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一、背景材料1、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200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我們隆重舉行紀念那場偉大勝利,就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更好地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2、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是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中央成立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開展了主題 為“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同時,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大會也于7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興行,7月11日被定為“中國航 海日”。在紀念大會上,黃菊高度評價了鄭和下西洋的光輝業績和重大歷史意義。同時強調,以史為鑒,第一,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第二,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之路;第三,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持續創新之路;第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艱苦奮斗之路。黃菊還指出,中國既是陸上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大力發展海洋事業,對于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主權權益、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遠洋航海,同時也是歷史上惟一次和平遠航 ,締造了中華民族地曠世偉業,被譽為“世界和平使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贈送給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禮品是《鄭和七寶圖》。600年前鄭和的“和平之旅”與今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雖然是兩回事,但“和平奮斗”的本質卻是相同的。因此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二、知識鏈接1、經濟常識角度(1)實行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關系。鄭和遠洋倡導友好和平;遠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而不是掠奪;打破了世界相對怒氣沖沖的養成,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對我們今天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2)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構建節約型社會。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向海洋要資源可以優化資源的配置,同時要節約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2、哲學常識角度(1)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中國人民英勇的抗戰實踐產生了偉大的抗戰精神,說明物質決定意識;抗戰精神又激勵著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鄭和的航海精神將激勵我們不畏艱險,征服自然、敢于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體現了意識的反作用。(2)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應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鄭和遠洋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促進了封建主義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世界相對孤立的狀態,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抗戰精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安全、正確處理國際關系具有重大現實與深遠歷史意義。(3)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不可分割。海洋資源的紛爭是對立的統一,如中日東海油氣之爭最終通過妥協合作的途徑來解決。(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合理開發海洋就是要做到既要開發利用,又要積極地保護海洋資源,這是一個正確的價值選擇。同時,抗戰精神、民族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5)整體高于局部,局部離開整體就不能存在。抗日戰爭啟示我們:國家、民族利益是第一位的,是至高無上的。(6)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抗戰中,中國人民把國家、民族命運放在第一位,犧牲個人利益體現了這一點。(7)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抗戰的勝利主要靠人民的艱苦奮戰充分體現了這一點。(8)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既是中國人民努力奮戰的結果,也是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與支持是分不開的。3、政治常識角度(1)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國具有以下職能:發展國際交往與合作,創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2)國家之間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各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著利益的差別和對立。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國家之間求同存異、擴大合作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海洋資源紛爭及最終妥善解決,就體現了這一點。(3)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在東海之爭中我國堅持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體現了這一點。另外,鄭和遠洋倡導友好、和平;遠洋目的是宣揚國威,而不掠奪,反映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是一個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民族。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告訴全世界人民,必須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促進世界的發展。(4)民族原則和民族精神。各民族團結奮斗是我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民族原則和民族制度。(5)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我們要支持對聯合國進行合理、必要的改革,提高聯合國的權威和效率,更好地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三、命題預測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是2005年國際國內的一大熱點問題,事關戰爭受害國人民的感情,事關國際關系,事關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因而高考考查的可能性較大。高考可能通過具體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哲學角度:1、處理中日關系“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哲學啟示;2、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我們必將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所體現的哲理是什么;3、發揚抗戰精神的哲學理論依據是什么;4、為什么要不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等等。政治常識角度:1、運用政治常識相關知識,說明我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應怎樣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2、抗戰的偉大勝利,啟示我們應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等。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可能會以印度洋地區為地緣背景,綜合考查歷史、地理和政治知識。從政治角度來看:1、經濟常識角度:A、鄭和遠洋給我們的經濟學啟示;B、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客觀必然性;C、發展海洋經濟的意義。2、哲學角度:A、對海洋資源既要開發利用,又要積極保護為什么是一個正確的價值選擇;B、用聯系的觀點說明為什么在海洋開發中注意海洋環境的保護。3、政治常識角度:A、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說明大力發展海洋事業的戰略意義;2、堅持獨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3、運用政治常識的有關道理談談認識和對待各國的“海洋資源爭奪戰”?四、高考演練一、選擇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與支持分不開的。回答1-2題。