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把握命題脈搏,展望2006年高考命題趨勢[下學期]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把握命題脈搏,展望2006年高考命題趨勢[下學期]

資源簡介

把握命題脈搏,展望2006年高考命題趨勢
1、 2005年高考命題評析及其特點
(一)總體評析
2005年高考政治試題(廣東卷)首次由廣東省考試中心自行組織命題,試卷在總體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堅持求實創新,堅持高考政治命題改革的正確方向,在實現高考選拔性質的同時,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試題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引導基礎教育教學良性發展,在加大思維力度考查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人文關懷,省考試中心自主命題努力保證了公平性,符合學生實際,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2005年高考政治試題在切實引導素質教育的推進上仍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質教育并不是依據時髦話語,也不是一系列花樣翻新的活動課。但其成效如何總要以一定的外顯形式表現出來。高考以其特有的方式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外顯化。政治試題每年都以質量相統一的試題為中學生提供深入思考的載體.這些深入思考既包括對理論本身的反思考,也包括對理論聯系社會現實問題的多向思考,還包括聯系自己生活的微觀思考.這種引導學生自主提高思維能力的功效,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特別是2005年的哲學試題, 其試題的話語表達方式基于教科書又超越教科書,需要學生不僅進行深入的思考,還要進行思維的轉換,才能夠有效做答.反之,學生如果在學習中只是記住一些觀點或原理的一般表述方式,沒有深入的思考學習,則根本無法應對.這種考查方式自然就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近年來所有的政治試題都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引導中學教學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有效結合,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政治學科的理論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如果教學中一般地分析理論,只能是深入深出,無法達到學生認同理論的效果。高考政治試題將許多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重大問題進行了微觀的反映,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微觀事件作為試題的載體,一方面使學生不再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深莫測,同時引導著學生潛移默化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認識能力,甚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當然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反之,如果沒有這些特點,無法想象在事實上學生可以進行多元選擇的今天,政治學科的基本理論如何使學生認同。
再次,近年來的政治試題,無一不體現現代意識。現代社會生活中公平、民主的觀念,多贏、互贏的理念,合作、包容、寬容的意識,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為社會、為他人的意識和觀念都在試題中有所反映。雖然反映形式不同,試題具體背景不一,但都共同在引導著學生做一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人。特別是今年的政治試題,在正確價值觀引導方面又加大了考查力度,從而也引導了中學教學在這方面更多的關注。這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試題特點
1、 試卷結構基本穩定,穩中有變
試卷在內容結構上,時事、政治、哲學、經濟四大塊的內容比例與《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比例基本吻合;而在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五種題型上,分值比之去年有所調整,但很接近今年《考試大綱》規定的比例,試卷的內容比例合理
,題型比例配置得當;試卷的長度適中,中等考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都順利地完成了全卷答題。試卷結構的基本穩定性不會使考生產生陌生感,有利于穩定考生情緒。但是,試卷在命題技巧方面與以前相比有所不同,如:試卷在文字量上顯著增加,試卷的表現方式如漫畫、經濟統計圖表、材料式的辨析題等方面均沒有出現,這使試卷缺乏以往試卷的那種因為圖文并茂帶來的美感。不定項選擇題的說明也有大的調整,即把原來的“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少選且正確的給一分”改為““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這一改動提高了該題的得分率。
2、 試題不回避時政熱點,體現時代特征
