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專題復習 能源安全(一)背景材料1. 中國能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雖然幅員遼闊,是世界資源總量的大國,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年消費總量占全球的11%,是繼美國之后的第二能源消費大國。資源和能源相對不足,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資源勘查開發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石油資源問題,我國石油待發現和探明的資源比較豐富,但勘查難度大,主要分布在沙漠、黃土塬等地,地面條件和地下條件相對復雜。另外,國內老油田經過幾十年開采,普遍進入開采中后期,剩余資源的勘探難度加大。目前我國有許多資源不足,最短缺的是石油。近年來,我國的石油用量持續增大。從1993年起,我國就成為了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1995年的7.6%增加到目前的31%以上。我國已是世界第2大石油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我國油氣資源相對貧乏,人均占有率僅為世界的五分之一,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制定和實施能源發展戰略,確保石油安全已是當務之急。2. 我國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局面的主要原因:工業部門尤其是重工業能源以及民用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是導致我國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局面的主要原因。也與我國國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費進入新階段,住房面積增大,家電和轎車的擁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費增長有關。同時也受國際上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3. 確保石油等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石油資源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更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其保障程度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石油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全球經濟的產業基礎,石油出口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不僅在經濟領域,石油資源同樣在政治領域顯示著其重要的價值。石油具有特殊的戰略價值,世界石油中心已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的焦點。從當代國際政治的演變來看,石油已成為一個國家維持國力或謀求霸權爭奪的重點。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供應的爭奪,也構成了世界各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石油資源的地域分布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際競爭格局。我國除了在境內開采石油外,已開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石油供應多元化,規避風險。4. 增強資源危機感,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1)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節約能源,資源是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2)加強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要加大資源勘查開發的有效投入,擴大勘查開發的領域和深度,強化對資源的保護,增加資源的供應。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制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資源持續安全供應。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資源環境保護意識。(3)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保護資源措施,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4)堅持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加強對資源開發總量的調控,促進資源勘查開發投資多元化和經營規范化,切實維護國家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5)堅持科技進步與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開發新能源,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一批掌握先進科學理論,有創新能力的資源勘查開發技術隊伍和人才。促進資源勘查與開發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6)堅持依法嚴格管理資源。要繼續開展資源管理秩序專項治理整頓,對我國優勢資源實行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7)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國際通行做法,開展資源的國際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互利。(8)培養國民的資源危機感,把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二)理論分析1. 經濟學角度:(1)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由于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石油、煤等能源的需求量也高增長,所以引起能源短缺,其價格必然上揚。(2)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決能源短缺危機,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3)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能源的流動與配置當然要以市場為基礎,但市場本身有其缺陷和弊端,所以還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如國家用價格杠桿調節電力緊張問題等。(4)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節約資源、降低能耗。這就必須不斷完善創新機制,大力開展節能技術的研究、推廣與應用,同時不斷健全能源節約管理網絡,建立能源節約責任制。(5)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能源問題,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6)調整經濟結構。要解決能源危機,也要調整經濟結構。首先要調整產業結構,壓縮耗能高的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產業。調整消費結構,努力構建節能型消費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堅決淘汰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高耗、低效、高污染的工藝設備和產品,開發節能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優化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7)堅持基本經濟制度。解決能源緊張問題,如發展石油、煤炭運輸、電力等問題,要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尤其是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多種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如鼓勵其他經濟成分投資電力企業、鼓勵其他經濟成分發展煤炭運輸業等)。(8)堅持對外開放。面對經濟全球化和資源多元化,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要重視國家資源的安全,防范和化解風險。2. 哲學角度:(1)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人類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開發和使用資源,還要提高全民節約資源的意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推動可持續發展。(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黨和國家根據我國能源的現狀,制定未來能源戰略的六大方針,即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立足國內,開拓國外;統籌城鄉,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創新體制;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這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道理。(3)尊重客觀規律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開發和利用資源總是有自身規律的。因此,要尊重客觀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否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4)堅持聯系觀點與發展觀點。解決我國能源問題,要“統籌城鄉,合理布局”,要“保護環境”及“實現能源節約型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等,均體現了聯系的觀點。解決我國能源問題,要“依靠科技創新體制”,體現了發展的觀點。(5)矛盾的觀點。