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第一框題的內容。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2、能力目標 (1) 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 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四、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課前準備工作 1、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第一組負責查找有關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人過圣誕節的資料,探討這兩個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第二組負責查找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料;第三組收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第四組查找有關奧運會的會徽。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網絡教室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搜集信息 2、整理資料 各組同學搜集到大量資料后,分別對各組的進行分類、合并、整理,選出有用的資料,分別制作成各組的電腦幻燈片并提供的鏈接網址。 第二階段:課堂教學 課堂的教學過程主要是由每一組的組長把本組搜集的有用的進行展示、解說,然后四組的信息進行相互交流與匯總,教師參與討論,適當引導并作最后總結。 首先由第一組負責的同學展示其課件并作解說。通過對比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人過圣誕節的不同特色,揭示出這兩個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總結出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接著第二組同學展示他們課件:麗江古城、復活節島國家公園和努比亞遺址,并展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相關材料,然后講解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指出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此時教師適時作一個總結: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正是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體現,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組的同學播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時展示和介紹不同民族的服飾、民居建筑、風俗習慣,體育運動等使學生在欣賞不同民歌的同時,感受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而理解了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最后由第四組的同學展示三個奧運會會徽,解釋這三個奧運會所體現的文化印記(特別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使同學從奧運會會徽的設計上,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感悟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四個小組發言后,教師將四組的信息進行交流和匯總,將以上資料歸納為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對待文化的多樣性?通過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沒有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的百花爭艷,姹紫嫣紅。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國際文化事務中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五、課后反思 課后組織學生討論對本課的感受,同學們都非常樂意采取這種上課方式,既可以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夠提高自己學習積極性,變枯燥為生動。 本人在教學中也深深地感到: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啟發同學的思維,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充分利用網絡的教學功能,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只有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光有學生的活動也不行,雖然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地利用互聯網搜集并動手制作課件,在課堂交流中能很好地進行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但其集中思維和抽象性思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對搜集的材料的取舍是以及對知識點的歸納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應該也必須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引導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發散到集中、由演繹到歸納的思維能力的逐步提高。《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理解世界個民族文化的長期交融,對現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明確不同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2. 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傳播的方式和特點,了解文化的傳播與借鑒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3. 在實際生活中傳播中國文化,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目:生活中的文化傳播,通過活動引入,引導學生體會什么是文化傳播,結合相關活動,理解商人進行貿易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 第三目: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是本課時教學內容中的難點。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上中華文化的不斷向外輻射,為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外語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進步。當今世界,科學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我們既要熱情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要結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動,采用小組討論、資料分析、拓展內容以及思考題、作業等多種教學手段共同突破教學難點。【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 選擇導課案例、錄像、資料,設計探究活動,選擇投影、多媒體教學資料結合教材內容,挑選典型的圖片、音像、文字資料的觀念教學輔助手段。 2. 學生準備。 預習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了解現代文化傳播的途徑,了解大眾傳媒的不同特點,并選定重點發言人。準備發言或參與討論的講話要點,發言提綱。【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的? 2、尊重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怎樣做? 導入: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多種多樣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過程也就是文化的傳播過程。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____培根 由此可見,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很重要的。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傳播的現象無處不在,旅游歸來,收看新聞,收聽電臺,家人聚會,朋友聚會等都屬于文化傳播現象。文化的交流過程就是文化的傳播過程。具體來說 1、 文化傳播的含義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從古代的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到今天的網絡、手機等,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傳播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途徑來實現。 2、文化傳播的途徑 商業活動:絲綢之路(展示絲綢之路圖片,結合探究活動2簡單介紹) 人口遷徙:秦、兩晉、唐末、兩宋(結合探究活動3說明,簡單介紹客家人的由來) 教育:學校教育、遠程教育 各種經濟、政治的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商業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活動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傳播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先進。現代文化傳播已經不僅限于這些,傳播的媒介越來越多。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 傳媒:傳播的媒介 2、 發展: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3、 現代傳媒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網絡、雜志、書籍、手機、電子讀物等 各種現代傳媒的作用各具特色,各有優點。 (學生討論并暢談各自的優缺點) 歸納: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媒的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穿越時空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過渡:文化多種多樣,傳播的途徑也日益豐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故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縱觀上下五千年,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我們也不斷吸取別國優秀的文化。 你能提供哪些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嗎? (學生討論回答) a、 張騫出使西域 b、 晉朝法里南亞之行 c、 唐朝玄奘西行 d、 明代鄭和下西洋 e、 1271,馬可波羅旅行到中國,著《馬可波羅行紀》,詳細介紹中國。 f、 2004年中法文化年(簡單介紹、展示相關的圖片,主題:浪漫、創新、以認為本) 1、 文化的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2、 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總結:從張騫到鄭和下西洋,到中法文化年,歷代的志士仁人、學者高僧、工役商賈不遠萬里、不避艱險的文化之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地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1) 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4、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8、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9、文化傳播的途徑(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1、文化的繼承性(1) 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 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2、傳統文化的特點:(1)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6、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7、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當代信息技術)(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第五課 文化創新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4、文化創新的途徑(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綜合探究:建立學習型社會。(P56 5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