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三總復習(經濟部分)第五單元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第二部分)[下學期]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三總復習(經濟部分)第五單元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第二部分)[下學期]

資源簡介

中學科精品系列資料 WWW. 上中,下精品學科資料
第五單元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第二節 稅收與納稅人
目標定位
能結合具體事例分析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是違法行為,應負法律責任;并根據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同時要依法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知識梳理
(1) 稅收及其基本特征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__________,依法無償取得_________的基本形式。稅收
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基本特征。三者統一于稅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違反國家稅法的行為,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二)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社會主義國家的稅收是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稅收。
我國稅收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它是組織___________的基本形式;第二,它是的_________重要杠桿;第三,它是國家實現_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三)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納稅人是稅法上規定的______負有__________的單位和個人。
我國主要的稅種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等。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國家是_________的國家,代表著____________,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是由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決定的。在社會生活中,每個公民都享受著國家提供的__________,享受服務就必須承擔義務;自覺依法納稅是公民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地位的具體體現 。每個公民都應該以納稅人的高度責任感,積極關注______________,監督________的執法行為。
課堂互動
知識點1
1、稅收的含義:……P18
2、稅收的三個特征:……P18-19
強制性 無償性 固定性
含義
特點 依法征稅,依法納稅,否則,受到法律制裁 國家取得的稅收收入,不需對納稅人付任何代價 依法確定的納稅比例或定額,不能自行變更
聯系 三者是緊密相聯的。(1)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2)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它必須具有固定性。總之,三者缺一不可,統一于稅法。三個基本特征集中體現了稅收的權威性。
主體 目的 憑借 依據 特點 地位
3、違反稅法的表現及處理
表現(含義) 手段 處理
偷稅
欠稅
騙稅
抗稅
(稅收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是稅法)
(國家強調各地在稅收征管工作中,要嚴格執行“先中央、后地方”的原則。為什么要強調執行這種原則?A、中央政府必須加強對財政資源的足夠的控制能力,以保證其有效地實施穩定經濟、收入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功能。B、只有確保中央財政的收入,才能保證中央政府對財政資源有足夠的控制力,并顯著提高中央政府利用稅收和財政支出正常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
【例題1】馬克思說:“賦稅是喂養政府的娘奶。”這說明
A.賦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B.賦稅是實現政府職能的物質保障
C.賦稅是國家和政府產生的基礎 D.有國家和政府就必然存在賦稅
【分析】題干生動地說明了稅收對國家和政府的重要性就像娘奶對嬰兒的重要性一樣。A項混淆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剝削階級國家的稅收的性質;C項顛倒了國家和稅收的關系,否認了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D項本身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B。
【答案】B 
【點評】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要全面、透徹,切忌一知半解。
【鞏固練習1】2005年8月31日,全國海關共立案查獲利用加工貿易渠道走私犯罪及行政違法、違規案件1561起,案值總計18.1億元,偷逃稅額總計2.61億元,運用相關知識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體現了稅收的
A.固定性 B.無償性 C.強制性 D.命令性
2.之所以要打擊偷逃稅款的行為,是因為偷逃稅款
①會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 ②會直接影響中家職能的發揮 ③會影響國賓財政收入的增長 ④是一種犯罪行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②③
知識點2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1、我國稅收的性質
(1)表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表現:
從稅收的來源來看——主要來自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取
從稅收增長來看———主要依靠生產的發展,經濟規
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之
從稅收體現的經濟關系看——是國家、企業、個人在
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整體 于
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目
前利益的關系 民
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機構的宗旨是為人 民 用
民服務。我國稅收在財政支出中,不論
從稅收的用途看———— 是直接用于經濟建設,發展科教文衛事 之
業,還是用于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防,
都是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勞動人民是最 于
終的受益者。

