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學設計學情分析?通過上節課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理解掌握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內容: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通過完成預習作業,已基本理解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了解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深入理解和掌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基本形態。?三維目標剖析?1.知識目標?識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理解: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正確地反映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歪曲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錯誤的。?運用:學會判定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區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區分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世界的不同認識形成了不同的哲學,各種不同的哲學總是在相互辯難中發展,我們應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但,對唯心主義哲學不應該全盤否定,而應該做到批判繼承。?教學法?1.講授法?2.探究—研討法??3.情境表演法?教學過程?師:上節課,我們學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請同學們回憶: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包括什么內容??生: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那么,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設問意圖】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成果。教材上直觀知識,學生閱讀就能學會。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生: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師:同學們,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一個認為物質是本原,一個認識意識是本原。那么,什么是“本原”?哲學家們又是怎樣理解世界的“本原”的??生:略。?師: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哲人為了弄清世界究竟是什么,曾創立了一種很有道理的方法,那就是:面對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考察它們最初是怎樣來的,或者消失后最終成什么,也就是它們是由什么最初、最小的東西構成的。這種方法就叫做探索世界的“本原”?!氨驹本褪恰白畛醯拇嬖诤突A”的意思。?沿著這個思路,古人曾設想了多種“本原”。如中國的太極、陰陽、五行,外國的水、火、原子、以太,等等。讓我們分析一下他們的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多媒體展示:分析判斷下列中國思想家的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注:可參考歷史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1、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2、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王守仁:“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4、孟子:“萬物皆備于我”?5、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6、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7、朱熹:“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8?、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外無一物,何處惹塵埃。”??????9、?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庇钪媸怯稍獨鈽嫵傻膶嶓w。??生:分小組探究—研討,然后分別回答。(略)?【設計意圖】政治與歷史結合,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要學會貫通,不能簡單以學科為界限,要學會不同學科間的融合。學習要學會查閱資料,學會交流、討論,學會合作。讓學生理解、感悟哲學語言,既要綜合感悟,又要抓住關鍵詞理解。?師:千百年來,中國的思想家一直在探究世界的“本原”問題,國外的思想家也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分析判斷下列外國思想家的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注:可參考歷史必修三?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1、黑格爾:“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2、赫拉克利特:萬物的本原是“火”?!盎鹕鷼?,氣生水,水生土,土又還原成火。??3、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基本元素?!??4、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5、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6、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7、《塔木德》:“上帝的存在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無須提供任何的證據。上帝無所不在。上帝無所不知。上帝無所不能?!??????????????????8、泰勒斯:“水”是萬物的“本原”。?9、笛卡爾:“我思故我在?!?10、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薄拔锸怯^念的集合?!??11、列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感覺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12、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生:分小組探究—研討,然后分別回答。(略)?【設計意圖】同上。?師:同學們,雖然中外思想家對世界的本原問題有著多樣化的回答,但我們可以把他們劃分到兩個隊伍里面去,一個是唯物主義陣營,一個是唯心主義陣營。可是,每個陣營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基本形態,下面我們先分析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及其特征。?生: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師:舉例說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特征??生:閱讀教材----指定學生回答。(略)?師:小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依靠籠統的直觀,即通過經驗觀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測而形成理論,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和樸素性。值得強調的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的,確信世界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下面,請同學們分別舉例說明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特征??生:閱讀教材----指定學生回答。(略)?師:小結: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它以近代實驗科學對自然現象的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新的實證知識和科學方法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自發性。但,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承認機械聯系和機械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這種唯物主義還有其不徹底性,即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紀中葉創立的,不僅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堅持了唯物主義。?生:什么叫“形而上學”?『根據教學經驗,學生往往要提出這一問題?!?師:“形而上學”一詞來源于希臘文“meta?ta?Physika”,意思是“物理學之后”。公元前六十至五十年間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庫編輯出版亞里士多德文集時,把探討哲學基本原理的著作放在該文集《物理學》之后,故被取名為“物理學之后”。這本書傳到中國后,曾譯作《玄學》,意在表明書的內容和中國魏晉時期的玄學有相似之處,都以超感性非經驗的東西為研究對象。又由于中國《周易·系辭》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意思是,在有形體的東西之上的,憑感官不能感知的東西叫做道;有形體的、憑感官可感知的東西叫做器。據此,中國近代思想家嚴復把“物理學之后”譯為“形而上學”。?黑格爾認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指與辯證法對立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生:列表總結: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優點和局限性。(略)?多媒體展示:識別說明下列唯物主義觀點分屬哪種基本形態??1、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2、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3、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4、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5、張載:“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6、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基本元素?!?7、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8、泰勒斯:“水”是萬物的“本原”。?9、列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感覺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10、赫拉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生:分小組探究—研討,然后分別回答。(略)?師:剛才,我們理解、感悟了唯物主義陣營三種基本形態,下面我們分析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及其特征。?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由于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請分別舉例說明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的特征。?生:閱讀教材----指定學生回答。(略)?師:小結: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某一個片段,就會導致唯心主義。人的認識離不開感覺,但是,如果把人們認識世界離不開感覺,夸大為世界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感覺,就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人們的思維離不開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為脫離物質的神化了的絕對,就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情境表演】請各小組設計情境表演:《上帝與王守仁的對話》,以理解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的主要觀點。?生:列表總結: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的特征。(略)?多媒體展示:識別說明下列唯心主義觀點分屬哪種基本形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孟子:“萬物皆備于我。”?3、王守仁:“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4?、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外無一物,何處惹塵埃?!??????5、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6、朱熹:“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7、黑格爾:“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8、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9、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10、《塔木德》:“上帝的存在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無須提供任何的證據。上帝無所不在。上帝無所不知。上帝無所不能。”??????????????????11、笛卡爾:“我思故我在?!?12、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薄拔锸怯^念的集合?!??生:分小組探究—研討,然后分別回答。(略)?師:前面,我們分別分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對這兩個陣營有了深入的認識。那么,你怎么理解下面兩棵“大樹的對話”?為什么唯物主義大樹碩果累累,唯心主義大樹姹紫嫣紅??多媒體展示:(見右圖)?生:學生討論回答。(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不同世界觀對人類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師: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正確地反映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歪曲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錯誤的。但,對唯心主義哲學不應該全盤否定,而應做到批判繼承。列寧把唯心主義比作“不結果實的花”,但這朵花生長在活生生的人類認識這棵大樹上。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義哲學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自我測評】列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不同形態的世界觀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學生活動。(略)教學反思??????本節課基本實現了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觀念轉變,努力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做到了“課堂上翻轉”,學生先學后教,層層遞進,使學生基本具備區分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的能力。但在聯系生活實際方面略顯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