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目標: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預習導讀:一、勞動者的基本權利與義務1、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1)含義:勞動者的權利是指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律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2)內容: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①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的權利;②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③休息、休假的權利;④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⑤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⑥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⑦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2、勞動者依法履行的主要義務(1)含義:勞動者的義務是指勞動者必須履行的責任。(2)內容:勞動者的義務主要包括:①勞動者應完成的勞動任務;②提高職業技能;③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④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3、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每一個勞動者都是國家的主人(2)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基本義務構成的,是通過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的。(3)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任何權利的實現總是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勞動者在享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還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4)只有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才能充分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4、提高職業技能是勞動者應該履行的義務▲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的重要意義:首先,由于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產品質量的好壞,因此,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有利于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其次,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21世紀的職業主體是技術性工作,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的要求。因此,勞動者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才能適應未來的社需要,才能迎接21世紀的挑戰。5、遵守職業道德也是勞動者應該履行的義務(1)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含義和基本要求①含義:職業道德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選定勞動中的行為規范和準則。②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2)遵守職業道德的意義第一、遵守職業道德是每個勞動者基本的道德準則。第二、遵守職業道德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障。解疑釋難:1、提高職業技能是勞動者應該履行的義務(1)伴隨著世界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會越來越高。(2)勞動者的職業技能,作為勞動的技術素質,是勞動者整體素質中的主要構成部分。勞動者的職業技術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質量的好壞并影響著勞動生產率水平。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甚至生產力的水平。(3)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現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已集中地反映到生產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上,而我國由于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導致了很多勞動者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質差而不能從事相應職業,從而最終影響著我國生產力水平。因此,我們每一個勞動者都應意識到在我國提高業技能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與技術素質,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做必須的知識儲備。2、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應該履行的義務職業道德在整個道德建設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現實社會的主體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愛崗敬業是要求人們樹立責任感。敬業就是忠于職守,它是弘揚職業道德的前提和核心。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是各行各業都應做到的基本要求。服務群眾,也就是為人民服務。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靈魂。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也是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所以,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奉獻精神。3、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職工失業問題第一,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必然出現競爭,形成優勝劣汰;必然造成勞動者的合理流動和一部分素質較低的職工因不適應競爭環境而失業。第二,我國勞動力長期供過于求。在經濟體制轉軌期間,企業實行減員增效,使原有的隱性失業明朗化。第三,由于改革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由集約型轉變,企業的產品、技術和組織結構和需要調整,必然涉及一些職工的調整和轉移就業崗位。第四,多年來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造成低水平過度競爭,產品沒有市場,經濟經營難以為繼;加之部分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造成企業破產、職工失業。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并積極解決這一問題,開拓一條中國特色再就業之路。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創造勞動就業機會。4、國家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1)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從總量上看,雖然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呈減少趨勢,但隨著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增加。隨著并軌工作的推進,下崗轉失業人員增多,控制失業率的任務相當艱巨。(2)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合理配置下的勞動就業,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勞動者的就業,有利于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勞動者應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這主要是:自主擇業觀;競爭擇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等。(4)采取積極措施,擴大就業,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第一。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采取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第二,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第三,積極幫助困難人員再就業;第四,加強職業培訓和再就業服務;第五,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有效控制失業率過快增長。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國有企業關閉破產兼并和改制改組,把握關閉工作力度,合理引導和規范企業的規模性裁員;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向失業保險的并軌工作,防止失業率急劇攀升;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繼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實現再就業;六,勞動者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努力實現積極自主就業;第七,統籌城鄉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熱點點擊:1、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鼓勵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改革發展和結構調整都要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從擴大就業再就業的要求出發,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在經濟類型上,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就業方式上,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特殊困難群體就業。規范企業用工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2、“十五”期間,我國城鎮就業狀況得到改善,每年新增就業人數呈遞增趨勢。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2001年到今年8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達4200多萬人,已超額完成“十五”目標。“十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和就業培訓得到進一步加強。2001年至今,全國共組織130萬人參加創業培訓,培訓后有56萬人成功創辦了企業或實現了自謀職業,并新創造140萬個就業崗位。3、2005年春節過后,珠三角地區再次爆發了大規模的“民工荒”。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民工進城出現了新情況:在流入全國其它一些主要城市的外來工數量都比上一年有所增長的情況下,流入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來工數量卻下降了18%以上。究其原因,收入低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造成打工環境惡劣、工時長、工資低;企業不講信用,拖欠工資、欠薪逃匿的事件時有發生;民工被排除在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國家重視農民的增收問題。鞏固練習1、當今的世界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其原因在于:A.一個國家的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代表首這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B.勞動者的職業技能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質量的好壞并影響著勞動生產率水平C.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D.勞動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2、職業道德是指從事—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勞動中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它的核心內容是A.愛崗敬業 B.為人民服務 C.誠實守信 D.奉獻社會3、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說明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受法律保護的②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③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能放棄的④公民在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上都是平等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4、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這說明勞動者有A.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B.獲得勞動保護的權利C.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D.公民的平等權5、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它是由A.勞動者依法行使的權利和享受的利益構成B.勞動者必須履行的責任和享受的利益構成C.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構成D.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履行的基本義務6、在我國,不少職業技術學校很難招生。但社會又急需熟練的高級技術工人。這給我們今后就業的啟示是A.只有取得高學歷,才可能有就業的機會 B.就業跟讀職業技術學校沒有關系C.只有直接經驗才能獲得真知 D.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培養一技之長,才能適應激烈的就業競爭7、近年來,青年就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上海市勞動保障部門今年提出一項命名為“職業見習計劃”的就業援助政策,選擇一批先進企業作為職業見習基地,讓失業者見習3—12月,以彌補這部分青年在工作經驗上的不足,同時給予見習者一定的生活補貼,并為他們購買特定的職業見習保險。(1)上述現象反映了經濟常識中的什么知識?(2)認為如何提高個人自身素質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業要求?8、材料一:2004年,全國下崗失業人員總量仍將保持在1400萬人左右,城鎮新增勞動力將保持1000萬人的規模,其中高校畢業生比2003年增加68萬人,城鎮就業供給總量仍將保持在2400萬人左右。中央確定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1300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任務。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溫家寶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真落實各項扶持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并把實施范圍擴大到集體企業下崗職工。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09億元資金支持再就業,比上年增加26億元。地方財政也要增加投入。加強就業指導、培訓和服務。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加強勞動保障監察。”(1)材料一表明什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表明了什么?(3)結合社會實際,談談就業具有哪些重要意義?(4)在我國,擴大就業、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勞動者應當樹立哪些擇業觀念?附答案:1、C 2、B 3、B 4、A 5、D 6、D 7、(1)A上述現象是政府部門向見習者提供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對全體公民的基本物質生活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B、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保證社會穩定的前提。C、要建立起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2)A、加強文化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B、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勇于接受市場挑戰。C、培養誠實信用、愛崗敬業、團隊合作精神。8、(1)材料一表明我國就業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控制失業率的任務相當艱巨。造成的原因主要有:我國的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總量都比較大,而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勞動力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完全適應;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就業信息傳遞系統不暢通。(2)兩則材料共同表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擴大就業、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3)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特別對經濟發展(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第二,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合理配置下的勞動就業,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第三,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不斷再生產;第四,勞動者的就業,有利于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勞動者應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這主要有:自主擇業觀;競爭擇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等。PAGE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