(社會主義稅收所體現的分配關系不是剝削關系,而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個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目前利益的關系。)
2、我國稅收的作用
第一,
第二,
第三,(通過稅收從宏觀上可以了解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態勢,可以了解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的經濟發展情況;從微觀上可以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合法,維護財政紀律,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從一、二點作用可知,稅收是我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或手段之一)
【例題2】
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對不同行業采取了不同措施。如國家繼續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稅,而對部分住房交易全額征收營業稅。對農業和房地產業采取不同措施,是政府在
①彌補市場調節資源的缺陷 ②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③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④利用稅收杠桿調節經濟活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國家減免農業稅是為了鼓勵和促進農業的發展,對部分住房交易全額征收營業稅是為了抑制房地產業發展過熱的現狀。這體現了國家通過稅收來調節資源的配置,調整經濟結構,故①②④正確,選D;稅收調節屬于經濟手段,不是行政手段,故不選③。
【答案】D
【點評】解答此題要注意弄清題干材料的主旨,明確稅收調節也是財政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把稅收的作用、財政的作用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不定期進行思考。
【鞏固練習2】
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的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有效地支持了國家重點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財政收入包括
A、 稅收收入、債務收入、國有企業上交的利潤收入
B、 稅收收入、外匯收入、國有企業上交的利潤收入
C、 債務收入、外匯收入、國有企業上交的利潤收入
D、稅收收入、外匯收入、債務收入
知識點3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納稅人的含義:……(納稅人作為繳納稅款的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一個經濟單位或個人是否成為納稅人是由稅法的規定和企業或個人所處的經濟地位決定的。所以不能認為“全體公民都是納稅人”。)
2、我國主要稅種
稅種 含義 納稅人 作用 計稅方法
增值稅 本企業商品銷售額乘以稅率減去上一環節已納稅金
營業稅 營業額乘以稅率
消費稅
企業所得稅 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系 33%的比例稅率
個人所得稅 采用累進稅率
關稅 增加財政收入,調節進出口貿易 比例稅率
(另外還有十八種稅種和各種具體規定,它們共同構成了國家的稅收制度。)
3、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稅收的性質和作用要求公民應自覺依法納稅。
(2)公民履行義務自覺納稅,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的。
(3)要善于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A、公民應該具有納稅人意識(人人都應具有“納稅人”的意識)
B、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偷稅等行為的人,不僅是違法的人,更是缺乏責任心的人,是不講道德的人。)
C、公民應當自覺履行納稅人的義務
D、公民在依法納稅同時,要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例題3】
稅務部門向開小賣部的小王征稅,小王拒絕納稅,理由是:“我是個體戶,小本經營,還要納稅嗎?”你如何看待小王的行為
①小王拒絕納稅的行為涉嫌違法,但與道德無關 ②小王拒絕納稅的行為既涉嫌違法,又是不道德的 ③小王應繳納企業所得稅務 ④小王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分析】本題考查稅務方面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稅收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自覺納稅的意識,正確認識個人所得稅。小王拒絕納稅的行為既涉嫌違法,又是不道德的,②正確,①不正確。小王的小賣部不是企業,作為個體戶他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不繳納企業所得稅,④對③錯。
【答案】A
【點評】個人所得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公平稅,有利于調節人們收入,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極其差距是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桿,社會不可能也不應通過個人所得稅把收入差距消除。調整貧富不均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應當依靠包括個人所得稅、資產稅、贈與稅、遺產稅等在內的稅賦體系來相應解決。
【鞏固練習3】
2006年春節期間,某商場搞促銷抽獎活動,并明確宣布獲獎者免繳個人所得稅。對此做法,正確的評價是( )
A、 是一種很好的促銷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B、 獎金是商場拿出的,商場有權這樣做
C、 商場做法是錯誤的,只有稅務機關才能宣布免繳個人所得稅
D、 商場做法是錯誤的,稅收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定的,商場無權這樣做
新知生成
1、關于稅收知識的橫向聯系
(1)稅收的強制性與市場經濟的法制性是內在一致的。
市場經濟的法制性體現在國家稅收上即是稅收的強制性。
(2)稅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和監督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內容。
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也有缺陷,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經濟手段,而經濟手段中最主要的杠桿之一即是國家以稅收為手段來調節經濟,實現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3)提高經濟效益是及時足額納稅的物質前提。
一般而言,國家征稅不受企業經營好壞影響,但企業要依法足額納稅,其前提和基礎是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必須面向市場,遵循價值規律,依靠先進科技和現代管理,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否則,沒有經濟效益,也就不可能依法及時足額繳納各項稅款。
(4)依法納稅是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素質,遵守職業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
