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歷史的主體》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能力目標????通過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學習,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堅持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教學重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學難點】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個人夢想的實現一方面需要我們個人主觀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社會提供靈好的條件。那么是誰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呢?為什么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歲要探究的主要內容。【情景探究一】觀點一: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觀點二:“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 “ 人民,只有人民群眾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 探究:你支持何種觀點,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質、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覺定社會意識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一、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1.正確認識人民群眾這一概念?概念鞏固:判斷:屬于人民群眾的是:圖片判斷。學生:……第一,“人民群眾”是群體概念,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第二,“人民群眾”有量的規定性,是“人們”中的大多數。有質的規定性,是指一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第三,人民群眾是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第四,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第五,在我國,人民群眾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情境探究二】“沒有普天下勞動者的勞動,你吃啥?沒有勞動者的勞動你喝啥?吃喝都沒了,你還臭美啥?” 思考:1.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2.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什么作用?學生:……(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學生:……歸納總結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近年來,W村在村民收入不斷提高的同時,開展了群眾性的“一碑兩譜五星”鄉村文化創建活動。所謂“一碑”,即樹立一座精神豐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輩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事跡;“兩譜”,即撰寫時代風范譜、尊老愛幼譜,主要收錄在鄉村發展、家庭鄰里關系中的先進典型;“五星”,即創評“讀書、創業、誠信、法紀、勤儉”等五項星級文明戶。村民們以極大熱情參與了這一活動,講身邊事、樹身邊人、自評自薦、互評互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2)上述材料如何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10分)①W村群眾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壯舉,在新時期的生活、求學和創業經歷是“一碑兩譜五星”文化活動的源泉;②他們發展經濟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他們通過收集、整理、評薦、必學等方式直接創造了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精神財富。【情境探究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民有三個偉大創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民自治 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教師總結:(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創造了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情境探究四】思考:結合視頻和教材P95內容 1、什么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為什么要堅持群眾路線? 學生……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黨的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黨的群眾路線:?①地位: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②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原理歸納及運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思維訓練(2014海南單科卷24)建設美好家園,讓人民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中生活。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國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截至2013年,全國已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縣)5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2986個。政府還推動建立生態被償機制,中央財政安排的生態補償資金總額從2001年的2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約780億元,累計約2500億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需要人民共同參與。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6分)答案要點: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3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3分)本節課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求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暢所欲言】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談談你將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回報這片生你養你的土地和家鄉人民。學生探究:如果我是……,我將如何……【教師總結】愿我們有這樣一種情懷:“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