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第一輪復習《經濟學》講義講義:吳好榮第一單元:商品、貨幣、價值規律注:本單元重點知識:商品基本屬性、紙幣、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價值規律。一是勞動產品(根本原因)一商品①一般物品成為商品的必備條件二是用來交換(與一同時具備)②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就是說不能是純自然狀態的物品,(像陽光,空氣,鳥語、水聲等);勞動產品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無形的商品,例如:專利技術、商標、廣告、收費電視節目、手機通訊服務等。1)、商品的含義 ③注意交換:交換之前是商品(也就是準備交換的,例如:汽車制造廠制造的汽車、輪船制造的輪船等);交換之中的當然也是商品,交換之后的要具體分析,繼續交換的是商品,自己消費的、贈送的都不再是了。④假冒偽劣商品(不具有應有的使用價值)、毒品、槍支(禁止流通)等在我國都不是商品。①商品的屬性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都是自然屬性)、價值(社會屬性)。交換價值=價格(兩者本質是一致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基本屬性,又稱之為兩個因素。2)、商品的基本屬性:②兩者的區別:定義不同,(使用價值指它能滿足人的需要,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多樣性的,例如彩電能收視是他的使用價值,他外觀美麗大方、顏色鮮艷、外殼牢固等等也是他的使用價值。)價值指它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里注意兩個詞語,一是無差別,一是勞動。無差別說明一定要交換時才能說有價值,如果產品不交換,那么它里的勞動不能說是價值,所以才說只有商品才有價值,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③聯系:▲商品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兩者不可分割(前提是必須是商品)。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和經濟實惠的說法。);▲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沒有使用價值就不會有價值,但是不能認為使用價值決定價值。(一般使用價值大的商品耗費勞動時間多,所以價值大,但是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是使用價值決定的)④使用價值平時就表現為商品的質量,如何認識質量的重要: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實現價值追求利潤,使用價值是價值的載體,因此質量高的產品容易實現價值,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的形象、信譽;市場經濟的特征和原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知識聯系。⑤兩者相互排斥:馬克思語:…說明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同時得到,生產者讓出使用價值,獲得價值,(生產者的目的)。消費者付出價值,獲得使用價值,但是使用價值對生產者也有意義,價值也是消費者所關心的。3),價值量:含義,指價值的大小,表現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在表現,外在表現是價格——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各種關系:① 反比 ③ 無關社會勞動生產率正比 無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 單位時間價值總量無關 反比個別勞動時間④無關 個別勞動生產率 ② 正比1 處的正、反比例關系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這是根本的原因。1 處的正反比例關系告訴我們:商品生產者提高生產率的意義,也說明了不同的生產者為什么以同一價格出售同一種商品,為什么有的賺錢有的虧本。這里的單位時間價值總量=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單位商品價值量。1 處雖然是無關,但是并不是說一個國家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就沒有意義,一、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更多財富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二、雖然沒有增加價值總量,但是在國際社會中又相當于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際上叫國別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因為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1 處的無關也不是說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對社會勞動生產率就沒有任何意義,當個別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是,也就使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貨幣1、 貨幣的產生:1)、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物物交換——貨幣為媒介的物物交換(商品流通,實質上也是商品交換)四個階段。物物交換也就是直接商品交換。其中一般等價物本來是商品,所以貨幣也是商品,貨幣與商品不同的是它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但與一般等價物不同的是它是固定的。2)、貨幣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先有商品后有貨幣,貨幣是歷史范疇,貨幣能和一切商品交換,所以是財富的象征,3)、一只養=2把斧頭(商品=商品),斧頭是羊的等價物,表現羊的價值。兩者之所以需要交換的原因是因為兩者的使用價值不同;相等指的是價值相等。2、貨幣的職能:指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職能和流通手段職能是貨幣產生的同時就具有的職能,是貨幣的基本職能。①價值尺度職能:貨幣以自己的價值衡量一切商品的價值的作用。表現為商品的價格。不需要實在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中或想象中的貨幣。(不是貨幣符號)。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的原因:因為貨幣是商品,具有價值。商品價值大小的內在表現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外在表現是貨幣——價格。②流通手段職能:(又叫購買手段職能)用貨幣買商品的時候,貨幣充當的就是流通手段職能。要現實的貨幣,但是后來發展到用紙幣代替。紙幣與貨幣不同的地方:含義不同,屬性不同(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有價值,紙幣都不是)。職能不同(貨幣五種,紙幣只有流通手段,有的地方也說有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不同(貨幣是商品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紙幣是貨幣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由國家發行);紙幣的購買力受商品的價值和紙幣發行量等因素決定,商品價值不變,發行量與購買力成反比例關系。③貯藏手段職能:作為財富儲藏。必須是實在貨幣,紙幣沒有這種職能。④支付手段職能:放債還債、繳納稅款、費用,支付工資等情況。⑤世界貨幣:貨幣在世界市場上的作用,用于結算國際的收支差額,用于購買進口商品,用于作為財產在國與國之間轉移,例如:繼承國外遺產,戰爭賠款、貸款等。