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中考物理總復習知識梳理: 《機械運動》一、測量單位1.國際單位制1960年10月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了國際通用的國際單位制,簡稱SI制。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基本單位是秒(s)。2.長度、時間單位及換算關系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 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 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1 km=1 000 m= m;1 dm=0.1 m= m;1? cm=0.01 m= m;1 mm=0.001 m= m;1 μm=0.000 001 m= m;1 nm=0.000 000 001 m= m常用時間單位有時(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他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h=60 min=3 600 s;1 min=60 s;1s= ms;1ms=μs二、測量活動(一)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1.認識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的含義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如零刻線磨損,可選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測量起點);量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如0~20 cm)分度值:兩條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也是刻度尺的準確度(常用的為1 mm)。2.使用時做到五會會選:根據測量的實際需要選取適當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會放:使用時應將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緊貼被測物;會看:讀數時視線應尺面垂直;會讀:根據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會記:記錄測量數據,應記錄準確數字,估讀數字和所記錄數據的單位。(二)使用機械停表測量時間1.使用方法:一走:按一下,指針開始走動;二停:按第二下,指針停止走動;三歸零:按低三下,指針歸零。2.讀數方法:機械秒表的讀數基本方法是:t=短針讀數+長針讀數。讀數為小盤的分鐘數+大盤的秒數。先讀小盤的讀數,它的單位是分鐘,看上面的示數可知每分鐘分為前半分鐘和后半分鐘,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鐘。接著讀大盤的讀數,它的單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鐘就則讀0-30s,若為后半分鐘讀31-60s。(三)特殊測量方法(1)累積法——把多個相同的微小長度的物體疊放在一起,測出疊放后的總長度L,用總長度除以疊放物體的個數n,得到單個物體的微小長度l=L/n。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一枚硬幣的厚度等。(2)平移法——借助于一些簡單的輔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平移”到刻度尺上,從而可直接測出該長度。如測小球、硬幣、圓柱形物體的直徑,測量人的身高等。(3)化曲為直法——借助于一些輔助器材(如不易拉長的細軟線)把不能直接測量的曲線變為直線,再用刻度尺測量。如測量圖示曲線的長度時,可以小心地讓細線與曲線重合,在細線上標記出起點和終點,再將細線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起點到終點的距離。(4)化直為曲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在較長的路程(如操場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滾動,用滾輪的周長乘以滾動的圈數得出路程的長度。如用自行車測一段馬路的長度。三、測量誤差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的差異就叫誤差。(一)誤差的來源(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測量者) 1.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2.儀器本身不精確 。3.環境溫度、濕度變化對器材的影響。(二)減小誤差的辦法: 1.多次測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測量工具;3.改進測量方法。(三)誤差與錯誤的區別:區別 誤差 錯誤產生 原因 (1)跟測量人讀取估計值不同有關 (2)跟測量工具的精確程度有關 (1)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 (2)讀數、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大意 如何減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減小。 (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用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工具; (3)運用合理的實驗方法 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即可避免錯誤產生四、運動的描述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判斷機械運動的方法:一看被研究的對象是否是宏觀物體,二看宏觀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只有宏觀物體間的相對位置的變化才是機械運動。如天體、汽車、動物等的運動都是機械運動,而分子、原子、電子的運動就不是機械運動。 五、參照物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人們事先選定的、假設不動的,作為基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一般不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通常情況下,多以地面為參照物。一個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為標準。例如,站在上升電梯里的人,如果以電梯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結論將是不同的,這就是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參照物選擇的幾點說明:1.任意性: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既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具體要一研究問題而定;2.排己性:參照物不能選擇被研究對象本身,以自身為參照物則永遠是靜止的,所以沒有意義;3.靜止性:參照物的選擇不唯一,但是參照物一旦被選定,就認為它是靜止的;4.相對性:同一物體,選取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同,所以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六、“同步”的意義“同步”的本質是相對靜止,是指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方向一致,這樣以對方為參照物則是靜止的狀態。如:1.地球的同步衛星相對于地球靜止;2.空中加油機相對于收油機靜止;3.傳送帶上的貨物與傳送帶保持相對靜止;4.聯合收割機相對于卡車保持靜止等。七、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通常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相同的路程,比較所用的時間,用時越少的物體運動越快,體育比賽的徑賽中,裁判員就是根據這個方法比較運動員的快慢的。二是相同的時間內,比較物體運動的路程,運動越遠的物體運動越快,體育比賽的徑賽中,觀眾就是根據這個方法比較運動員的快慢的。八、速度1.定義:在物理學中,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稱為速度。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速度越大運動的越快,物體速度越小運動的越慢。2.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3.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s單位是m,時間t單位是s,速度的單位是m/s;交通運輸中常用單位是km/h。使用時注意單位一定要統一。m/s與km/h的換算關系為1 m/s =3.6 km/h。九、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特征:一是運動的路徑是直線,二是運動的快慢保持不變。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都相等。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一般不同。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很多,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幾乎沒有。因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保持速度大小不變,方向不變,短時間內有可能,長時間內難以保持,所以生活中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非常少,絕大多數都是變速運動。有些運動我們可以近似看成勻速直線運動便于研究。十、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用來描述變速運動的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知道了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就大體知道了它運動的快慢,但是不能準確的知道它運動的情況,如它何時加速、何時減速、何時中途停留等。我們說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出它在某段時間內,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平均速度就無意義了。在公式v=s/t中,s和t之間有著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十一、怎樣測量速度實驗原理:。實驗測量器材:刻度尺、機械停表。我們只需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用停表測出運動的時間即可算出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如果要探究一段路程中速度的變化,只需將經歷的路程分為若干段,再分別測出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大致測量出整個過程中速度的變化。十二、探究小車沿斜面下滑時速度的變化1.實驗原理:。2.實驗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車、金屬片。3.實驗過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測出小車將通過的路程s1和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b.將金屬片移至s1的中點,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和所用的時間t2,根據數據算出小車從中點滑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以及用的時間t3;c.根據記錄數據算出兩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十三、實驗分析1.注意事項測s:以看到小車的前緣撞擊金屬片為準。測時間t:(1)記時開始與小車釋放應該是同時的;(2)斜面的傾斜度應該小些,使小車運動的速度更小,這樣小車運動時間更長,誤差更小。2.誤差分析誤差可能產生的原因:s分得不等、計時不準、測量估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