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專題輔導6《哲學常識·下冊》復習提要一、認識論。1.對實踐的理解。(1)實踐第一的思想。整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就是建立在實踐第一的基礎上的,所以,應該先掌握實踐概念。在學習物質和意識關系時,講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但是,物質是怎樣進入人的頭腦形成意識的呢?中間缺少一個環節,這就是實踐。實踐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屬于客觀范疇,實踐第一的思想源于物質第一,這就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2)關于實踐的社會性。有的人把實踐的社會性理解為是指個體的活動不是實踐,必須得是集體的行為才叫實踐,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教材中講“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這里講的是事實,因為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面對的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所以,你的任何活動都要在這個社會關系中進行,你是不能選擇的。并不意味著個體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做。否則,毛澤東在《實踐論》里講的那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的名言就該不成立了。西方也有類似的名言:“布丁之證明在于吃”。(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關于真理標準問題歷史課里講了,我們在這里不講。二者實際是一回事。改革開放這二十幾年就是堅持這一思想的二十幾年。鄧小平著名的“不爭論”的思想,在建立經濟特區等實踐中得到證實。還沒有做事,就先爭論事情的對與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認識產生于實踐之后。2.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把“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稱為認識運動的總規律。在這個意義上講人們的認識經過了兩次飛躍并沒有終結,而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認識的第一次飛躍,也叫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這一飛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同學們對此可能感觸不深。時下,在社會上流行一些浮夸、做假之風,“數字出干部”、“數字出政績”被某些干部奉為座右銘。這些不真實的感性材料沒有反映實際,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性認識,你能說它是真理嗎?這個條件體現了主觀必須如實反映客觀的唯物論思想。第二個條件要求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其實,整個辯證唯物主義教給我們的都是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比如“去粗取精”,其實就是要抓主要矛盾;“由此及彼”其實就是聯系的思想。3.現象與本質。現象反映本質,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但是現象對本質的反映是非常復雜的,不是輕易地就可以透過想象抓住本質和規律。譬如,蘋果落地的現象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只有牛頓從中悟出了萬有引力;開水壺的蓋子被蒸汽吹起過無數次,只有瓦特據此發明了蒸汽機。因此,不要認為看到了現象就可以很容易地揭示本質,有些相象與本質之間相去甚遠,真的需要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就拿價值規律來說,它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它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形式與內容之間從表面上看是不相通的。從道理上講,商品的價格背離價值就意味著交換的不等價;從事實上看,在具體的商品交換中,等價交換幾乎是不可能。因為,商品生產者不可能知道對方商品的真實價值,也就不可能知道對方商品價格與價值是否相符。這樣的事實重復了兩千年,從中發現了規律也是近代的事了,一方面是人類認識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證明規律的發現是個很艱難的過程。掌握了這個思想是相當有用的,譬如,“法輪功”到底能不能治病?有人就堅持認為自己的病是練“法輪功”練好的。怎么解釋這種現象呢?第一,寧心靜氣確實能緩解緊張的情緒,使人血壓下降,對有些慢性病有一定療效,氣功、音樂療法都是這個道理。第二,有些聯系是偶然的,本來是別的因素起的作用,比如長期吃藥,現在見到了效果,恰恰現在正練功,就把療效歸結到了練功上。一種醫療手段是否有效,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實驗,要達到一定的概率。治療一萬個人,只有一個治好了,就說這種方法能治病,你信嗎?4.分析與綜合。特別要強調的就是分析與綜合,判斷、推理等,都屬于思維形式,它們是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在這個意義上講,就不應該死記硬背,把它們當作單純的知識來學。要成為思維方法,就得真的掌握,會運用它們解決問題。二、價值觀。歷史唯物主義專門揭示人類社會的規律,因此,有些觀點理解起來就會產生新的困難。例如,如果說自然界是客觀的,肯定容易接受,因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類社會。而社會現象是人類產生以后才有的,特別是人類社會的現象無一例外地都是人“創造”的,這就容易使人產生歷史唯心主義思想。因此,首先要牢牢確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思想。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根源于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應該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占主導地位的意識,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是資本主義思想。馬克思創立共產主義學說也處在資本主義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不占主導地位。由于現實的社會很多都不是純粹的某一種生產方式,那么,既然沒有純而又純的社會存在,也就沒有純而又純的社會意識。在我國當前,既有封建的專制思想,也有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又有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只不過占主導地位的是集體主義。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也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個人意識的復雜性,這才引出價值選擇的問題。2.價值觀。當人們面對一個具體抉擇時,有兩點是需要考慮的,第一,我這樣做對不對;第二,我這樣做值不值。后者就涉及到價值觀問題。關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由于長期“左”的思想的影響,一講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時,總要大講特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和國家利益,很少有人敢講個人利益。一些人總是心有余悸,總覺得說得“革命”一些沒有錯,講個人利益弄不好就有宣揚個人主義的嫌疑,誰也不愿去擔這風險。從小學到初中接受的都是又革命,又大公無私的教育,說空話、唱高調成了作文、答題的必備語言。結果在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和政治主觀試題上吃了大虧。光講空話,沒有實質內容是得不到分的。因此,我們在學習集體主義價值觀時,要準確、全面地把握它的思想,千萬不要把國家、集體、個人給對立起來,一定要強調它們的統一。