堅持從我國和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趨勢出發,反映國內外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認識、分析、評價這些問題,這是思想政治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實施,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題規律的反映。2005年政治試題涉及了年度間許多重大時事熱點問題和重大理論問題。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反分裂國家法”,“第28屆奧運會”,“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加強當的執政能力建設”、“和諧社會”、“央行上調存貸款利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民工荒”,中國反貧困成就等,都是一年來我國和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熱點問題。試卷對于這些問題的反映方式是多樣的,炙手可熱的“焦點問題”多以時事題的方式直接考核,或以現實問題材料為命題情景,考核其所蘊涵的哲學、政治學或經濟學原理,且主要以客觀性試題的方式呈現。而主觀性試題所體現的主題卻多為并不引人關注的熱點。
4、試題注意基礎知識的考核。
如同往年,今年的政治卷有相當一部分考題回歸基礎,緊扣教材。有不少選擇題的題干和題支出自教科書。大部分主觀性試題所涉及的原理都是基礎知識,有些甚至命題材料也選自教材。考生只要基礎知識扎實,運用原理準確,就可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數。高考回歸基礎,有利于矯正“時政化”的傾向,有利于降低試卷的整體難度,使中等程度的考生得到基本分。
5、主觀性試題的設問具體、明確,角度新穎。如38題和39題的3個設問都比較具體,針對性強,使學生的答題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有利于教師評卷給分。
6、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有點瑣碎,個別試題的答案有待商榷。
今年主觀性試題的參考答案文字量較大,表述不夠簡潔,層次性不強。評分標準剛性有余,靈活性和自由度不足。它在主觀上希望閱卷教師完全按照這個詳細的答案評卷,但是,過于詳細的參考答案不利于評卷教師掌握給分要點。此外,有個別試題答非所問,答案爭議較大,如35題,一般認為,銀行調高存貸款利率并不能直接引起產業結構的優化或調整。
2、 考生答題情況分析
2005年高考廣東卷政治試題(非選擇題)分析
一、對2005年試題的整體評價
2005年高考政治試卷(廣東卷)首次由廣東省考試中心自行組織命制,試卷堅持高考政治命題改革的正確方向,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體現了政治學科的學科特點和本質要求,實現了從國家考試中心命題向廣東省命題的平穩過度。
試題以2005年考試大綱為依據,來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堅持以能力立意、以問題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穩中求進,穩中求改,穩中求新。在考試目標與要求、考試范圍、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等方面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明年是現有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估計仍將繼續保持穩定。
試題特點主要在如下方面
試卷結構基本穩定,穩中有變
試題不回避時政熱點,體現時代特征
試題注意基礎知識的考核
如同往年,今年的政治卷有相當一部分考題回歸基礎,緊扣教材。有不少選擇題的題干和題肢出自教科書。大部分主觀性試題所涉及的原理都是基礎知識,有些甚至命題材料也選自教材。考生只要基礎扎實,運用原理準確,就可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數。高考回歸基礎,有利于矯正“時政化”的傾向,有利于降低試卷的整體難度,使中等程度的考生得到基本分。
主觀性試題的設問具體明確、角度新穎
如第38題和39題的3個設問都比較具體,針對性強,使學生的答題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也有利于教師評卷給分。
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有點瑣碎,個別試題的答案有待商榷。
新一年的備考工作開始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冷靜、認真、科學地分析今年高考政治試題的特點以及對考生以及我們老師有什么重要而深刻的啟示,包括經驗和教訓。這里,我們主要結合高考閱卷的情況,分析一下今年高考非選擇題的命題特點、考生答題情況以及典型失誤,以便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確高考的基本要求,從而更加理性地把握2006年復習備考方向,以提高教學及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試題特點以及考生答題情況分析
關于高考補充答案對我們教學備考的啟示:
高考閱卷,除了公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說明外,還另外有更加細致的“補充答案評分細則”,以便評卷教師更靈活的處理答案,更客觀、具體公正地評定分數。針對參考“補充答案”的內容,在備考中我們要求學生應注意以下問題。
正確運用重要的政治術語。如第34題第一問寫出“民族平等”可得2分,第35題第一問寫出“貨幣政策”得3分,寫出“宏觀調控”可得2分。第二問寫出“經濟手段”可得1分。
書寫一定要規范,重要觀點一定要寫在開頭。由于高考評卷采點改分很普遍,大多數評卷者速度很快。有的研究生改卷第一天就能閱卷2000題,每天工作七小時,大概每五秒鐘內提交一題,評卷過程用于確定分數的時間每題大概是1-2秒,真是高速瀏覽。難怪鮑老師總說,“我之所以不參加高考閱卷,是不忍心目睹許多冤假錯案”。這也給我們重要啟示,書寫要清楚,字跡要規范,要點要分明 ,這非常重要。
注重將課本知識與試題材料有機結合。評卷過程中考生抄回題目材料有分。如35題只要寫“鋼鐵水泥等行業投資過熱,或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或貨幣信貸增長過猛”是題目的材料,可給1分。
熟記書本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34題第二問,只要回答到“我國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或者“我國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都可給2分。第35題第二問,只要回答“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任何一句即可得滿分3分。
