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課堂教學實錄德化第一中學 李愛華[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⑴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⑵理解:①列舉先進人物的事跡,說明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②分析說明人生價值中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系。2、能力方面:運用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觀點去理解人生價值問題;通過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相互關系的分析,提高對人生價值問題的是非理解和判斷能力。3、覺悟方面:引導學生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學難點]如何看待精神貢獻。[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課前分發導讀提綱,學生按照提綱的內容進行課前自學,并收集先進典型人物的事跡。[導入新課]學生表演:某豪華酒家里,彬彬有禮的女服務員熱情接待了幾個青年客人,其中一位和女服務員相識。剛見面便忙不迭地向女服務員介紹他的同伴:“這位是某軍長的兒子,這位是某局長的女兒……”沒等他介紹完,女服務員就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話:“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名字和職業嗎?直說吧,我們這里不習慣這一套!”這里沒有垢言相抵,不見拔拳相向,但他們當中確實有沖突。這是思想的交鋒,觀念的較量。它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人生哲學問題: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下面請大家按小組進行討論,可以《導讀提綱》中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是自己所能想到的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其他問題。學生按2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討論時大部分學生能將問題和教材中的觀點結合起來分析,氣氛比較活躍,也有個別同學無動于衷。時間約10分鐘。[講授新課]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了解了人生價值的基本內容,下面我們具體地來說說,怎么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人人都說“生命無價”,因為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但就身體中的元素而言,卻又是極為有限的。以平均65千克的體重而言,體內的脂肪大致可以用來做7塊肥皂;所含的磷能夠做2200根火柴;全身的鐵可以打一枚5厘米的釘子;所有的銅集中起來0.1克,很難說有多少用途;身體中的生物電流只能讓25瓦的電燈亮上幾分鐘……我們在講人生價值時是把個人放在客體的位置上。只要他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就有價值,一個工人的價值在于用自己的雙手為國家生產更多的工業品;一個農民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農副產品;一個醫生的價值在于救死扶傷,為病人解除痛苦;一個老師的價值在于通過教育教學工作使學生健康成長,為國家造就人才。所以人生價值區別于其他事物價值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社會性。多媒體顯示:1、人生價值的含義: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付出)人生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回報)人生價值是個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的自我價值的辯證統一,缺一不可。只講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講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把人不當人、人生價值就不能實現;只講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而你自己不對社會作貢獻,個人的價值也實現不了。個人為社會作出貢獻,就為自己從社會索取打下了基礎,個人從社會得到了所需東西,又會激發更大的積極性,做出更大的貢獻。多媒體播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的簡要事跡,說明人生價值是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學生在小聲議論)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多媒體顯示:貢獻=索取 社會止步不前貢獻與索取的關系 貢獻<索取 社會萎縮退化貢獻>索取 社會進一步發展(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貢獻大,價值大,貢獻小,價值小,沒貢獻就沒價值。(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你最喜歡的人生價值方面的格言是什么?請寫出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禍福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多媒體播放:“感動中國”叢飛事跡介紹。作為一名歌手,作為一名志愿者,他擔當起了178名孩子的父親,實踐著“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他的崇高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他閃光的人生價值,找到了人生意義的正確答案。3、貢獻的形式: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我們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他的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為人生價值畢竟不同于商品的價值。(2)精神貢獻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講解提綱中的問題(略)學生質疑:生甲:有些當官的人,在位時拼命搜刮,大肆索賄受賄,然后有可能又假惺惺地捐資助貧助困。我們能說他的人生價值實現了嗎?生乙:“2003年2月21日,黃旻翔為了讓自己出名,先后在清華大學荷園教工餐廳和北京大學農園食堂制造了兩起爆炸案。他的目的實現了----他出名了! 對于他來說,他也許會認為實現了個人的自我價值。他的自我價值是否得到實現?”師:上面兩個同學提出的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衡量人生的價值的真正標準是什么?在于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而不是他從社會索取了多少,或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惜損害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生丙: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和世界水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因此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資金500萬元。我們能否這樣認為,他是為了這500萬元才去搞科研的?生丁:不能。因為袁隆平已經為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先,社會對他的肯定和滿足在后。況且,500萬元的最高科學技術獎也不能全由他個人支配。我覺得這個同學的觀點不科學。生戊:大學生徐本禹,為了貧困山區孩子的就學,克服了許多困難,當了三年的志愿者,連自己的讀研和就業問題都耽擱了。他也因此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由此可見,要想社會好的評價和認可,首先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我也為徐本禹抱不平,他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圓“窮孩子”的讀書夢呢?師:我們衡量人生價值,不僅要看他的物質貢獻,還要看他的精神貢獻。徐本禹的精神感動了許多青年學生。他們表示今后也愿意到西部貧困山區當志愿者,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總有一天,每一個孩子,不管他是富是貧,都能高高興興地走進校園,圓了自己的夢想。但有一點,需要每個人銘記心中,那就是要關注他們,關愛他們,為他們的夢想盡我們的微薄之力。讓我們來同聲歌唱《愛的奉獻》,希望將來的世界更美好。播放《愛的奉獻》曲子,在歌聲中結束本課內容。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