依法經營、依法及時足額納稅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而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等行為不僅違法,而且違背職業道德,因此,作為納稅人,必須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提高納稅的意識,主動及時納稅。
(5)依法納稅是提高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
我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90%以上,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最穩定可靠的形式,國家要實現其職能,必須不斷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納稅人依法納稅。
2、對納稅人認識的幾個誤區
(1)納稅人即征稅對象。
征稅對象是征稅所指向的客體,表明對什么東西征稅。征稅對象可以是商品、所得財產,也可以是資源、行為等。每一種稅款都有特定的征稅對象。征稅對象規定了不同稅種的征收領域,也是一種稅區別于另一種科的主要標志。 納稅人是繳納稅款的主體。 納稅人與征稅對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營業稅的征稅對象是應納稅的勞務收入、服務收入,而納稅人則是在我國境內從事商業、交通運輸、建筑安裝、金融保險、郵電通信、公用事業和其服務業的單位和個人。
(2)稅和費是一樣的。
產生誤區的原因在于沒弄清二者的區別:
(1)含義不同: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特征。費是國家機關包括一些事業單位為居民或組織提供某些特殊的服務時所收取的一定數量的費用。
(2)征收的主體不同:稅務機關、海關及農稅部門代表國家按各自分管的稅收范圍進行征收的一般是稅。而由其他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收取的一般是費。
(3)遵循的原則不同:稅收是納稅人對國家應盡的義務,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的標準,無償征收的。費是收費主體提供公共勞務與交費主體享受公共利益之間的交換與補償,是有償征收的。
(4)特點不同:稅收是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具有穩定性,是一種規范性分配。費是財政收入的一種補充,具有隨意性。
(5)管理方式不同。稅收是列入預算內管理的財政收入,由國家支配,列入中央預算或地方預算。費是納入預算外管理的。
知識聯網
小試身手
【考題再現】
1、(05廣東單科,11)任何社會都不可缺少的諸如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單純依靠市場調節無法得到充分的提供,必須通過政府宏觀調控加以解決。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費用的主要來源應該是
A.社會募捐 B.個人捐款 C.政府征稅 D.群眾集資
2、(05江蘇單科,21)2004年我國征收關稅1043.74億元。由國家海關征收的關稅是
A.我國稅收的重要稅種 B.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C.市場調控的主要杠桿 D.專門對出口商品征收的稅種
3.(06全國I,28)我國從2006年起徹底取消農業稅。農業稅的取消將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意味著
A.國家不再向農民征稅
B.國家利用稅收調節經濟
C.國家利用稅收組織財政收入
D.國家利用稅收實現經濟監督
4、(06江蘇,16)我國調整消費稅稅目、稅率及相關政策
①是提高家庭消費水平的主要途徑 ②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 ④有利于間接調節收入分配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模擬訓練】
從2006年4月1日起,我國對消費稅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這種有增有減的稅率調整,意在運用稅率手段引導生產和消費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環保和節約,體現了政府貫徹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認真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決心。據此回答3—4題。
1.(06濟寧5月)據統計,中國占歐洲奢侈品銷售的5%到6%,全球最頂尖的消費品紛紛擠進國中這一世界上未來最新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對一些高檔消費品征收消費稅已提上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對高檔消費品征收消費稅有利于
A.合理調節消費行為、抑制畸形的超前消費
B.調節消費品的進出口,增加貿易順差
C.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
D.避免奢侈浪費,減少腐敗發生
2.(06濟寧5月)通觀此次消費稅稅目、稅率和相關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其重點有二:一是合理引導消費和間接調節收入分配;二是促進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可見稅收的作用是
A.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B.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
C.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
D.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200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北京舉行了立法聽證會,就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標準(即通常所說的起征點)問題,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據此回答5—6題。
3.(06蘇錫常鎮4月)調整個人所得稅的目的是
A.增加財政收入
B.調整和監督經濟
C.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
D.合理調節消費行為,抑制過度消費
4.(06蘇錫常鎮4月)我國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進行調整的經濟背景是
①個人收入的增加 ②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③個人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④國內需求減少,通貨膨脹加劇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條十九次會議經表決以162票、0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大會決定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議于1958年6月3日通過的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據此回答7—8題。
5.(06黃崗4月)廢止農業稅意味著
A.稅收對農民不再有強制性的作用