三、對2006年高三畢業班教學和備考的啟示
抓好基礎知識的落實,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政治科高考的能力考核,要求學生較為系統,全面地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把課文內容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互不關聯的、隨意的、機械的知識拼盤。這就需要掌握原理之間,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以結構,歸類疏理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網絡,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也是提高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從高考閱卷來看,目前全國普遍采取的是采“點”不采“意”的辦法。采點更客觀,成本最低,對教學有一種較好的導向作用。“點”從何來?——教材。從近年高考試題來看,命題方式是靈活的。但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知識。設問可能非常靈活,答案卻可能非常簡單,教材知識不熟悉,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即使審題準確,也難得高分。
關注重點和熱點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訓練學生將考點與時事有機結合的能力,不能漫無邊際的背時事。政治高考 ( http: / / www. / gaokao / " \t "_blank )試題所呈現的特點,為今后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提供了積極的導向,關注時事、融會貫通、抓住熱點、梳理知識、提高信息處理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應該是比較有效的復習方法。高考中熱點成為整張試卷的主要載體,這是高考 ( http: / / www. / gaokao / " \t "_blank )政治試卷的一大走勢。如今,社會生活豐富多采,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我們要不斷關注國內國際形勢發展,提高對重大典型事件的敏感度。經常、及時地收集熱點材料并進行歸納整理,注意對這些問題對照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深層次及多角度地思考。比如,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運行中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目前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已經得到抑制,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對于這一時政熱點,我們一方面要從熱點本身搞清楚,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目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存在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另一方面,對照高一經濟常識,把“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一知識點梳理清楚。首先應該回憶一下,“市場經濟的特征和作用”這一部分的內容,接著復習“為什么市場經濟離不開宏觀調控”,然后再復習“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手段和作用”。如此“點”“點”相連,就能形成一條明晰的線,不容易遺忘。
加強對題型的研究和訓練,尋找薄弱點,提高針對性。今年簡答題得分率與其它主觀題型平均得分率比較,得分率雖然最低,但與去年相比,得分率提高7%。今年主觀題總得分36.76分,比04年34.46分高2.3分,可以說主要靠簡答題的總得分提高。說明在歷年備考過程中簡答題的失分較多的現象,已經引起我們廣大師生的重視,廣州市多年抓簡答題的訓練見到了實效。
2005年與2004年簡答題得分情況比較表(抽樣統計0
題型 得分情況 簡答題(34、35題) 辨析題(36、37題) 論述題(38、39題)
年份 試題總分 20分 21分 34分
2005年 學生平均得分 9.19分 9.96分 17.61分
平均得分率 45.95% 47.4% 51.8%
2004年 學生平均得分 7.79分 9.65分 17.02分
平均得分率 38.95% 45.95% 50.05%
老師要為學生精選題,不搞題海戰術。
注意考試大綱新增和改變的知識。
強化答題能力和答題規范性的訓練。
要高度重視廣州市政治教研室和高三中心組的資料。
二、對2006年高考政治備考建議
高考政治復習要做好三個環節引導:基礎知識、解題技巧、熱點分析。`
1、 引導考生重視基礎知識,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成功應對政治高考的前提與基礎是抓好基礎知識教學,有了扎實的基礎,不論試題怎樣千變萬化,學生都能以不變應萬變,最終取得勝利。怎樣才能牢固抓好基礎知識,應遵循五個步驟:
第一,對知識點,要力求準確理解其精神內核。因為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準確自如地運用。對概念、觀點要準確、全面地弄清其內涵、外延、以及與其他概念、觀點的區別和聯系。例如哲學常識中“從實際出發”這一方法論要求,其內涵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其外延包含兩個角度:其一是“從全面的整體的實際出發,而非從局部孤立的實際出發”(空間范圍);其二是“從變化發展了的實際出發,而非從過去或未來的的實際出發”(時間范圍),同時還要與“從實際出發”的對立面——從主觀出發的兩個表現: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相區別。而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要用一些熟知的事例加以類比或說明,化抽象為具體,以便于理解和接受。如政治常識中關于“國家之間的親疏冷熱關系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觀點,用“中美關系的曲折反復”這一典型時政例子來說明就比較清楚了。從高考政治閱卷的情況來看,考生的千錯萬錯皆源于對概念、觀點的理解浮光掠影、不求甚解。
