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匯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我國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匯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匯的相關知識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有關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3、德育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節約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國家國家金融制度二、教學重點:外匯三、教學難點:匯率四、教學過程:【復習導入】1、貨幣的本質是什么?2、貨幣的基本職能有哪些?【導入新課】當我們去商店買東西時,例如說買筆,我們會直接給店主錢。然而,當我們要在網上購買一件貨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買東西,你怎么辦?這兩種就是人們常用的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帳結算。前者主要是用紙幣來完成貨幣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貨幣的收付行為。(P7)二、信用工具和外匯(板書)㈠、信用工具(板書)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帳結算(板書)銀行為什么要開展辦理結算這個業務?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現金帶來的麻煩。大量使用現金有哪些麻煩?學生:1、容易丟失,2、結算不方便,3、外出帶很多現金可能出現的意外。過渡:所以,辦理結算必須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匯票和支票。2、常用的信用工具⑴、 信用卡(板書)講之前可將商業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已經各種其他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指出哪個為信用卡。然后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嗎?接著指出:信用卡含義:是銀行發給自己信用情況較好的公司及有穩定收入的個人以便其購買商品或取得服務的信用憑證。(P7)提問:信用卡為什么會流行?你們在使用信用卡時,感覺到信用卡有什么好處沒有?(P8練習)就是因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貸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使用起來方便、安全,外出購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攜帶大量的現金,并且還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數進行支付;對收款人方來說,可以節省大量收付、清點、保管、押運現金的勞動;對于銀行來說,發行信用卡不但節省大量印刷、發行、收付、清點、保管現金的勞動,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當持卡者透支時,銀行還可以作為貸款收取較高的利息。正因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處,所以它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流行的一種支付行為,人人離不開卡。過渡:點出信用卡在貨幣發展史上的地位,即貨幣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金屬貨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對于比較陌生的電子貨幣,必須交代清楚其內涵和外延內涵: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儲存和處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動柜員機,電子轉帳終端等組成的銀行交易工具和業務;出現電子貨幣的原因: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半導體產業和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信用卡和借記卡的區別:種類 發卡單位 需要擔保人 消費、查詢、存款 貸款 有無存折信用卡 銀行 需要 可以 可以 無借記卡 銀行 不需要 可以 否 有⑵、支票(板書)支票就是一種由出票人簽發的,委托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支票主要分為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請討論P9探究活動1。并看相關鏈接1注意:轉帳支票用于同城結算。⑶、匯票(板書)匯票就是一種由出票人簽發,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匯票主要用于外埠結算。匯票包括銀行匯票(分電匯和信匯)和商業匯票。匯票的使用,有利于匯款人的異地貿易,避免了長途攜帶現金的不便和風險。看相關鏈接。用用圖表的方式比較支票與匯票的異同,用投影放出來名稱 簽發主體 辦理主體 辦理時間 辦理條件 支付金額 支付對象 使用范圍支票 出票人 銀行 見票時 無條件 確定金額 收款人或持票人 同城匯票 出票人 付款人 見票時或指定時間 無條件 確定金額 收款人或持票人 外埠異同 同 異 異 同 同 同 異 (二)、外匯(板書)討論P10探究活動1,(必須用到外匯)。外匯:一國持有的以外幣表示的用以進行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其有兩個基本特征:①它必須是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凡用本國貨幣表示的有價證劵、信用工具均不屬于外匯。②、它可以自由兌換成其他形式的資產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國家貨幣和支付手段的外國貨幣不屬于外匯。匯率: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稱為匯率或是匯價。匯率表明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匯率的標價方法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計算應折合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兌換8元人民幣,即$1=¥8。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來計算應折合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如1元人民幣可以兌換0.125美元,即¥1=$0.125。目前,大多數國家包括我國均使用直接標價法。討論P10探究活動,并聯系時政熱點:小組討論升值與貶值的利弊。(結論:穩定的意義)本課總結:這堂課我們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匯票,知道什么是外匯,理解保持幣值穩定的意義。作業:人民幣升值與貶值的利弊。五、教學反思: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