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博客首頁 ( / ) | 我的最新 ( http: / / blog. / 52007.aspx ) | 群組 ( http: / / blog. / 4012 / forum.aspx ) | 留言 ( http: / / blog. / 52007 / note.aspx ) | 聚合 ( http: / / blog. / 52007 / rss.aspx" \t "_blank ) | 管理 ( http: / / blog. / 52007 / 775918 / admin.aspx )政治主觀題高分套路2006-12-03 22:38, 蔡賜福, 7595 字, 0/138, 原創 | 引用 ( http: / / blog. / 52007 / 775918 / track.aspx )高考政治主觀題以情景材料為依托,著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在應用中有所創新,是對考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因此,解答高考政治主觀題,必然要求考生根據情景材料和提問指向,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個新的知識結構體系,而不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再現。而恰當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是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橋梁。根據分析問題的需要,自如地選取相關知識,靈活地分析解決問題,方法和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環節。第一步:先審提問,搞清楚問題的指向和所需要運用的相關知識。試題是先給情景材料,再提出問題。如果先閱讀材料,再看提問,就可能造成閱讀材料時所思考的問題與提問的要求不一致,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并且會根據提問再閱讀材料,也浪費了時間。先審提問,明確試題限制的知識范圍。明確知識范圍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提問直接明確加以限制,如“運用哲學常識”、“體現的經濟常識道理”、“反映了什么政治現象”等,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準確把握;二是提問沒有直接明確限制,要根據材料或提問來進行判斷,這就要看材料介紹的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還是精神現象,根據材料的特性來確定相應的知識;三是提問本身所涉及的知識(如政府是如何做到依法治國的,屬于政治常識中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的知識;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屬于經濟常識中有關發展我國農業的知識)。審提問還必須明確總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問題。 總指向一般包括這樣三個層次: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或怎么辦。回答第一個層次的問題,只要根據材料,指出其現象和本質就可以了。回答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應該先回答是什么,再回答為什么。回答第三個層次的問題,應該先簡要回答是什么,再分析為什么,才能夠回答出怎么樣或應該怎么辦(有些題可以不回答為什么,直接回答怎么樣或怎么辦就可以了,應該根據需要而定)。第二步:帶著知識和問題讀材料,從材料中抽象出相應的知識和觀點。例題:2003年高考(全國)文科綜合第39題第(1)問: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采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該題是一個材料說明題,提問的指向為“是什么”,應用的知識范圍有明確限制,但具體應該用什么知識,要根據材料確定。閱讀材料時,就需要將材料中介紹的事實抽象(轉化)為我們所學過的知識要領和觀點,根據材料的主題(即中心思想)抽象成主要觀點。該題介紹的核心問題是人工降雨。事物的變化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下不下雨是受氣象規律支配的,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但北京地區采用了人工降雨措施,增加了降水量,卻表明了人的能力。可見,材料的中心是人的能力與自然規律的關系,把材料中介紹的這一關系抽象為哲學上的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關系,答案就可以定下來了。例題:2003年高考(全國)文科綜合第39題第(2)問:氣象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德爾菲定律”揭示了氣象行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即在氣象行業投資1元錢,可以獲得98元的經濟回報。我國某省氣象部門一年可為本省帶來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專業的氣象經紀人和氣象服務企業,氣象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試運用所學的經濟常識分析氣象經濟迅速發展這一現象。該題的知識范圍有明確限制,提問的指向(分析)應該包括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三個層次。即這一現象屬于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出現后有什么作用和影響。閱讀材料時關鍵是將材料中的中心問題抽象為有關經濟常識的要領和觀點。實際上,材料中已經有明確的信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即經濟常識中的經濟效益的概念;“投資1元可以獲得98元的經濟回報”,即經濟效益高;“企業”即是以盈利為目的、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組織。由此可知,氣象信息是什么,它能夠給企業帶來什么,進而就可以明白為什么會出現氣象服務企業以及氣象經濟產生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在此基礎上,只要把經濟資源、經濟效益、企業目的和目標的關系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聯系起來,答案就不難作出了。第三步:按照材料和知識的邏輯順序,精心組織答案。認識和思考問題,先要確定這個事物是什么,給它定性,明確其性質和狀況;然后聯系周圍的事物,分析其產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再把握它的發展趨勢,思考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或辦法,限制它的消極作用,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答題也要依照上述的思路,要有嚴格的邏輯關系,這是能否得高分的關鍵。例題:分析下列圖表和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自美國。美國轉基因大豆含油率在20%左右,由于實行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品質較均勻;國產大豆含油率一般在17%左右,由于各家各戶種植規模小,往往不同品種混種混收,造成品質不均,且摻假嚴重。材料二:美國孟山都公司每年的大豆科研經費有數千萬美元,而我國不到一千萬元人民幣。且由于農業技術人員每萬畝耕地平均只有0.3人,一些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難以推廣。材料三:在國際大豆市場上,“綠色大豆”(無污染、無公害、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比轉基因大豆的價格高15~20%。歐盟和日本禁止進口轉基因大豆,每年需要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約2000萬噸。材料四:浙江省針對本省人多地少的省情,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向國內、國際市場,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實現了由資源弱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1)圖表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和問題?(4分)(2)聯系材料一、二、三,談談應如何解決圖表所反映的問題?(3)根據材料四,有人認為,中國加入WTO后,針對我國勞動力豐富但人均資源少的國情,應該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花卉、蔬菜)的生產,調減資源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對此你是怎樣看的?第(1)問,知識范圍屬于“經濟常識”,指向是“是什么”?思考問題要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即要對材料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更要對材料作一個總體上的歸納,得出綜合性的結論。答案要簡明:我國的大豆由于品種和質量問題,國際競爭力不強。如果只分析了材料或只是對材料的簡單重復(如進口大豆逐年增加;國產大豆因質量差,價格逐年下降且積壓嚴重等),是不符合要求的,或者不是高質量的答案。第(2)問,材料一、二、三講的都是經濟問題,雖然提問沒有直接限制知識范圍,但通過材料可以明確,屬于經濟常識。總的指向是:應該怎么辦?此題難點是要根據材料回答,離開材料可能得一點分,但難得高分。答案要點及材料依據:要提高我國國產大豆的國際競爭力(依據上一問的答案)必須:①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依據材料二);②實施產業化經營,走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發展道路(依據材料一);③按照國際統一標準,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依據材料三)。第(3)問,知識范圍雖然沒有限制,但很明顯屬于經濟常識。該題類似于辨析題,即要判明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并要說明理由。答題的依據是材料四,其中關鍵是的我國人口多,既要解決就業問題,更要解決糧食問題,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主要思路應該是:一、我國人多地少,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性產業,充分發揮我國資源的優勢,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二、糧食生產雖然屬于(土地)資源型產業,但是我國人口多,糧食消費量大,糧食是我國的戰略產品,糧食生產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自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技巧僅僅是技巧,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對知識準確而系統的掌握,則是解答高考試題基礎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