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甲午戰爭》國運之誤·禍起4、導火線:1、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強大起來,出臺“大陸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2、清政府:腐敗懦弱3、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1894年朝鮮爆發起義圖說歷史國運之誤·慘敗國運之誤·慘敗 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文宣將軍……他們通過一種令人哀傷的、悲劇性的方式——自殺……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么東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 ——1895年2月美國《紐約時報》 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1897年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愿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慢慢的挪過去。談判現場國運之殤·喪權材料三:至于通商,李鴻章反駁日方的道理是“中國如準洋商在華造土貨,勢必盡奪小民生計”,到時,中國的民族工業將舉步維艱,中國政府也無法出面予以保護。臺灣軍民在新竹痛擊日本侵略者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臺灣軍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結合材料二,《馬關條約》中開放的四座城市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點?開放這四個口岸會對中國產生什么影響?3、材料三中李鴻章極力反對的是《馬關條約》哪一項內容?這項條款會給中國發展帶來什么危害?《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李鴻章————————————伊藤博文 條約內容 危害①割地 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領土主權②開埠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侵略勢力從沿海擴展到內地③設廠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經濟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④賠款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中英《南京條約》 ①割讓香港島;②賠銀2100萬元;③五口通商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④協定關稅。中日《馬關條約》①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②賠銀二億兩;③增開口岸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④在華設廠。④經濟侵略加?。?br/>⑤受控制程度加深。①割地面積增加;②賠款數額倍增;③侵略深入內地;探究:對比下列兩個條約,你有何看法?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國運之問 僅1908-1915年間,日本每年從湖北大冶鐵礦運走6-7萬噸鐵砂。1905-1945年,從撫順共計掠走了近2億噸的優質煤炭。后改名:新日本制鐵公司(新日鐵住金株式會社) 甲午戰爭賠款:相當于日本四年多的國庫收入,一半用來發展軍事1894—1904年:日本公司總數從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總額從24500萬日元增至92100萬日元。對日本:①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③刺激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傾向。國運之問·日本 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人驚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謝纘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有感》(一八九六年春)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隨后幾年中,列強紛紛在中國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國運之問·中國以史鑒今2017年5月,據日本共同社援引日本政府有關人士透露,中國有關部門于今年3月在山東省和海南省拘留6名日本男子。他們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危害中國國家安全。2015年5月至6月,先后有4名日本人在中國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危害國家安全被捕。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軍派出為數不少的間諜潛入中國,四面出擊。在看不見的戰線上,忍者般潛伏已久的日本間諜,在大清國的內部發動了致命的打擊,其影響甚至超出軍事層面。從日軍1872年派員來華諜報到1937年七七事變為止,無時無刻不在收集情報。與一些所謂著名間諜吸人眼球的‘神秘’活動相比,在這近70年中,有組織、有計劃的不為人知的‘普通’活動才是日軍諜報活動的核心構成部分”。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好戰必亡 忘戰必危甲午戰爭 大 陸 政 策日本中國臺灣朝鮮中國東北蒙古全中國日本明治維新亞洲世界南洋甲午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的原因4、導火線:1、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強大起來,出臺“大陸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2、清政府:腐敗懦弱3、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1894年朝鮮爆發起義根本原因(有利的國際環境) 圖說歷史國運之誤·慘敗國運之誤·慘敗內因:統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清政府避戰求和政策(重要);未能充分動員民眾;官兵臨陣脫逃;武器裝備落后;外因:日本蓄謀已久,且制度先進;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 《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李鴻章————————————伊藤博文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隨后幾年中,列強紛紛在中國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條約內容 危害①割地 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領土主權②開埠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侵略勢力從沿海擴展到內地③設廠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經濟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④賠款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僅1908-1915年間,日本每年從湖北大冶鐵礦運走6-7萬噸鐵砂。1905-1945年,從撫順共計掠走了近2億噸的優質煤炭。后改名:新日本制鐵公司(新日鐵住金株式會社) 甲午戰爭賠款:相當于日本四年多的國庫收入,一半用來發展軍事1894—1904年:日本公司總數從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總額從24500萬日元增至92100萬日元。對日本:①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③刺激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傾向。