B.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C.工業會逐漸取代農業的基礎地位
D.最終將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下降
6.(06黃崗4月)下列對廢止農業稅認識正確的是
A.這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B.這是國家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表現
C.這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
D.這是促進農業發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的重要措施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國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塵埃落定,月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從800元提高到1600元(不超過500元部分稅率為5%),新標準將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據此回答11—12題。
7.(06樂山3月)目前,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實行了多年的800元的個稅起征點,已經不適應我國居民現在的實際收入水平。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有利于
A.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
B.鼓勵效率優先,多勞多得
C.實現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D.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8.(06樂山3月)小毛的爸爸2005年12月的月薪為790元,2006年1月提升為部門經理,月薪為2000元,則應納稅額為
A.100元 B、80元 C、25元 D、20元
9.(06樂山4月)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這一舉措之所以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主要是因為
A.稅收的強制性避免了收費中的徇情枉法
B.稅收的無償性避免了收費過程的高成本
C.稅收的固定性避免了收費過程的隨意性
D.稅收的法制性避免了收費中的違法犯罪
熱點鏈接
【熱點材料】 修改個人所得稅法,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的審議,以及2005年9月27日的聽證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2005年10月27日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此次稅法修改主要涉及兩項內容:將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從800元提高到1600元;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報。國家正多頭并進,抑制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趨勢,促進社會公平。
【熱點解析】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現行個人所得稅規定的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偏低,導致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偏重,這是違背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為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實現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運用稅收政策予以調節是完全必要的。
2、市場調節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的擴大。對此,國家應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國家提高個稅減除費用標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是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表現。
3、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草案強化稅收征管的內容表明了這一點。草案規定,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定數額的,在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和沒有扣繳義務人的,具有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按照國家規定自行辦理納稅申報。
2005年10月27日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在充分吸收立法聽證會上公眾的意見后從目前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據此回答
1、對個人所得稅認識正確的是
①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增加財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②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③每個有正當收入的公民都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④每個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納稅范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就修改個人所得稅法首次舉行聽證會,這一舉措
①是立法機關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重大舉措 ②是推進立法科學化、民主化的有益探索 ③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必然要求 ④是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前提條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一)政治權力 財政收入 強制性 無償性 固定性 偷稅 欠稅 騙稅 抗稅
(二)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新型 財政收入 調節經濟 經濟監督
(三)直接 納稅 義務人民當家作主 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安居樂業 生活幸福 各種社會服務 社會責任感 國家主人翁 國家對稅收的使用 稅務機關
課堂互動
【鞏固練習1】1.C 2.D
【鞏固練習2】A
【鞏固練習3】D
小試身手
【考題再現】1—4 : B A C B
【模擬訓練】1—5 : A A C B B 6—8 : D C C
【熱點鏈接】1.A 2.A
單元小結:
單元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
2005年10月,國家發改委披露,醞釀已久的汽車消費稅調整方案即將出臺,雖然最后的方案還未最終敲定,但對大排量汽車課以重稅毫無疑問。據此回答1—2題。