貨幣的五種職能都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的體現。2、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1)、含義、本質不同:前者是紙幣發行量大于貨幣需求量,導致物價上漲、紙幣貶值的現象,本質是: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后者是指物價總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跌,貨幣不斷升值、經濟不斷萎縮的現象,本質上是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2)、原因不同:前者,①紙幣發行量大于貨幣需求量是主要原因。②經濟結構不合理,表現為部分產品生產能力不足,商品短缺。(賣方市場)物價上漲。③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形成大量的需求,導致物價上漲。④生產資料價格調整,引起與此有關的產品價格上漲。后者:①貨幣供應量不足,②產業結構不合理,局部地區投資過熱——部分行業產品相對過剩,導致物價下跌。③一定時期內出口困難,導致產品積壓,價格下跌。④也可能是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市場開放程度提高、生產能力發展、商品豐富,形成買方市場,導致物價下跌。⑤新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量下降,價格下跌。等等3)、影響不同:前者:適度的通貨膨脹會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過度膨脹則會因為紙幣貶值,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導致市場購買力下降,造成市場的混亂。后者:適度,會加劇市場競爭,刺激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短期內消費者會得到實惠。過度:①不利于啟動需求和投資,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②會降低企業的利潤,阻礙經濟的發展。③會加劇金融風險(企業的利潤下降,還貸能力下降,金融不良資產增加,加大風險;投資者貸款成本增加,金融儲蓄存款大量增加,銀行虧損率上升,風險增加)。4)、措施:前者:①為了解決供給不足,根本上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有效供給。②控制貨幣發行量,減少財政開支(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③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抑制因此帶來的需求擴大。④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建設,減少流通環節,節約中間費用,降低物價。后者:①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部分行業生產過剩帶來的物價下跌狀況(減少不合理的供給)。②擴大內需(擴大投資形成生產性需求,鼓勵消費擴大生活消費需求),③發展外貿,擴大出口(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④實施正確的消費政策,培養科學的消費觀念。三、價值規律的內容、表現形式、作用1)、內容:①關于生產環節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②關于交換環節的: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解釋:a、等價交換的含義,指交換商品的雙方價值量相等,在商品流通階段就表現為商品的價格符合商品價值,b、等價交換的原因:商品經濟階段,商品生產者的利益是各自獨立的,為了追求利潤,生產者會提高商品價格,但是一味的提高價格一會喪失市場,再者也會損傷自己的利益,因為生產者本身也是購買者(這是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另外,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來看,只有實行等價交換買賣才能順利的進行。C、等價交換的意義:有利于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促使生產者在公平的競爭中實行優勝劣汰促使商品經濟健康發展。)2)、表現形式:供求平衡 價格線賣方市場 價格等于價值供不應求價格高于價值價值線商家一定獲利嗎?供過于求價格低于價值買方市場▲ 等價交換是偶然性的,從靜止的某一點來看價格往往與價值不相符合,但是從動態的過程看、從總的趨勢來看、從上漲與下跌的平均值來看是等價的。之所以價格偏離價值,是因為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又之所以是上下波動,而不會偏離的太遠是因為價值決定的,所以等價交換要求價格既反應價值又要反應供求關系。▲ 影響價格的因素:①價值決定價格,一般說兩者成正比例,并且價值是價格的根本因素,是基礎(其他的都能說成根本…)。②供求關系的影響…③貨幣的價值影響,成反比例。④紙幣發行量,成正比例。⑤政府的宏觀調控影響。綜上所述可見,物價上漲并不一定就是通貨膨脹。▲ 穩定物價:①穩定物價不是說不允許物價波動,是指物價不會大起大落。價格的波動是價值規律的必然結果。②穩定物價要靠調劑供求來實現,靠發展生產和控制紙幣發行量來實現。(一般指物價上漲的情況)。③市場決定物價(不能人為的決定價格)的意義有利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3)、價值規律的作用(無形的手):第1、 調節作用(指揮棒作用):因為價格圍繞價值是上下波動的,一旦價格波動,對生產者來講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價格上漲時,企業利潤增加,企業就會擴大生產,別的行業的生產者也會從別的行業轉產到這一行業,所以它會導致社會資源從一個部門流向另一個部門。是資源在不同的行業之間優化配置。這一作用的發揮,是價格作為一種信號傳遞給企業來實現的。第2、 刺激作用(鞭子作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者追求利益,這是內在動力,同時生產者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這是外在的壓力,而價值規律的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只要改進技術,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得到額外的收入,在競爭中就處于領先地位。 這一作用也就決定了商家之間的競爭最終取決于“技術戰”,而非“價格戰”。(為什么?價格競爭是企業競爭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是商品經濟的正常現象,從商品商品生產者角度講,降價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從消費者角度看,降價可以使消費者得到實惠,從發展市場經濟角度看,有利于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從國家角度看,降價可以利用自己的價格優勢與外國同類產品抗衡,發展民族工業。) 這一作用使得資源在企業內部得到優化的配置。第3、 優勝劣汰作用(篩子作用):這一作用是第二個作用的必然結果,商品經濟中企業之間相互兼并,還有企業破產,就是這一作用的體現。 這一作用使得資源在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得到優化配置。我們要對價值規律的作用做一分為二的認識,一方面,這種競爭使社會出現兩極分化,職工下崗等現象。帶來一寫社會問題。但是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通過這種競爭,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的配置,提高了企業、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又是有利的。(第一部分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