國運之問·日本請仔細觀察教材圖8-12,思考下列問題。 1.甲午戰爭后,列強以哪種方式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2.列強還以哪些方式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對中國會帶來什么危害?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經濟侵略 這標志著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已由商品輸出為主進入到資本輸出為主的新時期,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嚴重的生存危機。開設工廠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等方式戰爭的余波什么是資本輸出? 含義: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資本家或壟斷集團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或利息對國外進行的投資或貸款。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 手段:開設工廠、借貸、開設銀行、開采礦山、修筑鐵路等 危害: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大量掠奪中國廉價的原料、勞動力,占領中國市場,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馬關條約》開設工廠的規定充分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要求,標志著列強對華的侵略進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的新階段,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嚴重的生存危機。當時的中國《時局圖》是近代愛國者謝纘泰所作,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對聯,生動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北極熊,代表俄國,將整個長城以北和新疆作為它的勢力范圍;虎,代表英國,吞食我最富庶的長江流域作為勢力范圍;腸,代表德國,象一條長蛇一樣把我國的山東緊緊纏住??癖紒y跳的大青蛙,代表法國,一舉伸向我兩廣、云南;太陽,代表小日本,氣焰囂張,并把我國的福建作為它的勢力范圍。圖的東南部有一只禿鷹正向中國飛來,它代表美國,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遲到者”,但它不會吃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殘羹剩飯就善罷甘休,而是另有企圖和陰謀的… …。國別 割占和強迫租借的地區 勢力范圍德國 俄國 法國 英國 日本 勢力范圍: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實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在這片領土上,該國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他國染指。租借地:資本主義國家用強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國領土。租期有長有短,長的高達99年,期滿歸還。國 別 租 借 地 勢 力 范 圍德 膠州灣 山東俄 旅順、大連 長城以北和新疆法 廣州灣 廣東廣西云南英 威海衛、香港新界 長江流域云南廣東日 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 福建從此,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1.為什么美國要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為了彌補因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而失去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機會。2.“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承認各國在華的勢力范圍和它們已取得的特權,同時要求列強開放在華的租借地以及勢力范圍,使美國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機會。3.“門戶開放”政策為什么被各國接受?由于列強在華爭奪激烈,誰也無力獨占中國。美國實力上升,并承認其他列強在華特權。4.“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響?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門戶開放從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甲午戰爭》助學卡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課程標準2-3-8:列舉實例,綜合多種因素,認識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2-3-9: 講述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專制統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艱辛。二、學習目標1.學生以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等學習歷史事件,了解甲午戰爭敗因與教訓。2.學生樹立以史鑒今意識,明白“好戰必亡,忘戰必?!钡览怼?br/>三、學習過程【國運之誤】 結合書本,思考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中方資料】李鴻章奏章:自光緒十四年后,我軍未購一船……倭人心計譎深,乘我力難添購之際, 逐年增置……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即因快船不敵而言。(1894年甲午戰爭前)清政府:1890年,光緒皇帝大婚,朝廷花費巨資籌辦。1894年,將是慈禧的六十壽辰,清政府安排在頤和園受賀……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 ——摘自《科技日報》2014.1.29《甲午120年祭》 【日方資料】1868明治天皇確立“大陸政策”。首要目標是征服中國大陸,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過朝鮮海峽“征韓”,繼而進入中國東北、華北和進一步覬覦俄遠東地區;二是向南,越過琉球進犯臺灣,以臺灣為跳板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進一步征服呂宋(今菲律賓)等南洋諸國。 —— 《御筆信》早在甲午戰爭開始之前,日本就派遣了大量間諜潛入中國境內,在東北等地獲取大量中國的情報。 ——《甲午祭》 《清國征討策案》: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提出。對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評估,提出日本應以五年為期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海軍隨即擬定了6份作戰計劃,提出海軍主要任務有三:一是與北洋艦隊決斗,將其擊潰,以保證陸軍在直隸灣登陸的安全;二是攻占旅順和威海,以之為海軍之前進根據地;三是選擇進攻北京之登陸地點,掩護陸軍渡海及登陸。 【歐美資料】蔣廷黻(fu)《中國近代史》:甲午戰爭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鴻章用各種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國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國際的關系不比私人間的關系,是不講理,不論情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1.3甲午戰爭.ppt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ppt 國運誤.doc 愛剪輯-甲午戰爭節選.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