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把保護私有財產的條文寫入了憲法,更證明了講個人利益沒有錯。過去是強調一切為了國家、集體,現在應該把三者統一起來。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講不講個人利益,而是如何把三者關系講準確。普遍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國家,目的還是為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既然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為什么不可以講個人利益。因為價值觀涉及的是值不值的問題,不涉及對不對,所以,對有些價值選擇是無法評價對不對的。比如,考不考大學就是個人選擇,不能因為不考大學就說人家沒出息。3.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一種思想體系,和我們講的個人利益不是一回事。當前,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下很少有人再赤裸裸地宣揚個人主義,但是,個人主義的變種卻屢見不鮮。最典型的就是放大了的個人主義,既小團體主義或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或本位主義從表面上看不是為個人,是為集體,但實質還是為個人。比如,常說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你能說它們不是被某些人用來充當升遷的砝碼?再比如地方保護主義,為了局部的一點蠅頭小利,不惜破壞統一的大市場,禁止外地商品流入本地,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自己的政績。所以,要結合當前的具體表現來理解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三、人生觀。1999年高考第35題:“‘將自己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得到的收入,用于自己的合理消費和社會公益事業,既能顯示生活的瀟灑,又能體現人生的意義。’簡述這一觀點的合理性。”該題把個人的合理消費和參與社會的公益事業同實現人生價值聯系起來,設計巧妙。一方面,我國已經走出了短缺經濟的陰影,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了;另一方面,人們的收入普遍提高,具備了提高消費水平的能力。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考人生價值就需要有新創意,但是觀點并沒有變,問題就在于平時的教學存在片面性,考生在答案中大講特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總認為只有這樣說才能得分,孰不知,一個真理重復多少遍也還是一個真理,不會增加。而對于個人消費避而不談,結果造成得分不高。據抽樣統計,該題平均分為3.92分(滿分為9分);及格率為19.9%。所以,在學習人生觀的內容時一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要實事求是,要辯證地看問題。1.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應該是理解人生價值觀的鑰匙。為什么把人生的真正價值定位于對社會的貢獻上,就是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平常所說的發于情,止于禮,理智戰勝了感情,就意味著社會性制約了自然性。確立了這個思想才能理解人必須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2.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如何看待客觀條件。作為社會提供給我們的客觀條件受多種因素制約,很難盡如人意。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新的條件把事情做成功,這是被無數人證明了的成功經驗。最大的、最典型的成功經驗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也就是從現有的條件出發,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終于走出了一條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道路。作為我們青年學生也是如此,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將來所從事的工作,面臨的環境,很可能比較差,這時就面臨著選擇,有人可能選擇跳槽,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我不是說跳槽不對,因為價值選擇沒有對不對之分;也有人選擇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因為行行出狀元。客觀條件很重要,沒有條件是不可能做成事的,但是事在人為,在艱苦條件下取得巨大成果的事例也屢見不鮮。不要把客觀條件絕對化。創造主觀條件的主動權在自己手里。常說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理解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國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強調,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素質優良、勇于創新的青年人才,是實現人才工作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類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導青年人才把個人成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鼓勵他們在艱苦復雜的環境和豐富的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在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實施中要把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來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切實使用好這一寶貴資源。”3.理想與現實。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貫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個人全部理想的歸宿和基礎。把最高理想具體到共同理想,再把共同理想具體到我們的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中,就具有了可操作性。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個人的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符合共同理想,才有可能轉化為現實。所以,我想在準備這個內容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共同理想與個人的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的關系上。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既符合社會理想的要求,又能達成個人的愿望,應該是命題的結合點。把理想變為現實的條件也同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一樣,既需要客觀條件,也需要主觀條件,還是把重點放在主觀條件上,因為,主觀條件自己可以把握,但是,不意味著客觀條件不可以考。“建立和完善各類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這就是站在國家角度,為青年人的成長創造條件。4.投身社會實踐。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活動的實踐,是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講,凡是涉及到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一定離不開實踐。所以,不要把實踐概念局限到具體屬于哪塊知識,那樣容易把知識學死。只要是屬于同一知識體系,各個知識點之間就存在內在聯系。所以,根據需要打破原有知識順序,重新組合,是很正常的。特別是文綜考試,有學科內綜合題,更應該把知識根據熱點重新組合。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