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淮陰中學高一政治學案NO:012 陳祥化 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十二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知識梳理】一、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1)生產全球化。(2)貿易全球化。(3)資本全球化。3.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 發展。2.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經濟運動。3.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1)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2)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4.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是: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三、對外開放的新階段1.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它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2.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發揮的作用。積極組織多邊談判,為國際貿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協定,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場所。3.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4.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同時也是對我國的嚴峻考驗。四、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1.實行對外開放的必然性。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我國目前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3.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的決策。4.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是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戰略。(2)“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3)“走出去”的含義和主要內容。5.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深化探究】1.如何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2)經濟全球化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分工使生產要求打破地域和國界的限制;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資本為了追逐利潤,在全球到處奔走。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3)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它是發達國家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的擴展,它又有利于發達國家維持國際經濟舊秩序。經濟全球化將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均等、不公平的競爭機會。(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也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富國愈富,窮國愈窮。②由于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而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機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從不利方面看,由于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及技術水平的落后,使發展中國家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發展中國家應當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制定正確政策,加快發展自己。(5)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①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②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③同時又要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切實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壯大自己。(6)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比較表生產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 資本全球化含 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隨著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都被卷入國際商品交換之中。 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資本的觸角伸向全球,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表現 許多商品(如汽車、計算機),雖然品牌是某國的,其實是許多國家共同協作完成的。 國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種類越來越多,從一般商品到各類服務都進入了交易范圍。 投資者只要在計算機上敲幾個鍵,大量資金就可以短時間內從全球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共同點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的表現。2.為什么說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1)一方面,科技進步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商品的銷售客觀上需要拓展國際市場。同時,科技進步為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從而使這些經濟資源的流動由需要變為現實。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和現代交通 工具的發展,使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便捷。例如,資本能在幾分鐘內通過投資者在計算機上敲幾個鍵完成跨國界的流動。(2)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發達國家率先完成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在西方國家占據了主導地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了發展中國家,使以跨國組織生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分工、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得以完成。3.如何理解比較優勢 (1)比較優勢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相比較而存在 的優勢,在這兩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時,這種優勢使雙方能夠從中得到不同的比較利 益。比較優勢更準確地說明了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理由。只要兩個國家產品成本的比例不一樣,即使處于絕對的劣勢也可以進行分工并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時,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選擇自己優勢更大的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而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專門從事自己劣勢更小產品的生產。(2)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一國在產品生產成本上的優勢,采自于各國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這種優勢既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例如,幾個阿拉伯國家盛產石油,它們生產的石油成本當然要比在海底千方百計采油的成本要小得多。而在氣溫寒冷的地帶種植葡萄生產葡萄酒,肯定要比在溫帶地區的成本高得多。土地遼闊的國家如加拿大比土地匱乏的國家如日本種植糧食的成本要低,而日本勞動力富裕,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產品生產上的成本就要比人口較少的加拿大要低。美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已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也就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而中國勞動力很多,出口的主要還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加工產品,等等。4、“世界貿易組織”情況一覽表含義 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是一個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地位 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作用 它積極組織多邊談判,為國際貿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協定,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沖突的場所。原則 基本原則有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以及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5.如何理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對外開放原則 背景材料: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于中等以下水平。我國在關鍵技術上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都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則在5%左右。自主創新是命根!在長三角,由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一臺售價79美元的MP3音樂播放機,被國外拿走45美元專利費,在剩下的34美元中,制造成本需要32.5美元,企業只能獲得1.5美元的利潤。中國對歐出口的紡織品利潤非常微薄,平均一件襯衫只能賺到0.3美元。這樣算下來,需要出口8億件襯衫的利潤才能買一架空客A380飛機。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國為什么還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思考與分析:(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通過跨越國際的資金技術交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給各國帶來機遇;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競爭空前激烈,金融和經濟風險增加,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嚴重挑戰。(2)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更好地把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維護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3)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基礎。自主掌握經濟命脈,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獨立。堅持自力更生,充分利用我國人多地廣、資源豐富和市場廣闊的獨特優勢,挖掘其潛力,才能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中抵御各種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4)對外開放,利用國外的市場、資金、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促進自力更生能力。 國家安全的關鍵是經濟安全,如果閉關自守,自甘落后,經濟發展不起來,就是最大的不 安全。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