示)(多媒體顯示)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實踐活動(1)火山噴發、蜜蜂造房、警犬搜敵(不是)(2)起床、刷牙、洗臉、吃飯(不是)(3)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不是)(4)工人做工、戰士打仗、科技工作者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為了更深入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征2、實踐的基本特征(多媒體顯示)(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多媒體顯示)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閱讀104頁第2、3、4段)(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理解主體、對象、手段)(議一議)104頁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跟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客觀對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實踐的對象呢?師: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八、九段后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生產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會活動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可見,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對象?歸跟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 ,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板書)(多媒體顯示)師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A、“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B、“勞動終結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于勞動者的觀念中了。”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地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征是最能體現實踐本質的特征。師問: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生答: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多媒體展示文字)(教師總結)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一和相互滲透的。由于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系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梁”,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征。其中“客觀性”使其區別于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征。(3)實踐上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板書)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中進行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多媒體展示文字)時代的發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課堂小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聯系。這是學習全課可重要的理論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學習(放投影)(本課的知識結構)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