矛盾是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要求我們堅持全面觀點看問題,反對片面性。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和資源的利用是一對矛盾。人類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照顧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反對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做法。(6)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解決能源問題,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這體現了主次矛盾原理要求的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道理。(7)堅持內外因相結合。解決能源問題,要立足于國內,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優化經濟結構;要推廣節能技術與加強節能管理;優化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等等,這是內因。解決能源問題同時要開拓國外市場,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這是外因。(8)量變引起質變的特殊形式。優化經濟結構,尤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等,也能起到節約能源的效果,這體現了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的道理。3. 政治學角度:(1)國家職能。國家解決能源問題,主要體現了經濟職能。為了解決能源問題,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又體現了搞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國家為了解決能源問題,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體現了國家在行使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國際環境的對外職能。(2)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國家有關部門為解決能源問題所作的一系列工作,均體現了國家機構的對人民負責原則。(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健全法制,推動依法行政,加強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監督和管理,促進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4)國家對外政策。解決能源問題,國家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這一方面主要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另一方面,主要體現了我國對外政策基本點之一“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典型例題】[例1](2004年全國文綜卷II.39題)從幾年前的“電多了”,到現在大面積缺電,電力供應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電力行業有其特殊性,首先是發、供、用瞬間完成,直發直送,不能儲存;其次是結構性,時發性,不能簡單地用多與少來衡量;此外,電力建設周期性強。這就要求電力建設規劃適度超前,等到缺電,才開始建電源點,就來不及了。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我們如何實事求是地解決電力短缺的問題。解析:根據設問要求,首先明白“堅持實事求是”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然后對材料進行歸納,歸納出“實事求是地解決電力短缺問題”的具體做法;最后用演繹法去具體回答。答案:解決電力短缺問題,首先應一切從實際出發,認識電力生產與消費的特殊規律;發展電力行業,還應掌握電力生產與消費的特殊規律,提高預見性,堅持適度原則。【模擬試題】一. 最佳選擇題:能源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回答1—3題。1. 近年來,國內的能源價格不斷上漲,但是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需求快速增長B. 能源管理體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C. 一些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擾亂了市場秩序D. 伊拉克戰爭爆發引起國際能源價格上漲2. 經過科學家們多年實驗,以煤炭為原料通過高科技的手段生產出了新一代的汽油。這是我國一項新能源的戰略。汽車“燒煤”已成現實。這說明( )A. 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B. 認識是不斷擴展和向前推移的C. 科學實驗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D. 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3. 我國目前的能源狀況不容樂觀,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是( )A.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和合理使用能源B. 通過互利貿易或合作開發,從國外獲得能源C.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生產不需要能源的新產品D. 加強勘查和合理開發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2004年12月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期間,中央領導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回答4—6題。4. 中央領導從我國能源現狀和土地資源現狀出發,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這體現的哲理有( )① 一切從實際出發② 重視意識作用③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 堅持一分為二觀點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5. 要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必須( )① 從根本上講,要按循環經濟的要求指導住宅建設② 要從增長方式轉變的高度來認識“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③ 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住宅產業化來實施④ 要在住宅建設中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住宅建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6. 有關專家認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規范引導“節能省地型”住宅發展的法規體系。目前,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行政許可手段,如施工圖設計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備案等依法推進“節能省地型”住宅的發展。這體現了( )① 市場經濟的法制性② 國家運用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③ 國家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④ 國家機構的依法治國原則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二. 非選擇題:材料一: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石油用量持續增長。從1993年起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1995年的7.6%增加到目前的31%以上。而且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水平高47%。確保石油安全已是當務之急。材料二:自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升。2004年形成了幾次高峰,每桶石油價格上升突破50美元。石油已成為一個國家維持國力或謀求霸權爭奪的重點。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的供應爭奪已構成世界各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結合上述材料回答:1. 運用經濟常識有關知識說明,面對石油市場潛在風險我們如何應對?2. 運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說明,我國應采取哪些措施確保石油安全?3. 運用哲學常識有關知識說明,實現經濟增長和確保石油安全的關系。【試題答案】一. 最佳選擇題:1. A 2. C 3. A 4. B 5. D 6. D二. 非選擇題:1.(1)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調整結構,優化資源,提高效益。(2)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研究和勘查能源的技術水平,實現資源節約和新能源開發。(3)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國際石油貿易和開發、擴大合作范圍,實現石油供應多元化。2.(1)加強國家管理經濟職能,制定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石油資源戰略。(2)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維護國家利益確保石油安全。3. 經濟發展和石油安全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確保石油安全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因此,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不能以浪費石油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