第二,對知識點的精要內容進行提煉、濃縮。提煉、濃縮知識點的過程就是進一步鉆研教材、深化理解的過程。同時,通過對知識點的提煉、濃縮,就排除了那些非本質意義的一般性的內容,而從中攝取基本觀點的精要成分,從而使知識觀點鮮明、突出,便于準確掌握知識的實質,同時又便于記憶和表達,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答題中普遍存在的東拉西扯、層次混亂、運用術語不當等毛病。有些考生說,我通讀了課本幾遍甚至十幾遍,但還是記不住,其問題就在于充斥在腦海中的知識太龐雜,太模糊,沒有概括提煉,沒有清晰的知識線條。在高考閱卷中,發現很多考生答題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但都不及要害,答不到點子上,做了許多“無用功”,還不如有些考生點到要害的一兩句話甚至幾個字有價值。例如,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問題,有些考生覺得很抽象難懂,其實通過去粗取精后就可提煉出它的精要內核:一是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而是市場的配置作用要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進行。
第三,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這樣做,可以求得知識點之間的貫通,利于對整體知識的復習和記憶,便于考試時知識的再現。構建知識體系可從大到小分層次展開,這種知識體系好比一棵樹,第一層次是它的主干結構,第二層次是主干結構的分枝,第三層次是各分枝上的枝枝葉葉。具體到每一課來說,知識體系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每一課所包含的主要觀點,一般是每一課中“節”的標題內容;第二層次是每一節中所包含的主要觀點,一般是每一節中“框題”的標題內容;第三層次是對第二層次要點內容的具體展開。
以哲學常識第一課為例說明。第一層次列出三個內容: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二、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三、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第二層次以第一層次中的第一個內容——“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為例說明。該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第三層次以第二層次的第一點——“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為例說明。該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二、人類產生后自然界也是客觀存在的。當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分下去,這要看具體的需要來定。下一個層次是對上一個層次的具體化或說明。在分好層次之后,要用線條把相關的知識內容連接起來,并附上內在聯系的說明,或總結上升為觀點,使知識的聯系直觀化,一目了然。
構建知識體系,首先應為每課為單位,這是知識體系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可放大到課與課之間直至整個學科體系。以哲學常識為例:在構建好每一課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可分別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觀為單位做一個知識體系簡表,以展示其內在的聯系,還可以把哲學常識的四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做一個簡明體系圖,直觀顯示出唯物論與辯證法之間、辨證唯物論與認識論之間、認識論與人生觀之間、世界觀與方法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系統圖表中作上標記和說明,使之相互貫通,渾然一體,簡明易懂、易記。值得提醒的是,構建知識體系可淡化知識的章節界限,并根據其內在聯系進行調整和串聯,以達到彼此交融、左右逢源的知識境界。
第四,知識系統化與重點難點化相結合。知識的重點是由其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難點是由理解運用的層次要求決定的,是考試中決定區分度的重要砝碼,重點、難點(有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和熱點這三點構成高考中的出題點。若學習中沒有重點,“胡子眉毛一把抓”,則既費力耗神,又因不能吃透知識的精髓而難以對知識準確地辨別和運用。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要撇開非本質的表面化的東西,緊緊扣住知識的核心,“以點帶面”地輻射知識之“面”,使得重點突出,脈絡清晰。以哲學常識第一課為例:本課的核心重點是“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以及相應的方法論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世界的客觀性,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這兩節內容的最終歸結點都是為了說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其中的難點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不能改變世界的客觀性;物質概念;意識的反作用;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等等。
