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 學年度 第二 學期 五 年級 綜合實踐 教學計劃一、情況分析:指導思想及總體目標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新課程標準、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為重點,實現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努力打破學校的封閉性,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它的總體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一、情況分析:(教材分析及重難點分析)本學期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和技能訓練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是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經驗、文化以及自然條件的總和,按照空間上的分布來劃分,主要有:1、學校內部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教師,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及其他各種專用設施和場地。學校師生在長期活動中積累的知識、經驗、成果以及學校文化和辦學傳統也是極其重要的課程資源。2、社區活動資源。社區活動資源包括各種公共文化設施、設備和場所,如紀念館、展覽館、風景名勝等;包括各類學校、政府機關等;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技能技藝的專家和居民;還包括地方、社區的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實、社區一般環境等。3、學生家庭資源。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應是孩子綜合實踐活動的啟蒙老師,有條件指導孩子探索自然、了解社會、發展自我。在家庭中,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學習家政常識,了解社會職能。家庭生活中的洗滌、整理、小物品采購、損壞器具的修理等富有勞動教育意義的活動。教學重點、難點分析重點:讓全體學生參與實踐探究過程,在動手中解決問題,親近和改造社區環境,促進自我發展。難點: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特殊性,本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難點是保證時間,投入足夠的精力。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調查,讓學生認識自己,善待他人,加強合作,學會分享,知道這是21世紀少年兒童應有的優良品格。讓學生在”心靈驛站”中,正確認識自我,了解并掌握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方法,做到公正、互助、誠信。2、通過觀察,訪問,認識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這里有與我們息息相生的山川河流,也有我們的朋友----各種動植物,它們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發展的源泉。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在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的同時,理應自覺地保護自然。3、通過訪問,調查,是學生認識社會是個大舞臺,社會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地活教材,它為學習提供了鮮活的材料,也為活動拓展了感性,生動和富有人情味的空間。讓學生在”社會頻道”版塊中,培養團結、合作、交往、創新的能力。4、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在動手動腦,探究科學奧妙的平臺上,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創新與改建中去感受創作,勞動的艱辛,體會樂趣,收獲成功。質量目標:在科學研究中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探討研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提高研究能力,培養科學素養。三、教學內容安排及進度:活動時間活動主題系列活動實施途徑與方法調整三月份心靈驛站1、自我形象設計懂得“美”包括外表和內涵,設計現在,設計未來并展示2、我來做導游研究、攝影、活動體驗四月份親近自然3、我家的小綠化調查、設計、栽培、展覽4、臺風來了收集資料、欣賞、攝像、展覽五月份健康快車5、飼養寵物要講衛生統計、討論、分析6、我與消防收集資料、調查、討論、情境體驗、交流六月份社會頻道7、我是社區小主人收集資料、看錄像、交流8、小學生生日消費通過調查活動,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日,學習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活動體驗交流選學內容制作天地9、自動蹺蹺板在動手制作過程中,培養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10、簡易照相機11、彈射降落傘四、教學措施:本課程以活動為載體,以綜合為特征,以實踐為重點。主要采用如下形式:1、? 以課題研究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調查、測量、文獻資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資料,通過實驗、實證等研究方法,對課題展開研究,解決問題,并撰寫小論文。2、? 以實際應用為基本形式的設計性學習活動。設計性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創造性、開發性,著重解決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它強調操作性、針對性,更注重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3、? 以社會考察為主的體驗性學習活動。體驗性學習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生活積累和文化積累為目標,參觀、考察、訪問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活動方式。我們定期組織學生去花卉園參觀,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比如組織學生春游體會祖國的大好河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