1、上述材料表明:( )A、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B、事物的發展有量變與質變兩種狀態C、事物發展的道路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D、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運動與靜止的統一2、二戰期間,中、蘇、美、英、法等國建立起了反法西斯聯盟,這是( )A、由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決定的 B、由國家間共同利益決定的C、由各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D、由各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在那場空前壯闊的偉大戰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回答3-4題:3、中化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勞勇敢 B、團結統一 C、自強不息 D、愛國主義4、在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民族精神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定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也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表明( )A、物質決定意識 B、意識反映物質C、精神可以變物質 D、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5、新時期我們要進一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有利于( )①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②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③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回答6-7題:6、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回答: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②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肩負著領導 人民抗戰的重任③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作為行動指南④中國共產黨有自己的政治綱領、組織紀律和領導集團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體現的政治常識道理是( )A、現代國家一般由政黨掌握國家政權B、執政黨的性質通常與國家性質是一致的C、政黨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D、政黨具備掌握國家政權的條件8、海洋資源的紛爭,盡管異常激烈但最終會以妥協合作的途徑得以解決,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矛盾是對立的統一 B、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C、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9、藍色農業,是指利用海洋和內陸水域,以及低洼鹽堿地等藍色國士資源發展漁業和漁區經濟,并以此帶動水生動植物利用的相關產業。目前,各地普遍重視開發藍色農業資源,推動了水產養殖業遠洋漁業的發民用工業,帶動了水產品儲藏、加工、保鮮、運輸、出口和漁用飼料以及漁船、漁網、漁機具等二、三產業的發展。這表明( )B、 資源合理利用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B、調整家業經濟結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C、 藍色農業是傳統和現代化農業的結合 D、藍色農業更符合市場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0、《人民日報》曾以《渤海緊急呼救》為題報道:“渤海灣繼同樂魚、鯰魚絕跡,螃蟹、平魚、黃花全、對蝦形不成漁汛之后,特有魚種今年不見蹤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污染嚴重,過量的掠奪性捕撈。”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事物變化無常,認識應不斷深化 B、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和禁止過量捕撈C、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辦事成效 D、發展漁業生產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東海、黃海的漁民自發組成的“藍色保護志愿行動”組織發出了一份倡議:“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據此回答:11-12題:11、漁民組織這一行為,是響應國家( )戰略的具體表現。A、科教興國 B、可持續發展 C、科技興國 D、科技興海12、“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這表明( )A、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 B、善待海洋是科學生態價值觀C、人類與海洋是對立統一的 D、人類與海洋的聯每間是客觀的二、非選擇題:13、材料一:中日關系從歷史上講,既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又有近代50多年因日本侵華造成的嚴重對抗。新中國成立后,中日關系處于不正常狀態長達23年之久,在雙方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在冷戰結束后的新形勢下,中日兩國關系出現了困難,近年來,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和大國意識日益膨脹,對華政策中消極的一面逐步凸顯。材料二:從經濟方面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日兩國互為主要的經貿對象,貿易額增長了160倍,雙方人員交往每年400萬人次。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04年雙邊貿易額接近1700億美元。中國也從日本引進了許多技術,雙方還開展了其他方面的合作。回答下列問題:(1)運用政治常識中“國際關系”的有關知識談一下你對材料一的認識。(2)結合材料二,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發展中日貿易關系的作用。(3)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體現的哲學觀點。14、當年“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寶船隊給沿途各國人民送去的是友誼,是中國的特產瓷器、絲綢、茶葉及印刷技術,從沒有提出任何領土要求,更沒有挑起戰爭,鄭和是和平親善使者,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中國自古以來說是以和平的姿態面向世界,說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150年以來的痛苦與屈辱讓中國致力于民富國強,600年前的光榮與夢想證明中國是文明之邦。以史為鑒,中國要崛起,中國帶給世界的是文明和友誼,在我們的未來之旅中——中國和平崛起。(1)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我國必須奮力崛起,而且必須是和平崛起?(2)運用政治常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我國必須奮力崛起,而且必須是和平崛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ABDCB 6-10 CCBBD 11-12 BC二、非選擇題:13、(1)A、國際關系最主要的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主要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所決定的。中日兩國的關系也是由兩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B、中日之間的關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沖突和對抗,說明國際關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C、國際關系是發展變化的。各個主權國家因其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而導致對外政策的變化,從而使原來的國家關系產生相應的變化。中日之間的關系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2)我國發展與日本的經貿關系,有利于互能家無,調劑余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節約社會勞動 ,取得較好經濟效益;有利于吸收和引進日本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有利于促進我國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國際化水平。(3)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中日關系的變化說明了這一點。B、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中日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我們既要看到中日關系中對立、沖突的一面(目前主要體現在政治上),也要看到雙方統一、合作的一面(主要在經濟上)。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日之間不斷發展的貿易關系,密切的人員交往以及其它方面的合作,說明兩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14、(1)中國要和平崛起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經濟全球化決定的。(2)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中國一貫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國家力量決定國際地位,當今國際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國只有和平崛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更好地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事業;中國要和平崛起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