1.對汽車消費稅加以調整,對大排量汽車課以重稅,其目的主要在于
A.引導市場,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在購車意向和生產方向上的導向
B.限制汽車行業的發展速度
C.促進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
D.引導居民合理健康地消費
2.面對汽車消費稅的調整動向,我國的汽車生產廠商應該
A.放棄生產大排量汽車
B.購買低能耗的汽車
C.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2005年以來
D.促進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汽車的研制和生產
3.2005年以來我國發生了洪澇、臺風、旱災和低溫霜凍、山體滑坡等災害。截至2005年9月20日,中央各系統共下撥抗災救災資金41億多元。抗災救災資金屬于國民收入的
A.擴大再生產部分
B.非生產性基本建設部分
C.社會物資儲備部分
D.公共消費部分
4.2005年我國投資率為26%,而全球平均水平為22%;當前經濟仍靠投資拉動,投資和消費仍未并重,投資增長速度甚至是消費的2倍。我國偏高的投資率必然帶來偏低的消費率。這是因為
A.積累和消費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B.積累和消費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C.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要一致
D.積累和消費都應有所增長
2005年全國農業稅收入將由2004年的232億元減少到15億元左吉,減幅達93%。這意味著我國農民的農業稅負擔將在2005年減少200億元以上。2006年我國全部免除農業稅。據此回答5—6題。
5.上述材料體現的稅收的作用是
A.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B.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增加農民收入
D.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
6.根據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有利于
①減輕農民負擔 ②增加農民收入 ③維護農村穩定 ④促進農經濟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降低直至取消農業稅,屬于國家宏觀調控中的
A.經濟手段 B.強制手段 C.法律手段 D.行政手段
8.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也依法獲得相應的權利。這意味著
A.每個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B.權利和義務都是不可放棄的
C.權利和義務是查對應而存在的
D.權利即義務,義務即權利
9.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民的日常消費幾乎離不開各種票證。買糧要憑糧票,買布要憑布票……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單憑票證就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社會產品的總量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C.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D.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
10.美國個人所得稅占整個稅收的66%,美國聯邦各州、縣稅務局每年都對納稅人進行抽查,盡管這種抽查命中率只占所有納稅人的1%,然而一旦被查出,哪怕是偷稅數量很少,也會被罰得傾家蕩產。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A.每年都要做好對納稅人的抽查工作
B.整頓稅收秩序必須強化稅收執法,對各種違反稅法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
C.把稅收作為國家的中心工作來抓
D.把稅收做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
11.在下列關于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幾個選項中,正確的是
A.前者指積累,后者指消費
B.二者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兩個方面
C.前者指財政預算,后者指財政結算
D.兩者是財政收支平衡的兩種形式
2005年7月27日《21世紀經濟報道》載文指出,要繼續大力組織財政收入,既不收“過頭稅”,也不“緩稅”,堅持依法加強收入征管,把該收的錢堅決收上來,要抓緊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堅決制止和糾正出臺“先征后返”等變相減免稅收政策。同時,要積極挖掘非稅收入潛力,將條件成熟的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依法審批的收費基金要嚴格按規定納入預算實行規范管理。運用相關知識回答12-13題。
12. 堅持依法加強收入征管,把該收的錢堅決收上來,這是因為
A.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B.財政收入的增加是充分發揮財政作用的關鍵
C.這是保持我國財政收支平衡的需要
D.分配政策是影響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因素
13.國家的財政預算
①是指國家的財政收入計劃 ②是指國家的財政支出計劃 ③是指國家的財政收支計劃 ④是財政的主要環節 ⑤體現著國家權力機關和全體人民對政府活動的制約和監督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③④⑤
2005年9月15日《經濟日報》報道,東部地區可進一步加快步伐,有條件的可積極進行建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或開展商業醫療保險的探索。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提高到20元,地方財政也相應提高補助標準,同時將中西部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市轄區和東部部分省份困難地區的縣(市)入中央財政的補助范圍。要確保資金及時到位,并將增加的財政補帖主要用于大病統籌,最大限度地用到農民身上。運用相關知識回答14-15題。
14.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A.社會保險 B.社會保障 C.社會福利 D.社會優撫
15.上述材料體現了國家通過財政
①鞏固國家政權 ②促進經濟發展 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005年9月2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中國政府依據國防法和國防建設的實際需要,在國家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了國防費。即便如此,中國的國防費,無論在絕對數量上,還是在國民人均、軍人人均、國土平均、占國內生產總值或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標上,在世界上都是低水平的。據此回答16—17題。
16.國家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關系是
