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第一框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一、教學內容分析: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是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的起始課,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貨幣,現代社會“巧婦難過無‘幣’之生活”。貨幣既是生活所離不開的,也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貨幣的起源,解剖了貨幣的本質,解釋了貨幣的職能。談貨幣,離不開商品,這一課還點擊了商品和商品的價格等名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分析現象、親歷現象中,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看待金錢。(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教學難點:貨幣的本質四、教學重點:1、商品的含義2、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五、教學方法:實物、趣聞導入法、討論法、講授法等六、教學過程:(一)、走進新課:(展示100元的人民幣)一張薄薄的紙片,造價不超過3毛錢,竟然能購買各種商品,它為什么具有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貨幣,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二)、推進新課:1、貨幣的本質(1)商品想想議議:商品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紅蘿卜、綠西瓜是商品,小汽車、小手機、小鼠標也都是商品,它們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為什么都稱為商品?是不是在各個不同的表面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們和母親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得出作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a、必須是勞動產品;b必須用于交換。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學生思考:1、農民種的菜是不是商品?2、假冒偽劣、偷盜搶劫而來的東西是不是商品?3、小明生日,他的同學送給他一支鋼筆(2)貨幣的產生教師講解:貨幣產生的四個階段:商品和貨幣關系非常密切,看起來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其實,貨幣的出現要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是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交易活動主要是一種物物交換,當時的交換非常偶然,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物品品種很少(偶然的物物交換)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交換難度也越來越大。(擴大的物物交換)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在這一交換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教師引導:比如假設我們現在就處在原始社會時期,我牽了一頭牛到市場上,想換回一些食品和工具,會碰到的困難:a、我本來想要大米和斧頭,但市場上可能暫時沒有;b、市場上有大米又有斧頭,但別人不要我的牛;c、市場上既有大米又有斧頭,但他們都想要我的牛,我沒辦法將一頭活牛進行分割。為了克服這些弊端,人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的東西(一般等價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商品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如貝殼、龜殼、皮革、布帛、牲畜等。但問題又出現了,如貝殼,比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會老,會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下帶不方便。后來,金銀由于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優點,逐步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貨幣)(3)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一般等價物注意:包含三層含義:a、貨幣是一般等價物;b、只有商品才有資格充當貨幣;c、充當貨幣的商品是從成千上萬種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擴展:假設某個時期,斧匠一天可以打造兩把石斧,獵人一天捕獲四只野兔,如果兩人交換,確定合適的交換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兩者為什么需要交換?石斧、野兔的使用價值不一樣,分屬不同的所有者。教師講解:使用價值的含義: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物—人)兩者為什么按這種比例交換?價值(耗費的人類勞動)一樣。教師講解:價值的含義: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人—人互相交換勞動成果)得出: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1、價值2、使用價值如物美價廉、優質優價等,尋找兩者的最佳結合點。2、貨幣的基本職能(作用)(1)價值尺度: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原因:貨幣本身是商品,具有價值。由于商品的價值比較抽象,所以必須用貨幣加以衡量價格: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如某件商品值50元。注意: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如一臺電腦5000元,商家賣電腦時不需要將5000元的現金放在旁邊,只需要用數字標明即可)(2)流通手段(過渡)我們先來解決兩個基本概念,a、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b、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商品流通。, 商品交換的形式(比較) A、 商品流通有貨幣作為媒介,物物交換沒有(物物交換在貨幣產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在貨幣產生后出現)。B、 物物交換買賣同時進行,雙方滿意即可成交;商品流通買賣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分離的。注意: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只能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如買電腦時必須支付5000院現金,而不能只告訴商家一聲)。合作探究: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是賣的階段,“貨幣----商品”是買的階段,賣不出去,就沒有買回來的實力。因此,人們把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賣難的問題,如種糧農民的賣糧難、果農賣果難、養殖戶賣牛奶難……大家就賣難的問題發表意見。學生活動:認真活動,發表見解教師總結:商品生產者只有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夠賣出去。補充、拓展: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賣不出,就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就會虧本,這是市場的要求,商品生產者要有這種市場意識;商品生產者要生產質量好的商品,這是誠實信用的要求,商品生產者要有這種誠信意識。(3)貨幣的其它職能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相關鏈接,了解貨幣的其它三種職能。貯藏手段:貨幣推出流通領域,當作社會財富的代表被保存起來。(如你在鄉下田間挖到一壇子黃金。)支付手段:隨商品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如銀行付存款利息給你)世界貨幣:貨幣推出國內時常,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外國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如在國外購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三)、課堂小結 :既要漂亮,又要瀟灑,兩全其美是對一般等價物的要求。作為一般等價物,應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特征。金、銀天生具有這些特征,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神奇的貨幣具有神奇的作用,神奇的貨幣還有多變的形式。七、教學反思:物物交換 W—W商品流通 W—G—W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