第五,對知識的學習要進行必要的反復,以求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化、鞏固和提高。孔子有云:“溫故而知新。”通過“溫故”,可以進一步“咀嚼”其中的內涵,漸漸地悟透其中的深意。我們雖然對知識點進行了理解和梳理,但如果不及時地復習,知識就會回生。復習的具體形式因人而異,但有幾種方法值得借鑒:一是復習間隔時間由密到疏的過渡法,這是記憶遺忘曲線規律的要求;二是回憶法,因為回憶可以充分調動大腦參與再現、推理和整理等思維活動,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變被動記憶為主動記憶;三是聯想記憶法,聯想,就是在各知識點之間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在再現知識點時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四是比較法,通過比較易混知識點的異同,使我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更清晰、更準確。
2、引導學生對高考政治解題方法的研究
以歷屆高考政治試題和當年政治學科考試大綱為研究對象。
高考政治試題在政治教師所擁有的所有政治試題中信度最高,歷屆高考政治試題隱含著高考政治命題的特點和規律,當年政治學科考試大綱既繼承了歷屆高考政治試題中穩定的東西,又包含了高考政治命題的新信息。因此,研究科學有效的解題方法必須以歷屆高考政治試題和當年政治學科考試大綱為研究對象。
研究歷屆高考政治試題的方法
(1)先要對歷屆高考政治試題進行分類。因為不同類型的的高考政治試題的解法必定有所不同。
(2)在同一類型的高考政治試題中選擇基本穩定且具有典型性的題例。選擇典型題例時,必須做到新舊試題兼顧,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發展的趨勢。
(3) 對選出來的試題進行反思研究。相關高考試題選出來后,必須研究高考標準答案與試題背景材料和考試要求之間的關系,從中找出命題人構思答案的方法。選出來的相關試題應當具有相互論證的功能,因為這些試題都是同一類型,這樣研究出來的解題方法,才是科學的、可信的、有針對性的。
讓考生掌握教師研究出來的解題方法
(1)教師精心編制訓練試題
要提高考生的解題能力,必須編制相當的訓練試題。這些試題應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經典的歷屆高考政治試題,因為首先讓考生以歷屆高考政治試題為載體進行訓練,可以有一個信度較高的檢測標準,另一部分是教師按高考政治試題規律和要求,以重大的社會熱點和社會現實為背景所編制出來的新題,這樣,既能起到訓練的作用,又是對2006年高考政治考試的模擬。
(2)教師引導考生進行訓練,并適時進行講評。
(3)教師在每次月考或模擬考試中,必須要求考生堅持按照研究出來的方法解題,從而使考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學科解題思維習慣,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考政治復習過程中,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準備其最終目的是能分析熱點和解決熱點問題,因此,在高考政治復習過程中必須注重熱點分析。
3、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準確把握熱點所反映的精神實質。
高考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以現實問題立意,以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事件作為切入點,更加貼近社會生活,從原來注重考查課本重點知識,到近幾年注重考查社會重大熱點問題,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開放性。如2005年全國文綜卷Ⅰ涉及世界石油價格暴漲,互聯網的利與弊,“三農問題”,亞非蜂會,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等;2005年全國文綜卷Ⅱ涉及執政黨建設,循環經濟等;2005年全國文綜卷Ⅲ涉及憲法修正案,民營企業紛紛進入鋼鐵行業導致鋼鐵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及鋼鐵業投資過熱,人與自然關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
高考政治熱點分析應當注意四個主要問題
1、明確進行熱點分析的目的
(1)提高政治復習的針對性。因為高考政治命題是以熱點和重大社會現實為載體進行的命題。
(2)為考生進行能力訓練提供最佳的平臺
(3)使考生把基礎知識、解題方法和時政熱點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考生的綜合能力
2、收集一年來重大時政熱點
收集的主要途徑:相關中學政治教學雜志,半月談、人民日報等報刊雜志;也可以在網上進行日常時事積累;還可以參考外面銷售的高考政治熱點方面的復習資料。
3、選擇重大時政熱點
(1)主要依據:高考政治試題選擇重大熱點的命題規律、2006年政治高考考試大綱。
(2)具體方面:一年來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國內外重大事件、全國人民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4、加工重大時政熱點
(1)在研究高考命題規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每個熱點可能的命題角度
(2)歸納、整理出與每個命題角度相關的書本知識,讓考生為了適應高考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3)引導考生運用相關書本知識分析理解熱點材料或重要命題角度
(4)選出與每一熱點相關的歷屆高考政治試題中的經典試題,列出他們的答案,并研究高考命題規律,寫出解題思路,使考生自己也有一個研究高考政治試題的平臺,同時,也使考生有一個正確解題的參照物,使他們在高考解答政治試題時不會偏離正確的解題方向。
(5)政治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對政治高考的研究,設計適當的訓練試題,從而提高考生的解題能力。