①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 ②國家經濟發展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③增加財政收入可發促進經濟發展 ④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國家財政增加國防支出是為了強化國家機器,建立強大的國防,從而
①有效地調節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②鞏固國家政權 ③保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 ④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06年3月5日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有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審查和批準2005年度中央決算執行情況和2006年度中央預算。據此回答18-19題。
18.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達到31627.98億元(不含債務收入),比2004年增加5231.51億元,增長19.8%,完成預算的108.1%,這充分表明
A.財政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  
B.國家預算是國家財政的主要環節  
C.預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  
D.我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19.《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安排教育、科技、衛生、文體廣播、計生、公檢法司等支出1297.09億元;中央財政再就業支出安排109億元。這表明
A.財政支出規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反映政府的政策
B.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
C.財政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D.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
2005年6月28日《中國財經報》載文指出,稅收的“三性”特征決定了,有稅收可能就意味著沖突,有不和諧,稅收在強制性中為國家聚積財力,在強制性中縮小分配不公,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和諧。據此回答19—20題。
20.材料中稅收的強制性主要體現在
①國家與納稅人不存在償還關系 ②國家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征稅 ③納稅人若不依法納稅將受法律制裁 ④稅收是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縮小分配不公體現了
A.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根本目標
B.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C.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根本任務
D.對外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
22.稅務部門堅持把聚財為國、執法為民作為稅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稅收
A.是以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
B.作為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為實現國家職能服務
C.其增長主要依靠社會經濟的發展
D.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
23.2006年春節期間,某商場搞促銷抽獎活動,并明確宣布獲獎者免繳個人所得稅。對此做法,正確的評價是
A.是一種很好的促銷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B.獎金是商場拿出的,商場有權這樣做
C.商場的做法是錯誤的,只有稅務機關才能宣布免繳個人所得稅
D.商場的做法是錯誤的,稅收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定的,商場無權這樣做
24.某服裝廠購進一批布料,服裝廠應付的款項總計9945元,其中布料的銷售價格為8500元。紡織銷售這批布料應繳納的增值稅為1445元(8500元乖以17%的增值稅稅率)。這筆增值稅由紡織廠上繳國家,并在開具給服裝廠的增值稅發票上明示。服裝廠將這批布料加工成報裝出售給百貨商場,服裝的銷售價格為15000元,服裝廠應繳納的增值稅是
A.1105元 B.1445元 C.1200元 D.2550元
二、非選擇題。
25、2005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突破163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6%。有關專家指出,財政工作基本是圍繞生財、聚財、用財三者進行的。“三財”之道,生財為根本,聚財要有度,用財講效益。
(1)為什么說生財為根本?生財的根本途徑是什么?(12分)
(2)聚財為什么要有度?如何把握好這個度?(8分)
26、(06成都4月模擬)材料一:個人所得稅法的起征標準是1993年制定的,當時的就業者中,月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為1%左右。在收入提高的同時,職工家庭消費支出明顯增長(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1993年提高60%),超過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每月8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導致工薪階層稅負明顯加重。
材料二:2005年7月26日,國務院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05年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首次審議這一“草案”,擬將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由原來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
材料三:200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個人所得稅中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聽證會。20名公眾陳述人就減除標準各抒己見,12人主張高于1500元。
材料四: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二次審議并獲表決通過,決定將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1600元。
回答下列問題:
(1)征收個人所得稅有什么重要意義?
(2)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現實,修改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標準,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3)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過程,是如何體現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的?