理解課改精神,重視學生參與
新課改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知識,提倡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這一理念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有所體現。
首先,試題在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著重考查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態度。尤其是主觀題的命題不拘泥于教材,著重體現了開放性和探究性的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在“答案與評分參考”的設計上,各地都采用了“酌情減分”和“酌情加分”的做法。通過賦予閱卷教師一定的自主權,保證學生的合理答案得到合理的分數,這在客觀上起到鼓勵學生提出創建性觀點的作用。
【典例】(2005年上海政治卷第34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和主要內容。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1)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論述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2)運用政治常識的有關知識,論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的社會。
試卷答案中除了有“酌情加分”外,還設立了兩個“從優給分”點,鼓勵考生不堆砌教材內容,緊扣題意,條理清楚,對重點內容能夠進行深入分析。
其次,試題重視優化情景設置,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一些試題巧妙地運用“轉化”技巧,把被考查的學生“轉化”成試題的有機組成部分,考生從被動的答題者變成主動的探索者。
【典例】(2005年上海政治卷第30題)每年冬春,上海園藝工人都要修剪行道樹。修剪下來的樹枝成為數量巨大的垃圾難以處理,過去的處理辦法是焚燒或者運往郊區填埋,現在改為運到工廠作為制造板材的原料。
(1)可持續發展注重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本題所述過去和現在處理樹枝的不同做法進行比較。
【典例】(2005年上海政治卷第31題)小葉工作一年結余了1萬元,正在考慮用這筆錢進行投資。請你運用“選擇投資對象”的知識,幫助小葉尋找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對象,并說明理由。
試題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僅靠平時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是難以解決的,這就需要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研究習慣和能力,注重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一些地區開始了分省(市)命題,這樣在統一的考試范圍和能力要求下,使命題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試題的表述中涉及到學生的學習實際、地區差異等諸多問題。比如,在2005年上海政治卷中,上海堅持科教興市、人才強國戰略,依靠資源、技術和制度促進上海經濟持續增長,市政府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突出“樹魂立根”等都列入試題考查范圍或用于試題做情景,圍繞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把知識和材料巧妙地結合,既考查了有關知識,又加強了考生的主人翁態度和社會責任感。2005年江蘇政治卷也采用了反映該省省情的背景材料,體現江蘇特色。如第11題弘揚“三創”精神,推進“兩個率先”;第26—27題,以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局長張云泉同志的業績為背景;第39題是關于江蘇省“三農”發展狀況的三個圖表。這一命題特點,很好地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拉近了考生與試題的距離,有利于引導考生自覺運用政治理論去分析、解決身邊的問題。
2006年高考題型的發展趨勢
1、選擇題將會充分考查基礎知識,它們不是簡單地要求再現知識,而是對學生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據當前高考試卷總體難度略有降低的趨勢,選擇題不會涉及生、冷、偏的內容,也不會將一些有爭議的或者只是考查學生記憶能力的內容作為命題對象。
2、主觀題材料題將更多地出現在高考試卷中,一是材料題不僅出現在論述題中,而且向其它題型滲透的趨勢也將進一步加強,材料型選擇題、材料型問答題、材料型辨析題將會更多地出現。二是材料的來源將更加廣泛,材料形式將更加多樣化,綜合科政史地綜合趨勢的加強,一些地圖、反映歷史的材料和漫畫等都將作為材料出現。三是材料題的命題視野將進一步拓寬,命題的角度更多,命題方法更靈活。
3.非選擇題在高考中繼續占據重要地位,但其命題將會更加靈活多變,從形式上看,將充分利用熱點材料和現實問題,給考生創設新情境,提供新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地考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開放性試題將會越來越多。從考查目標上來看,非選擇題仍然是考查學生能力的主要試題類型,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新竹县| 呼玛县| 莎车县| 环江| 张掖市| 大城县| 大余县| 贵德县| 鄂州市| 大冶市| 和政县| 南汇区| 建湖县| 五莲县| 龙海市| 高淳县| 陈巴尔虎旗| 白银市| 仁寿县| 南召县| 荃湾区| 寻甸| 永城市| 玉龙| 祁门县| 揭阳市| 丰原市| 弋阳县| 永登县| 金坛市| 社旗县| 平武县| 江安县| 贺兰县| 南华县| 广德县| 祥云县| 灵璧县| 噶尔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