27、(06高考四川,38)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征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1454萬噸,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
材料二
  據業內人士分析,按照當前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平均上漲幅度粗略計算,農資漲價至少使全國農民增加生產性物質投入390多億元,糧食平均每畝物質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半月談》2005年第1期
回答:
(1)運用認識論原理,說明我國現階段加大中央財政支農這一決策的合理性。(10分)
(2)運用經濟常識,就如何保證中央財政支農功能的實現,提出措施及建議。(10分)
(3)運用政治常識,說明政府為什么要承擔財政支農的職責,(6分)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履行該職責。(6分)
28.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材料1: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情況
注:改革開放以前(1978年以前)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用GDP的增長率度量)為6.5%;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以后)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9.4%。在這里,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反映了相應時期內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或正常水平。
材料2:1978—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基本情況
年均增長速度 標準差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 19.8% 11.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 13.4% 7.3%
注:在這里,標準差反映了1978—2005年間的增長速度相對于年均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標準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間的增長速度圍繞著年均增長速度而上下波動的幅度越大。
材料3:改革開放以來,投資率(即投資占GDP的比率)平均為37.6%,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投資率一般不超過20%;1978—2005年間我國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5%。
(1)材料l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什么特征 (7分)
(2)從經濟增長的波動和長期趨勢兩個方面看,材料2、材料3和材料1具有什么聯系 (7分)
(3)2005年,我國的投資率超過了44%,專家指出,這是一個很難繼續提高的比率。請問:在投資率不可能再繼續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 (4分)
單元檢測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5:ADCBA 6—10:DACDB 11—15:BBDAB
26—30:ADDAB 21—24:ADDA
二、非選擇題:
25.(1)①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這家通過財政可以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為鞏固國家政權提供物質保證。而財政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是能否大力增加財政收入,所以說,生財是根本。(8分)
②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可見,生財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經濟。(4分)
(2)①在經濟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過多,就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提高,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的影響。相反,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尤其會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和調控力度,最終也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因此,聚財必須有度。(6分)
②要把握好這個度,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2分)
26. (1)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
段。(4分)
(2)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每個要點2分,任意答符合題意
的三點即可得6分。若其它答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3)民主集中制原則。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是經過兩次審議和一次立法聽證會之后,
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民主表決通過的,從而使該法真正集中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2
分)
對人民負責的原則。立法聽證會的召開體現了這一點。(2分)
依法治國原則。表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同時通過立法聽
證會的形式,也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2分)
27.(1)①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隨著實踐不斷深化和發展。
②這一決策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我國農業實踐形成的正確認識。
③這一決策已經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解決和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④這一決策在農業實踐中逐漸形成,將隨農業發展的實踐不斷完善。
(2)①鑒于農業的基礎地位和財政的功能,中央財政應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②鑒于目前農資價格上漲等現象,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
③必須加強對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的合理安排和監管,
(如有其它建議,言之成理,酌情給分)(3分)。
(3)政府承擔財政支農職責是因為:
①是履行國家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要求。
②是堅持國家機構對人民負責原則的要求。
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為了更好履行該職責,政府:
①必須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②應該采用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執政方式。
③應該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行政能力。
28.(1)從材料l可以看出: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動幅度大大降低,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3分)(注:若考生答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可以加1分)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依然有比較明顯的波動(2分)。從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比改革開放以前更高,實現了國民經濟長期高速增長。(2分)
(2)利用材料2可以看出,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不斷波動,使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速度發生波動;(2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明顯大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說明前者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要大于后者對經濟波動的影響。(2分)(注:若考生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的波動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發生波動的主要原因”,同樣得2分)
利用材料3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本的高積累、高投入。(3分)
(3)在積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要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就必須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大力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4分)
稅收的基本含義


為實現國家的職能
政治權力
法律
無償取得
財政收入基本形式
強制性
無償性
固定性
稅收的基本特征
目的
依據
手段
內容
主體
決定
性質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含義
表現
基本形式
強制性
作用
重要杠桿
基本特征
無償性
我國
稅收
重要手段
增值稅:V+P
營業稅:C+V+P
欠稅
企業所得稅:P
消費稅:11種
騙稅
個人所得稅
抗稅
增強納稅人意識
履行義務
行使權利
偷稅
違反稅法
的行為


固定性
主要稅種
PAGE
10
中學科精品系列資料 WWW.:COM 版權所有@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安宁市| 大理市| 澄城县| 七台河市| 太保市| 沾化县| 乡城县| 博白县| 荃湾区| 临城县| 麻江县| 修文县| 临海市| 湟中县| 纳雍县| 连云港市| 博爱县| 轮台县| 鄄城县| 民和| 郯城县| 瓦房店市| 遵义县| 阿拉尔市| 泰宁县| 凉城县| 樟树市| 孙吴县| 海盐县| 长治市| 汤原县| 贺兰县| 伊吾县| 泌阳县| 勃利县| 庄浪县| 无为县| 宝兴县| 平顺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